[摘要]通過基本菲利普斯曲線及其變換,探討增長與通脹的多重可能組合,分析了開放條件下菲利普斯曲線的變化以及“滯脹”組合的成因。在此基礎上,重點回答中國是否面臨“滯脹”風險,以及如何避免出現“滯脹”局面。
[關鍵詞]菲利普斯曲線 滯脹 開放經濟
[中圖分類號]F06;F0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8)04-0012-07
[基金項目]本文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張曉晶主持,批準文號07ZD004)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交辦課題的資助。
[作者簡介]張曉晶(1969-),安徽東至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增長理論與發展經濟學;湯鐸鐸(1977—),寧夏固原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經濟周期理論。
一、引 言
我國經濟在2000年走出通貨緊縮的低谷之后,開始了長達8年的持續平穩上行,到2007年GDP增長率更是達到了11.9%的歷史高位。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也分別于2003年和2006年前后出現空前暴漲,這個勢頭一直持續到2007年底。通貨膨脹在這一輪經濟繁榮中難得地保持在合意水平,直到2007年下半年才有了抬頭的跡象。自此,我國經濟出現了資產價格和商品價格“雙膨脹”現象。面對此格局,央行貨幣政策多管齊下,越收越緊,2008年上半年經濟增長率和資產價格均出現明顯下滑,然而,通貨膨脹卻不為所動,數月保持在高位。
經濟下滑、國際油價和糧價上漲以及通貨膨脹居高不下,這三者同時出現,足以使敏感的理論家產生不好的聯想,因為這正是上世紀70年代西方主要經濟體經歷過的那場“滯脹”的典型前兆和癥狀。因此,當前情況下,我國是否會出現“滯脹”,如何才能避免“滯脹”,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本文意在厘清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做一個回答。
“滯脹”問題之所以引人矚目,還由于它對傳統宏觀經濟理論形成挑戰。一般認為,現代宏觀經濟學對增長和通脹關系的研究源自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此后歷經各種發展和演變,菲利普斯曲線成為宏觀經濟理論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皽洝爆F象對這個過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理論發展和進步的一個契機。本文第二部分對菲利普斯曲線所揭示的增長與通脹的多重組合關系作理論回顧,重點關注開放條件下的變形和對“滯脹”現象的解釋,這對我國目前的宏觀經濟現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在理論回顧的基礎上,第三部分分析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狀況,重點回答我們是否面臨“滯脹”風險,以及如何避免出現“滯脹”局面。
二、從菲利普斯曲線及其變形看增長與通脹的多重組合關系
(一)基本菲利普斯曲線及其變換
1958年,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通過考察英國1861~1957年的數據,發現名義工資增長率和失業率之間存在穩定的反向關系:失業率越高,名義工資增長率就越低;失業率越低,名義工資增長率就越高。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關系。
后來,人們因為不同的研究目的,對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作了變換,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反映“失業-物價”的替換關系(見圖1);一種是反映“增長-物價”的替換關系。
“失業-物價”關系以物價上漲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線中的貨幣工資變化率。這一代替是通過一個假定實現的,即:產品價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勞動成本固定加成法”,即每單位產品的價格是由平均勞動成本加上一個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潤形成的。這就是說,物價的變動只與貨幣工資的變動有關?!霸鲩L-物價”關系是以經濟增長率替代失業率,這一替代是通過“奧肯定律”實現的。美國經濟學家奧肯于1962年提出,失業率與經濟增長率具有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這樣,經濟增長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便呈現出同向的對應變動關系①。本文就是以此為主要分析框架的。
(二)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幾乎同時提出了自然失業率理論,使得菲利普斯曲線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這一發展的主要政策含義在于,由于失業率在長期總要回到其自然率水平,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無法在長期盯住失業率。美國1970年代的宏觀經濟事實驗證了這一觀點。自然失業率理論僅僅表明,在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垂直的,但是,菲利普斯本人和此后的許多經驗研究都驗證了向下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引入了預期通貨膨脹概念。在短期,通脹預期是既定的,政策制定者面臨向下傾斜的菲利普斯曲線;在長期,通脹預期會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導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發生位移。加入自然失業率和通脹預期后,就有了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它使政策制定者認識到,低失業的后果并不是高通貨膨脹,而是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
如圖2所示,經濟的初始均衡狀態在A點,此時失業率等于自然率水平,通貨膨脹預期等于實際通貨膨脹。政府實行了未預期的擴張政策,沿著短期菲利普斯曲線1把經濟移動到B點,此時失業率低于自然率水平,通貨膨脹預期低于實際通貨膨脹。居民通貨膨脹預期的調整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發生位移,經濟移動到C點,此時失業率回到自然率水平,擴張政策只得到了更高的通貨膨脹。如果政府要治理高通脹,緊縮性政策首先沿著菲利普斯曲線2把經濟移動到D點,此時失業率高于自然率水平,實際通貨膨脹低于通貨膨脹預期。居民通貨膨脹預期的下調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回到原來的位置,經濟又回到了原來的均衡點A。顯然,治理通貨膨脹需要忍受短期的失業率上升和產出下降,產出下降和通脹率下降的比率被稱為“犧牲率”。
(三)新凱恩斯主義菲利普斯曲線
無論是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的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還是盧卡斯供給曲線,都可以統一用下式表示:
πt-π*=c+γyt+εt(1)
其中π是實際通脹率,π* 是預期通脹率。y是刻畫實體經濟的變量,可以是失業率偏離自然率的程度,或者是產出偏離潛在產出的程度,即產出缺口。c 和γ是參數,ε是殘差。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和盧卡斯供給曲線的主要區別在于對π* 的解釋上。弗里德曼和費爾普斯采取的是適應性預期或后顧性(backward-looking)預期,即工人根據前期的通脹率來預期通脹。盧卡斯假設,經濟主體無法確知當期的總體價格水平,但是可以通過所有已知信息推出總體價格水平的概率分布。根據盧卡斯供給曲線,有π* =E(πt),即經濟主體的預期通脹等于通脹的期望,這也就是所謂理性預期。
隨著以盧卡斯為首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迅速崛起,理性預期和選擇性微觀基礎逐步成為宏觀經濟研究的標準配置,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受到廣泛推崇,直接設定(ad hoc)則成為落后和過時的代名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前后產生了新凱恩斯主義。Roberts(1995)總結了三個經常被引用的新凱恩斯主義名義剛性模型①,發現從中都可以推導出下式:
πt-Eπt+1=c+γyt+εt(2)
這就是所謂新凱恩斯主義菲利普斯曲線。顯然,假設π*=Eπt+1,則(2)式也可以歸入(1)式。新凱恩斯主義菲利普斯曲線的最大特點是:預期是前瞻性的(forward-looking),而非后顧性的。
新凱恩斯主義菲利普斯曲線盡管有很多吸引人的特點,但在經驗檢驗上卻并不成功(Mankiw,2001)。比如,如果央行宣布一項可信的反通脹政策,那么,擁有前瞻性預期的企業預期未來的通貨膨脹會降低,它就會降價或者降低提價的幅度。這時貨幣實際余額增加,經濟步入繁榮。從(2)式看就是可信的反通脹政策使得Eπt+1下降,從而導致πt下降和yt上升。然而,經驗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反通脹最后都導致了衰退,而非繁榮。為此,一些年輕的新凱恩斯主義者提出了所謂“混雜的新凱恩斯主義菲利普斯曲線(hybrid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Gali Gertler,1999)。這些作者主要從兩方面對(2)式進行了改進:假設有一部分企業在定價時使用后顧性的經驗法則;用有理論支撐的實際邊際成本(主要包括勞動生產率和實際工資)代替直接設定的產出缺口。利用美國和歐洲地區數據進行的檢驗表明,后顧性預期并不重要,在解釋通貨膨脹動態時,前瞻性的新凱恩斯主義菲利普斯曲線被認為仍是一個好的初步近似。但這些結果也遇到新的挑戰(Rudd Whelan,2005)??傊?,這方面的研究仍是一個非?;钴S的研究領域。
(四)開放條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線
1990年代以來,世界宏觀經濟出現了兩個被廣泛關注的趨勢?!?990年代全球通貨膨脹從每年30%下降到每年大約4%。同時,大規模的全球化過程席卷拉美新興市場、歐洲轉軌經濟和東亞新興經濟。1992年歐洲單一市場建立,1999年歐洲單一貨幣區形成,這些全球化的里程碑也發生在這個時期。”(Razin Loungani,2005)由于低通脹和全球化攜手而來,一些敏銳的經濟學家很快就開始探究二者之間的聯系。隨著低通脹的持續,對低通脹的研究不斷升溫。許多經濟學家和重要機構對此發表了看法,這中間當然少不了批評和爭論。總的來說,這些研究大都涉及對下面兩個問題的回答。
1.經濟開放度越高通貨膨脹率就越低?
Romer(1993)較早研究了開放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他的研究建立在Kydland Prescott(1977)的成果之上。Kydland Prescott的研究表明,缺乏可信事先承諾的貨幣政策將導致高通脹。Romer認為,在一個開放經濟中,沒有預期到的貨幣擴張會導致實際匯率貶值,這會部分抵消擴張政策帶來的產出增長,減少政策制定者實施擴張貨幣政策所能得到的好處。因此,一個經濟的開放程度越高,實施未預期擴張性貨幣政策所能得到的好處就越少,其通貨膨脹率也就越低。Romer利用114個國家的數據對上述命題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開放和通脹確實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此后,Romer的研究在理論上和經驗上都受到挑戰。Terra(1997)認為,嚴重負債國家在債務危機期間,一方面可以通過貿易盈余來償債,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國內私人部門收繳“通貨膨脹稅”來償債。因為開放度低的國家很難有效利用前一種方式,而使用后一種方式就會導致高通脹。Terra發現,如果把Romer的樣本按照負債水平分為四組,那么,開放和通脹之間的顯著負相關關系只在嚴重負債的國家存在。Temple(2002)對經濟開放度和菲利普斯曲線斜率的研究,也不支持Romer的觀點。當然,也有一些研究支持Romer的結論,即經濟開放程度和通貨膨脹存在穩定的負相關關系。總的來說,在這個問題上并沒有達成廣泛共識。
近些年來出現的大規模全球化和持續低通脹并存現象,使開放和通脹的關系再次成為爭論的焦點。在討論過程中問題多少發生了轉化,現在人們關心的是,全球化是不是低通脹的原因之一,甚至還是至關重要的原因。如果是,那么全球化是否限制了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能力,從而,傳統理論和一些一般化的理解需要做出改變。
Rogoff(2003)認為,除了央行執行可信的反通脹政策等因素,不斷擴大和加深的全球化進程是持續低通脹的重要原因。全球化、放松管制以及政府在經濟中作用的弱化相互作用,導致產品和勞動市場的競爭加劇。激烈的競爭一方面使得總體價格和工資水平趨于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價格和工資的調整更加靈活。這使得未預期到的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政策制定者沒有激勵去實施旨在提高產出和就業的擴張性政策。同時,激烈的競爭往往會提高產出和就業水平,這從根本上打消了執政者推行通脹政策的念頭 ??偟膩碚f,全球化導致競爭加劇,激烈的競爭既削弱了企業的壟斷力又減輕了價格剛性的程度,這兩個因素都不鼓勵央行實行未預期的擴張政策,從而使央行的反通脹信譽得到增強,通貨膨脹的長期趨勢降低了。在此后的一篇文章中,在強調上述觀點的同時,Rogoff(2006)指出,雖然全球化并沒有根本改變單個央行在長期控制本國價格水平和通貨膨脹的能力,但是,金融全球化令單個央行控制真實利率和資產價格的能力嚴重下降。在此背景下,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就至關重要,雖然美聯儲和歐洲中央銀行仍有相當大的單獨影響力,然而,許多任務已經不是一家央行所能獨立完成的。
Rogoff的觀點引來了許多反對意見。Ball(2006)的文章試圖回答三個問題:(1)全球化是否降低了通貨膨脹的長期水平?(2)全球化是否影響了由菲利普斯曲線刻畫的通貨膨脹的動態結構?(3)全球化是否為通貨膨脹過程提供了重大的負面沖擊?與Rogoff不同,Ball對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否定的。Ball認為,首先,全球化的定義和測度并不清晰,如果以對外貿易的相對量來計算,美國和英國的開放度和低通脹在時期上并不對應;其次,物價和通貨膨脹的長期水平取決于央行的貨幣政策,全球化充其量只能有短期影響;再次,關于全球化在短期會影響通脹動態的各種觀點都經不起推敲,較低的通貨膨脹趨勢增強了價格剛性的程度,以及中央銀行反通脹信譽的增強錨定了通貨膨脹預期,都可以對短期的通貨膨脹動態提供良好解釋;最后,低價的進口商品只會改變相對價格,而通貨膨脹反映的是名義價格的上漲,這中間的傳導需要一定的條件,目前還不太清楚??傊瑳]有多少理由認為全球化改變了菲利普斯曲線的結構和通貨膨脹的長期水平。
Woodford(2007)指出:最近人們擔心,全球化會削弱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的控制能力,這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慮:流動性升水①成為全球流動性的函數而不是一國央行流動性供給的函數(新LM曲線);實際利率依賴于全球投資與消費的差額而不是一國投資與消費的差額(新IS曲線);通貨膨脹壓力取決于全球產出缺口而非一國的產出缺口(新AS曲線)。但Woodford分析金融市場、最終產品市場及要素市場的全球一體化對貨幣傳導機制的影響后發現,即便是更為徹底的全球化(即超過當前的全球化一體化程度),也不可能使一國央行對于通貨膨脹的動態失去控制。不過,Woodford主要是基本模型分析,還未能提供足夠的經驗證據。
美聯儲主席Bernanke(2007)認為,金融市場的全球化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美聯儲影響金融環境的能力,但是,全球化為分析金融環境及其決定因素添加了一個復雜的維度,貨幣政策制定者必須把它考慮進來。既然全球化并沒有限制美國貨幣政策影響國內金融環境的能力,那么,為什么各經濟體之間的長期利率和主要資產價格有如此高的相關性?一個解釋是各國央行對同樣的全球經濟沖擊(比如石油沖擊)做出了相似的反應,另一個解釋是美國的貨幣政策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別國的收益曲線和資產價格。關于全球化和通貨膨脹的關系,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取決于央行的貨幣政策,在短期全球化的因素確實會影響通貨膨脹。然而,從美國的情況來看,全球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方向并不確定,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在為工業化國家提供低廉商品的同時,其強勁增長也拉高了全球能源和原材料價格。
Taylor(2008)認為:盡管許多人都說全球化導致了通貨膨脹率的下降,這可能是一種誤導。因為,無論是匯率傳遞(pass-through)的減弱,更為平緩的菲利普斯曲線還是過去1/4世紀的反通貨膨脹,都可以用全球化來解釋。但這使得有關貨幣政策框架的討論陷入混亂。根據泰勒的說法,沒有全球化,貨幣政策也能做到以上這些。
總的來說,把近期的低通脹和全球化聯系起來的企圖并沒有獲得太多支持,全球化確實是影響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它似乎還沒有重要到會影響一個國家通貨膨脹動態的基本結構和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的能力的程度。全球化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在多大程度上意味著低通脹,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2.經濟開放度越高菲利普斯曲線就越平坦?
Razin Yuen(2002)提供了一個將封閉經濟菲利普斯曲線擴展到有商品貿易和資本流動的開放經濟中的情形。結果顯示,伴隨著資本市場開放的經濟主體平滑消費的行為,提高了壟斷競爭供給者之間的策略互補性,因此價格剛性增加,放大了產出對名義總需求沖擊的反應。也就是說,在開放經濟條件下,菲利普斯曲線更加平坦了。此后,和Razin Binyamini(2007)的研究延續了上述分析,并且指出在開放條件下,以代表性消費者的效用為基礎的二次福利損失函數中,政策制定者給予通貨膨脹以更高的權重。
然而,Romer(1993)和Rogoff(2003;2006)的前述分析卻意味著在開放條件下,菲利普斯曲線會變得更加陡峭。Temple(2002)對Romer的批評就從開放度和菲利普斯曲線斜率的關系入手,他的經驗研究沒有發現Romer預言的正相關關系,即經濟的開放度越高菲利普斯曲線就越陡峭。Ball(2006)和Bernanke(2007)對Rogoff的批評也牽涉到這一點,因為現有的大多數經驗研究都表明,在目前全球化進程不斷擴大和深化的背景下,菲利普斯曲線變得更加平坦了。
最近,針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大量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經濟開放和菲利普斯曲線斜率的關系并沒有得到徹底澄清,對不同傳導渠道和傳導機制的重視程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在經驗研究方面,一個重要的共識是,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最近十多年來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的菲利普斯曲線變得更加平坦了。正如許多經濟學家指出的,這是一把雙刃劍。平坦的菲利普斯曲線一方面意味著擴張政策可以較大程度地提高產出和就業而僅以很少的通貨膨脹為代價,另一方面,它也意味著高通脹一旦出現,治理過程就要以更多的產出和就業為代價,即“犧牲率”提高了。
(五)重新審視滯脹
最近由于次貸危機的影響,有人擔心會出現全球性滯脹。那么,到底什么是滯脹,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滯脹呢?這和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增長與通脹之間存在著一種替換關系是矛盾的嗎?
1970年代,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出現了高失業和高通脹并存的局面,被稱作滯脹。由于1973和1978年發生了兩次嚴重的石油危機,油價飆升形成了負面的總供給沖擊,因此,主流觀點一般認為,滯脹的主要原因是負向的總供給沖擊。如圖3所示,經濟初始的均衡點在A點,負向沖擊使得總供給曲線從位置1移動到位置2,新的均衡在B點。與原來的均衡相比,這意味著產出減少、失業上升和物價上漲。
近年來,隨著油價持續走高,負向總供給沖擊和滯脹之間的聯系再次被學者們納入視野。通過進一步澄清事實和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一些學者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見解。Barsky Kilian(2001)對傳統觀點提出了兩個重要質疑:首先,在1970年代OPEC石油漲價之前,已經明顯出現了其它工業投入品價格上漲的情形,這種上漲并不是任何特定供給沖擊的結果,而是擴張性貨幣政策導致的經濟繁榮引發的;其次,石油沖擊會導致衡量總產出的價格指數(比如CPI)的上漲,然而,它對衡量增加值的價格指數(GDP縮減指數)的影響并不清楚。一個簡單設定的模型顯示,油價上漲可能會降低GDP縮減指數,傳統觀點并不能解釋GDP縮減指數的行為。同時,他們提出了自己對滯脹的解釋:貨幣政策的擴張和緊縮是產生滯脹的根本原因。他們的模型顯示,不借助于任何外部總供給沖擊,貨幣波動本身就能產生顯著的滯脹,而且這個模型還能解釋包括石油在內的工業投入品價格上漲。這一結論有很強的政策含義:首先,如果滯脹的根本原因是貨幣波動,那么,稱職的央行完全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其次,包括石油在內的工業投入品的價格很大程度上是內生的,因此,很多時候的油價上漲并不反映供給者的政治圖謀,而是反映了整個世界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有時候也許可以看作是全球經濟過熱的一個信號。
Knotek(2006)最近的研究把滯脹和貨幣體制變革聯系起來。在一個動態隨機模型中,貨幣當局有實施暫時沖擊和長久體制變革兩種政策手段,由于信息粘性的存在,企業無法立刻區分二者,只能通過解一個信號萃取問題來進行決策。實施貨幣體制變革的可能性增加了貨幣波動制造滯脹的能力。模型的模擬結果顯示,如果貨幣體制平均每十年變革一次,那么,滯脹發生的概率為76%。這一結論的政策含義非常明確:透明的中央銀行和穩定的貨幣體制將杜絕滯脹的發生,相反,不甚明確的貨幣體制變革會延長經濟主體的學習和適應過程,這會導致產出和通脹出現較大波動,從而提高滯脹出現的概率。
三、滯脹離我們有多遠
從菲利普斯曲線及其變形來看,增長與通脹之間存在著多重組合關系。高增長與低通脹的組合是我們求之不得的,這一點開放條件下的菲利普斯曲線給出了一些解釋(主要是解釋低通脹),當然也還有爭論;增長與通脹之間存在正常的替換關系,控通脹必須抑增長,這是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線所包含的內容,如果是這種情況也沒有必要緊張,“兩防”(防通脹、防過熱)抓住一個就行了;唯一難對付的是低增長高通脹,甚至是滯脹,對此,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以及負向總供給沖擊都給予了一定的解釋。
正是由于增長與通脹組合關系的復雜性,使人們對于通過抑增長來控通脹的做法產生了懷疑,擔心中國出現滯脹的聲音正變得越來越強。那么,滯脹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呢?
就引起滯脹的原因而言,前面主要強調了負向的總供給沖擊以及貨幣波動,此外,還有幾條也很重要:(1)實際工資的剛性。這種剛性越強,就越可能產生滯脹。美國的經驗表明,在同樣的貨幣政策規則下,由于實際工資剛性,會導致產出下降更多和通脹上升更多。(2)價格管制惡化了供給,導致供求矛盾進一步加劇。比如,美國政府對汽油的價格控制使1973年和1979年的汽油供應兩度出現緊張,以致人們排長隊購買。(3)不穩定的通脹預期推波助瀾。與貨幣波動相關的是人們對于貨幣當局的不信任,未能形成穩定的通脹預期,從而導致價格的輪番上漲。這也是為什么理性預期學派會興起,為什么后來的真實經濟周期學派強調政策的時間一致性,以及政策的透明度、可信度。所有這些都表明,應對通脹應把預期因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通過分析滯脹的原因,我們發現,供給沖擊與工資剛性涉及的是經濟基本面的因素,而貨幣波動、價格管制與通脹預期都與政策面的因素相關。
從經濟基本面看,中國目前發生滯脹的概率很低。
1.客觀地說,在未來一段時間,“脹”不可避免,但出現“滯”的可能性很小。通脹方面,中國經濟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各類要素成本會上升,這是正常的價格調整,會推動通貨膨脹。另外,國際上糧食價格上漲,資源能源價格上漲,這會導致輸入性通脹,也并不是短期內就可以緩解的。因此,面對國內外的影響因素,對于抑制通貨膨脹要有長期打算,不能指望在短期內把通脹壓得很低。這既有國內政策可能較難化解外部沖擊的問題,也有要實現過低的通貨膨脹率,可能要付出更大代價的問題。因此要容忍較高的通脹。增長方面,2008年上半年GDP增長率為10.4%,全年維持在10%以上沒有問題。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最新調整的預測數,2008年與2009年中國經濟增速均接近10%。盡管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但根據以往的經驗,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以及美國IT泡沫破滅期間,大部分經濟體都出現了衰退,而中國卻有較好的表現,這表明,面對外部沖擊,中國自身的回旋余地很大。再有,中國經濟增速的回落,很大程度上還是主動調控的結果,因此增長有較大的“可控性”,不必過于擔心“滯”的出現。
2.本輪通脹的主因還是需求拉動(張曉晶,2008;汪紅駒、張曉晶,2008),而不是負向的供給沖擊。從全球看,糧食生產、石油供應基本正常,全球糧價油價的上升主要是需求面因素帶動的,這和過去5年全球保持強勁的增長有很大關系。但未來幾年,由次貸危機沖擊引起的美國與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以及中國經濟增速的回落,總需求會下降,通脹壓力也會隨之減弱。比如最近,由于預期美國經濟更加不景氣可能導致原油需求減少,從而引起國際油價下跌,就是較好的證據。
3.關于實際工資剛性,盡管現在有新的勞動合同法以及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建立,但總體來講,中國勞動力市場還有足夠的靈活性。這主要是由于勞動力過剩局面沒有根本改觀,工會的力量還較弱,從而中國出現實際工資剛性的可能性較小。
但從政策面看,我們需要審慎果斷地采取對策以避免滯脹的發生。
首先,總需求管理還是必要的,從緊貨幣政策不能動搖。在治理通脹上要有決心,不能走走停停,要給公眾可置信的承諾,從而穩定預期,防止出現加速通脹的預期。沃爾克時期的美聯儲之所以出現貨幣政策失誤,就是與它的走走停停有關。比如在高通脹的時候采取從緊的政策,而看到一些經濟指標的下滑,就慌忙放松,從而公眾認為政府難以將通脹控制住,形成通脹預期,最終出現了通脹的螺旋式上升?,F在國內市場上有悲觀情緒,認為可能出現滯脹,呼吁放松貨幣政策,這恐怕是南轅北轍。因為一個忽緊忽松的政策只會喪失貨幣政策的公信力,讓市場對控制通脹失去信心,從而重蹈美國1970年代的覆轍。一個穩定的、一致性的貨幣政策,有利于錨定(anchor)百姓的通脹預期,避免滯脹。
其次,防止滯脹,僅僅是需求管理是不夠的,還要在供給上做文章。一方面,要重提“以糧為綱”,穩住糧價及相關食品價格;另一方面,面對國內企業利潤水平的下降這既有各類要素成本上升的因素,也有需求特別是外部需求減弱的因素,要有意識地減輕企業負擔(比如在稅收方面,可以結構性減稅),防止多重因素交疊導致微觀企業的活力以及勞動生產率的下降。
再次,更多采用市場機制而非行政干預的辦法來應對當前的通脹。價格管制是形成滯脹的一個原因(盡管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此,面對當前的高通脹,要更多地考慮采用市場手段來解決。價格干預措施有很大的負面效應,特別是會減弱微觀企業的激勵,從而在宏觀上惡化供給。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一步推動能源資源甚至糧食價格調整,這樣既會抑制需求,又會刺激供給;同時一個較合理的比價關系和較正確的市場價格信號,將會更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與發展方式轉型,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樹成. 論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J]. 管理世界,1997,(6).
[2]張曉晶. 尋求增長與通脹的平衡術[J]. 中國經濟報告,2008,(5).
[3]汪紅駒、張曉晶. 外部沖擊與中國的通貨膨脹[J]. 經濟研究,2008,(5).
[4]Ball, Laurence M. Has Globalization Changed Inflation?[J] NBER Working Paper, 2006, No. 12687.
[5]Barsky, Robert B., and Lutz Kilian. Do We Really Know that Oil Caused the Great Stagflation? A Monetary Alternative[J]. NBER Working Paper, 2006, No. 8389.
[6]Bernanke, Ben S. Globaliz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C]. Fourth Economic Summit, Stanford Institut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Stanford, California: 2007.
[7]Gali, Jordi, and Mark Gertler. Inflation Dynamics: A Structural Econometric Analysis[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4: 195-222.
[8]Knotek, Edward S. II. Regime Changes and Monetary Stagflation[J].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Research Working Paper, RWP 06-05, 2006.
[9]Kydland, Finn E., and Edward C. Prescott. Rules Rather than Discretion: The Inconsistency of Optimal Plan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5: 473-492.
[10]Mankiw, N. Gregory. The Inexorable and Mysterious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1, May, 45-61.
[11]Razin, Assaf, and Alon Binyamini. Flattened Inflation-Output Tradeoff and Enhanced Anti-Inflation Policy: Outcome of Globalization? [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7, No. 13280.
[12]Razin, Assaf, and Chi-Wa Yuen.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Closed Economy versus Open Economy[J]. Economics Letters, 2002, 75: 1-9.
[13]Roberts, John M.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Phillips Curv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5, 27(4): 975-984.
[14]Rogoff, Kenneth.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Disinflation[C].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conference on \"Monetary Policy and Uncertainty: Adapting to a Changing Economy\", Jackson Hole, Wyoming: 2003.
[15]Rogoff, Kenneth.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Monetary Policy[C].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conference on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Effec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ackson Hole, Wyoming: 2006.
[16]Romer, David. Openness and Infla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4): 869-903.
[17]Rudd, Jeremy, and Karl Whelan. New Tests of the New-Keynesian Phillips Curv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5, 52: 1167-81.
[18]Taylor, John B. The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on Monetary Policy[C]. the Banque de France Symposium on \"Globalization, Inf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March 7, 2008.
[19]Temple, Jonathan. Openness, Inflation, and the Phillips Curve: A Puzzle[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2, 34(2): 450-468.
[20]Terra, Maria Cristina T. Debt Crisis and Inflation[J]. Revista de Econometria, 1997, 17: 21-48.
[21]Woodford, Michael. Globaliz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J]. NBER Working Paper, 2007, No. 13329.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