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深圳 香港 國際性城市 書評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8)04-0109-01
[作者簡介]林萬泉(1945—),上海人,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深港經濟合作、城市規劃與建設。
《深港國際大都會形成機理研究》在香港回歸祖國10周年之際,由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為關心深港合作的讀者提供了一份有意義的參考。
創建深港國際大都會的設想醞釀已久。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04年1月1日批準實施“關于內地和香港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協議),其中涉及香港和廣東聯席會議的框架,深圳和香港關于創新圈的安排等內容。香港首先提出了深圳和香港共同建設國際大都會這個目標,得到了深圳市政府非常熱烈的響應,成為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的共識。魏達志等學者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成了《深港國際大都會形成機理研究》一書。
《深港國際大都會形成機理研究》主要論述了六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深港國際大都會”是依據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站在國家戰略的層面上提出的,中國需要建設世界級的國際化大都市。這本書回答了香港和深圳為什么需要共同建設大都會,而且有可能實現這個設想的問題。
第二,介紹了世界若干特大型城市形成國際大都會的過程,探索了其形成機理以及可以借鑒的有效途徑。
第三,探索了在科技文明時代中心城市成為創新中心的重要性,研究了如何應對科技全球化,如何保持競爭力等事關全局的問題。
第四,立足于一國兩制的實際,就全面構建深港大都會的目標和路徑,建設深港大都會的內涵和任務提出了見解。從深港創新圈、深港總部經濟圈、深港金融圈以及物流、海洋、都市規劃圈等七大方面,指出了共同建設國際大都會的基本內容。
第五,建議抓住CEPA、東盟“10+3”等安排,給深港兩地帶來的一系列發展機遇,豐富了深港大都會的中國特色,勾畫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六、強調基于區域一體化建設共同市場,以“共同市場”推動“深港兩地一體化”,充分論述了深港國際大都會發展的內在機理、軌跡和階段。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兩地學者和政府共同探討“深港大都會”建設是從實際出發的。目前,具有共同市場特征的四大流通:商品、資本、勞力、服務,在深港兩地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深港大都會”構想,催化兩地的提升和騰飛。
從2004年至2007年,CEPA實施4年,香港社會經濟得到穩定、持續的發展。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幅度,每年都在6.4%~7.2%之間。與建設“共同市場”四大流通緊密相關的主要行業: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游和工商業支援及專業服務,在香港不僅自身迅速擴展,而且帶動其他行業的發展,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崗位,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動力。
在這4年中,深圳經濟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2003年GDP僅為2908.33億元人民幣, 2007年GDP達到6765.47億元人民幣。4年中,增長了132%。
2008年6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準深圳為全國第一個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2008年7月3日,廣東省政府批準“深圳與香港共同發展國際性城市”。這是深圳在城市發展性質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廣東省委、省政府還提出,深圳新一輪發展要體現出在粵港澳合作方面的先行、先試、先導作用。
這一切都標志著《深港國際大都會形成機理研究》所闡述的機理、方法、路徑、階段和范疇正在獲得大規模的實踐,其前瞻性和指導性正在獲得印證。
(收稿日期: 2008-07-18責任編輯: 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