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我國區域科學研究前沿介紹

2008-01-01 00:00:00楊開忠
開放導報 2008年4期

[摘要]本文在簡單回顧中國區域科學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對中國區域科學研究前沿進行初步概括,這些主要體現在集聚經濟、區域增長和差異、區域政策理論、空間模擬平臺幾個方向上。除了專題研究外,中國區域科學也對學科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化進行探索,郝壽義教授的《區域經濟學原理》具有代表性,本文對郝壽義教授學科理論體系化的探索進行了評述。

[關鍵詞]區域科學 前沿 區域經濟學原理

[中圖分類號]F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8)04-0063-05

[作者簡介]楊開忠(1962—)湖南常德人。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及戰略管理的教學與研究。

自1826年德國古典經濟學者杜能(J.H.Von Thunen) 發表《孤立國》以來,區域經濟學在理論和實踐上經歷了前艾薩德(Walter Isard)(1826至1940年代)、艾薩德(1950年代至1980年代)和后艾薩德(1990年代以來)三個不同時期,共計約180年歷史。然而,在中國,這門學科上個世紀80年代才開始發展。本文在簡單回顧中國區域科學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對中國區域科學研究前沿進行初步概括。

一、我國區域科學的發展歷程

中國區域科學的發展植根于對描述解釋區域發展并為決策提供科學咨詢的需求,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引進應用、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正式建立,以及1990年代以來的創新發展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區域科學引進應用時期,也可以稱為從生產力布局學向區域經濟學轉型的時期。其基本特點是,宏觀上強調不平衡發展,傳統的生產力布局理論和方法繼續發揮作用。然而,生產力布局學幾乎完全無視改革過程中生產關系變化對空間配置的影響,失去了對我國體制轉型過程中新的區域經濟問題的敏銳觀察和研究,難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它主要停留在分類描述及政策構想上,經濟分析十分薄弱,其成果難以令人信服。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區位論、區域經濟分析方法等區域經濟學內容開始被翻譯介紹到我國。與此同時,把西方區域經濟學理論和方法與我國實踐結合起來的理論與政策研究,在1980年代末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并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如拙著《中國區域發展研究》。這個時期,我國區域經濟學并沒有取得正式獨立的學科地位,而是依附于經濟地理學、生產力布局學以及國民經濟學。

作為一門正式的學科,中國區域經濟學亮相于1990年代,這有三個重要標志。一是有關區域科學協會的成立。1991年在著名經濟學家馬洪、孫尚清、吳樹青,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傳均、陳述彭、陸大道,著名地理學家陳傳康、楊吾揚、胡兆量、胡序威、李文彥,著名生產力布局學家劉再興、楊樹珍,著名城市規劃專家鄒德慈以及現代西方區域經濟學之父瓦爾特·艾薩德(Walter Isard),區域經濟學大師瑪納斯·恰特季(Manas Chatterji)、阿朗索(William Alonso)、馬丁·貝克曼(Martin J Beckmann),藤田昌久(Masahisa Fujita)等一大批國內外學者的支持下,我在北京大學組織成立了我國區域經濟學全國學術團體——中國區域科學協會(RSAC),并在成立大會暨發展中國家區域科學國際會議之后,以北京大學為依托主辦了區域科學國際高級研討班,上面提到的各位西方學者在研討班上講授了區域經濟理論和方法。二是關于中國區域發展的、系統的區域科學研究開始逐漸發展起來。如楊開忠(1988,1989)首次基于比較系統的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區域的發展,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三是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位專業目錄調整,區域經濟學正式成為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從此區域經濟學碩士、博士點在全國許多高校建立起來。在這一時期,適應區域經濟學不同層次的教學需要,我國學者相繼編寫出版了多部區域經濟學教材。

1990年代末以來中國區域科學進入創新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逐步從要素驅動主導跨入報酬遞增驅動主導階段,傳統的主要基于比較優勢的區域理論和方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中國區域科學接軌后艾薩德區域科學前沿的創新研究,從描述和解釋中國區域發展的需求并結合國際學科前沿來看,主要包括集聚經濟學、區域增長及差距、區域政策、空間模擬以及學科理論體系化幾個方向的研究。

二、學科前沿領域的進展

1.集聚經濟

2000年以來,從城市化以及沿海與內地的關系來看,我國進入了大都市化、城市群化和新一輪沿海化時代。隨著國家經濟集聚趨勢日益顯著,經濟集聚描述和解釋,成為中國區域科學面臨的新的最重要的基礎性研究方向之一。這包括: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這種經濟集聚?經濟集聚的機理是什么?經濟集聚與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一體化、全球化的關系如何?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對于不同產業集聚的影響有什么差別?經濟集聚如何影響區域差異的變化?經濟集聚與經濟增長是什么樣的關系?經濟集聚與環境可持續性的關系怎樣?如何利用和管理這樣一種經濟集聚?如何對城市群進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城市群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如何促進城市群的發展?

近些年來,中國區域科學學界借鑒后艾薩德時期的西方區域科學,特別是其中的新經濟地理學對經濟集聚的理論研究成果(陳良文、楊開忠,2006a),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不少研究,一是對空間集聚的測度、描述以及相關經濟集聚的存在性及其來源的經驗研究(路江涌、陶志剛,2006;賀燦飛、謝秀珍,2006;文枚,2004;梁琦,2004;金煜、陳釗、陸銘,2006;范劍勇,2006;陳良文、楊開忠,2006c;陳良文、楊開忠,2006a;陳良文,2007);二是對經濟集聚理論建模研究,楊開忠和其學生組成的小組在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如謝燮、楊開忠(2004,2005)、劉安國、楊開忠、謝燮(2005)等研究對新經濟地理學模型理論基礎、模型分類、政策含義等進行了系統的介紹,謝燮(2003)通過在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中引入勞動力不完全自由流動使得模型更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譚成文(2002)通過引入人力資本要素在集聚模型與增長模型的整合方面進行探討,楊開忠等(2005)考察了廠商數目有限條件下的經濟集聚,陳良文、楊開忠(2007b)則將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和馬歇爾外部規模經濟引入了新經濟地理學模型。另外,梁琦(2004)通過翻譯和綜述對新經濟地理學模型進行了介紹。但也應看到,系統的前沿性理論研究總體上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2.區域增長和差異

1990年代以來,省、直轄市、自治區間的人均收入總體差距持續擴大,中國不同層次區劃體系的總體差距呈現全面擴大趨勢。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政府干預,中國區域差距將近一步擴大(楊開忠,2006)。這種態勢的形成更多依賴報酬遞增以及知識、人力資本、創新。這給中國區域科學提出了新問題,即:人口和經濟集聚怎樣影響區域差距的變化,如何建立解釋新理論模型?知識、人力資本、創新在區域差距變化中是怎樣發揮了作用的,如何建立解釋性模型?如何綜合考慮報酬遞增以及知識、人力資本、創新的作用,建立相應的整合理論模型?

中國區域科學對區域增長及差距進行了大量經驗性實證研究,主要有(1)強調地理條件及相關政策作用的研究,如楊開忠(1988、1989、1994)強調不斷變化的國內國際經濟環境下地區要素稟賦差異的作用;Chen Fleisher(1996)強調東部沿海地區的地理位置優勢和中央政府優惠政策待遇是地區差異擴大的重要原因;Demurger等(2001)強調地理條件以及優先發展重工業、工農業剪刀差等政策是影響區域差異的主要因素。(2)強調外商直接投資水平地區差異作用的研究(Lee, 1994; Dayal-Gulati, Husain, 2000; 石廣華等,2005)。(3)強調人力資本差異的因素(蔡日方、都陽,2000;Wang, Yao,2001)。(4)強調政策作用的研究,Jian等(1996)認為我國的農村改革以及政府對沿海地區的優惠政策影響了我國地區經濟差異的變動情況。林毅夫、劉培林(2002)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推行的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是導致我國區域差異擴大的主要原因。(5)董先安(2004)認為我國經濟制度的變化特別是政府對產品與要素市場的控制程度,是導致我國區域差異變化的重要原因。(6)強調經濟集聚作用的研究(姚種枝等,2003;董先安,2004;陳良文、楊開忠,2007c)。另外,彭國華(2005)認為,各地區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解釋了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的大部分;劉木平、舒元(2000)、李善同、許召元(2006)、陸大道等(1997,2000)、胡鞍鋼等(1995)等對固定資產投資、勞動、市場化程度、外商直接投資、政府支出、出口等各類影響因素進行了分解分析。

最近一些年來,國內區域科學界進行了一些理論性實證研究。主要有:楊開忠(1996,1999)研究提出的空間格局不經濟理論,該理論認為中國西部經濟發展之所以落后是因為其空間格局缺乏集聚經濟和空間交易效率,并由此提出了中國西部大開發的系統政策主張。(2)基于D-S模型的區域增長及差異的前沿性理論模型研究,如劉安國、楊開忠(2002)考察了經濟開放條件下區域差異演化規律與趨勢;譚成文、楊開忠(2002)建立基于人力資本的集聚與增長整合模型;彭朝暉、楊開忠(2005)將人力資本引入新經濟地理學模型,探討了人力資本與區域差異形成的關系,陳良文、楊開忠(2007c)則構建了整合生產外部性和金融外部性的區域經濟差異模型,使模型更接近經濟現實。但總的來講,系統的前沿性理論模型研究才剛剛起步。

3.區域政策理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政策演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優先發展沿海和促進橫向經濟聯系為中心的梯度發展階段;二是上個世紀90年代,適應全面推進市場化改革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需要,以一體化為中心目標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階段;三是21世紀以來,隨著報酬遞增驅動發展的來臨,區域政策進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階段。

新階段區域政策有三個重要特點。首先,主體多元化。不同層次的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自覺自下而上地打破地方封鎖,成為區域政策的主體;其次,在堅持效率、一體化的同時,公平和可持續性成為中國區域政策空前重要的目標;第三,政策取向多元化。至少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二是中央地方聯動劃分四類主體功能區;三是提高競爭力成為區域政策的中心;四是實施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市化方針;五是建立健全四種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即全國統一的市場機制、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互助機制以及中央扶持機制。

毫無疑問,上述五個方面的區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一系列復雜的政治經濟過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中國學術界關于區域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區域政策規范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即使規范研究也主要是對策研究,基礎性規范研究嚴重不足。最近幾年來,也出現了一些有關區域政策的實證理論研究,主要是城市房地產市場中政府與開放商之間的博弈行為的模型分析(劉新虎,2004;王俊,2006),對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關系的研究(周黎安,2004;黃賾琳、王敬云,2006;白重恩等,2004;黃玖立、李坤望,2006),但總的來講實證理論研究仍屬罕見。

4.空間模擬平臺

目前,我國區域科學已經注意到技術支持系統——空間整合模擬系統的研究,并在空間建模理論和方法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體現在:

一是基于CA技術的空間模擬模型,如黎夏、葉嘉安(1999)較早地在國內利用CA和GIS的結合分析珠三角的城市空間發展布局,此后,有大量研究在此領域進行了拓展(如黎夏、葉嘉安(2002,2005)、劉小平、黎夏(2006)、趙晶等(2007)、熊利亞等(2005)、何春陽等(2005)等)。

二是基于多主體的空間模擬模型,薛領、楊開忠(2002)較早在國內將基于多主體的模擬技術應用于空間模擬,此后該方向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薛領、楊開忠,2003,2004;薛領、楊開忠、沈體雁,2004;沈體雁、李迅,2007;李新延,2005;劉妙龍,2006;蔡琳,2007;等)。

三是基于其他技術的空間模擬模型,如譚遂、楊開忠(2002)構建的基于自組織理論的復雜空間格局演變模型,何春陽等(2005)基于系統動力學模型和CA模型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的土地利用模擬研究,沈體雁等(2007)利用LRM方法對北京市城市空間結構的模擬研究,李全等(2006)基于Logit模型對深圳時空擴展的模擬研究等。

但總體而言,現有研究以借鑒國外成熟技術和模型為主,適應我國國情的大型空間分析模擬系統仍有待開發,此外現有的研究多限于土地利用或交通等分部門層面,土地利用—交通—環境等部門的整合模擬模型仍然處于空白狀態。

三、學科理論體系化的探索與創新

學科理論和方法的體系化一直是區域科學、區域經濟學面臨的重要課題。沃爾特.艾薩德的《區域科學導論》、埃德加M.胡佛的《區域經濟學導論》、哈利.W.理查森的《區域經濟學概論》、薩利文的《城市經濟學》的中譯本在這方面都進行了有益探索。1990年代以來,國內在這方面也進行了許多探索,發表出版了大量的有關論文、著作和教材。最近出版的郝壽義教授的新著《區域經濟學原理》(以下簡稱《原理》),立于我國區域經濟學發展前沿,借鑒國際區域經濟學研究成果,對區域經濟學的原理進行深入、系統、創新性闡述,可謂應運而生、彌補不足,對區域經濟學學科理論體系的建構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研究資源的空間配置和關注“何地”、“為何”是區域經濟學的特點。而如何描述經濟空間則是區域經濟研究的重要邏輯起點。在經典的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框架中,由于無法包容運輸成本和收益遞增特征,經濟空間被視為一個均質體抽象掉了。艾薩德曾經努力把區域經濟學納入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中,但并未成功。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區域經濟學可能無法融入主流經濟學。研究均質空間、沿用規模收益不變假設,使得區域經濟學長期難以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基于以上原因,長期以來區域經濟學并未形成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的分析框架,區域經濟學與其說是一門嚴謹的社會學科,倒不如說是若干理論的大雜燴,其中包括區位論、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區域不平衡理論、區域政策理論等等。促進區域經濟學理論體系建設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原理》一書則形成了一個新穎、完整的分析框架。該書將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空間屬性界定為均質和非均質的對立統一,將要素稟賦作為聯系均質和非均質的紐帶,從微觀到宏觀,從區域經濟分析到區域治理,對區域經濟學原理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形成了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的區域經濟學內容體系。這可為區域經濟學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范式。

《原理》以要素在空間上的非均質分布為起點。不同空間點滿足人類經濟活動的要素稟賦條件不同,基于理性經濟人的假設,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空間是經濟活動主體的必然選擇。單個經濟活動主體選擇的對象是區位,其經濟活動的過程使與其經濟活動相關的要素在特定區位上聚集,形成區位要素聚集;在聚集動力的作用下,與占據優勢區位經濟活動主體具有密切關聯或具有共同的要素需求的經濟活動主體將選擇與之毗鄰的區位,其結果是在特定的空間上由具有共同的要素需求或密切關聯的經濟活動主體所形成的經濟功能區,即經濟功能區要素聚集;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人們的需求是多樣的,單一經濟功能區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因而在特定的經濟功能區周邊將形成與其功能互補、具有有機聯系的其他類型的經濟功能區,由多個經濟功能區組成功能完善的經濟區域,形成區域要素聚集。

區域經濟發展從微觀上就是體現為經濟行為在自組織機制下的行為演化。區位選擇、經濟功能區、經濟區域都是經濟行為主體空間行為的表象或結果。區域經濟發展作為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有別于一般的經濟發展,表現出如下本質特征:時間維度上表現為區域經濟增長;空間維度上表現為空間結構的演化;區際關系上表現為吸引與輻射的交互作用。經濟區域的發展不平衡,則是區域動態發展演化的結果。區域之間的不平衡是一種常態。區域之間因為要素及要素稟賦的差異,影響區域發展的聚集機制在空間上的差異性,制約聚集機制發揮效果的外部環境、政策的差異,都導致了區域發展的不平衡。

解決區域之間的不平衡,不應該過分強調增長或發展的一致性,而應該強調區域協調問題。區域協調則應該側重于社會公平和人與環境的和諧,全面揭示區域發展的差距問題還需要對區域主體行為加以分析與理解。對區域主體及其行為的分析,是探尋區域經濟的微觀基礎,要認識區域經濟演化的微觀機理——區域經濟自組織,區域經濟政策的制定應該是以認識、遵循這種自組織規律為前提。不同于傳統的區域經濟學著作,本書最后沒有探討區域政策問題,而是分析了區域治理機制。通過區域治理的制度安排,區域主體可以實現區域內部的集體行動,包括設定區域的目標和規則,形成并執行區域公共決策。

除了在完整具有內在邏輯框架方面的貢獻外,《原理》一書還有以下方面的特色。

首先,把區位理論和區域理論的關系作為區域經濟學的核心。區域經濟學起源于對區位問題的研究,并以區位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但是,作為理論基礎的區位論,一直獨立于區域經濟學的其它部分,這也是區域經濟學難以形成內在邏輯的重要原因,區位和區域的關系始終是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的一個難題。《原理》在經濟功能區理論基礎上,把區位理論和區域理論有機融合,論述了從區位到經濟區域演化的完整路徑,構成了區域經濟學的核心,這也為區域經濟理論框架奠定了重要基礎。

其次,揭示了嶄新的區域經濟發展內涵。過去對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的分析與研究,大多套用一般經濟增長理論的成果,難以體現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原理》試圖在這方面作出有益嘗試,將時間和空間因素有機結合,提出了時空結合的區域發展觀,并從三個維度對區域發展加以闡釋。區域經濟增長只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從而大大拓延了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內涵,并增強了區域發展理論的現實解釋力。在此基礎上,還進一步就區域經濟發展的循環規律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與動力機制。

第三,區域主體的研究有利于構建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和主流經濟學從微觀主體出發,演繹嚴密的理論體系不同,區域經濟學一直就被缺乏微觀基礎而困惑著。區位論探討區域的微觀基礎,但在現有的區域經濟學研究中,區位理論往往只是作為區域經濟分析的背景理論,難以發揮其空間經濟學基石的作用,反而和區域理論存在嚴重的脫節。《原理》深入探尋了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重視對區域主體的分析和研究,這將對我國的區域經濟學研究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第四,區域治理的研究把握了國際最新前沿。與以往的區域經濟學教材和著作不同,《原理》一書的落腳點不再是區域經濟政策,而是針對區域治理進行了深刻分析,這種轉向代表了未來區域經濟研究的最新趨勢。過去中國制定了不少區域經濟政策,但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除了區域經濟政策本身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執行區域經濟政策的主體有自身的利益,影響了政策的效果。而區域治理恰是對多區域主體行為互動的一種體現,區域治理強調不同區域主體權益的交互作用,既包括了制定區域政策的政府行為,也涵蓋了其它區域主體的作用和行為。在這方面,可以認為是《原理》對區域經濟學理論體系一個重要的突破。

作為我國區域經濟學杰出研究團隊之一,近些年來郝壽義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對我國區域經濟學一些前沿課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系統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一些重要的區域經濟學問題上形成獨到的見解。《原理》這部著作在深刻把握區域經濟問題的癥結所在的基礎上,構建了大量原創性理論,這對于我國區域經濟理論的研究具有填補空白的作用,就我對國內外區域經濟學研究現狀的了解與判斷,該成果不僅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地位,這也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力和趕超國際學術前沿的勇氣和努力。對于從事區域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原理》是一本值得研讀的好書,相信讀者定會從中吸取對自己有價值的思想。

四、結語

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經濟跨入報酬遞增驅動階段,中國區域科學進入“植根中國經驗、接軌國際前沿”的創新發展時期。結合后艾薩德區域科學國際前沿,對集聚經濟學、區域增長及差距、區域政策、空間模擬以及區域理論體系化進行探索,是中國區域科學的研究前沿。從目前研究狀況看,中國區域科學研究正在呈現新經濟地理、新政治經濟、演化經濟、復雜性理論等各派學說紛呈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魏后凱.中國地區間居民收入差異及其分解[R].經濟研究,1996,(11).

[2]楊開忠.區域產業政策理論的系統研究[J].管理世界,1989,(5).

[3]蔡日方,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啟示[J].經濟研究,2000,(10).

[4]陳良文,楊開忠.集聚與分散:整合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與馬歇爾外部規模經濟效應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J].經濟學(季刊),2007.6(5).

[5]陳良文,楊開忠.地區專業化、產業集中與經濟集聚-對我國制造業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06,(S1).

[6]郝壽義.區域經濟學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林毅夫,劉培林.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與地區收入差距[Z].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討論稿.No.C2002015.

[8]彭國華.中國地區收入差距、全要素生產率及其收斂分析[J].經濟研究,2005,(9).

[9]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1).

[10]楊開忠,周文興,王彩鳳.知識貢獻與地區新經濟評價的理論基礎[J].財經科學,2004,(3).

[11]張可云.區域經濟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影院内射美女|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欧美色综合久久|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国产毛片网站|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午夜视频日本|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成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不卡网亚洲无码|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91高清视频|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免费高清a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a免费|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色网在线视频| 国产理论一区| 亚洲视频二|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欧美天堂在线| 熟妇无码人妻|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美女亚洲一区| 日韩美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国产区91| 国产拍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在线免费看黄的网站|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内毛片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伊人蕉久影院| 91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草一区|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