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農村經濟活躍,農產品物流發展迅速,不過在農村合作社的發展、物流企業的參與、超市及批發市場的合作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論文從以上幾方面分析了浙江農產品物流的現狀,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建議。
關鍵詞:浙江;農產品物流;農村合作組織
中圖分類號:F304.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2-0061-03
Abstract: The rural economics in Zhejiang is good. The agricultural procucts logistics develops rapidly. At present, we find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the participation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the cooperation of some supermarkets and the whole markets etc.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and gives some advice.
Key words: Zhejia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logistics; r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浙江不僅是一個工業大省,農業也相當發達。浙江的綠茶出口量和創匯額均占全國50%以上,柑桔產量連續多年列全國第一,蜂王漿產量和出口量已占全球貿易總量的近1/2,淡水珍珠產量占世界的60%以上。浙江的水產、蔬菜瓜果、茶葉、蠶桑、柑桔、筍竹、花卉、生豬等在全國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浙江的農村經濟也較為活躍,農村50%以上的勞動力已轉移到二、三產業,全省有農業龍頭企業5 000多家。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浙江農民的收益有很大的影響。
1浙江農產品物流的發展現狀
1.1流通渠道日益拓寬,潛力仍很大
在浙江,近80%的農戶生產的主要農產品用于銷售。目前,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多樣,可以通過農貿市場、販銷大戶、批發市場、加工銷售企業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銷售,還有部分農民開始上網推銷自己的農產品,其中通過農貿市場和販銷大戶銷售兩種渠道是絕大多數農戶在采用的。而據調查,在銷售過程中,農戶最愿與販銷大戶、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和當地農技部門簽合同。
據調查,上海日消費新鮮蔬菜2萬噸左右,60%來自外省市,而浙江只占其外購量的16%。浙江的蔬菜生產雖然成本低,但規模偏小,營銷方式傳統,有規模、有實力的蔬菜流通企業欠缺。在浙江跳出生產專門從事農產品流通的農戶不斷增多,不過他們多是做一些簡單的轉手工作。對比美國、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浙江農產品在流通中增值的力度還不大。此外,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需求預測困難,農產品銷售很不穩定,浙江農戶最希望政府提供的幫助是提供市場信息,提供新技術、新品種,發展加工銷售企業和發展批發市場。在浙江,蔬菜加工企業和流通組織亟待扶持發展,蔬菜采后保鮮(分級、預冷)以及速凍、脫水、腌漬等加工能力也有待于加強。
1.2大型物流企業在流通環節參與力度不大
浙江的物流業近幾年發展很快,中小物流企業數量增長很快,但它們大多只能做些簡單的運輸與倉儲工作,對物流的包裝、流通加工和信息系統處理等工作沒有深入進去。在浙江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多是采用簡單粗糙的運輸倉儲方式,致使農產品在流通中不僅沒有增值,反而有較大的損耗,這既影響了中間商的利潤,也減少了農民的收益。大型的物流公司在農產品環節中參與不多,一方面由于物流以往多涉及到的是生產物流和商業物流,對農產品物流涉及不多;另一方面,多數物流企業缺乏農產品物流的專業知識,加之自身資金實力不夠雄厚,短期還沒配備專業儲運設備的意愿,于是農產品的損耗就片面地轉嫁到農民身上。應該看到,中小物流企業無序的發展正在得到規范,國家也正在通過定級、設制適當的門檻來促進物流企業升級。在浙江,農產品加工增值的潛力在物流領域還很值得挖掘。
1.3農產品企業在與超市合作上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浙江,越來越多的農產品生產大戶在與超市進行直接的合作,超市也樂于用這種方式降低自身的采購成本。現在的問題在于,有時不是超市不想跟農業企業簽合同,而是企業不敢跟超市簽合同,因為一些企業無法保證常年穩定供貨。另外,在產品標識、外包裝等方面還存在問題,比如:超市要求產品重量標識一律使用“凈含量”,而很多企業還在用“凈重”等字眼;個別廠家產品外包裝上沒有條形碼,或者條形碼一擦就掉;5公斤裝的大米居然沒有設計拎手。對農產品生產大戶而言,農產品難進超市的最大“瓶頸”在于運輸和配送。一般超市要求運輸和配送由生產大戶完成,而生產大戶在這一方面是不專業的,成本相對也就比較高,他們覺得與超市合作還不如將產品直接賣到批發市場上劃算和省心。
1.4農村合作組織的作用有待加強

浙江已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近4 000家,它們有自己的章程,規定要負責對社員生產經營的培訓與指導、種子與農用物資的統一采購、農產品的統一收購與銷售。不過,在實際運作上還不夠完善。一方面,由于農產品的銷售存在不確定性,價格每年會有較大的起伏,所以部分農民覺得按合作社的要求來種植農產品并不一定好。另一方面,農村合作組織由于在會員的權利、責任等方面的處理上還沒有形成較為有效的模式,導致有收益大家得,一有損失就不愿參與。所以,相當數量的農村合作組織運作了幾年以后就形同虛設了。而在部分農村合作組織的建立上,還面臨缺乏帶頭人、農民不知道如何組織、政府支持不力、人心不齊等方面的問題。合作社如何在農產品的信息提供、深加工和收購等方面做得更好,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值得大家探討。
1.5農產品安全管理上仍有不少漏洞
2003年12月,《浙江省食用農產品安全管理辦法》開始施行,它要求綠色農產品實行產地、產品認定制度。加工、貯存、運輸食用農產品的機械設備、工具、包裝材料等物品應當符合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有關安全衛生標準和要求。集貿市場要建立銷售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該辦法推出以來,相關政府部門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不過有關農產品安全的問題仍時有發生,相關制度并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實執行。前兩年出現的“假紅心鴨蛋”、“人造雞蛋”、“蘇丹紅”等事件給生產者帶來了負面影響,在產品中加色素、超標防腐劑、農藥殘留超標等種種危害消費者的現象仍不時出現。浙江是漁業大省,已有水產加工企業2 000余家、水產冷庫1 000多座,多家水產加工企業獲得國外質量認證,構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但是,由于養殖基礎設施普遍老化,漁業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不高,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難以控制,影響到水產品的出口。
2浙江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建議
浙江地處東部沿海,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區內市場廣闊,交通便捷,港口發達,發展外向型農業和城市農業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要做強浙江的農業,必須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國內農業分工,這對農民收入的提高、田地資源的充分利用有很大的幫助。結合現代的農村物流模式,筆者以為,針對浙江的農產品流通,以下幾方面的發展是當務之急:
2.1大力發展中介組織,用訂單農業規避價格風險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農民要避免豐產不豐收的局面,多采用遠期合約,即訂單生產的方式。實行訂單農業可以改變初始物流的無序狀態——農民與企業或中介組織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由此來確定雙方相應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合同簽訂后,農戶根據合同組織生產,企業或中介組織根據合同進行收購。浙江農村人多地少,個人承擔風險能力低,將價格波動的風險轉移給中介機構來承擔是可行的。在具體的執行中,應采取合適的制度來降低選擇成本和違約成本,使農民和中介組織取得“雙贏”,長期合作。黑龍江“鴻源米業”通過中間的協會來實施的訂單農業運作,值得借鑒。
“鴻源米業”是一個集科研、生產、培訓以及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于一體的社會化協作體系,其水稻協會要根據綠色食品生產的質量要求,代表鴻源公司向廣大農戶提供包括水稻良種、高效低毒農藥和化肥在內的多種生產資料,同時還要對廣大訂單農戶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和培訓,并且親臨一線實地幫助稻農解決各種生產問題。協會統一平價供應優良種子,統一肥藥品種和施用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標準化生產操作,統一協調大型農機具。并做到“五必須”——公司必須優惠供應種子等生產資料,必須做好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全程跟蹤服務,必須做好監督和檢查,必須樹立各個環節的標桿戶,必須兌現訂單。“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運作采用與農戶簽訂單的模式,可以兼顧到多方利益,值得在浙江廣大農村推廣。
2.2大力發展完善農村合作社的經營
農民在土地的生產上具有選擇的自由,個體的運作有獲高利的可能性,也有虧損的可能性。筆者以為,合作社要建立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同時,通過一村一品的發展,使這種產品形成規模,做出品牌。合作社規模的擴大,可以增強合作社與同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談判能力,其中包括上游的農業生產資料生產企業和下游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或農產品配送企業。將蛋糕做大后,形成一個產品鏈,各自拿其中的一塊,共享增加的收益。
以合作社形式構筑農業產業化垂直協作關系,合作社因與社員之間的“風雨同舟”式的關系,使得合作社系統能夠實現外部利益的內部化和交易成本的節約。合作社的成長階段可以分為起步、規模型成長和縱向成長三個階段,浙江多數農村的合作社處于第一和第二階段。處于第三階段的浙江臨海上盤西蘭花合作社的物流鏈運作模式很值得其它地方效仿(如圖2)。

生產上,合作社免費為社員提供技術等相關服務,并全程監控農藥的使用。由合作社指定農藥使用品種和購買地點,并由營業員填寫購貨記錄、種植戶如實登記使用記錄、服務部進行檔案保存,為保證出境蔬菜的質量安全提供完整的依據。銷售上,由合作社的加工企業統一進行保鮮、包裝等加工增值服務,最終完成銷售。
2.3加強超市與農村的直接聯系
農產品難進超市的最大“瓶頸”在于運輸和配送,可以考慮由超市替代農戶完成配送的工作。由連鎖超市興建農產品基地和配送中心,并構建一個上聯市場、下聯基地的第三方農產品物流平臺。依托這個平臺,浙江超市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農產品可以直接進入超市銷售渠道。另外,農民的收益要增加,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結合起來,提供一條龍服務,從而賺取整條產業鏈上的利潤是必需的。加大農產品深加工的力度,并引導農民進入前期的初級加工領域。流通加工對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很大。農村合作社要努力掌握獨特的流通加工技術,賺取穩定的利潤(比如,炒茶的技術、對海鮮中營養成分提煉的技術),并利用電子商務技術來完善銷售渠道。
2.4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拓寬輻射面
以嘉興水果市場為例,2006年市場成交量達到55.36萬噸,實現水果成交額16.83億元。經營中,經營戶走出嘉興找果農、經營戶“抱團”謀發展。隨著市場人氣的旺盛,果商來的越來越多,經營成本費用降低了。果農的產品都賣出了,消費者也得到了實惠。再看杭州長河的水產農副產品綜合市場,它是以水產批發市場為龍頭,以農貿市場為基礎的新型綜合市場。部分漁業專業合作社在該市場建立了杭州直銷點,它們注重養殖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在苗種、飼料上要求統一采購,并加大水產品定期檢測工作,申請注冊商標,還申請認證了省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和無公害水產品。市場匯聚國內外獲得各類產品安全認證的有機、綠色、無公害水產農副產品,是優質安全水產農副產品直銷市場和物流配送基地。批發市場目前仍是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完善市場交易、檢測檢驗、產品貯運、配送和信息服務等配套設施和功能,發展區域性的農產品物流中心,搭建農產品市場營銷新平臺。加快培育具有強大市場開拓能力的貿易型龍頭企業,培植農產品代理商隊伍和營銷公司,放手發展各類運銷大戶、專業協會和農業經紀人等中介組織,有助于新鮮農產品的直接銷售。
2.5加強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的連鎖經營
在浙江政府層面,應逐步建立延伸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和規模場戶的信息網絡。并利用網絡技術,多開網上農博會。發揮“農民信箱”的信息發布、產銷對接功能,使網上農博會的群體更廣泛,內容更豐富,吸引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廣泛參與。在臨安市天目山綠色食品公司的鮮筍加工場內,每天有50多噸優質筍在這里加工成筍干,貼上上海華聯、杭州新一佳、華潤萬佳等超市的定牌標識后送往各大超市的物流中心,進入全國各大中城市的連鎖門店。隨著連鎖經營這一新型業態的崛起,臨安市抓住這一契機,積極引導從事竹筍、山核桃、糧食、畜禽等農產品加工的農業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并積極進行綠色農產品冠名,提高產品檔次。在發展農產品物流過程中,應抓住全省各地大力發展連鎖超市的機遇,著力打造農產品銷售平臺,鼓勵農業龍頭企業提高加工能力,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利用連鎖經營這一銷售平臺,加快農產品進超市的步伐,擴大銷售半徑,促進農產品貨暢物流。
參考文獻:
[1] 應瑞瑤.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長路徑[J]. 中國農村經濟,2006(6):18-23.
[2] 黃志宏. “鴻源米業”:值得推廣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戶”模式[J]. 中國農村經濟,2006(6):24-31.
[3] 王新利. 中國農村物流[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 黃祖輝,劉東英. 我國生鮮蔬菜物流體系研究——制度、組織與交易效率[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