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現代物流再造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對提升我國農產品流通水平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現代物流的應用要求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結構實現信息化、個體行為組織化群體行為聯盟化。在現代物流對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影響基礎上,就渠道結構信息化、主體組織化及聯盟化方面論文重新構建了農產品流通渠道。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渠道;再造
中圖分類號:F30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2-0139-04
Abstract: It has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irculation of primary products to reconstruction China's primary products circulation channels based on modern logistic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logistics requires the primary products circulation to achieve the structure information, individual behavior organization and group behavior alliance. From the impaction of modern logistics to the primary products circulation channels, we reconstructs the primary products circulation channels by the channels structure information, the main body organization and union.
Key words: primary products; circulation channel; reconstruction
0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我國農村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到2005年我國糧食產量48 402.2萬噸,水果16 120.1萬噸,肉類7 743.1萬噸,水產品5 107.6萬噸。通過大體測算我國種植業、牧業以及漁業的商品率分別為56.6%、69.7%和77.7%,也就是說2005年我國在市場上流通的糧食、水果、肉類及水產品達到45 885萬噸[1]。如何在疏通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基礎上,提升渠道流通效率關乎到農產品能否實現其價值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其價值。在農產品流通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農產品現代物流功能的凸現使得原有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結構、主體行為等面臨著新的挑戰,實施農產品現代物流提升農產品流通渠道效率意義重大。以往關于農產品現代物流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農產品現代物流實施的必要性(王新利,張襄英2002)[2]以及如何實施等(丁俊發2002;黃祖輝、劉東英2005;賈衛麗2005)[3-5]。關于農產品流通研究包括:流通渠道(張闖、夏春玉2005)、流通組織(羅必良等2000;唐斌2003;)、流通模式(薛景梅、孫芳2005;王風華等2004)以及流通體制(熊若愚2001;溫思美、楊順江2000;丁聲俊1997)等[6-13]。很少有學者從農產品現代物流角度對流通渠道進行研究。農產品雖然有其特殊性,但相關物流及流通分析框架對農產品而言還是適用的。
1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現狀
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農村生產力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的經濟改革之后才得到解放,農產品產量也開始逐年增加,農產品流通的問題也就凸顯出來。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特色,即工業化與信息化相重使得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技術及管理水平的層次很鮮明;另外,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地區以及城鄉間呈現不平衡的態勢,導致我國現在農產品流通水平更加參差不齊。
1.1農產品流通渠道類型
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存在著不同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歸納一下大概有以下幾種:
(1)農戶—消費者。這種流通渠道主要是指城鎮郊區的農戶將生產出的產品直接拿到市場攤頭進行銷售的方式。其特點是農戶直接面對消費者,沒有中間環節;交易大多是一次性的,產品質量低而且交易成本高。(2)農戶—農產品市場—消費者。該流通渠道是指農戶與消費者的交易主要在農產品市場集中進行。這種渠道較第一種流通渠道,農戶和消費者大大降低了交易費用;但由于信息不對稱中間商權利較大,往往使農戶和消費者利益受損。(3)農戶—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市場—銷售商—消費者。這種流通渠道是指農戶通過合作組織將產品銷到農產品市場,而農產品市場通過分散的銷售商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其特點是分散的農戶被組織起來,與中間商和市場勢力談判中地位得到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農戶的利益,另外,農產品銷售商提供的產品質量和服務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流通的大部分是初級產品,農民受益不大。(4)農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物流中心—銷售商—消費者。這種流通渠道通過合作組織將農戶組織起來,與龍頭企業簽訂協議降低農產品的市場風險,并且實現了農產品的增值,物流中心的建立極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流通成本,提高了農產品的服務水平,從而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該流通渠道的中間環節很多,這就導致了協調的困難。
1.2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特點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存在多種形式,這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地區差異相吻合。不同流通渠道其內涵不盡相同,從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類型中可以看出現行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從各自的特點看存在一個漸進的過程,如表1所示。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四種流通渠道分工程度越來越高,農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強,銷售機構越來越細化,農產品加工及增值越來越深入。針對我國當前農民收入增緩,農產品加工程度低,流通費用過高以及消費者對消費質量及服務水平要求越來越高等特點,可以預見第四種渠道將是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構建的主要方向。
2農產品現代物流對流通渠道的影響
2.1農產品現代物流對流通渠道結構的影響
(1)農產品流通渠道結構
流通渠道結構主要研究的是渠道內各機構之間的不同組合及消長關系。它包括縱向結構、橫向結構及空間結構等三方面的構成。縱向結構是指按照商品在流通渠道中的流動過程,由所有參與流通渠道活動的組織與個人所構成;橫向結構指在流通渠道中同一類型的渠道機構之間的質量與數量構成;空間結構是指流通渠道內流通活動的市場空間[14]。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縱向結構從歷史進程看由于專業化程度越來越強其長度也是越來越長,主要表現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中間環節的增多;從橫向結構看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農戶、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物流中心及零售商的組織程度、經營效率不高且相對于我國農村、農民及農業來講其規模偏小;另外,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空間結構不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相關技術及管理方法落后,農產品流通的輔助機構(保險、金融、倉儲等)發育不健全所導致的。
(2)現代物流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結構的影響
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由于結構混亂、權力失調以及行為獨立等原因,導致農產品的流通費用高、效率低且售后服務得不到保障。信息不對稱、資金欠缺、組織程度不高導致農產品流通渠道中出現中間商“欺下瞞上”的現象,即中間商對單個農戶實行壓價,以較低的價格獲取農產品的同時以高價格賣給消費者,使農民和消費者的利益被中間商蠶食。
現代物流在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實施必將改變這一現象,這是因為:(1)現代物流使農產品流通渠道更有效率。現代物流采用先進的物流技術,包括運輸、包裝、裝卸、加工等,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并能實現農產品的增值以及提供完美服務等。(2)供應鏈管理使農產品流通渠道更精簡。供應鏈管理強調的是整體性和系統性。較以前農產品流通渠道的散亂來講,現代物流更重視整體協作,即供應鏈上的每個節點要從整個供應鏈的利益出發,使整條供應鏈的利益最大以獲取更多的利潤。這就使得供應鏈上的每一節點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無效的節點肯定不能再鏈上生存。(3)信息化使農產品流通渠道更加流暢。隨著網絡的普及,信息技術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應用將會越成熟。信息的普及以及在流通渠道中的共享必將使流通渠道中的行動更加準時、準確,極大程度地疏通原先的農產品流通渠道,使渠道更加流暢。也使中間商獨占市場信息的時代一去不返,渠道主體機構在渠道中的權利趨于平衡化。
2.2農產品現代物流對流通渠道行為的影響
(1)農產品流通渠道行為
流通渠道行為表現為群體行為和個體行為兩個方面。流通渠道群體行為主要指渠道內各行為主體機構為達成共同的目標或謀求共同的利益,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與相對共同遵循的行動傾向。流通渠道個體行為是指渠道內行為主體機構根據自身的特點而各自采取的具有針對性的行動傾向[15]。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中的行為從群體和個體兩個角度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農產品流通渠道群體行為不一致,往往各自為戰。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形式多樣,但渠道中各機構主體往往只注重自身利益,農戶及其合作組織只考慮如何增加農產品賣給中間商的價格;而中間商更是“欺上瞞下”以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銷售者只求降低進價提高賣價。這種現象導致我國農產品市場信息混亂,價格波動大,最后使得各渠道主體的利益發生無謂的犧牲。(2)農產品流通渠道個體行為不能適應市場需要。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個體包括農戶、合作組織、中間商及銷售者等。農戶的行為往往具有盲目性,受自身約束不能了解市場信息;合作組織由于規模小、力量弱也不能為獨立農戶提供很好的幫助;中間商由于分散、小型等特點往往是農產品的流通費用過高。所以說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行為不盡人意,發展空間還很大。
(2)現代物流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行為的影響
流通渠道主體機構行為表現為群體行為和個體行為兩個方面。現代物流促進農產品流通渠道群體形成戰略聯盟。現代物流應市場競爭激烈而產生,隨著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農產品流通渠道上各主體機構合作的意愿就越強烈;另外,渠道權力的平衡以及渠道功能的專業化使得農產品流通渠道的主體機構只能形成戰略聯盟,提升整體競爭力以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農產品市場。
流通渠道個體行為是指渠道內行為主體機構根據自身的特點而采取的具有針對性的行動傾向。現代物流使得農產品流通渠道個體行為更具協調性,這是因為現代物流的實施導致農產品流通渠道各個體的行為發生較大的變革。農戶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組織,加強自己在流通渠道中的地位,他們依據渠道下游的信息組織自己的生產。中間商不僅要滿足顧客的需要,還必須了解生產者的情況。面臨消費者高質量、高效率的要求以及農戶與消費者聯系的越來越緊密,中間商要適時調整自己的功能。銷售者獲得第一手消費者的信息后要及時地傳遞給中間商和生產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銷售的產品適銷對路,才能使自己獲取最大的利潤。現代物流強調的是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即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以適當的方式向消費者提供適當的商品,這就要求流通渠道個體的行為要協調一致。
3基于現代物流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的構建
隨著現代物流的流行,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結構已不能滿足現代農產品流通的要求,構建適合現代物流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已迫在眉睫。現代農產品流通渠道的構建要滿足信息化、組織化以及聯盟化的要求。
3.1渠道結構信息化
渠道結構信息化是指網絡信息和電子化技術對流通渠道內部主體構架和內在聯系的滲透及其產生的深刻影響。包括互聯網在流通渠道結構關系中的應用及其普及、網上商店的建立、渠道電子信息處理與傳遞中心的建立等。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特點之一,沒有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物流也就無從談起。農產品現代物流的流行要求農產品流通渠道信息化,即在農產品流通渠道結構關系中要應用、普及互聯網、建立農產品網上銷售商店,另外,渠道中要建立電子信息處理和傳遞中心,以便將信息準確、及時地傳遞到需求者手里。
現行農產品流通渠道中:(1)農戶和合作社可以建立、普及電子信息處理與處理中心,通過合作社獲得市場信息,加強與市場的聯系,合作組織可以作為一個信息節點向分散的農戶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2)龍頭企業可以通過信息了解市場對產品的需求狀況,還可以通過信息渠道了解農戶的生產情況,綜合二者就可制訂相對準確的企業生產和銷售策略;(3)物流中心除用信息為自己業務服務外,還可了解企業和銷售結構的信息,并能為他們的生產和銷售提供指導;(4)銷售商及連鎖超市與顧客聯系最為緊密,更容易掌握市場的動態,并能將相關信息反饋給物流中心和企業,進而傳遞給合作社和農戶。
實現農產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信息基本設備的建設。實現農產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離不開信息基本設備的建設。這里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渠道各主體收集、處理及管理信息的計算機、相關的工作人員、工作用具及相關場地等;(2)信息平臺及信息網絡的構建。信息平臺及網絡的構建使農產品流通渠道結構信息化的關鍵。物流中心由于業務的需要,信息最為豐富,可以作為信息平臺的中心。以物流中心為信息樞紐,信息向生產領域和銷售領域擴散形成信息網絡;(3)信息收集、處理、傳遞及管理。為使信息準確并能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中順暢流通,首先,各主體應盡可能的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收集信息,讓專業的人員對收集的信息進行處理以提高信息的質量和實用性。其次,將整理后的信息在渠道中形成互動,即信息能夠雙向的流通。渠道各主體根據自己接受的信息對自己的經濟活動進行調整以保證渠道的一致性。最后,信息要加強管理,不僅要防止信息的泄漏,更要預防信息在收集、處理和傳遞過程中因小差錯導致信息的失真。
3.2渠道個體組織化
農產品的特性決定其渠道主體的競爭力不強。作為農產品的生產者—農戶,由于體制、土地、歷史及素質等原因導致其組織程度不高,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往往處于下風。如今,各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的興起已極大緩解了這一情況。農產品加工企業由于規模小、技術弱以及人才缺乏等原因,也不能很好地加工農產品,導致農產品增值有限且不能使顧客滿意。企業重組、合并,另外,農戶及其合作組織的入股對其實力的壯大將有所幫助。農產品的銷售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其銷售規模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也將越來越大。單個零散的銷售商和零售商將不能適應這一趨勢,聯合、重組、合并以擴大自己規模實行統一進貨,連鎖銷售將是其應對挑戰的科學策略。
渠道主體組織化主要包括:(1)農戶的組織化。越來越多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證明由于市場經濟地位的進一步確立,單個農戶由于力量的約束不能與市場相抗衡。農戶可以通過共同購買、共同銷售、技術與服務共享等實現聯合;(2)龍頭企業的重組。我國加入WTO以來外商蜂擁而至,除大城市外,他們的業務已經開始向農村發展。就大豆產業而言,目前,外資占到全國大豆日加工能力總量的三分之一,全部正常經營且有持續擴張之勢;民營企業的加工能力占三分之一弱,但有相當一部分產能停產并掛牌出售;國有企業理論加工能力占三分之一略強,但實際的大豆加工能力還不足五分之一。外資企業產能已經占到全國有效加工能力的65%~70%。當前,我國現有的龍頭企業一般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各地區對大企業要重組企業內部相關業務,抓精放弱,使企業經營自己的強項;對小弱的企業應予以合并,擴大企業的覆蓋面和業務范圍;對正在發展且企業規模和實力一般的企業要積極促其聯合,不僅增大規模更重要的是提升競爭力;(3)銷售商的重組合并。由于流通發展的滯后,我國現有的關于農產品的銷售商數量多、規模小并且競爭力低。重組、合并農產品銷售機構不僅能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更要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農產品銷售機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式實現競爭力的提升:(1)改造原來國有銷售企業。國有企業有著大量的優勢,不僅有原始的資本積累、成熟的市場還有相關的經營經驗。可以通過改革實現其潛力;(2)合并小企業。分散的小銷售機構可以成為企業擴張的資源,合并后的企業由于業務的需要還必須進行重組,以適應規模經濟的需要;(3)重組有實力的大企業。由于競爭環境及農產品市場的約束,大企業的業務往往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極大化,沒有考慮整個農產品流通鏈條的利益。這些企業可以基于農產品流通渠道的整體利益,整合相關經營活動。
3.3渠道群體聯盟化
現代物流強調的是供應鏈管理模式,即農產品流通渠道上的每一渠道主體的行動要符合整個流通渠道主體的利益,不能各自為戰,犧牲他人利益滿足自己的私利。這一要求符合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的狀況,農產品市場從經濟學角度看近似于完全競爭市場,所以說農產品相對于其它產品將競爭更激烈。渠道主體如農戶、加工企業、中間商及零售商等為求得生存、獲取利潤必須實行戰略聯盟。
渠道中各主體之間關系。(1)農戶與合作社。農戶和合作社的關系其實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即農戶通過合作社更好地與市場聯系,其聯盟關系不言而;(2)合作社與龍頭企業。這里企業可向合作社提出生產方面的要求,合作社向農戶提供生產信息,當然,合作社也將農戶的生產信息及時地向企業反饋;(3)龍頭企業及銷售商與物流中心。物流中心為降低產品流通費用提高服務質量往往要求與企業的上下游保持高度的一致。
整體聯盟。整體聯盟是指農產品流通渠道上各主體為實現農產品增值最大化及利益分享合理化而建立的一種戰略關系。這種聯盟涉及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等各個方面。首先,龍頭企業與代表農戶的合作社建立購銷協議,其中包括農產品的質量協議及價格協議等。其次,物流中心與企業和銷售商建立農產品流通協議,即物流中心以最經濟科學的方式將農產品從企業位移到銷售機構直至消費者,其中包括運輸、包裝、裝卸及搬運等各方面的要求和協議。
4結束語
基于以上分析,現代物流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將產生影響:首先,現代物流使農產品流通渠道更精簡、流暢并更具效率;其次,對農產品流通渠道個體的影響將使個體更有合作意愿,對渠道群體的行為影響使渠道具有聯盟化的趨勢。針對現代物流對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影響提出實現農產品流通渠道信息化、主體組織化及聯盟化。當然,現代物流對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影響提出渠道再造的要求,但再造過程涉及渠道的各個方面,關于農產品流通渠道再造的具體過程及再造機制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國農業年鑒(2006)[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 王新利,張襄英. 構建我國農村物流體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4):263-266.
[3] 丁俊發. 農產品物流要處理好六大矛盾[N]. 經濟改革報,2002-06-05.
[4] 黃祖輝,劉東英. 我國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與制度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5(4):49-53.
[5] 賈衛麗. 我國農產品物流問題研究[D]. 泰安:山東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6] 張闖,夏春玉. 農產品流通渠道:權力結構與組織體系的構建[J]. 農業經濟問題,2005(7):28-34.
[7] 羅必良,王玉蓉,王京安. 農產品流通組織制度的效率決定:一個分析框架[J]. 農業經濟問題,2000(8):26-31.
[8] 唐斌. 農產品流通組織研究[D]. 雅安:四川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9] 薛景梅,孫芳. 構建基于供應鏈的農產品流通模式[J]. 集團經濟研究,2005(188):183-184.
[10] 王風華,姚鳳閣,白賓. 論我國流通模式的現狀及對策[J]. 商業研究,2004(292):100-102.
[11] 熊若愚. 繼續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J]. 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1(1):16.
[12] 溫思美,楊順江. 論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J]. 農業經濟問題,2000(10):45-48.
[13] 丁聲俊. 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目標與思路[J]. 農業經濟問題,1997(7):9-11.
[14] 楊慧. 流通渠道的變革研究[D]. 南昌:江西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6-7.
[15] 楊慧. 流通渠道的變革研究[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