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建立了供應鏈質量管理的激勵模型,從購買商對供應商質量管理監管的角度出發,探討了不同風險態度下最優激勵合約的設計問題,求出了模型的最優解并進一步討論其影響因素。最后,拓展分析了聲譽激勵的效果,為尋求有效的供應鏈質量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供應鏈;質量管理;委托代理關系;激勵策略;聲譽激勵
中圖分類號:C9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2-0099-03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principal-agency to construct incentive models of quality control in supply chain.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risk attitude, discusses how to set up optimum con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pervision between supplier and buyer,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optimum result. At last, reputation incentive coefficient is induced to original models. The study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ffective quality control in supply chai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quality control; principal-agent theory; incentive strategy; reputation incentive
0引言
供應鏈由供應商、生產商和銷售商構成,產品的設計、生產、分銷等過程都是由三方共同協作完成。供應商是整個供應鏈的“源頭”,其交貨、產品質量、提前期、庫存水平、產品設計等方面都影響著制造商的運作水平與質量。同時,供應商所提供產品之價格和質量決定了最終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市場占有量和市場生存力,并對供應鏈的各組成部分的核心競爭力產生一定的影響(何炬,2001)。為了保證整個供應鏈經濟、高效地運行,必須對產品及服務質量進行管理和控制。按照傳統的質量管理理論和方法,主要關注企業自身內部的質量管理活動,對于上游供應商質量管理則缺乏一種有效的管理手段與策略(周葉、周建設、柴京富,2006),如何對供應商質量管理進行有效激勵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
供應鏈合約的設計是近年來研究的一個熱點,供應鏈的質量控制問題更是引起了工業辦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供應鏈質量控制問題上,由于供應商與購買商的利益目標并非完全一致,且信息也存在著不對稱,二者之間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購買商是委托方,供應商是代理方。Starbird(2001)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研究了質量控制的逆向選擇問題,提出了質量控制中的懲罰、獎勵和監督等激勵問題。黃小原、盧震(2003)進一步研究了信息隱匿情況下如何應用最優控制理論選擇激勵策略,并建立了供應鏈合作關系中的購買商和供應商的質量成本模型。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借鑒相關委托代理理論的理論模型(劉志學、許澤勇,2003;李富強、李斌,2003;羅榮桂、張光明,2005),探討如何根據供應商不同的風險態度,建立相應的供應鏈質量管理契約機制,并拓展分析了聲譽激勵的激勵效果。
1供應鏈質量激勵的委托代理模型
假設供應商可選擇的努力水平集合為A,aA表示供應商的一個特定努力水平。a是一維的連續變量,a越大,供應商越努力。θ是不受供應商和購買商影響的由外界不確定因素決定的隨機變量,且θ服從均值為0,方差為δ的正態分布。π是供應商實施質量管理所創造的供應鏈整體效應,它由a和θ決定,π取如下線性形式:π=λa+θ。其中λ0<λ<1是努力程度對產出變量的影響系數,即供應商實施質量管理的能力系數,一般由其供應商規模、運營狀況、管理水平等決定。購買商給供應商的線性補貼合同為:sπ=α+βπ,其中α是固定補貼(與供應商業績無關);β是供應商分享供應鏈整體收益的份額,即供應鏈整體效用π每增加一個單位,供應商的補貼就增加β單位,β=0意味著供應商不承擔任何風險,β=1意味著供應商要承擔全部的風險。假設供應商的努力成本為Ca=,b>0代表努力成本系數。
1.1供應商風險厭惡下的最優激勵
2基于聲譽激勵的拓展分析
根據Kreps等(1982)對有限次重復博弈下“囚徒”合作的聲譽問題進行研究,認為即使在有限次重復博弈中,合作行為也頻繁出現,Axelrod(1981)進而采用實證的方法予以證明。同樣地,在供應商與購買商的博弈過程中,二者之間的協商不僅只有一次,所以供應商在實施質量管理時會考慮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利益。只要購買商對開展質量管理較好的供應商向供應鏈內的伙伴予以公示,并給予一些非物質上的獎勵(如公開表彰、授予稱號等),從而引導供應商選擇較高的努力水平,以便獲得供應鏈中的其它成員對供應商的信任。
在供應鏈的合作過程中,供應商嚴格執行質量管理,其意義并不僅限于質量管理能給供應商帶來減少退貨、減少控制環節、增強合作關系等經濟利益,往往是購買商對供應商的聲譽激勵能給供應商帶來長期的隱性收益,從而形成良好的公眾形象。這就解釋了現實中雖然質量管理會給供應商帶來某些負效用,但供應商仍然愿意實施質量管理的現象。
3結束語
在供應鏈環境下,質量管理實踐和理論研究的重點已從傳統的以企業為中心轉向整個供應鏈體系。在整個供應鏈質量控制的過程中,供應商的質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整個供應鏈體系的質量控制水平。本文從供應商實施質量控制的角度出發,建立了不同風險態度下的委托代理模型,對得到的最優解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啟示:
在風險厭惡條件下,供應商不可能分享全部的社會綜合效用,也就是說供應商必須要承擔相應的風險,但不是承擔全部風險。對影響因素的分析表明,供應商的能力系數(努力程度對產出的影響)越大,供應商所承擔的風險越大;供應商付出努力的成本越高、風險厭惡度越高、外生隨機變量的變化程度越大,則供應商承擔的風險越小。
在風險中性條件下,供應商主動實施質量管理,且承擔全部的風險,而購買商不用承擔任何風險。此時,供應商與購買商之間的契約形式就表現為租賃制(或承包制),即供應商支付固定租金。供應商保留收入越高(或機會成本越高)、供應商努力成本越大,交納的租金越多;供應商的能力系數平方越大,交納的租金越少。
研究還發現,考慮聲譽激勵的契約是有必要的,即在最優解的安排下,物質激勵與聲譽激勵的效果都是明顯的,可以使供應商獲得供應鏈其它成員的信任和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參考文獻:
[1] 何炬. 供應鏈管理中的供應商選擇機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9):62-65.
[2] 周葉,周建設,柴京富. 供應鏈環境下的供應商質量管理研究[J]. 物流技術,2006(2):70-72.
[3] Starbird S A. Penalties, rewards and inspection: provisions for quality in supply chain contracts[J].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2001,52(1):109-115.
[4] 黃小原,盧震. 非對稱信息條件下供應鏈管理質量控制策略[J]. 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0):998-10001.
[5] 劉志學,許澤勇. 基于非對稱信息理論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博弈分析[J]. 中國管理科學,2003(11):85-88.
[6] 李富強,李斌. 委托代理模型與激勵機制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9):29-33.
[7] 羅榮桂,張光明. 非對稱信息下的委托代理模型及風險分析[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8):362-365.
[8] Kreps D. Milgrom P. Roberts J, Wilson R. Rel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finitely repeated prisons' delemmal[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82(27):245-252.
[9] Axelrod R. The emergence of coorperation among egoists[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1(75):306-31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