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0年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發的真理標準大討論,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大歷史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
[關鍵詞] 真理標準討論;思想解放;30周年
[中圖分類號] D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8)03-0024-02
2008年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也是真理標準討論30年周年。30年前,即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這篇文章集中闡明了一個基本觀點,即人的認識是否正確,不是以人們的主觀上覺得好壞而定,而要靠客觀實踐來檢驗,只有社會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發表后,引起了強烈反響,引發了全國范圍的一場大討論。從那時到現在,30年過去了,但那場大討論在中華大地上所引起的巨大震動,它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使我們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具體了。
對于這場大討論的性質和意義,鄧小平同志給出了科學的界定,他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一著名講話中明確指出:“目前進行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大家認為進行這個爭論很有必要,意義很大。從爭論的情況來看,越看越重要。”接著他就作出了那個著名的論斷,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接著鄧小平同志又明確指出:“關于真理檢驗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鄧小平同志的這番話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說的,這個講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他在講話中對真理檢驗標準問題的討論作了如此高度的評價,說明這場討論對于廣大干部和群眾解放思想,迎接即將到來的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作了準備,成為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思想先導。
30年過去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討論已載入史冊。但是如果從歷史和現實相統一的角度加以思索,只要悉心體察,人們仍然可以聽到30年前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那場討論的回聲。我們在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的克服,對諸多新問題的探索,一個個禁區的突破,各種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的解決,一切不符合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舊觀念的揚棄,等等,都是同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密切相關的。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歷史的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不能變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全黨同志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這些重大論斷是對實踐檢驗的深刻總結,為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指明了方向。在學習十七大報告的過程中,讀到上述那些重大論斷時,我不由地想起30年前鄧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那篇重要講話。事情已經過去30年,但兩篇文件的精神是那么一致,明顯的可以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策在30年來實踐中的貫徹、豐富和發展。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1978年,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今天,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的潮流,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我們黨昂首闊步走在了時代前列。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了不起的大事。改革開放的目的,十七大以三句話加以概括,改革開放的性質很清楚,既是我們黨領導的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又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就是說,不是要改掉社會主義制度,而是使其獲得新的生機和活力。實現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統一,就在于既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開放,又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排除了各種錯誤思想的干擾,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更重要的是,黨的十七大為我們規劃了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宏偉藍圖。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探索新問題,為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做好科研工作,就是對實踐標準討論30周年的最好紀念。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 陸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