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主政治的價值取向,從古代到近代經歷了從“揚善”到“懲惡”的]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借鑒了古典民主重視人民、自由主義民主重視法治與權力制衡的民主精華,摒棄了古典民主忽視權力制衡、自由主義民主忽視人的發展的缺陷,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價值取向,重視法治、權力制衡的政治功能,重視執政黨在民主建設中的巨大作用。遵循這樣的邏輯,以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的需要為坐標,穩妥漸進地發展下去,必將創造一種嶄新的民主模式。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繼承;超越;發展邏輯
[中圖分類號] D08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8)03-0062-06
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價值取向
民主政治自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充滿了爭議。把古雅典民主推向顛峰的伯里克利聲稱:“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制度,是因為權力不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是掌握在全體人民的手中。”[1]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是民主的反對者,前者認為民主制是僅次于僭主制這個“城邦的最后的禍害”[2],因為它“不加區別地把一種平等給予一切人”,人們被“容許有廣泛的自由”,“可以隨心所欲”地行動,最終導致道德墮落;[3]后者認為民主制只為窮人謀利益,違背了“公民的共同利益”,不是“正確的政體”。[4]盡管如此,古典民主的精華卻不容人們忽視,它主張人民主權(多數人的統治)和積極的公共參與,認為公民參與能夠最大限度地培養“公民美德”,甚至走到極端,“每個忽視參與公共事務的雅典人都應該受到全體公民的懲罰”。[5]
古雅典民主的這種“揚善”功能,在近代以來自由主義民主那里消失了。洛克、孟德斯鳩等思想家,基于人性自私的理論假設,把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放在防范權力專斷即“懲惡”上。盡管也有思想家主張民主的“揚善”功能,如盧梭強調人民主權及公民對于公共領域的責任和義務,約翰·斯圖亞特·密爾認為民主政治是人類理性與道德實現“最高的和諧的”發展的主要機制,但這些思想始終沒有成為自由主義民主的主流。進入20世紀,民主政治更]變為通過競爭性選舉遴選領袖的制度化機制。例如,約瑟夫·熊彼特等人的“精英民主”理論認為,大多數選民既是消極的,也缺乏很高的政治水平,其唯一的作用就是參與競爭性選舉。輕視公民參與,不承認參與在提升公民素質上的巨大作用,充分反映了自由主義民主的階級本性。自由主義者以自由而不是民主為首要價值,認為民主本質上意味著“烏合之眾”的統治或“多數暴政”,是對個人自由的潛在威脅。但自由主義者又不能不要民主,他們需要借助大眾的力量反對封建政治專制。由于這個原因,民主被框在私有制和原子式個人自由的狹小籠子里,成為只見競爭性選舉而忽視公民素質提升的自由主義民主。“民主的理想和方法變成了現行民主制度的理想和方法。既然甄別不同民主理論的批評標準是其‘現實主義’的程度,那么,那些背離當前民主實踐,或者與這種實踐不十分和諧的模式,就可能被錯誤地看作是在經驗上不精確的、‘不現實的’和不可取的模式”[6],從而成為“限制了那些尋求其他合理政治模式”的政治“壟斷行為”[7]。
對于自由主義民主或資產階級民主,馬克思主義的評價很客觀。馬克思、恩格斯稱贊“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8],消除了等級特權和封建割據。列寧也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步”[9]。自由主義民主的局限性,主要是其自身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矛盾,即一方面主張政治平等,另一方面主張生產資料私有制,無視由此造成的極大的經濟不平等,從而使得人的解放只停留在政治層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批評“資本主義社會里的民主是一種殘缺不全的、貧乏的和虛偽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數人享受的民主”[10]。晚近以來,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流政治學家也開始正視這個問題。達爾指出,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條件下,“積累無限經濟資源的自由”[11]所形成的“資源的不平等造成了公民中嚴重的政治不平等”,致使“民主的道德基礎,即公民之間的政治平等遭到嚴重的破壞”,“民主政治制度同非民主的經濟制度的關系在整個20世紀中對民主的目標和實踐提出了嚴厲而持久的挑戰”[12]。實際上,達爾所說的這種“嚴厲而持久的挑戰”,從自由主義即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確立那一刻就開始了。那就是社會主義民主理想與制度實踐的出現。
社會主義民主,就其性質和享有主體來說,是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當家作主的民主,也是工人階級政黨領導、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是對自由主義民主的揚棄,它批判地繼承了自由主義民主政治中具有普遍價值的內容,特別是人民主權思想,揚棄了自由主義民主的狹隘性,不僅重視個人的民主權利,更重視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勞動階級的民主權利,認為只有在經濟解放和社會解放中才能充分實現人類解放。社會主義民主并不否定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歷史意義,但認為這是不夠的,必須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經濟革命和社會革命,把民主原則從政治領域貫徹到經濟社會領域,在保持形式民主的同時獲得實質民主,使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平等、自由、自主地參加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社會主義民主的第一次偉大實踐,發生在俄國。列寧非常重視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認為“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13],強調要“徹底發展民主,找出徹底發展的種種形式,用實踐來檢驗這些形式等等”[14]。由于列寧過早逝世,后來的蘇聯直到共產黨失去政權、國家解體,都沒有很好地解決民主問題。從蘇聯到東歐國家,也包括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踐,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沒有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就沒有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觀念產生,也不可能建立起民主政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脈絡也逐漸清晰起來?!皼]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15],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始終是中國政治建設的指導理念,黨的十七大更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是人民當家作主。在民主的哲學前提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于自由主義民主建立在人性“惡”的假設以及個人主義基礎之上,而是以承認合理個人利益的集體主義為基石。在民主的目的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不同于自由主義民主只重視防范權力專斷,而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自己的最高命題。在經濟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萌芽,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以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為自己的經濟基礎保障,而不同于自由主義民主把“非民主的經濟制度”即生產資料私有制作為自己的經濟基礎。在制度保障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為自己的基本骨架,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各個層次、各種形式的民主及民主機制,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即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在多個方面得到實現,不同于只重視“權力競爭”而忽視人民參與的自由主義民主。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以此使自己區別于歷史上各種民主制度,包括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條件下高度集權的“民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汲取了為自由主義民主所摒棄的古典民主精華,繼承了自由主義民主的政治平等主張,通過揚棄生產資料私有制和按資分配,有效克服了自由主義民主政治中政治平等與經濟不平等之間的矛盾,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二、從人治逐步走向法治
實行法治,是當代民主政治的一大特征,也是自由主義民主對人類政治發展的重要貢獻。法治要求政府、政黨、公民和各種社會行為主體的一切活動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不允許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存在。作為一種治國方略,法治是與那種最高領導人個人說了算的“人治”相對立的。法治與法制不同,前者所要求的“法”是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良法”,要求法律本身即最高權威;后者指的是靜態的法律制度,而不管其性質如何。法治必然包括法制,而法制卻不一定符合法治的要求。法治只存在于民主政治之中,法制可以存在于任何社會,甚至存在于封建專制政治中。
1978年以前,“人治”是中國政治的基本特點,權力過分集中于個人。毛澤東認為,“……不能靠法律治多數人。民法、刑法那么多條誰記得了。憲法是我參加制定的,我也記不得……我們的各種規章制度,大多數、百分之九十是司局搞的,我們基本上不靠那些,主要靠決議、開會,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來維持秩序?!眲⑸倨嬉苍浱岢觯骸暗降资欠ㄖ芜€是人治?看來實際靠人,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眱晌婚_國元勛的說法,實際上反映了當時大多數人的認識——不能正確認識法律的重要性,更不理解法治的真諦?;趯v史教訓的反思,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就提出民主必須法律化、制度化的政治建設任務,1982年憲法也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這里的各政黨,當然也包括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制度化、法律化,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也不能凌駕于憲法之上,這已經接近了法治的真諦。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共產黨對法治的認識逐漸深化。1996年2月初,江澤民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和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16]3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被寫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確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江澤民對依法治國作了更系統的表述:“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國家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盵17]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了憲法,從根本大法的高度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治國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目標。2002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憲法施行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從“法制”到“法治”,一字之差,卻是中國民主政治建設進程中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防范并克服兩種相互聯系的片面傾向,即法治虛無主義和法治浪漫主義。法治虛無主義過于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道德的作用、人的義務履行,忽視法律的功能與邊界、人的權利保障。法治浪漫主義則認為法治無所不能,超越時空,忽視共產黨領導下的法治的特殊性、中國法治進程的漸進性以及法治自身的局限性。[18]中國具有數千年的以法“治民”的“人治”歷史,卻缺乏以法“治官”、“治權”的法治傳統。在從人治走向法治的歷史進程中,一定要準確把握復雜的國情,逐漸削弱人治的消極影響,增強法治約束權力、規范社會行為的作用。可以說,中國法治的實現程度,取決于中國共產黨推進法治的政治意志,更取決于經濟的發展程度與社會的成熟程度、自主程度。
三、從高度集權走向適度分權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19]防范權力專斷與肆虐,是自由主義民主的精髓所在,但這并不妨礙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對于權力制衡的需要。“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就說過,這樣的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于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20]斯大林破壞法制“這樣的事件”為什么在西方發達國家不可能發生?因為這些國家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具體表現為“三權分立”的權力運行模式。
正反方面的歷史經驗教訓說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然包含權力監督與制約的內容。權力監督與制約,有兩個基本渠道:一是以權利監督、制約權力,要求發展、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包括選舉權、質詢權等;一是以權力監督、制約權力,要求科學分解、配置權力。對于權力監督,中國共產黨并不忌諱。1956年,鄧小平在八大《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已經是執政黨,執政地位使黨面臨著新的考驗,容易犯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因此“黨除了應該加強對于黨員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從各方面加強黨的領導作用,并且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拔覀冃枰獙嵭悬h的內部的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于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無論黨內的監督和黨外的監督,其關鍵都在于發展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盵21]1957年,他在西安干部會上更尖銳地指出,“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影響也最大。”因此,“黨要受監督,黨員要受監督”?!八^監督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黨的監督。對于共產黨員來說,黨的監督是最直接的?!诙?,是群眾的監督。要擴大群眾對黨的監督,對黨員的監督。第三,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盵22]這兩年,正是中國發展的轉折之年,迫切需要加強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在復雜的國內外情勢下保障國家的健康發展。然而,鄧小平提出的“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作出適當的規定,以便對于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并沒有完全得到落實。人們比較忌諱的,是權力制約這個概念。因為權力制約涉及到分權,相對而言比較敏感,似乎主張分權就是主張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政治模式,否定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否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政體。權力過于集中,缺乏監督與制約,給黨和國家帶來了深重災難。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政治體制的弊端在于權力過于集中,民主發展不夠。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黨政分開、權力下放等政治體制改革措施,針對的就是權力過于集中問題。鄧小平指出,“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當然也要有監督,有制約”[23]。堅持黨的領導,也要有監督制約,實際上消除了把權力監督制約與共產黨領導對立起來的政治忌諱。9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市場化的不斷推進,權力監督與制約的必要性更加突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權力缺乏監督與制約的消極后果,主要表現為包括高層在內的各個層面的決策失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權力缺乏監督制約的危害更大,除了決策失誤外,還出現了權錢交易、賣官鬻爵等腐敗現象。而且,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公共權力擔負的責任與履行職能的經濟社會環境不是更簡單而是更復雜了,這對各個層面的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勢面前,黨的領導集體與時俱進,進一步深化、發展了權力監督與制約思想。江澤民、胡錦濤都多次指出,“在我們國家,任何人都要接受監督。掌握權力而不接受監督,必將導致腐敗”[24],“權力不受制約和監督,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25]。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1993年8月,江澤民首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監督制約機制”[26],“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27]成為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在黨的代表大會文件中提出建立權力制約機制,這是第一次。在黨的十六大與十七大上,加強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依然是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28],十七大提出“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29],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權力的性質及其運行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對于權力問題,我們應該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適度的權力集中有利于政治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特別是在中國,有著深厚的集權傳統,又面臨急迫的現代化任務,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擔負著沉重的任務,權力過分分散會帶來嚴重的消極后果。鄧小平說過,“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30],“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會立即執行……沒有那么多牽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這個范疇來說,我們的效率是高的,我講的是總的效率。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勢,保證社會主義的優越性。”[31]集中力量辦大事,就是這個意思。另一方面,權力過分集中帶來的弊端,又要求我們必須實行必要的、適度的分權。中國的制度屬性和具體國情,決定了我們不能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這并不能否定我們需要必要的、適度的權力分立。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創造出一套包括黨內監督、民主黨派監督等既有同體監督又有異體監督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創造出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相互分立、相互協調的政治過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艱巨任務。
四、以黨的改革創新推動人民民主建設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唯一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核心領導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過程,就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的過程。黨的領導作用發揮得如何,是怎么發揮的,黨自身建設的情況怎么樣,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在民主問題上,涉及到執政黨的有兩個方面:一是黨內民主建設;二是黨的執政方式民主化。
一個忽視民主原則的執政黨,難以承擔國家層面民主建設的政治任務。黨的十六大指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內民主要解決的,是黨員權利與黨的組織、各級領導之間的關系。黨的領導權和執政權,是一種特有的“公共權力”,屬于全黨所有,其“公共性”也決定了民主原則是黨賴以存在和運行的根本準則。全體黨員有權平等地直接或間接地決定和處理黨內事務,黨員是黨的主體和各級黨組織的“主人”。所有黨員,無論是擔任黨內領導職務的黨員還是普通黨員,在黨內政治生活中是完全平等的,平等地享有黨章規定的權利,平等地對黨承擔義務。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權力,代表黨參加并領導國家機關的黨員的“代表”資格,都來自相應范圍內的黨員的授權,而且這種充分的黨內授權是黨員干部“代表”資格被人民承認的前提。這種民主原則,正是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的黨員權利的理論基石。盡管如此,黨章的規定與黨內民主的現實之間還有較大反差。例如,黨章規定黨員享有“表決權、選舉權、被選舉權”,這是廣大黨員最根本的權利——對黨內的“事”(決策)和“人”(選舉與被選舉)享有最終的決定權,但不管是表決機制還是選舉機制現今都不夠完善。因此,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繼續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工作機制、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度、黨內工作報告制度、黨內選舉制度等規章制度,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
執政方式民主化,是中國共產黨實現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從計劃經濟條件下執政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執政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民主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創新的靈魂。這個論斷,既是中外執政黨經驗教訓的科學總結,也是中國發展現實的迫切要求。就教訓來講,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以黨治國”、黨政不分的危害非常清楚,但自己成為執政黨后,對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度忽視,使得“以黨治國”的遺毒繼續潛伏下來,形成了長達數十年的“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局面,給國家政治生活造成了極大消極影響。就現實來講,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市場化,利益多元化,社會階層結構多樣化,人民維護自己合法利益的意識不斷增長,多樣化的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也日漸高漲。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政府是其執行機關),政治協商會議是社會各界參政議政的政治組織。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大與政協都是人民參與政治、表達利益(在人大還有決定權)的最重要的組織。黨與人大、政府、政協等組織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黨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執政環境的質變,迫切要求中國共產黨尊重憲法規定的人大、政府與政協的職能,以民主為核心改革和創新執政方式,在社會利益良性互動、黨與人大(政府、政協及各種群眾團體)的良性互動中推動民主政治的不斷發展。
從民主到法治,從權力監督與制約到改革創新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和發展邏輯。這里既有中國特色的內容,也蘊涵有對人類歷史上各種民主精華的大膽借鑒與汲取。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嚴格地說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主,與經濟文化不發達一樣處在不發達階段。這個現實,決定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與創新的迫切性。當前這個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需要特別注意“兩個適應”,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不斷推進相適應,與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與國內外環境的日益復雜,要求我們及時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建立完善科學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確保不出現大的決策失誤。人民群眾的利益意識逐步復蘇,政治參與熱情不斷提高,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民主制度、民主形式與民主參與渠道建設,不斷提高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水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任務,我們既需要民主建設的熱情,又需要準確把握社會訴求的理性,一步一個腳印地營造民主的社會環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公民的民主素養,為更高層級的民主政治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注釋:
[1][英]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9.
[2][3][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313;332-341.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18.
[5][英]阿克頓.自由史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10.
[6][英]戴維·赫爾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267.
[7][美]本杰明·巴伯.強勢民主[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74-275.
[9]列寧全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109.
[10][14]列寧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91;181.
[11]Dahl, R. A: A Preface to Economic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5,50.
[12][美]羅伯特·達爾.論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74-187.
[13]列寧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8),168.
[15][20]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8;333.
[16]江澤民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11.
[17]江澤民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8-29.
[18]郝鐵川.中國的法律虛無主義和法律浪漫主義,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11465.
[19]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上):154.
[21][22]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14-215;270-271.
[23]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56.
[24]江材迅.分權、監督、制約、法制是規范國家權力運作的有效途徑──學習鄧小平權力制約思想的體會[J].人大研究,1999(7)。
[25]胡錦濤.在紀念全國人大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
[26]江澤民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26-327.
[27]江澤民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1.
[28]江澤民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57.
[29]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
[30][31]鄧小平文選[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78;240.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粕绮?/p>
責任編輯: 耿超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