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和諧社會建設實踐的深入,“和諧理論”呼之欲出,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生活的世界圖景的基本思想和價值基礎。在吸收傳統文化與應對現實矛盾的過程中,催生了基于對“和諧”的認同之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政治哲學的意義上說,和諧理論深化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根本問題的思考,突出地表現了以人為本、塑造和諧新人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這不只是一種解決當下矛盾的政策性主張,更展現出反映當代中國政治智慧和社會景觀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 和諧;理論;生活世界
[中圖分類號] D08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8)03-0072-03
生活實踐是理論創新的源泉,理論借助于對實踐的觀念把握也成為創造新生活的契機。在建構和諧社會的歷史與現實、思想與行動的碰撞中,“和諧理論”開始躍入人們的[簾。這是中國社會變革的觀念體現,也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探索進程中的一次新的思想躍升。
一、歷史與邏輯的必然:對中國與世界變化的正確把握
人們的一切理論主張和實踐行動都首先取決于對世界的認識,同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需要不斷深化對世界和中國國情的認識。在全球化進程加速的時代,人類社會面對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復雜性和風險性,各種矛盾犬牙交錯地交織在一起使人類社會陷入各種困境。要解決當下人類社會的制度、文化與利益的沖突,在新的平臺上達到和平相處,不僅需要經濟、技術的發展,還需要有新的理念和更高的智慧。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人類遭遇諸多深層沖突之時,中國提出的“和諧世界”的主張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困境透出了一片光亮。和諧世界理論不僅是一種外交政策,更應該理解為一種處理世界矛盾的思路。
更主要的是,對于“和諧”的體認源于解決當下中國社會矛盾的考量。在經過了近30年的改革發展之后,中國的發展步入一個新的階段,一個突出表現是社會轉型中的深層次矛盾凸現出來,不和諧的因素隨處可見。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從思想上予以認識和把握,進而通過政策的調整來化解。在實踐摸索的基礎中,建設和諧社會成為一個共識,這是民意所在,也是社會發展趨勢使然。各地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從“和諧創業”到“和諧發展”,從“和諧校園”到“和諧社區”,和諧的價值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諧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個主旋律流傳大江南北,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和諧所包含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意義。
和諧理論的提出是歷史與邏輯交織與統一的結果和表現。在歷史的轉折時期,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理論與實踐交織在一起,和諧理論成為應對時代挑戰的思想。和諧理論的主體內容當然是和諧社會的建構,但是它并不停留于此,它包括對社會主義的新探索和新經驗進行理論總結和升華,構成具有與現階段發展相適應又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主張。和諧理論的主旨是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它以“和”為基本思想方法、價值理念和世界圖景,成為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過程中的一個新的思想創造。
二、世界觀層面的建構
人們總是在各種世界觀的指導之下認識和行動,在不同的世界觀指導下,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不同。和諧理論基于對宇宙、自然、人的認識,凸顯了一種以和諧為基本圖景的世界觀模式。在它的視野里,世界在動態中追求平衡,在矛盾中追求和諧,在沖突中追求秩序,一切按照自然秩序運行,這就是和諧理論所提供的世界圖景。作為一般意義上的世界觀,和諧理論在觀察社會之時也描繪出了類似的圖景,它突出了從和諧的視角看待世界,人們對于世界、社會和人生的認識也就不同于其他。
和諧理論提供了一種看待世界和社會的方法論。事實說明,在不同的心智模式下,人們觀察和行動的策略都會迥然不同,尋找解決復雜新問題的途徑就需要從方法論上入手去改變人的心智模式。和諧理論所主張的就是從系統與和諧的角度去觀察和判斷。和諧理論不同于競爭和斗爭的哲學,它承認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方式,社會正是在矛盾中實現平衡。它不為矛盾所困,而是跳出矛盾談矛盾,在沖突中尋找社會和諧。它立足于馬克思的實踐哲學,融會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糾正了以往片面強調“斗爭”的哲學理念,在新的歷史與時代坐標下突出了時代特征。這不是一個純粹哲學的形而上問題,而是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征、指向當下時代生活的思想方法,旨在凸顯解決當下社會困境。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艱苦的革命斗爭之后,和諧理論將社會主義帶入到一個新的境界,為我們探索新的道路提供了一種哲學支持。
和諧理論堅持的價值基點是人本身,它不僅要把人當作手段,更要將人當作目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是為人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培育和諧的新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同于生存競爭的動物法則,和諧理論更透出一種人文關懷,和諧就是一種終極價值,可以作為衡量社會進步與改革的一個準則。和為美,人在和與美中找到了生命的終極歸宿,和諧體現了“天地人和”這一中華文化的價值觀,也是人類文化追求的一個普適理想。建構和諧社會需要從每個人的參與,人與自身的和諧也成為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中一個集中的表現就是生命存在的不和諧,表現為精神的焦慮、信仰的迷失、價值的失范、人格的分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代價。作為對這種代價的反思和超越,和諧理論主張克服這種現代性追逐過程中的弊病和矛盾,最終塑造現代社會中的和諧之人。和諧的人首先就是人與自身的和諧,人的內心世界是完整的而不是分裂的,是相對平衡的而不是動蕩不安的。在社會大熔爐中教育和培育人,就是要將和諧發展的人作為首要目標。可以說,和諧理論最終落腳點就是更好地實現人自身的發展,在堅持以人為本中實現人的和諧、自由與發展。它不是建構一個脫離人的烏托邦世界,而就是在人的世界里尋找一個足以支撐生命尊嚴、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這也不僅是今天的政策和策略,更是體現社會主義根本理想的價值準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認識
在以和諧為特征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的指導下,和諧理論對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更深一層的,尤其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理論和實踐問題,從而實現了理論上的重要突破和飛躍。和諧理論也是對社會主義建設新探索在理論上的總結。
和諧理論認為,“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是在揚棄資本主義的基礎上追求的新的社會目標。在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是表現為人與人,階層與階層,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統一與和諧的。如果說資本主義更強調競爭、對抗、矛盾,社會主義則更主張消解對抗以追求和諧。資本主義在帶來經濟效率提高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制度安排上就存在著導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對抗與沖突。馬克思認識到了這種現代性帶來的弊病,由此展開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所指向的目標就是新社會所達成的矛盾的解決與新的和諧。如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將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矛盾的解決。在這里,社會主義不僅注重經濟的發展,更強調了一種終極價值,那就是人自身從異化中擺脫出來實現自由的理想,在人達成與社會、自然、他人矛盾的和解中實現一種真正意義上自由。作為社會建設的理論指南,和諧理論是一個社會理想國的探索之路,它表現出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和生活境界。社會主義追求的終極理想體現于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和對幸福的感受,這就要堅持全面協調平衡發展,追求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協調發展。
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理論也提供了一個總的思路,即通過“和”的方式,實現各種關系的和諧,去建設一個理想社會。社會主義需要民眾的自覺參與和擔當,和諧理論主張釋放人的創造活力從而為社會發展注入無窮動力。社會發展的動力蘊藏于人民群眾之中,但是這種潛力化為現實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實現的,相反,在一種不合理的體制和觀念約束下,人的創造活力受到壓抑。因此,和諧理論主張,通過深化改革解放人的創造活力。對于當下中國來說,社會轉型面對的最大課題是制度建設,民主和法治是制度建設的基本目標,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道路。同時,社會主義應該在公平和正義中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既是社會主義不同于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之一,同時又是社會平穩發展的內在要求。
四、在實踐中建設和諧中國
和諧理論不只是一個政策選擇,更是一種治國方略;它不僅是傳統中國文化的理念,更是解決當下世界和中國問題的智慧;它不僅是一個獨立的觀點,更是一個系統的思想;它也不僅是一個對現實生活的解釋,更展現出創造新生活的巨大空間。由此可以說,和諧理論可以成為一個自洽的理論體系。只有從戰略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才能抓住其實質和核心。那么,如何說這一理論可以成為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呢?
首先,它是指導我們認識和解決社會矛盾,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哲學思想。哲學不是無關生活的玄想,而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之總結。成為一個有獨創性的思想體系,具有基本的哲學特征是一個基本標志。和諧理論所蘊涵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表現出了思想的穿透力,成為把握復雜社會矛盾推進社會變革的思想武器。從哲學上去認識和諧理論才能真正抓住其靈魂,從而實現思想上的突破和工作理念和方法上的飛躍。其次,它是我們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對這一根本問題認識上的突破是理論創新的標志,認識每前進一步事業也就推進一步。和諧理論就是在新的經驗基礎上形成了對社會主義新的認識,同時也探索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的途徑,這就成為理論突破的重要特征。再次,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追求和諧都是一個基本的思想指向。在此框架下,社會主義的本質、理想、價值和目標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都有了新的方向。它是我們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終極理想,在實踐中推動中國發展從而確立中國道路在世界上的意義之思想。還有,和諧理論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和價值指向為充滿詭譎的人類生活展示出一個新的方向。它是立足中國和人類社會的現實生活而提出的有針對性的社會思想發展體系。從這樣的意義上說,和諧理論可以成為一個自洽的體系,這是實踐基礎上的總結,是傳承過去思想和文化傳統在當今社會的新的創造,同時又是對未來實踐的導向。和諧理論可以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支撐,成為21世紀中國和世界發展的重要思想方向。
和諧理論的根本意義不在于詞語或思想本身,而在于它在中國社會轉型和世界文明發展的新時期凸現出現實價值。它產生于社會變革的實踐,也將在指導實踐發展的過程中完善和發展自身。和諧理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吸收,是中國文化參與當代世界文明發展的一個思想亮點和對時代問題的參與。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到今天的特殊時期,和諧的價值凸現出來,由此也使得深藏于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史中的思想智慧彰顯出巨大的理論價值。和諧理論是對當下中國社會發展內在規律的理性自覺認識,也是把握現實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指南。和諧理想的實現與和諧理論的建構都依然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工作,在二者的互相推動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共同發展,是一個基本的路徑。
(本文系教育部課題《貫徹科學發展觀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研究》(2008JYJW009)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陸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