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共建共享和諧社會,要求我們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人為本”的改革是我們黨根本宗旨的體現,是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信心所在。“以人為本”的改革觀,就是要堅持改革的價值取向是為了人民,改革的主體定位是人民群眾和改革成果要為人民群眾共享。我們黨已將執政的重點指向民生,把改善民生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 和諧社會;改革;以人為本;民生觀;共建共享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08)03-0084-03
一個發展的和諧的社會,必須依靠人們長期的努力去創造。社會歷史的規律本質上就是人的活動的規律,它是在人類的歷史活動中實現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樣的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而是生活在現存社會制度中的“現實的個人”。馬克思指出:“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像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1]因此,馬克思考察歷史的“現實前提”是“現實的個人”,而對“現實的個人”考察又是通過對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來進行的。
所以,以個體本位為基礎的改革,強調個人在經濟生活中的主體性,承認個體是經濟的細胞和元素,并且也確認個體的權利保證和正當私利的合法性。這兩方面相輔相成,并行推進。構建和諧社會的改革方向必然要求重塑政府權利和個人權利,應重點考慮如何縮小政府權利、擴大和實現個人的權利,落實個人的主體地位。因此,確認個體權利和價值的以人為本的改革,體現了改革的本質回歸,它使得改革的動向從權力本位回歸到了權利本位,使人在改革的過程中具有主體的意義,這也是改革獲得“合法性”即社會公正性的基本前提。
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推動者,還是實現自身利益、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鄧小平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廣大人民擁護的事情,不論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多少困難,一定會得到成功。”[2]只有以人為本,方可最大限度地開發以人力資源、智力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社會資源,為改革發展形成一種持久有效的推動力量;只有以人為本,我們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化、完善和突破,改革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改革觀。簡言之,就是要堅持改革的價值取向是為了人民,改革的主體定位是人民群眾和改革成果要為人民群眾共享。
一、改革的價值取向是為了人民
改革,絕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改革有著鮮明的目標指向,那就是改革必須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在改革中始終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以人為本的改革是我們黨根本宗旨的體現。
改革為了人民,具體來說,就是要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我們的改革要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做好增加就業、加強社會保障工作,積極幫助城鄉特殊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要下更大的決心,堅決糾正土地征用中侵害農民利益的問題,堅決糾正城鎮拆遷中侵害居民利益的問題,堅決糾正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堅決糾正教育亂收費和藥品購銷、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等等。改革既要有“看得見的成果”,更要有群眾切身感受到的“看不見的成果”,比如社會安定、就業充分等體現安全感、滿足感、幸福感的成果。為人民改革,還要“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鄧小平曾明確提出:“對群眾所反映的不合理現象及時糾正”。[3]
二、改革的主體定位是人民群眾
誰是改革的主體?改革的主體只能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改革是全人民的改革,改革需要吸納廣大群眾參與。具體說來,所有的改革都應該讓利益相關者參與,既參與改革的設計,也參與改革的評估,讓他們享有平等的參與權、表達權、討論權乃至投票權,參與的過程就是信息披露的過程,也是各種利益表達的過程。考察過去30年間種種改革措施就可以發現,獲得成功的所有改革措施,最初都始于民眾的自發努力。民眾是天然的變革者,盡管他們自己往往不能意識到自己個人努力的廣泛經濟、政治與社會后果。上世紀70年代末,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聯合進行的包產到戶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在這一過程中,廣大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發揮,為我們下一步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此,鄧小平給予了高度評價:“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4]正因為廣大農民是這場農村改革的真正主體,所以我們的農村改革進展順利、成效顯著。可見,只有充分調動改革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改革主體接受并主動參與改革,改革才能順利推進。鄧小平贊譽全國人民和全黨支持改革,他說:“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5]
值得指出的是,現在改革的一些具體過程中,改革的主體變得模糊,廣大群眾在改革中的聲音似乎很微弱,改革目標的設定、方案的設計和措施的出臺好像越來越經院化、越來越精英化、越來越小圈子化。改革是群眾的事情,必須尊重群眾并著[于調動其積極性,普通民眾無論在改革方案的制定上還是執行上都應施加有效的影響、形成影響政府經濟政策的力量。一個社會,如果有一個龐大的階層被人遺忘,并且沒有聲音,那一定不能算是真正和諧的社會。如果改革僅僅是由少數人把持的,或者只有少數的“能人”與“精英”參與,那么這樣的改革既不民主,也不公正。其結果只會讓廣大的群眾冷漠與質疑,并且導致貧富分化加劇、群體沖突不斷發生,最終是黨群關系遭到破壞、對立加深以至動搖我們的執政基礎。
三、改革成果要為人民群眾共享
構建和諧社會,我們需要共享式的改革,使改革讓所有人受益,改革和發展的基本目的是要讓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以人為本”的改革觀要求人民群眾不僅是改革發展的推動者、承擔者,更要成為改革發展成果的擁有者、享有者。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改革和發展是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徑,是從屬于基本目的的,也就是胡錦濤總書記常講的“使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其基本含義是:社會改革發展的成果對于絕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說應當具有共享的性質,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推進,每個社會成員的尊嚴以及平等、自由的權利應當更加得到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應當持續不斷地得到滿足,其生活水準應當相應地得到不斷的提高。通過改革,應當“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全體社會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6]。相反,如果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社會群體、少數社會成員一方,那么就說明社會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只是為少數社會群體、少數人所享有。若中國的改革為少數人所壟斷,或為少數政治精英所壟斷,或為少數知識精英所壟斷,這樣的改革就不可能使社會和諧。
江澤民說過:“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并非多余,并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市場經濟的性質。”[7]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不是貧窮,而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應該是人民普遍感到幸福的主義。雖然在現代社會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之間、社會成員之間在財富的占有量方面不可能是等同的,也由于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地群眾不可能同步富裕、同等程度地富裕,但也不能讓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收益差距太大,讓一些利益群體超常規地獲得利益,而另一些群眾生活的改善卻趕不上相應的社會發展進步水平。所以,我們不僅要通過改革,加快發展“把蛋糕做大”,更要通過改革體制和完善政策“把蛋糕切公正”,讓越來越多的人切實享受到發展成果的公平性,從而實現社會成員能夠普遍分享改革成果的基本宗旨,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與傳統社會相比,當今社會有諸多的“不同”:不同的利益主體、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利益訴求等,“不同”、“多元”正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和諧社會要求“和而不同”。為此,這些群體、階層的合法利益都必須一視同仁地去尊重、去保護,尊重他們的合法權益和合理要求。為適應我國社會的結構和利益格局的發展變化,“要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正如胡錦濤同志強調的,要“注重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使改革兼顧到各方面利益,照顧到各方面關切”[8],才能“真正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四、十七大中的民生觀
十七大報告將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社會管理等六大民生領域,單列一章詳細闡述,首次系統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繪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海內外為之矚目。報告提出未來經濟發展的目標,“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用的是“人均指標”,而不是“經濟總量”,這意味著我們黨和國家更加重視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報告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論述,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的莊重承諾;報告將“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緊密相連,實際上是在嚴肅地昭告全體黨員,民生問題能否解決,事關黨的宗旨能否最終實現,事關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數志士仁人的治國理想能否最終實現。對廣大人民來說,十七大既是執政黨的“新的歷史起點”,更是13億中國人的新期待。
以和邦國,以諧萬民。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也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為了改革的順利推進,為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實現經濟社會良性的、持續的、健康的發展,我們在改革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通過改革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以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生動局面。
注釋: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1-72,243.
[2][3][4][5]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13,268,142,144,272,118.
[7]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69.
[8]胡錦濤.毫不動搖地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N].人民日報,2007-7-18.
作者系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陸 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