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售企業發展電子商務與高級供應鏈管理相結合的電子供應鏈管理模式是一種必然的歷史趨勢。論文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供應鏈向電子供應鏈發展。零售企業電子供應鏈是以電子商務為手段,由電子采購、庫存管理、物流配送和銷售管理構成,實現供應鏈管理思想與方法的集成化、網絡化和電子化,形成以零售企業為核心企業的電子供應鏈運作模式。
關鍵詞:零售企業;供應鏈;電子供應鏈
中圖分類號:F273.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4-0040-04
Abstract: The retail enterprise developing the electron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attern unified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the high-leve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a kind of inevitable historical tendency.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since the 1980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supply chain has developed for the electronic supply chain. The retail enterprise electronic supply chain takes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as a method, constituted by electronic purchase, inventory management, logistcs distribution and sales management, then 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ought and the method, the network and the electron, forms taking retail enterprise as the core enterprise's electronic supply chain operation pattern.
Key words: retail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electronic supply chain
信息化時代,互聯網導致資本和商貿全球化,市場呈現商業網絡化。市場競爭的主導力量是通過無縫供應鏈,以個性化的方式來滿足顧客的需求,供應鏈關系必然從訂單—發票式的傳統關系轉變為以顧客為中心的網絡合作關系。作為站在整條供應鏈的最前端、營銷戰線橋頭堡的零售企業,發展電子商務與高級供應鏈管理相結合的電子供應鏈管理模式是一種必然的歷史趨勢。
1供應鏈優化的軌跡
供應鏈管理的重點從改造產品和服務轉移到供應鏈優化(SCO),供應鏈優化成為了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目標。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供應鏈優化歷程主要經過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企業力求改善采辦和物流工作;第二階段,企業強化內部優化,尋求跨職能的解決方案,創建內部信息管理系統來支持供應鏈的進一步發展;第三階段,企業建設網絡工程,謀求外向型發展,實現整個供應鏈的改善和電子商務的應用;第四階段,企業定位全球市場,實行全球采購,供需銜接順暢,供應鏈整合完善,供需方結成穩定的戰略聯盟。隨著全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基于Internet技術的網絡服務的成熟,在商業貿易領域誕生了電子商務這種新的商務運作模式。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體制下,供應鏈運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通過及時、有效信息的傳遞,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并根據實際需要來確立相應的生產、經營和物流管理。在這種背景下,電子供應鏈(E-supply chain)作為一種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結合的產物應運而生。電子供應鏈管理整合的角度包含企業的整個組織流程,如產品采購、資源搜索、營銷及客戶服務、物流供應、人力資源管理等。
關于電子供應鏈,國內外學術界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進行了許多研究:美國學者查爾斯·C·波里爾和邁克爾·J·鮑爾認為電子供應鏈是描述供應鏈和電子商務的自然結合的專用術語;馬士華指出,E-供應鏈是一種基于Internet的經濟平臺與供應鏈的集成。這些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側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管理,利用電子商務手段將供應鏈上的各種異構系統集成為一個整體,以提高業務流程效率,降低供應鏈的總成本,如企業資源計劃(ERP)與客戶關系管理(CRM)的集成,EDI的戰略應用及其對伙伴商務關系、權力平衡的影響,電子商務技術采納模型等的研究。另一類是側重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設計分銷流程、減少流通中間層、避免價格差異、供應鏈的重組、供應鏈的e化戰略等的研究。
筆者認為,電子供應鏈是指以電子商務為手段,以Internet網絡技術為支撐,來使核心企業與有競爭優勢的企業組成戰略聯盟,從而將信息流、物流及資金流整合成可共享的優勢資源,并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結構,從而形成一個以顧客需求為導向,以供應鏈上的資源共享為基礎,以企業間的同步、協調運行為前提的利益共同體。
電子供應鏈主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信息流成為供應鏈中主導商流、物流和資金流的中心環節;第二,電子供應鏈系統使得生產經營更具敏捷柔性化;第三,電子供應鏈實現了社會資源的有效重新配置。傳統的供應鏈是一種串行的多階層級系統結構,而隨著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興起,今天的供應鏈早已超出了過去單純的原材料與產品購銷的單一對應關系,而發展成為一個由產品制造商、原材料供應商、商品零售商在內的多方構成的“供應鏈網絡”,這個“供應鏈網絡”基于電子商務技術進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協作。因此,電子供應鏈通過網絡進行各節點之間的商務活動,通過電子商務模式實現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有效控制,增強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與用戶之間的聯系,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實現物流和資金流在采購、生產、運輸、銷售的整個流程更為高效的運轉,從而使核心企業在市場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競爭優勢。
2零售企業供應鏈模式研究
傳統零售行業的利潤主要為經營的商品售價和進價的差額,零售商為獲得更多利潤,力求占領更多的通路資源來確立對供應商的主導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條件下,留給傳統零售商們的產品生產成本和商品售價之間差額浮動的空間日趨窄小,面對競爭壓力,零售企業不斷進行著擴張、并購。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統計,2005年連鎖百強銷售規模達到7 076億元,比2004年的4 968億元增長了42%;門店總數達到38 260個,比2004年的30 416個增長了26%。企業的擴張、并購帶來了有效管理困難,“連而不鎖”,數據不集中,成本加大,缺貨現象加重等情況。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商品同質化現象顯得越來越普遍,僅憑商品的質量和價格使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時代已經遠去,隨之展開的將是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全面的企業間供應鏈的競爭。因此,強化在流通領域的經營流程中的管理,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拓展利潤空間將是目前零售企業擺脫困境的主要出路。
傳統零售企業所處的供應鏈具有相當的復雜性,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許多中小零售企業供應鏈管理觀念落后,未能認識到供應鏈競爭是新時代新形勢下的零售企業間競爭的實質,簡單地將供應鏈管理理解為物流管理,主要負責產品的采購,倉儲和運輸。其次,整條供應鏈脫節,未能將供應商、零售商、消費者看成是一條完整統一的價值鏈、供應鏈。這直接地表現為零售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供應鏈銜接不合理,仍然是一種利益對立的關系,以及零售企業對最終用戶的服務質量體系不完善。再次,零售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混亂,物流系統效率低下,各企業內部都進行了相對高效的物流系統建設,而企業間物流協作缺乏,第三方物流利用率低,整條供應鏈的物流建設重復低效,庫存管理存在諸多不合理,零售業的通病——缺貨現象,反應了供應鏈上的物流不暢。第四,零售企業信息程度化低,設施落后。由于企業缺乏對商品條碼、ID代碼、RFID射頻識別、POS系統、EDI等技術的認識和運用,致使零售企業在訂貨、庫存管理,商品配送規劃等問題上仍需大量人力,效率低且收集數據信息不完整。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從“縱向一體化”(Vertical Integration)管理模式向注重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一條“鏈”整體性的“橫向一體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管理模式發展。對零售企業而言,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對傳統零售企業內部各業務部門間及供應商—零售商—最終用戶之間的職能關系進行系統的、戰略性的協調,以提高流通領域、經營流程的效率,獲得最優業績。特別是沃爾瑪、百安居、7-11等國際知名零售企業在實施供應鏈管理后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這種先進的管理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管理專家和企業管理人員的認同,但是,從全球零售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整體情況看,真正應用成功的比例還不是很高。
3零售企業電子供應鏈的構建
未來市場競爭將在電子供應鏈之間展開,電子經濟時代最具有經濟影響力的將是電子供應鏈的鏈主。這里的鏈主就是電子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對于零售業來說,零售企業應當仁不讓地承擔起整條電子供應鏈上的鏈主角色。零售企業在電子供應鏈中扮演“核心”的角色,主要應承擔起供應鏈組織結構調整中心、信息交換中心、物流集散的“調度中心”、多階響應周期的控制中心及文化中心等五個方面的核心角色。其工作重心是供應商的選擇、信息網絡的設計、生產計劃、跟蹤控制、庫存管理、供應與采購管理。
零售企業發展電子供應鏈的關鍵,在于建立先進的信息通訊系統和應用先進的預測技術,通過Internet技術傳遞數據(采購、庫存、銷售、顧客購買方式、交付等方面的信息),實現鏈上各成員企業信息共享,從而結成價值鏈集合體和全方位網絡結合體,共同獲取市場競爭優勢。零售企業電子供應鏈的構成是高級供應鏈管理(ASCM)與電子商務技術與方法的有機結合,是以電子商務為手段,由電子采購、庫存管理、物流配送和銷售管理構成,實現供應鏈管理思想與方法的集成化、網絡化和電子化,形成以零售企業為核心企業的電子供應鏈運作模式(參見圖1)。

(1)電子供應鏈環境下的電子采購系統
監控供應鏈每一個細節的商業數據變化,是任何一個企業經營者都不能忽視的問題,零售業必須構建一個龐大而又敏感的有機反應系統,這就是電子采購系統。零售商可通過供貨商的產品信息發布平臺獲得產品的最新信息,然后通過交易平臺實現網絡下單, 明確采購商品的名稱、型號、尺寸、數量和價格等信息。基于這樣的信息系統平臺,不僅能夠做到降低庫存,還可以及時調整產品方向,適應市場的不斷變化,以便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最合適的商品。電子采購(E-Procurement)的價值正在超越成本節約的范疇。對于尋求更好的基本采購處理方法的零售商和供應商來說,電子采購至今已經發展出了多種公共和專用模型。
零售企業電子商務采購最主要的優勢為通過提高產品的可獲得性、存貨水平、運輸條件和產品要求等實時信息來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具體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最主要的節約來自書面通知、采購訂單和發票處理的減少;消除時區障礙,加速零售企業與供應商之間重要信息的有效溝通;互惠合作、有效溝通改善了零售企業同供應商的關系,通過整合購買活動,從供應商處獲得更多折扣和更好的服務;減少采購管理時間,將管理人員解放到別的工作上去。對于創建高效的虛擬價值鏈來說,電子采購可以明顯節省成本。這是一項巨大的進步,它將復雜的交易過程轉變為零售方和供應方之間一種動態的合作進程。
(2)電子供應鏈環境下的庫存管理
零售企業在電子供應鏈環境下的庫存問題和傳統企業庫存問題有許多不同之處。傳統零售企業庫存管理側重于優化單一的庫存成本,從存儲成本和訂貨成本出發確定經濟訂貨量和訂貨點。為了適應新時期供應鏈管理的需求,供應鏈下的庫存管理方法隨著理論研究和企業實踐的發展而逐漸成熟起來。其中,供應商管理庫存技術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零售商與供應商聯合管理庫存技術JMI(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及協作計劃、預測和補給技術CPFR(Collaborative Planning,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最具代表性。VMI是快速反應系統QR(Quick Response)的一種重要物流運作模式,也是QR走向高級階段的重要標志。其核心思想在于零售商放棄商品庫存控制權,由供應商掌握供應鏈上的商品庫存動向。聯合管理庫存是解決供應鏈系統中由于各節點企業的相互獨立庫存運作模式導致的需求放大現象,是提高供應鏈同步化程度的一種有效方法。CPFR建立在JMI和VMI的實踐基礎上,同時摒棄了JMI和VMI中的主要缺點。以上三種技術都強調了零售商與供應商的互利合作關系,通過消費者需求的單一共享數據,基于電子即時通訊平臺進行數據交換、數據共享,實現供應鏈的同步化運作,有效地降低零售企業庫存耗費,適應了電子供應鏈下的庫存管理需求。
(3)電子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配送
物流配送中心是零售企業,特別是連鎖經營的零售企業的重要物流運作機構。通過物流配送中心,合理安排物流,科學管理庫存,統一組織送貨是零售企業實現規模化、連鎖化經營的必要條件,也是零售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提高供應鏈效率的重要組織和關鍵環節。在零售企業物流配送中心的作業流程中,如果能借助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協調管理,將大大提高物流配送作業的效率。無論企業選擇自主經營物流系統或是外包物流配送業務,物流配送信息化將是零售企業配送最主要的特點。
電子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配送是信息化、現代化、社會化的物流配送。物流配送信息化,是指利用電子信息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完成物流配送全過程的協調、控制和管理,實現從網絡前端到最終客戶端的所有中間過程服務。具體地說,物流配送信息化是一個整合性物流管理平臺,它將產、供、銷各個環節中的信號、數據、消息等通過信息技術,如條碼技術、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全球定位系統、射頻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進行系統的智能采集和分析處理,并配合決策支持技術,對企業物流系統中涉及的各個流通環節及部門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協調,從而實現企業物流管理和決策的高效率和高質量,進而降低物流成本。先進的、集成化的現代物流管理系統,通過對庫存量進行及時監控、對運輸貨物在途狀況進行追蹤查詢、對物流運送各個環節實行自動報警機制并提高整個流程自動化程度,有效地實現系統之間、上下游企業之間以及資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間的無縫連接;更好地協調生產與銷售、運輸、儲存等各環節的聯系;優化供貨程序、縮短物流時間及降低庫存,提高資金周轉率。
(4)電子供應鏈環境下的銷售管理
零售企業處于電子供應鏈上的最后一個環節,它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零售企業是顧客與電子供應鏈的連接點,零售企業可憑著其業績、知名度,在滿足消費需求、引導甚至創造消費需求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Internet及其引發的數字經濟正在改革商業模式,交易將逐步從傳統的物理存貨交易轉變為電子交易,并通過網絡顧客與電子響應系統之間的互動實現。大型零售企業在制定銷售經營戰略時,必須考慮基于全球范圍。電子供應鏈的發展,決定了零售企業經營戰略的轉變。決定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網絡是未來商務活動的基本模式和通用語言;二是網絡集成是創造效益的重要手段。銷售管理對于零售企業至關重要。銷售管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顧客需求管理、溝通管理、銷售現場管理。銷售管理的整個過程至始至終都離不開有效的信息采集傳遞。而在銷售前端,條碼技術、銷售時點信息(POS)系統、EDI技術是銷售信息管理的核心支撐技術。條碼技術為企業提供了一種對物流中的物品進行標識和描述的方法,借助自動識別技術、POS系統、EDI等現代技術手段,企業可以隨時了解有關產品在供應鏈上的位置,并即時做出反應。目前在零售企業中,POS系統被普遍采用,供應鏈管理和品類管理技術開始推廣。在完善POS系統的基礎上,供應鏈管理、客戶關系管理、財務核算管理系統將普遍應用,這將加快零售企業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馬士華,林勇. 供應鏈管理[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 查爾斯·C·波里爾,邁克爾·J·鮑爾. 電子供應鏈管理[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3] 王健. 現代物流網絡系統的構建[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Somendra Pant, Rajesh Sethi, Madan Bhandari. Making sense of the e-supply chain landscape: an implementation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3(23):201-221.
[5]Sriram Thirumalai, Kingshuk K. Sinha.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order fulfillment in retail supply chains: implications of product type in electronic B2C transaction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23):291-303.
[6] 湯萱,王威孚. 基于電子商務的電子供應鏈管理機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6(3):177-179.
[7] 孫衍林. 零售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戰略分析[J]. 商場現代化,2005(25):1-2.
[8] 管曙榮,張偉,黃小原. 供應鏈優化的有效手段:電子供應鏈管理[J]. 東北大學學報,2004,6(1):39-41.
[9] 蔡志鴻. e化供應鏈管理技術及構架探析[J]. 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