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綠色供應鏈對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文章首先探討了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內涵及結構,然后從當前的國情出發分析了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構建中應注意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結構;構建
中圖分類號:F3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4-0048-03
Abstract: Constructing green supply chain have vit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our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tructure about green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n analyzes the question which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bout constructing green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ects from the cur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ut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green supply chain; structure; constructing
21世紀的經濟是綠色生態經濟,人們趨向于對綠色產品的追求,那些污染環境、有損人類健康的產品將逐漸退出市場。在所有與人民生活相關的產品中,農產品最為重要和特殊,綠色農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和各種法律法規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保護本國居民的健康與安全。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若能順應這一綠色潮流,抓住時機,創造條件,建立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將有助于開辟廣闊的綠色農產品市場。
1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內涵
到目前為止,有專家學者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了相關研究,例如:王宇波、馬士華探討了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1];譚濤、朱毅華研究了以加工企業為核心及以物流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2];凌寧波、朱鳳榮探討了構建由超市主導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3];任迎偉研究了關于農產品供應鏈中小型生產組織管理問題[4];朱毅華、王凱以江蘇地區為例進行了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績效實證研究[5],但尚未看到發表的有關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文章。本文就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構建作一探討。
筆者認為,農產品綠色供應鏈(Supply Chain)是將“綠色”理念融入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中,并對其進行生態設計,通過鏈中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產品生產者、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銷售商、消費者的緊密合作,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并使整個供應鏈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最小,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它不僅是一條連接供應商、生產者到顧客的農產品物料鏈、增值鏈,更是一條關系到民生的安全鏈。建立和發展農產品綠色供應鏈具有極其廣泛的意義。
2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結構組成
構建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節點企業有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產品生產者、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銷售商等,通過供應鏈各節點成員的努力和相互合作,開展綠色化運作,以達到消耗資源最少、環境影響最小,實現農產品的安全、衛生、環保。具體內容如下:
2.1綠色采購。農產品綠色采購主要涉及到種苗、飼料、農用物資如農藥、化肥等物資的采購。要求根據綠色環保的原則來選擇供應商,選擇供應商不僅要考慮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質量、價格、交貨期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其所提供的產品對人類健康與環境友好性,即從重視環境管理和生命安全的供應商中選擇和培育具有積極的環境管理意識的企業,并與其結為長期的戰略伙伴關系,以保證所采購物資的綠色要求。
2.2綠色生產。綠色生產是對傳統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高產出的粗放型經濟的革命,是一種節能、降耗、減污、增效,使農業產業走內涵發展道路的集約型生產方式,通過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例如:農作物在施肥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土壤中各種養分的盈虧情況,作物類別和產量水平,將氮、磷、鉀及多種可促進作物生長的微量元素與有機肥加以科學配方,既可減少因過量施肥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農產品質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以物理、機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以化學農藥防治為輔,實現以蟲治蟲,以菌治病,以蟲治病,減少化學農藥施用,杜絕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
2.3綠色加工。對農產品加工而言,質量的安全性不僅僅是種植業限用化肥、農藥等合成物質,養殖業嚴格控制飼料添加劑、獸藥、魚用藥等,隨著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新工藝、新技術、新原料、新產品的采用,加工中產品二次污染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加工時盡量選擇對產品營養價值破壞少,避免二次污染的先進生產工藝,加工后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渣和廢液等都要經過無害化處理,以避免對環境和人類產生污染與危害。
2.4綠色營銷。綠色營銷強調環境責任,注重地球生態保護,促進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把市場營銷同無公害、無污染、安全營養、舒適、溫馨的綠色消費及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農產品綠色認證、綠色促銷等工作,向消費者傳遞綠色信息,宣傳綠色產品對保護環境造福人類的內涵,以及所帶來的社會環境效益。
2.5綠色物流。農產品綠色物流除了開展綠色倉儲、綠色包裝、綠色運輸等正向物流以外,還包括逆向物流。例如: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秸桿、爛菜葉就地還田,減少污染,提高效率;在農產品加工、銷售及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品有些可考慮作飼料原料或肥料處理,進入生產再循環,如稻殼可作為食用菌的培養基料、也作為生產酵素有機肥的原料,馬鈴薯渣通過發酵制成菌體蛋白飼料等等。其他不可利用部分采取填埋等環保方式處理。
3構建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應注意的問題
3.1培育綠色供應鏈核心企業
核心企業是供應鏈的信息交換中心,來自下游的需求信息和來自上游的供給信息都將匯總到核心企業,再經核心企業處理后生成各類信息傳送到供應鏈的相關節點,協調相關企業的生產與經營,同時核心企業也是供應鏈上物流集散的調度中心,供應物流從各個供應商流向核心企業,銷售物流從核心企業流向各個用戶,因此在構建供應鏈的過程中,需要有一個企業充當發起者,成為供應鏈的核心。供應鏈運作的好壞,以及整個供應鏈競爭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協調能力。我國絕大多數的農業企業實力較弱,但也涌現出蒙牛、伊利、金健米業等優秀企業,可率先以這類企業為核心建立綠色供應鏈,向前延伸到農業生產者、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向后延伸到銷售商與消費者,通過核心企業的協調作業,帶動供應鏈環節中各個企業的“綠色化”。
3.2發展長期的戰略伙伴關系
要全面實行“綠色”管理,建立完整的綠色供應鏈,單靠某個企業是不行的,只有建立一個綠色供應鏈企業戰略聯盟才有可能。在這個戰略聯盟中,其成員必須具備先進的環境保護、生態保護和綠色管理意識,以及貫徹和實施這些意識的能力和決心,從而形成一個信息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集合體。
在我國傳統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中,農戶、企業等利益主體往往關注自己的利益,互不合作,各自為政,或缺乏誠信,采取投機行為,降低成本而忽視“綠色化”,導致綠色供應鏈處于一種斷裂狀態。因此可考慮建立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對表現好的供應鏈節點企業給予獎勵和認可,對投機行為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例如,加工企業與基地和農戶可以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綠色”產銷合同、資金扶持合同和科技成果引進開發等合同,在合同中明確規定各方的責權利,各自履行相應的職責。當然合同只是一種約束方式,而供應鏈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并有著共同的合作意愿才是成功供應鏈管理的關鍵,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否獲得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利益和成效。
3.3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目前,我國無論在農藥、化肥、包裝材料、檢測設備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技術方面,還是在育種、防治污染技術等方面,與美、歐等發達國家比相差甚遠。我國缺乏生產高效、低毒、無毒農藥的技術,被廣泛使用的農藥大部分屬于有機磷農藥,毒性較大,使用后往往造成農產品中有毒物質殘留超標。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沿用粗放型發展模式:重數量、輕質量;重外延、輕內涵,濫用農藥和化肥,造成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加之農業生產基本是家庭分散的生產,人均耕地少,生產細碎零散,廣大農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很難進行大面積的統一的生產質量控制和企業化的生產管理。因此現階段必須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它是建立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基礎。
3.4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供應鏈管理信息平臺
我國是世界較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十一五”期間農產品出口規劃的總體目標:到2010年,農產品出口達到380億美元,實現年均增長7%的目標[6]。但近年來,我國出口農產品因各種原因頻頻遭遇“綠色壁壘”。歐盟綠色壁壘的制定實施涉及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乃至報廢處理的各個環節。2006年5月日本實施《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其中“暫定標準”涉及734種農藥、獸藥和飼料添加劑,53 862個限量標準和200余種農產品[7]。為了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們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供應鏈管理信息平臺,收集和傳遞銷往地農產品標準化信息和相關的政策法規,并根據這些信息,對供應鏈全程進行監控,確保農產品跨越非貿易壁壘,順利進入國外市場;同時加強綠色科技情報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密切跟蹤國外市場的綠色變化,及時聯系,主動為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提供切實有效的綠色信息服務。
3.5政府發揮職能,培育良好的供應鏈管理環境
首先以綠色制度作保證為農產品綠色供應鏈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我國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符合國情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加大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等污染的監管力度,在法規與制度上降低傳統生產模式的報酬率,提高綠色生產模式的報酬率,為綠色生產模式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其次是給予實施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生產單位以技術和政策上的支持,從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大力支持綠色技術的研發,激勵綠色生產、綠色物流、綠色管理等,提升整個供應鏈的“綠色化”水平。
4結束語
建立和發展綠色供應鏈是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競爭力,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探討了農產品的綠色供應鏈的構成,并從當前的國情出發就構建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農產品綠色供應鏈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具體的運作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宇波,馬士華. 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幾點思考[J]. 物流技術,2004(11):47-50.
[2] 譚濤,朱毅華. 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研究[J]. 現代經濟探討,2004(5):24-27.
[3] 凌寧波,朱鳳榮. 構建由超市主導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J]. 農村經濟,2006(7):116-118.
[4] 任迎偉. 農產品供應鏈中小型生產組織管理問題研究[J]. 農村經濟,2005(6):92-95.
[5] 朱毅華,王凱. 農產品供應鏈整合績效實證研究——以江蘇地區為例[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42-48.
[6] 商務部外貿司. 農產品出口“十一五”發展規劃[EB/OL]. (2006-08-29)[2007-09-03]. http://wms.mofcom.gov.cn/aarticle/subject/ncp/subjectguihua/200608/20060802960492.html.
[7]呂蓁(日). “肯定列表”實施中國1/3農產品出口面臨挑戰[EB/OL]. (2006-05-29)[2007-09-03]. 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5-29/8/7361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