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產業集群的保稅物流體系,論述保稅物流與產業集群的辨證、互生關系以及加工貿易產業集群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進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分析了保稅物流需求。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整合、創新我國保稅物流體系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保稅物流;體系;加工貿易;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F2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04-0063-03
Abstract: Analyzing bonded logistics system-based process trade industrial clusters, elaborating the bonded logistics system and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dialectical, the alternate growth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cessing trad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region development, and some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analyses for bonded logistics, then it further brings forward the mentality and counter measure for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bonded logistics system.
Key words: bonded logistics; system; process trade; industrial clusters
0引言
近年來,中國海關積極探索保稅物流管理制度的創新與改革之路,提出了建立“以保稅區區港聯動為龍頭,以保稅物流中心(A型、B型)為樞紐,以優化后星羅棋布的出口監管倉庫和公共型、自用型保稅倉庫為網點”的三個層次、六種監管模式的多元化保稅倉儲物流監管體系的整體思路和改革方案,致力于健全完善全國范圍內的保稅物流網絡。然而,我國現有的保稅物流形式尚不能在全國較大范圍內適應現代國際物流發展的新特點,滿足現代制造業全球化分工協作的快速發展需要。海關亟待改革現有管理模式,整合各項功能,調整相關政策,使之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適應現代物流發展的需要。
1產業集群的概述
1.1產業集群的定義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E.Porter,2002)在《競爭論》中闡述,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中小企業以及配套組織,在空間上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特有競爭優勢經濟體的總稱。產業群通常包括上下游互補產品的生產商、提供專業化基礎結構和提供技術支持的其他機構。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從世界范圍看,集群化已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大多是集群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產業集群化發展已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潮流,產業集群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
1.2加工貿易產業集群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
1.2.1產業集群有利于提高區域經濟運作效率,增強區域競爭能力
一方面大量關聯性供應商的聚集,除了能提高區域內企業對供應商的談判能力,降低供應商的違約風險之外,還由于空間的臨近性,大大降低因企業間頻繁交易而產生的交通運輸成本;另一方面產業集群通過專業化的分工,使得技術、信息、基礎設施、政策及相關產業要素等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共享,知識傳播與創新的速度加快,集群內企業因此而獲得規模經濟,大大提高了集群的市場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1.2.2產業集群有利于推進區域經濟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
從形成機理看,加工貿易產業集群是專業化分工和地理空間聚集的結果。目前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進入高潮,跨國公司開始將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向外轉移,這為拓展加工貿易的空間、提升加工貿易的層次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比較優勢。通過加工貿易形式,境內外企業在集群內集中相互配套投資,帶動相關零部件企業集聚,共同生產和裝配,形成包括研發、生產和供應等環節在內的產業鏈,使上下游企業集聚于一定區域,有利于進一步加深區內生產的分工和協作,完善和延伸產業鏈條,加強行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鏈縱向整合。通過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合作,更好地融入更大區域乃至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不斷朝著全球價值鏈的髙附加值環節攀升,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組織水平,實現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
1.2.3產業集群有利于塑造區域品牌,優化投資環境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產業層次的逐步提升,過去主要依靠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吸引外資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適應投資者的需求。產業聚集、區域聚集等效應和物流環境,包括物流基礎設施、物流管理政策和制度以及物流服務質量和水平等,已成為投資者評價一個地區投資環境的重要內容。產業集群所具有的互動性、共生性和柔韌性的特點,使得集群內的企業由此獲得了外部規模經濟效益,而集聚本身產生的外部經濟就是外部企業進入的動力,產業集群的雛形一旦形成,便進入了內部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過程,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與單位向該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業與單位又放大了集群效應,如此產生滾雪球效應,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到此集聚,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2保稅物流與產業集群的辨證、互生關系
2.1保稅物流推動
現代物流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能夠改善經濟運行條件,為貨物的快速轉移和流動提供了便利,以其特有的功能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企業組織形態優化和業務流程再造以及產業集聚產生推動作用,因此現代物流的發展程度往往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保稅物流業對加工貿易產業集群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而保稅物流的發展也在改變著區域經濟的增長方式、促進新的產業形態的形成以及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推動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2.2產業集群拉動
經濟增長對現代物流的影響作用一方面體現在經濟的大幅增長必然帶來物流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體現在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現代物流的發展水平。產業集群、尤其是以外商直接投資為主的加工貿易產業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全球保稅貨物的流動,催生了巨大的保稅物流需求,產生發展保稅物流的迫切要求,可以說,我國保稅物流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3保稅物流需求:雙維視角下的重新審視
3.1加工貿易產業集群化呼喚保稅物流業集約式發展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和國際制造業的轉移,以及產業分工的逐步深化,許多具有產業集群特點的區域經濟逐漸嵌入全球產業網絡,產業結構也朝著高級化方向發展,并呈現出加工貿易上下游企業間的相互配套日益增多的情況,產業鏈配合日益集約化的特點。加工貿易產業集群的動態發展在對區域物流服務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在空間上集聚了大量的保稅物流需求。通過優化完善加工貿易產業鏈條,為供應鏈企業提供輻射國內外的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配套服務,將進一步促進產業聚集和區域聚集,從而有效地改善和優化我國投資軟環境,增強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優勢,對進一步吸引外資,特別是吸引跨國公司(包括生產制造企業和商業流通企業)把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分撥中心等轉移到我國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隨著外源型經濟不斷發展,我國加工貿易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企業之間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之間的相互配套非常緊密,加工層次越來越多,加工鏈條越來越長,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越來越高。這些都要求我國要加快建設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布局和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配套的保稅物流服務體系,即能實現全球采購、轉口貿易、國際配送、流通性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物流信息處理等一站式服務功能的載體,使貨物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風險分撥配送到各目的地。通過著力吸引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合作提升外資的技術、管理和資金檔次,不斷提升“世界加工制造業重要基地”的功能,實現保稅加工與保稅物流的協調、集約發展,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3.2現代生產經營模式凸現保稅物流體系缺陷
經濟發展的日益全球化和競爭程度的不斷加強,促使企業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對物流領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潤源泉”開始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除了竭力降低生產成本外,更加重視流通環節的渠道創新。由于加工貿易生產企業、特別是現代大中型生產企業生產所具有的物料品種繁多、庫存量大、配套性強等特點,以客戶為導向的“網絡訂單”、“按單生產”模式,“零庫存”、“供應商庫存管理(VMI)”、“即時生產”、“小批量多批次”及“門到門銷售”等現代物流管理和生產經營模式大受業界青睞,并被廣泛運用。保稅加工模式的變革無疑對保稅物流服務體系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加工貿易生產企業迫切需要通過選擇各類保稅物流平臺,將倉儲、運輸、包裝、配送等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以降低物流成本、增強供應鏈的柔性,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國內具有保稅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分布越來越多,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現有保稅物流形式仍不能滿足我國發展國際物流的實際需要,現有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場所(以下簡稱特殊區域)先天不足的問題也逐步凸現。
3.2.1法律規章條塊分割,“各自為政”
實踐證明,現代物流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相關立法、制度的配套跟進,保稅物流發展也同樣如此。海關總署在積極探索保稅物流整合與創新的同時,也適時總結經驗,加快相關立法工作,為保稅物流的穩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保障。然而,由于涉及部委較多,立法建章工作相對滯后,對于各類特殊區域的產業定位、功能定位、設立審批及市場準入退出等問題,至今仍沒有統一的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對監管、服務都造成諸多不便,而體制不順,也造成了特殊區域管理存在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等種種問題,不利于特殊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3.2.2功能單一、政策不配套
作為海關傳統保稅物流監管模式的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由于功能單一、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相互間相對隔離;保稅區可以倉儲、加工,但不能享受出口退稅政策;當前絕大多數出口加工區功能單一,僅限于產品的加工業務,并對入區企業(限于加工企業及為區內企業服務的倉儲、運輸企業)、區內的營業項目(如不得經營商業零售、一般貿易、轉口貿易等)、貨物加工程度(必須實質性加工)、進口料出件區(不得將未經實質性加工的進口原材料、零部件銷往區外)、區內倉儲企業的配送(不得將倉儲的原材料、零部件提供給區外)等都做出了限制性規定,不能很好地適應區內外企業發展國際物流的需要,出現產業鏈和供應鏈不配套的現象,嚴重制約了出口加工區的進一步發展。
3.2.3空間分布不均衡、資源優勢不明顯
以保稅區為例,由于全國僅有15個保稅區,數量較少,且主要分布在環渤海、長三角以及珠三角等沿海經濟帶,面積有限,而功能大部分被用于保稅加工生產,從而使其在發展國際物流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國務院已于2003年批準在外高橋保稅區開展區港聯動試點,這一模式充分考慮了現代國際物流的特點和需求,并賦予相應的功能和配套政策,將大大促進倉儲物流業的發展,但實施區港聯動的前提條件是在設有保稅區的港口區域,而且15個保稅區也不可能全部開展區港聯動,無法滿足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內陸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國際物流的需求。
4思路與對策
為了更好地承接國際產業鏈和國際現代服務業的轉移,吸引跨國公司的制造中心、采購配送中心和研發中心等投資中國,以發揮更大的示范、導向、聚集和輻射作用,帶動地方外向型經濟發展,對各類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逐步整合成功能齊全、政策優惠同時又能實施有效監管的綜合型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勢在必行。
4.1以加強法規建設為切入點,建立保稅物流體系建設聯系配合長效機制
建立健全海關、外匯、稅務、檢驗檢疫等相關部門之間的聯系配合機制,統一協調各部門、各地區的保稅物流發展規劃和政策法規制訂,完善諸如大型保稅物流建設項目的設立審批及市場準入退出機制和審批管理制度,解決目前規章多、散、缺的問題,徹底改變政出多門、適用法律法規不一、監管制度不一的現狀,形成一體化的保稅物流監管格局。
4.2以資源整合為突破口,實現區域保稅物流集約式發展
一是政策整合,統一各類特殊監管區域的稅收政策,包括境外入區保稅、區外入區退稅、區內出區征稅、區內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實行統一的稅收、外匯、貿易和產業政策。二是功能整合,使現有各類特殊區域都能具備基本的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兩大功能,同時各區域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各有側重,以某一功能為主,或二者兼而有之。三是監管模式整合,構建特殊區域間的通關一體化機制,及相應統一的監管模式、作業流程、操作規范,加快特殊區域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和聯網監管進度。四是整合監管資源,對目前海關分布在各類口岸物流和保稅物流監管網點上的人力、物力資源進行整合重組,調整相應人員與機構設置,充實特殊監管區域的監管力量。
4.3以產業結構演進為依托,合理規劃區域保稅物流產業布局
一方面,按照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演進趨勢的要求,充分考慮各區域產業支撐條件、保稅物流需求和物流發展腹地,明確區域內城市的物流發展定位、重點與分工;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堅持科學規劃,加強產業引導,合理制訂加工貿易產業集群和保稅物流的發展規劃,合理集成物流資源,使產業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基礎設施在空間上、功能上實現最佳結合,改變區域物流規劃條塊分割狀況,努力構建層次化、差異化的區域保稅物流體系。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 競爭論[M]. 高登第,李明軒,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何力. 擴大區港聯動試點促進港口經濟提速[J]. 港口經濟,2005(2):26-27.
[3] 余波. 我國保稅物流監管體系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方向[J]. 經濟特區,2006(10):197-198.
[4] 王惠珍. 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發展前景及整合方式初探——寧波特殊監管區域發展研究[J]. 特區經濟,2006(10):186-187.
[5] 歐俊松. 保稅物流中心建設可行性研究[J]. 物流技術,2005(6):101-103.
[6] 宋華. 現代物流中心的系統化建設[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7):51-56.
[7] 張文杰. 區域經濟發展與現代物流[J]. 中國流通經濟,2002(1):12-14.
[8] 陳通,李釗軍. 基于產業集群的物流中心構建研究[J]. 綜合運輸,2003,24(1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