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工業遺產;天津三條石;民族工業;遺產保護
【摘要】工業遺產是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的見證。本文以天津三條石民族工業為例,淺議了工業遺產與保護的相關問題,提出以博物館為載體,做好工業遺產的保護工作。
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對工業遺產的界定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筑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筑物和機械、車間、磨坊、工廠、礦山,以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地,倉庫和店鋪,生產、傳輸和使用能源的場所,交通基礎設施,除此之外,還有與工業生產相關的其它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供給、宗教崇拜或者教育。這一定義既包含可移動和不可移動工業遺存,也包括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民族工業、國外資本工業以及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遺產,它們構成了中國工業遺產的主體,反映了中國工業化時代的特征。盡管我國工業遺產只有百余年或幾十年的歷史,但它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見證,凝結著社會、經濟、產業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歷史信息,我們應該對其加以重視和保護。
一、 工業遺產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
享有“華北地區民族工業搖籃”之稱的三條石地區是天津民族工業的發祥地,是民族工業向近代工業過渡的典型代表,在天津近代工業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條石”與洋務運動時建造的天津機器局、北洋水師大沽船塢,清末新政時期建造的北洋銀元局和造幣總廠,民國年間出現的六大紗廠、東亞毛紡廠等等,都是天津工業遺產的代表。
天津具有得天獨厚的河海交通優勢,內聯華北腹地,外通五湖四海,歷史上是個南北、內外貨物交流的商貿城市。三條石地區靠近南北運河匯流處的三岔河口,水陸交通便利,毗鄰繁華的商業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城市的建設,城鄉商賈、手工業者多聚集于此,使得這一地區成為城鄉物資的集散地,為民族工業的興起提供了便利條件。
1、第一家鑄鐵作坊的誕生
19世紀60年代,具有鑄鐵手工業傳統的交河、獻縣一帶有手藝的農民,受城市市場的吸引,農閑時帶上簡單工具來到三條石,為船家修理船具。1860年,三條石地區誕生了第一家固定的鑄鐵作坊——秦記鐵鋪,這是被譽為“鑄造之鄉”的河北交河農民秦玉清開設的。秦記鐵鋪的出現在三條石民族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是三條石地區的第一家作坊,而且也是當時天津僅有的鑄鍋工場。
2、第一家鑄鐵廠的開設
1897年,三條石地區出現了第一家由鐵鋪發展而來的鑄鐵廠——金聚成鑄鐵廠。剛開始時規模很小,全部為手工操作,生產設備只有一個不大的化鐵爐和一只四人拉的大風箱(圖一),雇有12名工人,產品多為鐵鍋、鎬頭、犁鏵之類生產、生活用品。20世紀初,由于產品銷路的擴大,生產技術的改進和廠房的擴充,除生產日用品和農具外,還能為租界市政和住宅鑄造各種鑄鐵器件,后來發展到可以為機器廠鑄造軋花機、織布機的機件毛坯。1916年又增加了蒸汽動力設備,產量大增。據相關資料證實,金聚成鑄鐵廠的發展在三條石地區是最早和最典型的,該廠也是天津最早的民營鑄鐵廠。
據史料記載,在此期間,三條石地區曾先后出現過40多家鑄鐵廠,差不多都是由交河人開設的,這些廠家設備簡陋,一般兩三間廠房,一兩臺大工廠淘汰下來的破舊機床,以手工或半手工的生產方式,制造著簡單的產品。
3、第一家機器廠的出現
1898年,河北吳橋人郭慶年開設了一家銅鋪,以生產木器上的銅配件和生活用品為主。1905年,其子郭天成從旅順口船塢學到一套車床手藝,于是開始對銅鋪改換門庭,先是利用舊設備制造機器零件,后發展到制造整機(圖二),不久就將銅鋪改名為郭天成機器廠。這是三條石地區出現的第一家機器作坊,也是天津最早的民辦機器廠。
4、華北首個民族工業一條街
三條石地區的民族工業是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優越的地理環境,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吸引著河北等地的手藝人紛紛來此投資,開設作坊、鐵廠,到20世紀20年代,三條石地區已然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民族工業一條街。據1935年5月2日《大公報》的專題報道,在這條“街長不過里許,街寬亦僅及丈,道路坑坎,塵土飛揚”的街面上,“大小鐵工廠、鐵鋪,一家密接一家”,竟然集中了80余家。據有關資料統計,1929年,天津有62家機器制造廠,其中分布在三條石大街及附近的就有22家。1937年,三條石地區的民族工業達到鼎盛時期,擁有300余家工廠和手工作坊,而且分廠、分號遍及全國十幾個省市,產品不但銷往華北各地,有的還遠銷南洋群島等地,在華北地區乃至全國都頗有名氣。

二、 工業遺產是人類生產文明的見證
工業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它創造的財富及對世界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卻是極其廣泛和深遠的。工業遺產不僅僅是一座廠房、幾部機器、一些產品,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人類生產、生活的文明,它所折射出的近代工業文明歷程的重要信息,對我們保護和合理利用工業遺產,深入研究和論證人類文明史很有價值。
仍以天津三條石民族工業為例,引進先進技術和更新動力設備是促進其民族工業文明的兩個主要因素。
1、鑄造業翻砂術的引進
天津開埠后,天津機器局從國外引進的多項近代工業技術不斷傳入三條石,木模翻砂的鑄鐵工藝便是其中之一,它改變了中國傳統的用泥范澆鑄的鑄鐵方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2、電動鼓風機取代四人拉大風箱
西洋傳來的手搖羊皮風葫蘆,因進風量大,很快取代了中國傳統的大風箱,后來又換成了電動鼓風機。技術和工藝的革新,不但使產品質量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產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普遍使用電力、蒸汽動力設備
到1916年,機器、鑄鐵兩業不但更新了機器和動力設備,而且還普遍使用了電力和蒸汽動力設備,促使三條石民族工業向近代工業過渡發展。20世紀20年代的三條石,各工廠生產的產品品種不斷增加,除織布機外,還能生產各種桅燈和柴油機。如1926年三合成桅燈廠從日本引進一臺先進的電動沖床,當時這是華北地區的第一臺,這臺車床把原來的四道工序簡化成一道工序,效率大幅度提高,三合成成為全國最大的桅燈生產廠,所產桅燈質優價廉,很快占領了國內外的桅燈市場,擠走了長期以來獨占首位的德國桅燈。
三、工業遺產是一張詳實的城市名片
天津三條石地區的工業遺產是天津城市近現代化進程中的特殊遺存,它就像一張“城市名片”一樣,記載和證實著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和軌跡,代表和反映著一個時代特有的工業特色。
新中國成立后,三條石民族工業經過公私合營的重新組合,成為天津工業的骨干力量,但一些舊的生產工具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1959年,國家建立三條石歷史博物館,征集和收藏了大量相關文物,才使這一珍貴的工業遺產得到保護。博物館的建立為我們保留下百年民族工業的遺存,有反映當年民族工業生產場景的福聚興機器廠舊址,有記載金聚成機器廠興衰史的全套賬目700余冊,有當年笨重而原始的生產工具:座爐(圖三)、大風箱、車床、刨床等,還有曾經創天津工業之首的產品:桅燈、刨冰機、爆米花機、壓花機、織布機、彈花機、石印機(圖四)、榨油機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三條石歷史博物館曾被作為“階級斗爭教育中心”,每年接待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但是“三條石”這個名字響遍大江南北,遠播海內外,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三條石地區是近代天津,乃至整個華北地區機器鑄鐵業發展的典型代表,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民間鑄鐵作坊與西方機器制造技術相結合的艱苦歷程。可以說,三條石是見證天津工業文明與城市歷史變遷的寶貴物質遺產之一,是天津城市的魅力所在、特色所在、根脈所系。

近些年來,由于城市的整體規劃建設,造成大規模的改建拆遷,三條石歷史博物館的展廳早已夷為平地,很多珍貴的工業遺存也被打入冷宮,易地存放。唯一保留下來的是已被現代建筑物所包圍的福聚興機器廠舊址(圖五)——天津目前僅存的民族工業遺址,原來殘留的一段街區也被拆得無影無蹤,傳承了一個多世紀歷史的工業老街幾經興衰沉浮,遭受了滄桑之變。
所幸的是,這些創造城市文明和魅力的工業遺產并沒有被時代遺忘。2006年,國家文物局發出《關于加強工業遺產保護的通知》,指出“工業遺產保護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中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的新課題”,為文物工作者制定了工業遺產保護的方針和政策。我們深知,工業遺產作為城市近現代化進程中的特殊遺存,是“閱讀城市”的重要物質依托,保護有價值、有特點的工業遺產,對于弘揚工業文明、維護城市歷史風貌、改變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工業遺產保護要借博物館的優勢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史,勞動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工業遺產同樣是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證,其所承載的豐富信息曾經影響著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眾多領域。保護工業文化遺產是一項漫長而系統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參與和協同配合,而有了博物館的加入,工業遺產的保護體系必將更加完整。
博物館是人類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的重要形式,它的功能包括對文化或自然遺產的收藏、整理、保管、修復、研究、展示等,它又是啟發人們尋找城市文化記憶的地方,是工業遺產保護的重要載體,所以,讓可移動的工業遺產進入博物館將是有效的保護舉措。
三條石地區作為“華北地區民族工業的搖籃”,不僅創造了很多天津民族工業的“第一”,有的產品還達到當時全國的先進水平,為人類留下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工業遺產,成為天津城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我們呼吁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博物館建設,給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展示以一定的空間,因為工業遺產是城市歷史的基本骨架,如果失去保護,城市的歷史風貌、文化記憶將隨之消亡。同時,我們呼吁全社會都來重視工業遺產的保護,尊重和珍惜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像保護古代文化遺產那樣去保護工業遺產。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