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北齊;佛像座;武垣故城遺址
【摘要】肅寧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收藏的一件漢白玉佛像座,出土于武垣故城遺址,刻有發愿文15行87字,文中“大齊天保三年”明確了紀年,“瀛州河間郡武垣縣”句則證實了武垣縣在北齊時的歸屬,具有補史的作用。

肅寧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收藏有一件“大齊天保三年”紀年銘佛像座,為漢白玉石質,殘高20厘米。佛像身體無存,僅遺右腳踏圓形蓮花座,兩側殘存的佛裝袂角可見紅色彩繪。底座呈長方體,右下角殘缺,長28.5厘米,寬13.5厘米,高15厘米。正面中間浮雕一高枝蓮蕾,蓮花底座。蓮蕾兩側各浮雕一體態豐滿的獅形瑞獸,昂首,臥伏,翹尾,神態悠閑自然(圖一)。其余三面豎行陰刻發愿文,計15行87字(圖二),部分字跡有殘缺,錄文如下:
“大齊天保三年歲」次戊申瀛州河間郡」武垣縣邵容兒劉」 □達母子居眷咸」□家珍敬造思□(惟)」像一軀上為皇帝」陛下群 百官」州牧令長后為」一世先恭父母」現在居家眷」屬下為邊地」眾生戰零有」之□皆闌□(若)」法界有……」時作佛……”
“天?!睘楸饼R文宣帝高洋的年號,三年即552年?!板莺娱g郡武垣縣”記述了北齊時武垣縣的歸屬關系。據文獻記載,武垣縣始置于公元前350年的燕國,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趙外攘北地至燕,武垣縣歸屬趙國。漢代仍置武垣縣,西漢屬幽州[1],東漢屬冀州河間國[2]。隋亦設武垣縣,大業初并入河間郡[3]。唐“武德五年置武垣縣,貞觀元年省入(河間)焉”,屬瀛州河間郡[4]。漢至隋唐間有關文獻闕如,此造像銘文恰好彌補了這一缺漏。

乾隆年間《肅寧縣志》記載:“武垣廢縣在河間縣西南三十里肅寧縣境內,去縣東南十余里,舊城尚存……垣城瓦礫滿地,時得有字磚石皆為漢年號?!逼溥z址位于今河北肅寧縣城東南7.5公里的窩北鎮境內,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城墻仍保存較為完整,城內遺址保存較好,歷年文物調查中曾采集到大量文物標本,這件佛像座即出土于該城址。
北朝時期,統治者與佛教的聯系日趨緊密,尤其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利用佛教“敷導于民”、“助王政之禁律”,極力倡導佛教,在全國各地廣建佛教寺院,開鑿石窟,雕造了數量、題材眾多的佛造像,使佛教盛極一時。這尊彩繪思維菩薩殘像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雕造完成的。
這件“大齊天保三年”佛像座紀年明確,準確地表述了當時武垣縣的隸屬關系,具有證史和補史的作用。發愿文的書體為魏碑體,字跡規整,結體自然,具有一定的書法研究價值。佛像雖殘,仍為研究滄州乃至河北地區北朝時期佛教的興盛與發展狀況提供了實物資料。
————————
[1]《漢書·地理志八上》。
[2]《后漢書·郡國志二》。
[3]《隋書·地理志中》。
[4]《新唐書·地理志三》。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