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滄州;鐵獅子;殘損情況;維修保護
【摘要】鑄于后周廣順三年的滄州鐵獅子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歷經千年的風霜雨雪,周身不斷出現殘破缺損。歷史上曾對鐵獅子進行過5次大的維修保護,本文詳述了歷次的維修保護過程,記錄了各次工程中鐵獅的殘損情況、維修項目的具體實施以及測量資料、數據等,以為今后鐵獅子的維修保護提供參考和依據。

滄州鐵獅位于滄州市東20公里,滄州舊城中部,東經116°49′,北緯38°19′,鑄于后周廣順三年(953年)。鐵獅身長6.264米,體寬2.98米,通高5.47米[1],體內為空腔,體壁最厚為35厘米,最薄3厘米,重約31.5
噸[2]。鐵獅為立式,體首向南,身披障泥,背負蓮盆,前胸及臀部飾束帶,鬃作波浪狀披垂項上,巨口大張,昂首怒目,四肢叉開作行走狀。其氣勢陽剛雄偉,造型生動逼真,堪稱我國歷史上年代最久遠、體積最大、形態最優美的鑄造工藝珍品。
據史料記載,鐵獅頭頂和項下鑄有“獅子王”3字,頭頂內有“竇田、郭寶玉”幾字,獅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7字,左肋有“山東李云造”等字,《滄縣志》載,獅身內壁原鑄有《金剛經》文。因多年銹蝕,目前僅能看到頭頂、項下的“獅子王”銘文,其它均已泯滅不清。上世紀60年代初古建筑專家羅哲文先生考察鐵獅子時,還在獅背上的蓮盆內發現有“貝王□□用”字樣[3]。鐵獅的鑄造工藝為泥范明澆法,范片多數為長方形,一般寬35~45厘米,高20~25厘米。據現場實測,鐵獅四條腿共有范片168塊,蓮盆52塊,獅身208塊,獅頭81塊,合計約509塊(因有殘缺,此為大致數字)。因其重要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州鐵獅至今已歷經1054年的風霜雪雨,雖周身殘破不全,但雄風依舊。鐵獅子名譽中外,其現存狀態也引起當地政府和國家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如何科學地保護它并完整地傳及后世,這是有關專家學者們在不斷思考研究的問題。歷史上曾對鐵獅子進行過5次大的維修保護,筆者在此逐一予以記述,以為前人的總結和后人的參考。
第一次維修:1893年
史籍中對鐵獅子的維修保護沒有專門的記述,通過查閱相關史志,發現對鐵獅子殘毀的記述有六處,但官府差人維修只有一次。
明萬歷三十三年《滄州志》記載:“周世宗北征契丹駐蹕滄州,有罪人善治,輸金鑄獅,鎮城贖罪,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夜被州人搖去尾腹鐵,至今缺之。”
清康熙《滄州新志》卷2《古跡》載:“鐵獅子在舊城開元寺,今寺廢。相傳周世宗北征,有罪人善治,輸金鑄獅,鎮城贖罪。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口吻、腹、尾今俱殘缺。我朝康熙八年,圣駕南巡,駐蹕臨幸。”
康熙《畿輔通志》卷11《寺觀》:“開元寺在舊城內,有鐵獅子,相傳周世宗時有罪人鑄以贖罪。今寺廢,獅亦殘缺。”
乾隆《滄州志》卷13《古跡》:“鐵獅在舊城開元寺,今寺廢。相傳周世宗北征,有罪人善治,輸金鑄鐵獅,以鎮城贖罪。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口吻、腹、尾今俱殘缺。”
乾隆《大清一統志》卷17《天津府·寺觀》:“開元寺,在舊滄州城內,有鐵獅子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相傳周世宗時有罪人鑄以贖罪。今寺廢,鐵獅亦殘缺。”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滄縣志》第13卷載:“鐵獅,在舊州城內開元寺前,高一丈七尺,長一丈六尺,背負巨盆。頭頂及項下各有‘獅子王’字,右項及牙邊皆有‘大周廣順三年鑄’七字,左肋有‘山東李云造’五字。腹內、牙內外字跡甚多,然漫失不全,后有識者謂是《金剛經》文。頭內有‘竇田郭寶玉’字,曾見拓本,意系冶者姓名,字體為古隸。相傳周世宗北征契丹,罰罪人鑄此,以鎮州城。后有考據家辯云:‘罰罪人之說不足信,周世宗素不信佛,獅既在開元寺之前,且背負蓮盆,當即寺中物。或李云捐造以狀寺觀者,是說較近理。’又云:‘背負之盆作蓮臺形,或原有佛緣,未可知。’然不可考。或以東光縣之鐵菩薩像,實之非是。清嘉慶八年三月大風倒地,口吻、腹、尾俱殘缺。據郡人張《幞滄雜記》,又有相傳康熙初年有怪風自東北來,風過獅仆之說。然其它所記,較前為詳。光緒十九年(1893年)署州事宮昱遣坊者扶起,以磚石補其殘,然已失原狀。”
以上記述表明:(1)民國以前的史料只記述了鐵獅子的狀態,而沒有人工修繕的記錄;(2)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以前鐵獅的尾巴已缺失,清初鐵獅子的口吻、腹部、尾巴都已殘缺;(3)清嘉慶八年(1803年)鐵獅子因大風倒地,但造成口吻、腹、尾殘缺之說有誤;(4)鐵獅子倒地近90年后,即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代理知州宮昱派遣泥瓦工匠把鐵獅扶起,并用磚壘砌撐住腹部,項上和背上墊石條以撐起頭和蓮盆。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官府組織對鐵獅子的維修和保護,但沒有施工過程的詳細記錄。
第二次維修:1957~1975年
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滄州鐵獅子的保護工作,1957年曾撥款加固修繕。這一次維修加固沒有原始方案的資料可查,但從一些相關記錄和參加施工人員的口述中,可大致了解當時的工程情況。
1972年,滄縣革命委員會給河北省革委的《關于滄州鐵獅子文物保護工程的請示報告》中這樣記述:“1957年曾撥款保固修繕,建八角亭至今。”“五六年所建工程由于未做全面規劃,僅建一八角亭,將鐵獅圍住,且亭柱緊靠獅身,參觀者不得見其全貌,更無法攝影拍照。因年久失修,亭已十分破舊,兼之亭內狹小,起不到保護作用,風雨過后,日曬猛烈,加劇氧化。又兼兒童不時攀登,游人刻字留念,致使獅身狼藉不堪,社員反映‘亭子活像棺材罩,獅子銹成鐵蛋了’。鐵獅地處四條道匯合處,地勢低于周圍農田1.5米,從公路上眺望只見亭蓋。夏秋之季節,雨水匯集成坑,原建工程雖有下水道,但經多年淤塞瀝水無法排出,幾乎至獅身腹部。”
據1957年鐵獅子加固維修工程施工負責人羅秀峰回憶:1957年施工時,在鐵獅子下壘磚墻以支托獅身,先后將鐵獅左前、右后兩足周圍及下部填土挖去,使獅足懸空,在兩足下澆筑直徑約1.5米、厚0.45米的混凝土墩,并用水泥修補了鐵獅腳趾。后按同樣的辦法做了右前足和左后足,并將地面砌成橢圓八角池狀,池邊修砌3步臺階。當時由交河縣某建筑隊設計圖紙并組織施工,建了一個坡檐的八角亭。政府還委派工業局,責成滄州群利鐵廠修補鐵獅子脖頸殘缺部分,按尺寸大小鑄出殘缺塊后,工匠用鉚釘把鐵塊與獅子頸部固定[4],并用工字鋼架起了獅背上的蓮花盆。這些工作從1957年4、5月開始,11月結束,最后又清理了一下鐵獅子北面的鐵錢堆,見其體積很大,沒再做工作。時任滄縣文化館館長的楊繼武回憶:“1956年上級撥款5000元,1957年修建的亭子。因鐵獅銹蝕嚴重,1973年由我起草給上級主管部門打報告,要求拆掉亭子。經省文物局批準,于1975年初由文化館劉赫勛同志主持,拆掉了亭子。”
曾任滄州市文物保管所所長的王世杰對這次維修工程是這樣評論的:“1957年,好心的人們修建了亭子,把鐵獅全身遮蓋,于是不僅獅身見不到陽光,且坑中積水既不能很快蒸發,水蒸氣又不能很快的擴散,在亭內造成一個高溫度的小氣候。從此,獅腿浸泡,獅身受潮,鐵獅子銹蝕、腐爛程度加快了。七十年代又不知所措地把亭子拆除。”[5]
以上記述表明:(1)1957年的修繕加固工程是有組織領導、有計劃方案的政府工程;(2)此次工程完成了獅腿基礎的處理,并用水泥修補了腳趾,壘砌了池臺,修建了亭子;(3)對鐵獅本身兩處進行了處理,一是用鑄鐵塊修補了頸部,替下了原先的石條,二是用工字鋼替下了原先墊起蓮花盆的石條;(4)“此次修亭保護事與愿違,因亭子空間狹小,鐵獅地勢低洼,蓄水成池,水蒸氣散發不暢,造成銹蝕嚴重,‘山東李云造’五字就是這時銹掉的。”[6](5)1975年春季,根據滄縣文化館的報告,經省文物部門批準,拆掉了亭子。
第三次維修:1979~1987年
1975年拆除亭子后,鐵獅地處低洼、雨季泡水的情況并沒有解決,鐵獅子是否能抬高保護就成為焦點問題。據滄縣文物普查資料記錄,1977年1月23日鐵獅子的破損情況是:腹部空洞長2.58米,寬2.25米,計5.80平方米。鐵獅子的狀況促使文物工作者竭力為它的保護而奔波。
1979年11月,滄州地區文化局在邀請有關領導、專家到現場勘察后,擬定了對鐵獅子的維修方案,提出將鐵獅子移至高臺保護,同時對地基進行清理發掘。經呈報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北省文物局、滄州地區文化局、滄縣文化館聯合組隊進駐工地開展工作。這次工作共有三個項目。
第一項,基礎勘探。1980年5月11日對鐵獅子基礎進行了勘測。當時鐵獅子位于一洼坑內,獅體周圍為一橢圓多邊形亭子基腳,亭子柱礎高出獅足所處地面約80厘米,鐵獅所在地面已低于四周地勢約1.90米,下雨時雨水積聚,漫泡至獅子大腿部位;獅足地面于1957年建亭子時澆注了青灰色的水泥粗砂漿,厚約15~20厘米,與近側柱礎、臺基用水泥砂漿抹灰相連接。經挖掘和勘探,結論有三:(1)鐵獅子四足之下無金屬底盤相應連接;(2)鐵獅子四足之下(1957年前)無磚、石砌筑的整體式基礎;(3)從挖土和探察情況看,不似有瓦碴基礎或灰土基礎,亦不似有土樁基礎。
第二項,金相考察和化學分析。1980年5月19日,化工部十三化建公司檢驗科對鐵獅子本體進行了金相考察和化學分析,其結果如下:
例一(標本取自獅背薄處)金相組織:斷口為白灰色,硬而脆;石墨為片狀,呈任意狀態分布,并呈現聚集狀態,偏析十分嚴重,級別約為4級左右;此試樣大多視域全部為萊氏體及滲碳體組織,只在石墨聚集處為珠光體組織。試樣磨面上有兩處砂眼,最大一處為2×1毫米左右,由于此試樣取于獅背較薄處,分析在澆鑄過程中由于冷卻速度過快,所以出現大量萊氏體及滲碳體組織。
02號標本(取自獅背厚處),斷口宏觀組織粗大且疏松;石墨為粗大片狀,呈范狀及任意狀態分布,級別為3級左右;組織為粗片狀珠光體及滲碳體,珠光體含量約85%左右,滲碳體含量約10%左右,含有較多量三元磷化物共晶—碳化物復合物約為5%左右。由于晶粒粗大且存在較多的大塊狀石墨,使基體存在很多黑洞,造成基體組織疏松,所以在剛取下試樣時,只需輕輕一碰試樣邊角處,便有鐵粒脫落下來。
例二(從鐵獅身上選樣5處),進行現場磨樣并用顯微鏡觀察,其結果為:(1)右前腿內側兩處:片狀石墨,寬約3微米,長約40~50微米,基體為珠光體及少量鐵素體,系灰口鐵。(2)頭外部表面兩處:一處為長方形連接鐵條,系熟鐵,有大塊硅酸鹽夾雜,可能是炒鋼。另一處基體為萊氏體,系白口鐵。(3)蓮花盆口沿上一處,為萊氏體,晶粒較粗壯,系白口鐵。
以上情況說明,鐵獅的鑄造過程是先鑄四腿,再向上鑄身、頭及蓮花盆,由于底部冷卻慢而形成灰口鐵,頭部及蓮花盆口沿最后澆鑄,冷卻相對快一些而形成白口鐵。
鐵獅背部的化學成分,據分析為C(碳)4.10,S(硫)0.019,Mn(錳)0.03,P(磷)0.235,Si(硅)0.04。
第三項,針對鐵獅子移位臺基做了地質鉆探,以確定修建臺基的位置。地區文化局邀請化工部勘探公司對鐵獅基部做了一次地質鉆探,在獅子北側2.85米處打探孔一個,孔深15米。技術人員在對地層做了取樣分析后確定:(1)基礎臺基的距離從鐵獅中心處向后8米;(2)基礎高程以鐵獅北的東關變電所自然地坪為基礎;(3)基礎方位以鐵獅現有方位為準,基礎方向與鐵獅保持一致[7]。
1982年8月10日,滄州地區文化局向河北省文物局提交了《關于發掘鐵獅附近遺址的請示》,提出第一期工程擬在鐵獅北8米處修一高出地面1.5米的臺基,吊裝之前,對周邊進行清理發掘。
這次發掘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劉世樞主持,發掘時間從1982年11月1日開始,至11月30日結束,發掘面積3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120余件。主要收獲有兩點:
1、在鐵獅兩側的探方中,發現有面積較大且較厚的夯土遺跡,與鐵獅基礎有密切關系,說明鐵獅雖曾倒仆,但仍在原址附近。文化層中還發現一些鐵殘渣及耐火材料等,與鑄造大件鐵器似有一定關系。鐵渣的發現為探索鐵獅的鑄造工藝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2、在鐵獅北側探方中,發現有繩紋磚砌墻基、土路地面和大量磚、瓦及瓦當等建筑材料,同時還出土了很多石造像與碑刻殘塊,其中有石佛頭和北齊“天統五年”造像的基座等。出土遺物和遺跡充分表明,這里確實有一處年代較為久遠的寺廟廢墟,但是否文獻記載的開元寺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這次考古發掘是對滄州舊城遺址的第一次科學發掘,但由于是配合鐵獅子移位工程,發掘面積較小,所以無法弄清舊城的整體面貌,但所發現的線索對鐵獅子的身世有了一個較明確的注腳。
1982年8月20日,天津機械施工公司吊裝隊向滄州地區文化局提交了鐵獅子吊裝方案,提出對鐵獅腿部、腹部、頭部加固,蓮盆在移位前取下,用兩臺40噸汽車式起重機進行雙機抬吊,并對移位作業方法和技術安全措施做了詳細闡述。12月20日,吊裝隊又對鐵獅子移位方案做了補充。此方案經報送國家文物局審核,得到正式批準。
1982年12月6日,滄州市規劃設計管理處勘測隊對鐵獅子地基地質情況進行勘察,通過南北兩個鉆孔的地層分析,地層分別以回填土、輕亞粘、亞粘土為主,且北1號鉆孔地層比南2號鉆孔地層好。地基強度:建議擇用8T/m2。
1983年6月16日,地區文化局委托化工部十三化建公司修建鐵獅基座,并對基座的距離、高程、方位及基座處理進行技術簽證。8月5日,十三化建公司綜合廠按圖紙設計完成了鐵獅子基座修建工程,臺基平面為35平方米,高2.2米,位置在鐵獅身后8米處。至此,鐵獅子的吊裝已完成了前期準備工作。
1983年滄州市升格為地級市,鐵獅所在的滄縣劃歸滄州市管轄,鐵獅的吊裝移位工作即由市文化局從地區文化局接了過來。吊裝移位時間定在1984年11月22日,由滄州地方鐵路家屬綜合服務公司承擔工程施工。11月11日首先挖開了鐵獅腳下的水泥地面,刨出獅爪,并清理了水泥。13日,為減輕起吊重量,先吊下了獅頭和背負的蓮花盆。14日,開始焊接鐵獅身下的吊裝底盤。22日,吊裝移位進入實施階段,其程序為:
1、灌注硫磺錨固混合液。為了確保鐵獅子在這次吊裝過程中的絕對安全,加強獅腿的強度,在獅腿與底盤的間隙及獅腿內部灌注了硫磺錨固混合液,其配比數據是:硫磺1.0,砂子1.2,水泥0.4,石蠟0.03。這種混合液的凝固速度約為0.5小時,熔點>157℃即可。各種成分的作用分別是,硫磺:溶化、凝結;砂子、水泥:填充,增加強度;石蠟:防銹、絕緣。其抗壓強度在400kg/cm2左右。
2、用4個10噸級的千斤頂頂住底盤,開挖獅腳下原先澆筑的混凝土及坑底的水泥地面。
3、以兩臺日本產30噸級的吊車同步起吊,起吊受力點共六隔,全部作用到底盤上(受力點分布:底盤四角各1個,底盤中心部位附近2個)。
4、先吊起1厘米高,觀察30秒,再吊起50厘米,觀察30秒,均沒有出現任何異常。
5、正式起吊開始,繼續升高到4米多時,開始向臺座方向水平移動,然后準確落位。
6、在臺座上,仍用枕木、千斤頂頂住底盤,把獅身的水平位置調整準確,暫時保留了獅腿部位灌入的硫磺錨固混合液,以求穩固。
7、把獅頭、蓮盆吊裝恢復到原位。
8、拆除吊裝底盤。
至此全部移位工程完畢,鐵獅吊裝移位成功。鐵獅子吊裝到2.2米高的臺基上后,一改昔日陷在坑中的窘境,居高臨下,雄風凜凜,既利于保護,又便于觀瞻。同時,這次吊裝還取得了如下珍貴的數據。
重量:獅頭3.5噸,蓮盆3噸,獅身25噸,合計重31.5噸,若加上缺損部分,可達40噸。
體積:頭高1.70米,軀高3.65米,通高5.35米;身寬3.60米,身長6.30米;頸圍周長5.11米,肚圍周長8.50米;蓮盆直徑2.19米,高0.96米。
查清鐵獅子破損共有42處,除了下巴、尾巴、左后足、右前足、右后足完全缺損外,最大的孔洞在腹部,面積為長2.80米、寬2.50米,計7平方米,其次是脊背,缺損面積為3.75平方米。裂縫主要有六條:(1)后襠,水平裂縫,長1.18米。(2)左前腿內側,縱向裂縫,長0.90米。(3)左后腿內側,縱向裂縫,長0.40米。(4)右側臀部,水平裂縫,長1.26米。(5)右前腿外側,縱向裂縫,長1.29米。(6)右后腿里側,縱向裂縫,長0.63米。
1987年6月8日~14日,國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李化元、王少華在滄州市文物保管所的配合下,對鐵獅實施了涂料防腐工作。工程分四個步驟:(1)人工除銹;(2)有機溶劑清洗;(3)刷防腐底面涂料;(4)刷防腐表面涂料;(5)在不見陽光而又易生銹的鐵獅內腔壁加涂了緩蝕劑。這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涂層使鐵獅子與大氣隔絕,不再受雨水及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侵蝕。刷了涂料的鐵獅子周身油黑發亮,但沒過幾年就失去了光彩,并有成片脫落現象。
第三次維修保護工作歷時近10年,1984年的吊裝移位是中心工作,1984年前是前期準備工作,1984~1987年是后續工作。
第四次維修:1988~1995年
第四次維修也可以說是第三次維修的延續,因為鐵獅子吊裝移位后,很多工程沒有完成。1988年8月22日,滄州市文化局向河北省文物局遞交了《關于增撥滄州鐵獅子維修經費的請示》,所報的工程項目有五項:(1)清除獅腿內部硫磺錨固混合液;(2)由石膏模制成木制模;(3)獅身內部錳鋼金屬骨架支撐;(4)四腿內灌注金屬粉末與粘接劑加固;(5)對修補、加固件及加溫處進行防腐處理。市文化局還請北京化工學院做了鑄鐵耐腐蝕試驗,并做了鐵獅子修補、防震和內部支架等后續工程的方案。
1992年6月9日,河北省文物局下發了《關于盡快實施滄州鐵獅子維修工程的意見》,確定鐵獅子后續維修工程的技術設計與實施方案以及今后的施工組織由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統一負責落實。
在此期間,吊裝移位后的鐵獅子腿部裂縫發展迅速,腐蝕嚴重。1993年6月21日,市文物保管所的三位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勘察發現,鐵獅左前腿內側有豎裂縫90厘米,右前腿外側有豎裂縫130厘米,左后腿爪部呈碎裂狀,右后腿近腹處外側有橫裂,下部外側有斜裂縫90厘米,下部內側有豎裂縫130厘米。裂縫平均寬度為1毫米左右,最寬短縫近0.5厘米,并有碎塊剝落。
1994年4月20日,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做出了《滄州鐵獅子修繕加固補充修改技術方案》,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準后,于8月12日開始進場施工。第一階段的修繕加固工程有五項工作:
1、清除鐵獅子腿部的硫磺合劑。硫磺合劑是1984年鐵獅吊裝移位時灌注的,目的是讓鐵獅子比較穩固地站立在臺基上,但事與愿違,鐵獅腿部因灌注了硫磺合劑而經常有黃、紅、黑色的液體從裂縫中滲出,特別是雨后尤為嚴重,這些分泌物是硫鐵化合物和鐵銹,硫與鐵的化學反應加速了鐵獅腿部的應力腐蝕(應力衰減)。另外,鐵獅子的四條腿尤其是兩后腿劈裂嚴重,呈酥裂狀態,究其原因,與硫磺合劑灌入時猛然升溫而急劇膨脹有關。“處于液態的硫磺合劑稍一降溫就立即凝固,而且凝固后的體積比溶液狀體積還略有增大(經實驗證明),就如同水凍冰后體積增大一樣。所以我們認為灌注硫磺合劑是造成鐵獅子腿部酥裂的主要原因。”[8]所以清除硫磺合劑是鐵獅加固的第一步驟。
清除的過程分三步:(1)先用裝有硫磺合劑的木箱穩固住鐵獅腿部。(2)用人工掏挖法,以鋼筋一點點敲打松散后再掏出來,保證鐵獅本體不受損害。(3)用鋼刷清除腿壁及裂縫的殘留物,再用煮沸的氫氧化鈣水反復沖洗,最后用蒸餾水多次浸泡。在清理過程中,共收集到鐵獅腿壁酥裂碎塊約60公斤,腿內直徑20毫米的鋼筋已被腐蝕成魚鉤狀,有的被蝕去了半面,一塊20毫米厚的鋼板內面被腐蝕出一個14毫米深的坑,可見硫磺合劑對鐵獅腿部的損害程度。
2、安裝獅體內部支架。此作法的目的是減輕獅身對獅腿的壓力,增強抗強地震和颶風的能力。具體步驟為:(1)在鐵獅四足下0.6米處預埋四條槽帶。(2)從腿內插進臺基四根直徑73毫米的特種無縫鋼管,把槽帶與鋼管焊接在一起。(3)腿內用砼結構灌實,上面鋪墁20厘米的壓面石。(4)用直徑分別為73毫米、60毫米的特種無縫鋼管焊接成體內支架,凡與鐵獅外殼接觸處都使用鑄鋼鋼托,均為面接觸,中間放置6毫米厚的橡膠墊。
3、修補獅腿殘缺部分。目的是增強鐵獅的支撐力,使獅子站立平衡。具體作法是:用新型鑄鋼按殘缺部分的外皮自然順勢延伸到接地點,支架所需的異形鑄鋼件也是特制的,50多件異形鑄鋼件無論是模具制作還是翻砂鑄造都很嚴謹,以確保修補方位的穩定。
另外,用鑄鐵塊修補了鐵獅頜下的殘缺部分。這是繼1957年修補頸部殘缺后的第二次軀體修補。
4、砌筑臺基。首先剔除臺基表層,把臺基面做成坡度為25%,使出水自然。然后用蘑菇石包砌臺基四面,臺基用水泥砂漿,外用白灰砂漿勾縫。
5、對鐵獅子后腿進行了加固支撐保護,用4號鋼筋鉚住后腿裂縫。
這次修繕加固工程在1995年2月完成。但工程完工后6個月,鐵獅子腿部裂縫再次快速惡性發展,并急速加寬。經報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后,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派員急赴滄州,與滄州有關建筑結構專家一起組成搶險小組,在當年11月對鐵獅子實施外部支架工程。用16根直徑140毫米的無縫鋼管在鐵獅的前、后、左、右和腹下做豎支撐,用同樣規格的無縫鋼管和槽鋼做底盤及腹部的橫支撐,再用直徑90和75毫米的無縫鋼管連接,做成外支撐,并在腿部用4號鋼筋和鐵條打箍,以防止鐵獅倒地。此次搶救維修后,鐵獅子的腿部失去了自立能力,靠多根鋼筋來支撐。
1995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的專家、領導對鐵獅子進行了實地察看,并圍繞其腿部斷裂的原因及今后的保護進行了座談,認為鐵獅腿部裂縫迅速擴張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受力不均,重心偏移;二是由于鐵獅處于“外部手術”的磨合期。
第五次維修:1996~2003年10月
第四次維修加固并沒有阻止住鐵獅子酥裂的繼續發展,從監測數據看,1996年4月1日,獅身有縱、橫裂縫8條,最長的為右后腿內側豎縫,長2.1米,寬0.1厘米,左后腿豎縫長1.71米,寬0.05厘米;兩個半月后的6月17日,右后腿內側豎縫的寬度已有0.16厘米,左后腿豎縫的長度增至1.97米,并且左、右腿根部新發展的橫縫已與豎縫相連接。到1997年6月6日,各條裂縫又有增長增寬,左胸部兩外側橫縫已錯位,后臀部新增橫縫14厘米。到1999年8月16日,裂縫已發展到14條,左前爪已與整體分離,右前小腿后部裂開,腿部4號鋼筋鐵箍全部崩斷,獅腿裂縫里流淌出灰白色的灰渣。
2000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專家組來到滄州,對鐵獅子進行了現場勘察,并提出如下意見:由于多年來外界自然力的影響和內部應力的作用,給滄州鐵獅子造成了殘損破壞,而造成近期殘損明顯加劇的主要原因是:1994年做支架加固時,在四腿等處灌注爐渣、砂子、石灰等混合材料,在封閉層出現裂隙后,由于空氣、水分的深入使其膨脹,產生極大的脹力,致使鐵獅子多處開裂。根據鐵獅子目前的狀況,急需采取措施搶修。
2000年4月10日,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制定了滄州鐵獅子保護方案工作計劃和相關課題設置計劃,并經專家組討論同意。11月19日,省古建所施工人員進駐鐵獅子搶險加固工程工地。這次工程的目標是鑿除清理獅腿內的混凝土填充物。通過現場勘察,查明鐵獅腿部的填充物分三層:表層為SBS防水一布二涂;第二層為爐渣混凝土,厚度約占腿高的1/2;第三層為5~10毫米細石混凝土澆筑。尚有殘存硫磺合劑。鐵獅子殘損部位狀況:(1)腿內填充物表層之防水層與獅身鑄鐵已剝離,造成防水失效,是導致雪雨浸漏的主要原因。(2)腿部發展的裂縫造成雨水浸蝕,剔鑿工程中發現后腿填充物含水率高。(3)四根腿內支架中之三根鋼管雖由混凝土包裹,但已腐蝕剝落嚴重,當為雨水滲漏所致。(4)原維修中補焊的新鐵件80%以上已與獅身鑄鐵接口脫焊、分離。(5)鐵獅之腿底預埋鋼板銹蝕嚴重,尤以左前腿為甚,其剝蝕已達3毫米,預埋鋼板底部(臺基)已成空洞,成為鐵獅臺基基礎破壞的嚴重隱患之一。(6)鐵獅現存方石包砌臺基面西南角部位壓面石及兩層方包石外閃,裂縫達20毫米,長度900毫米。(7)臺基壓面石高出獅腿之地面達30毫米,其預留的東、西各兩個直徑30毫米的出水口遠不能滿足鐵獅所在地面排水的需要,排水不暢致使臺基積水,對獅足、底部鐵件、鋼支架底盤以及臺基的保護形成了威脅。(8)鐵獅子鋼支架的東部支撐點實,西部節點支撐已與獅身脫離,最大處達30~40毫米。
根據鐵獅子現存狀況,這次腿部填充物清理工作采取了錘鑿人工剔除法,盡量避免振動、搖晃對鐵獅本體造成損害。施工過程中,發現鐵獅腿部有五塊鑄鐵已因裂縫貫通脫離了獅體,為安全起見,將它們臨時搬離,清除填充物完畢后,按原樣予以復位,并采取了臨時圍護措施予以固定。經過21個工作日,鐵獅兩條前腿的填充物全部剔除清理完畢,左后腿清除90%,僅足部剩余30毫米;右后腿因有三根并聯鋼管支撐,與腿內壁之間尚有厚30~40毫米、高800毫米的未剔除。因天冷上凍,工程告一段落。
鐵獅子的保護情況引起了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一時間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等紛紛獻計獻策,鐵獅保護工程辦公室收到各種方案文本30多個。2000年11月14日,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召開會議,聽取了經挑選參加本次評審的9家單位的技術匯報。經過專家們比較分析,建議由石家莊鐵道學院及省粘接協會張國富教授、北京天山科技工程中心進一步制作鐵獅子裂縫粘合方案;由北京科技大學冶金機械研究室鄒家祥領導的科研小組和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完成鐵獅子殘余應力測定和鐵獅子應力場分布的模擬計算工作,做出結構力學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組織制作內部支架方案。同時提議利用媒體、網絡等手段,繼續向全社會廣泛征集保護方案,認真對比篩選,各取其長, 以期形成最佳方案。
2001年3月14日,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介紹四位外籍金屬器保護專家到滄州考察鐵獅子,他們是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皮特(Pieter Meyers)、哈波(Prudence Herper),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保利爾(Colin Bowles),日本的崛內(Noriyoshi Horiuchi),由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李化元先生陪同。幾位專家實地考察了鐵獅子,他們驚嘆中國1000多年前所鑄造的這尊體積巨大而且造型生動的雄獅之壯觀、威嚴,深為中國古代冶鐵鑄造技術之精湛而折服,同時又為鐵獅子的現狀而不安。考察后,四位專家較為統一的看法是:應把鐵獅子移到博物館內保護,并對鐵獅子的維修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2001年4月3日~5日,由北京科技大學7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小組到滄州,利用瑞士萊卡測量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激光三維掃描儀,對鐵獅子實體進行掃描測量,對鐵獅子的體積、體重得出的新數據是:原身長6.3米,體寬3米,通高5.5米,重約40噸;由于千年的銹蝕剝落損壞,現鐵獅子實際身長為6.264米,體寬為2.981米,通高為5.47米,重約32噸。前一組數據為原始數據,后一組數據為現存數據。
2001年10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專業人員來到滄州鐵獅子現場,剔除了剩余部分填充物,鐵獅子腿部裂縫從此未見再發展。
2006年,中國文物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和科技部申報了《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課題,獲得批準。該課題把滄州鐵獅子列入室外大型鐵質文物綜合保護研究主體之一,截止到2007年12月,已經在鐵獅子現場完成了四項工作:(1)安裝了微觀測系統,監測風力、溫度、濕度、輻射、光照等自然因素對鐵獅子的影響。(2)對鐵獅子本體重新做了激光掃描。(3)對鐵獅子周身做了探傷測試。(4)做了應變和傾角測量。《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課題將于2008年底結題,其研究成果將為今后對鐵獅子的維修和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
[1]2001年4月,北京科技大學采用瑞士萊卡測量股份有限公司激光掃描儀最新測定數據。原數據為身長6.3米,體寬3米,高5.5米。
[2]1984年吊裝時測算鐵獅的重量約為31.5噸,如加上殘缺、脫落部分可達40噸。原記載為40噸。
[3]羅哲文:《滄州鐵獅子》,《文物》1963年2期。
[4]現鐵獅頸左部條狀補塊即是1957年澆鑄鉚固的。
[5]王世杰:《滄州鐵獅子移位保護工程》,《古建園林技術》1988年3期。
[6][7]摘自鐵獅子檔案資料。
[8]引自胡榮山:《關于鐵獅子1994年搶險加固問題的說明》。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