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北京;恭王府;銀安殿基址;樂道堂垂花門;平面布局;結構
【摘要】2004年10月,為配合清代恭王府銀安殿的修建復原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銀安殿庭院基址及東路樂道堂庭院的垂花門基址進行了考古清理發掘。此次發掘不僅為復原工作提供了準確的數據參考,同時亦對清代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一、概況
清代恭王府府邸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胡同,東鄰什剎海公園,東、南兩側為地安門外大街和地安門西大街所環繞,西鄰龍頭井胡同(圖一)。其地理位置中心坐標為北緯39°56′107\",東經116°22′810\"。該府邸于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恭王府由花園和府邸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約60000平方米。府邸占地31000平方米(46.5畝),分為中、東、西三路,各路均由多進四合院組成,后面環抱著長160余米的通脊二層后罩樓。現花園已經對外開放,府邸擬進行全面修復。府邸的修復最重要、也是難度最大的是復建中路的正殿,即俗稱的銀安殿。該殿及其配殿在上世紀20年代被燒毀,現僅殘存基址。
為配合銀安殿的修建復原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受北京市文物局的委托,于2004年10月12日至12月26日,對銀安殿庭院基址及東路樂道堂庭院南側的垂花門基址進行了考古清理發掘,為復原修繕工作提供了詳實而準確的科學資料。
此次發掘共布10×10米探方13個,2×6.5米的探溝2個,連擴方共計發掘面積1382.88平方米。其地層堆積單一,僅①層,為現代地表層,厚0.15~0.75米。該層下即為基址遺存。
二、銀安殿庭院基址的平面布局與結構
銀安殿庭院基址位于恭王府府邸中路的第一進院,北側為后殿,東、西院分別為“多福軒”和“錫晉齋”,南由二宮門進入該庭院(即二道門)。整個庭院平面近方形,南北長39.40米(正殿北臺階邊至二宮門臺基北邊沿),東西寬40米(東、西配殿之散水外圍)。該庭院建筑群體主次分明,以正殿基址為中軸線,東西兩側置套殿(耳房),南端置前墀(月臺)、丹陛,前墀東西置抄手臺階,正殿北端置臺階。庭院兩側置配殿。東西套殿外側夾道內各設置角門一個。臺基址四周設置磚鋪散水,庭院內用條磚十字錯縫墁地(圖二)。該庭院基址的修筑順序是:先根據庭院的布局及形狀各挖深0.85~0.87米的長方形土坑,正殿和配殿基礎之間互不銜接,坑內用三合土回填夯筑基礎墊層(5層,每層厚0.16~0.20米),在墊層之上砌筑各臺基。其后在庭院內鋪墊三合土并稍施夯筑,最后于臺基四周鋪墁散水和庭院地面。該庭院內各殿堂基址的修筑形式即為《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中的“滿堂紅”式基礎[1]。經解剖,各臺基均為直砌體,無收分。

1、銀安殿(正殿)基址
銀安殿是這一建筑群體的中心建筑,位于庭院中部天井的北端,坐北朝南,方向177°,現僅存臺基部分。前臺明距配殿北山面臺明1.50米,后臺明距后院配殿南山面臺明3.70米。臺基平面呈長方形,臺基外包磚及散水已殘缺不全,但遺跡尚清晰可辨(圖三)。
臺基四壁臺幫用規格0.45~0.48×0.21~0.23×0.10~0.11米的青磚塊澆注白灰漿,“三順一丁”砌筑包邊,內用殘磚塊砌制糙墻,從殘存部分可看出臺幫四角均砌埋頭(角柱石)銜接。由于破壞較嚴重,南臺幫殘缺不全,北臺幫及拐角處保存尚好,東、西臺幫僅存輪廓。臺幫磚包砌厚度為0.50~0.80米,從殘存部分可看出臺明部分殘高0~0.75米,埋深部分殘高0~0.70米(圖四)。以包磚計算,臺基面闊22.08~22.18米,通進深15.60米。
臺基面及柱礎等都已不存。臺幫內側南、北分布兩排磉墩,但破壞較嚴重,有的已蕩然無存。根據磉墩殘留部分及磉墩之間的墻基和掐砌攔土,可推知柱位。前后兩排磉墩均為長方形,前(南)排為連三磉墩,長4.30米,寬1.0米;后(北)排為連二磉墩,長2.62米,寬1.0米。磉墩用規格0.49×0.24×0.125米的青磚加白灰砌制,殘高0~1.45米(臺明與埋深之和)(圖五、六)。磉墩之間掐砌攔土均用規格0.10~0.26×0.12~0.25×0.045~0.08米的青磚塊加白灰混合砌制,部分攔土已殘缺,其中前攔土寬0.50米和0.65米,后攔土寬0.55米和0.75米。

從磉墩形成的柱網可知,該殿為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前后出廊的建筑。以磉墩與磉墩、磉墩與墻基的中心為準,其中明間面闊4.20米,次間面闊4.10米,梢間面闊3.90米,正殿通進深13.61米(含前廊進深1.77米,后廊進深1.45米)。
2、 東西套殿
分別位于正殿的東西兩側,相互對稱,形制相同,平面呈長方形,臺基總長4.25米,總寬11.87米。四壁臺幫用規格0.45×0.21×0.11米的青磚十字錯縫平砌包邊,內用碎磚塊加白灰填砌。南北臺幫壁厚0.55米,東墻基(西套殿西墻基)寬0.80米,臺明部分殘高0.50米,埋深部分高0.70米。臺基面和柱頂石部分等無存。四角砌制連二磉墩,均為長方形,而且在東套殿東墻基中部和西套殿西墻基中部各砌制方形磉墩一個。四角磉墩長2.17米、寬1.0米,方形磉墩邊長1.0米。磉墩均用規格0.42~0.46×0.21~0.22×0.10~0.11米的青磚與碎磚塊澆注白灰砌制,由于破壞較嚴重,其殘高為0.27~0.38米。磉墩之間掐砌攔土寬 0.40米,殘高(夯土墊層面以上)0~0.35米。根據柱網分布情況可知,東西套殿為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前后出廊式建筑,其面闊為3.25米,通進深10.32米,前后廊進深1.32米。
3、前墀(月臺)、南丹陛、東西抄手臺階與正殿北臺階
前墀(月臺)臺基位于正殿南側的中部,平面呈長方形,面闊12.50米,進深5.50米。在臺基與前墀(月臺)之間砌有磚壁,顯然是在建好正殿和套殿的臺基后再建前墀(月臺)的。前墀用碎磚塊加土灰泥砌制臺基壁,破壞較嚴重,僅殘存部分臺基南壁,寬0.65米,殘高(夯土墊層面以上)0.45~0.55米。

丹陛位于前墀(月臺)南端中部,用磚塊砌制,面寬4.50米。由于被道溝破壞,現僅殘留一級踏步底部襯磚,殘寬0.50米。
前墀東西兩端置對稱抄手臺階,面寬2.10米,進深1.75米。破壞較嚴重,僅殘存東抄手臺階底部角窩石一塊,長1.30米,寬0.30米,露出地面0.03米。
正殿北臺階已不存在,現為后砌的臺階五步。
4、東西夾道門
位于東西套殿的外側,坐北朝南,形制、結構相同。西夾道門門寬1.36米,門的東西兩側置門枕石,枕石下置內外檻墊石,檻墊石之間殘留有木檻痕跡(圖七)。門枕石兩側為夾道墻,各長1.06米,寬0.78米,外用規格0.26×0.125×0.05米的青磚包邊砌,內填砌碎磚塊,殘高0.20~0.80米,西接院墻,東接西套殿臺基。在東西夾道門的兩端磚墻下均設置排水暗溝,南北貫通,水溝兩端安裝流水石箅子,高0.25米,寬0.30米,厚0.07米。

5、東西配殿基址
位于銀安殿庭院天井的兩側,相互對稱,形制相同,平面呈長方形(其中東配殿坐東朝西,西配殿坐西朝東)。由于被化糞池、暖氣管道等設施破壞,基址已殘缺不全,但輪廓還基本清晰。從殘留部分可看出,臺基周壁外側均用規格0.20~0.48×0.20~0.24×0.11米的青磚塊砌制包邊,內用碎磚塊加白灰填砌,其中南、北臺基壁厚0.30米,東、西臺基壁厚0.45米,臺明部分殘高0.50米,埋深部分0.70米。以包磚計算,臺基面闊17.90米,因東配殿的東端和西配殿的西端被后代圍墻所壓,暴露部分進深8.10米(通進深8.95米)。結合殘留部分和被壓部分的情況可以看出,東、西配殿前后(東西)均砌制長方形連二磉墩,長2.0米,寬0.75米。南、北山墻中部置方形山柱磉墩,邊長0.75米。部分磉墩之上遺留有方形柱頂石,邊長0.67米,通高0.25米(含高0.05米的鼓鏡),據此可推出東西配殿的臺明部分實際高為0.75米。磉墩全部用規格0.49~0.51×0.23~0.245×0.11~0.125米的青磚加白灰砌制。磉墩之間銜接掐砌攔土,其中南、北山墻基寬0.45米,前、后(東、西)掐砌攔土寬0.40米(圖八、九)。從磉墩形成的柱網可知,該殿為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后出廊的建筑。以磉墩中心為準,其中明間面闊3.50米,次間面闊3.25米,梢間面闊3.25米,進深均為5.10米,前后廊進深1.10米(見圖二)。
6、散水及墁地
從庭院基址四周殘留散水可看出,在墊層基礎之上砌制好各臺基后,圍臺基四周及庭院內又用三合土鋪墊行夯,在此墊層之上鋪砌散水和墁地(圖一○)。
散水為兩種鋪砌法:月臺、正殿前檐及套殿和配殿周邊為“一封書”式,正殿后檐散水為“兀字面”式[2]。前檐散水寬0.52米,后檐散水寬0.75米。
墁地:從殘留部分可看出,庭院內均用條磚十字錯縫順鋪墁地。

三、東路樂道堂垂花門基址的平面布局與結構
樂道堂垂花門基址位于東路樂道堂庭院中軸線的南端,北距樂道堂臺基前臺明13.85米,距庭院東、西配殿前臺明各9.05米,南距多福軒臺基后臺明4.15米,平面呈長方形,總面闊4.85米,通進深4.10米。其修筑方法與銀安殿庭院基址相同:即先挖一長方形基槽,南北現殘長14.1米,東西寬10.60米,深0.50米,內用三合土回填夯筑三層,每層厚0.11~0.16米,在夯土之上砌制臺基與南北臺階。臺基南壁和進門臺階已被破壞,殘存的臺基壁和北臺階底部輪廓還較清晰 。殘存臺基壁均用規格0.45×0.23×0.11米的青磚十字錯縫平砌包邊,內用碎磚塊加白灰填砌,壁厚為0.45米,殘高0.06~0.27米。臺基內四角方形磉墩用規格0.30×0.15×0.06米的青磚砌筑,邊長0.62米,殘高0.27米。磉墩之間掐砌攔土寬0.38米,殘高0.06~0.1 8米。垂花門南北臺階已被破壞,僅殘存北臺階踏跺底部襯磚,臺階面闊4.25米,進深2.23米,用大小不等的殘磚塊加白灰砌制。垂花門臺基東西兩側連接院墻基礎,墻基用規格0.25×0.13×0.05米的青磚十字錯縫平砌包邊,內用碎磚塊加白灰砌筑于基槽夯土墊層上,基槽寬2.30米,深0.50米;墻基寬0.60米,殘高0.06~0.28米(圖一一)。

四、銀安殿的建造年代及規制
恭王府的前身是軍機大臣和的府邸,和府邸之前史跡無考。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任戶部侍郎、軍機大臣時,是在明代的舊房基礎之上建造了府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指婚將和孝公主許配給其子豐紳殷德,為了在禮制上符合公主的身份,是年大興土木,擴建府邸,由此恭王府的格局基本形成。在中路的嘉樂堂內曾發現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題字方磚,可以作為佐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公主嫁入和府。嘉慶四年(1799年)和獲罪,第宅入官,嘉慶皇帝將其賜與永,是為慶郡王府。慶郡王入住后沒有改造擴建,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傳至奕,降為輔國將軍,依制當年繳府。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賜與其弟恭親王奕,是為恭王府。咸豐三年(1853年)二三月間,曾進行了一次修繕,主要對中路禮儀部分進行改造。奕死后,溥偉承襲王爵,所以恭王府最后的主人是小恭王溥偉。由上知其歷史沿革為:和府—和孝公主府—慶郡王府—恭王府[3]。
按照清朝制度,一、二品官的廳堂為七間九架[4]。但《大清會典》又規定:親王府正殿為七間,設前墀;郡王府正殿為五間,設前墀[5]。從銀安殿基址考古發掘中可看出:殿北為連二磉墩,說明有后廊;殿南為連三磉墩,說明有前廊。但室內又多出一排金柱,據此推測唯一的可能就是恭王府在大修時,擴大了進深,在原廊柱之前(南)增加了一步走廊,而將原來的檐柱變成了金柱。同時前臺明距庭院內東西配殿北山面臺明1.50米,后臺明距后院東西配殿南山面臺明3.70米,顯然前面向南擴展,縮小了距離。由于王府的三路格局早已形成,中路院寬難以布置親王府應有的七間正殿,其面闊只好沿用舊址。另外,銀安殿的月臺、前檐及套殿周邊散水為“一封書”式,寬0.52米,而后檐散水為“兀字面”式,寬0.75米。出現前后散水不同的原因就是后檐散水仍保留原遺存,前檐是新拓展的。同時在發掘時,基址中出土青磚一塊,上墨書“王府足制”,即可以證明此殿為恭王府時新建。

五、結語
通過此次對恭王府中路銀安殿庭院基址和東路樂道堂庭院內垂花門基址的清理發掘,不僅為研究恭王府的建筑規模、建筑形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而且從其建筑規格及形制上對當時的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同時也為今后的復原修繕工作提供了準確的數據參考。
附記: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孫榮芬老師提出了寶貴意見,在此謹表謝意。

執筆 : 李華、孫建國
繪圖 : 孫建國
攝影 : 劉鳳亮
————————
[1][2]劉大可:《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北京建筑出版社,1993年。
[3]單士元:《恭王府沿革考略》,載輔仁大學《輔仁學志》第7卷1、2合期,1938年。
[4]《大清律例》卷57《禮律儀制·服舍違式》。
[5]《大清會典》卷58《工部》。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