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定州;貢院;修復工程;建筑特色
【摘要】定州貢院是我國僅存的兩座古代貢院之一,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北方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州屬科考場所,河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對定州貢院進行了全面維修復原工作。本文記述了貢院的完殘情況及修復過程,并分析了定州貢院的建筑特色。
一、歷史沿革
定州貢院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中山東路草場胡同,是全國僅存的兩座古代貢院之一,其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完整,氣勢莊嚴雄偉,功能完備,是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重要標本。
貢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定州牧王仲槐的主持下進行了重修,包括號舍前增建魁閣一座,以供奉“魁星”;后樓兩旁各增建耳樓一座,用以存儲考卷檔案;主樓高起一層,并添建了大門外的兵房、儀仗房,同時將圍墻及各建筑墻體改為條磚砌筑,頂棚加以整固,東、西文場各加寬五尺。關于此次重修,《定州志》中收錄的王仲槐《重修定州貢院碑》和張樂田的《重修貢院碑記》有詳細記載。
清末,科舉制廢除,貢院轉作他用。上世紀20年代,這里成為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辦公地址,為了便于授課,改變了魁閣號舍的結構,造成了很大的損壞。但也正因有“平教會”在此辦公,貢院才沒有遭到更大的破壞,得以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
1956年,貢院列入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但直到1985年收歸文物部門管理以前,一直被定州電器設備廠占用,魁閣號舍和后樓被當作倉庫使用,損壞嚴重。2001年6月,定州貢院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撥專款用于修繕。定州貢院歷史上的第二次大修于2003年開始了。

二、修復過程
定州貢院由東、西兩組院落構成。其中以西側院落為主,沿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坐落著影壁、大門、二門、魁閣號舍、大堂、二堂、后樓等。東側院落較小,主要建筑有演武廳、文昌宮、后宮,前有大片場地作跑馬場。由此可見,定州貢院是文武兩科齊全的考場(圖一)。現存建筑有影壁、大門、魁閣號舍、大堂、后樓等,二門、二堂僅存遺址。此次維修工程主要包括對影壁、大門、魁閣號舍、大堂、后樓及耳房的加固和院落整治。設計方案以道光年間重修時的樣式為藍本,盡最大可能保存歷史遺跡及文化價值。
定州貢院的建筑主要為木構件建筑,在修復過程中,對于梁架、木基層及裝修加固等分別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對劈裂和糟朽程度未影響屋頂荷載的梁、額枋、檁條等構件,做局部加固、剔糟補固及防腐處理:裂縫較小者施環氧樹脂溶液灌注,之后施木楔補平,裂縫較大者灌注后加鐵箍錨固;糟朽深度在3厘米以內、長度不超過100厘米、寬度不超過15厘米,且糟朽程度未超過整個構件面積四分之一的,采取整體防腐、剔補加固的方法。對于少部分劈裂、糟朽、變形非常嚴重且失去自身作用不能繼續使用的構件予以更換。
維修基本上使用原建筑材料,或與之相近的材料,盡量與原建筑風格保持一致。主要構架材料及裝修材料均用木材,尤以當地木材為主,如柱子選用一級落葉松,梁枋選用紅松、落葉松等,而門樓、墻體、地面、門景等處使用的青磚也都選用本地的優質磚材。材料的加工、做法嚴格按照原尺寸、式樣和形式,并按當地的古建筑傳統操作程序和工藝技法進行,以盡量符合當時的時代特點和設計要求。
下面對各單體建筑的修繕作分別介紹。
1、影壁的加固維修
影壁位于貢院中軸線南端,是考試后發榜的地方。長22.25米,高6.1米,厚1.27米。下堿部位為條磚砌筑的須彌座式,上部用磚疊澀壘砌做出挑檐,硬山布瓦頂,施正脊、垂脊、垂獸。
維修前的影壁酥堿嚴重,多處墻皮脫落,尤以根部最嚴重,瓦頂檐頭附件缺損三分之一,垂脊、垂獸、正吻缺失,僅挑檐、正脊保存完好。根據現場的情況,首先清理原地面,補做散水。然后整修立面墻體,對上身土坯墻進行加固,剔補嚴重酥堿的磚體,保留有一定強度的砌體,用青磚補砌酥堿部位,因舊墻體不易粘貼,在重新抹灰時采用了在墻面釘麻辮的辦法(麻辮間距為40厘米,梅花形布置)。最后修整墻帽,用摻灰泥瓦瓦,剔補殘缺的勾頭、滴水,補配正吻,用青灰做夾壟,最后勾縫。
2、大門的整體重修
大門為貢院的正門,是考生出入口,也是對進入考場的考生進行搜檢的關卡。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通面闊10.06米,通進深4.68米,硬山布瓦頂。大木梁架為二柱五檁,縱向構件為檁枋兩件。
修復前原踏步石、月臺無存,梁架保存較好,中柱被拆除,椽飛漏雨糟朽嚴重。原裝修無存,室內地面為后抹水泥地面,門窗改為普通的木門窗,柱子為黑色油飾。故采取整體重修的方案。
具體做法為:用青磚包砌墻體,按三順一丁,粗淌白做法,內用青磚混合砂漿砌筑背里。地面用38×38×8厘米的方磚鋪墁。屋頂以地方作法為主,結合傳統作法,按后樓的式樣進行椽飛安裝,檐椽上安裝小連檐及望板,小連檐上再安裝飛椽及望板。按傳統工藝重做屋面,望板上抹護板灰一道(2~3厘米),焦渣背一道(厚6~8厘米)。原大木構架結構不動,補配了中柱。
大門的修復頗費周折。原設計方案中此處為二門。在修復前拆除后期添建的不合理建筑時,發現大梁下面有中柱的痕跡,說明其原為三間板門,這與設計方案有出入。為了弄清真相,我們走訪了當地的老人,進行了遺址勘測,同時核查歷史文獻,發現該門與縣志所載貢院圖中的大門相吻合,由此確認設計方案中的二門應為原來的大門,原二門應在號舍南10米處。在與設計人員洽商后,經專家論證,重新制定了修繕方案。
3、魁閣號舍的整體重修
魁閣號舍是這次維修的重點。貢院始建時僅有號舍,道光十四年重修時在號舍南端添建了魁閣,始成今貌。號舍是考生考試的地方,里面分隔成許多小間,稱為“號”,考生每人一間,白天在里面考試,晚上住宿。號舍面闊七間,進深九間(不包括魁閣),卷棚懸山頂。大木梁架為8柱28檁,縱向構件僅為檁一件,檁下不施隨枋墊板。梁架分為四層,明間最高,兩邊次間、梢間、盡間依次降低,瓦頂也隨之分為四層。在最高一層和第二層屋檐下,沿進深方向開有通長的直欞窗。號舍用方椽,亂搭頭,一層用飛椽,二至四層未用飛椽,屋頂坡度平緩。號舍前檐與魁閣相接,無脊,后檐為小青瓦砌的鏤空花脊,無垂獸。號舍北門的東西兩側有兩根保存完整的盤龍石柱。
魁閣進深一間,2.5米,面闊與號舍相同,明間分為兩層,上為閣樓,供奉魁星。因魁閣是后加的,為與號舍結構、形式相諧調,瓦頂也分為四個高度七個部分:明間最高,為半個攢尖頂,出兩個翼角,使正面形成與牌樓相似的奇特形狀??w用圓椽,方飛椽,上鋪望磚,檐部為望板。各間的戧脊為雕磚花脊,施垂獸。
號舍為木結構建筑,屋頂由幾十根木柱支撐?!捌浇虝闭加脮r拆除了明間后部的12根木柱,僅余南端4根,另在次間柱內側增設鋼筋混凝土柱及梁承托上部梁架,明間及次間后部砌筑高出地面40多厘米的臺子作為戲臺,臺上在原木柱的位置改立兩根直徑較大的圓鋼筋混凝土柱。電器廠占用期間破壞加劇,號舍內加砌機磚墻,將號舍分為三部分,各有入口,完全改變了號舍的內部空間。原門窗、樓梯和欄桿已無存,所有外墻和門窗均為后加,魁閣、號舍已與原貌相差甚遠。修復前,魁閣、號舍臺基被毀,部分埋于地下,南面三步垂帶踏跺石保留完好。室內地面比原來高出22厘米,并做水泥抹面。號舍現有的木柱大部分經墩接,墩接處已糟裂;梢間、盡間的瓜柱劈裂;各梁、柱交接處松動、拔榫,用鐵件加固;出檐部分椽飛、望板糟朽,北檐博風板糟朽、殘損;瓦面松動,脊殘缺不全??w的垂脊、垂獸保存完好,明間缺中間的寶頂。
原設計維修方案認為,“平教會時期造的混凝土柱保存至今,也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顯示出號舍所經歷的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予以保留”。但在施工前的補充勘察時,發現鋼筋混凝土梁、柱破損比較嚴重,經定州市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鑒定屬危險構件,不能繼續使用,因此申請重新論證修繕方案,做設計變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改為“整體重修,恢復原狀”。
整修中,更換和墩接魁閣號舍的木柱是這次維修大木中最主要的環節。拆除平教會時期的鋼筋混凝土柱子,用一級落葉松按原式樣補配了號舍室內柱,更換了兩側面檐柱。魁閣更換木柱兩根。采用巴掌榫卯墩接、用鐵板條打箍的方法對木柱進行了加固。
號舍梁、枋保存基本完好,修補后繼續使用。對不影響承載的梁、枋進行鑲條修補加固,柱、梁、枋、檁交接處用扁鐵加固。更換了所有的椽飛望板和部分望磚。更換了所有破損的瓦件,屋頂重新瓦瓦。
以平教會時期的老照片為依據,按照設計要求復原了二層魁星閣。
裝修也根據平教會時期的老照片做了復原。采用傳統做法砌筑號舍墻體,臺基外用青磚包砌,檻墻用青磚砌筑;地面鋪墁方磚,階條石、踏跺石按現存的規格、開間長度補配;保留了大部分原來的柱頂石,按現存的柱頂石式樣加工補配缺失部分(封二,3)。

4、大堂的大木整修
大堂是貢院的主要建筑,是考官辦公閱卷的地方。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后出廊,通面闊11.72米,通進深10.89米。瓦頂分兩部分,前為卷棚硬山頂,后為硬山頂。梁架也分為兩部分,南為二柱六檁卷棚式,北為三柱六檁后出廊。細部做法非常精美,梁架上所使用的角背和駝墩上刻有復雜而精致的花紋,用材較大,做法比較規范。
修復前,大堂原臺明階條石缺失,臺基包砌磚大部分酥堿,原踏垛缺失。現存前、后檐墻及門窗均為后期添加,原裝修無存。后金柱上可清楚地看到原裝修留下的榫卯口,為修繕方案的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南面一間的側面山墻上原開有圓窗,現窗洞完好,窗扇已失,改為方窗扇,空余部分用磚填砌。椽、望板破損嚴重。正脊、垂脊保存較完整,垂獸缺失。
維修人員按照設計要求,用方磚鋪墁地面,剔補兩山墻酥堿的部分。用巴掌榫墩接、鋼箍加固柱根糟朽的中柱和東南角柱,按原尺寸、式樣更換了西北角柱和后面的兩根廊柱。
因梁架基本完好,故更換了部分糟朽腐爛的檁,對不影響承重的梁、枋進行鑲條修補加固,柱、梁、枋、檁交接處用扁鐵加固,并更換了所有的椽飛望板。按原工程做法,正心檁以外鋪釘望板,正心檁以里滿鋪望磚。
屋頂按傳統工藝重新瓦瓦。以遺留的榫卯尺寸為依據,按設計方案中的式樣復原裝修(封二,1)。
5、后樓的整修
后樓位于貢院的北端,為單檐硬山頂樓式建筑。樓高三層,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通面闊11.72米,通進深10.89米,前出檐,后為封護檐墻。硬山布瓦頂,施正脊、垂脊,未用正吻。后出廊,廊下設兩層木欄桿看臺,登臨可觀看東側武場中的比武場景??磁_后的房間為考官住宿的地方。東、西兩邊各有一耳樓,高二層,硬山卷棚頂,面闊、進深各一間。耳樓據說用于存放考卷檔案,故有窗無門。
修復前,后樓臺明階條石散亂,臺基包砌磚多處缺失,原踏跺無存,室內為機磚地面。三樓西側廊心墻局部坍塌,兩山墻下部磚酥堿。檐柱劈裂用木塊填補,龍骨、抱頭梁與柱交接處拔榫,用鐵件固定;頂層梁架完好。原裝修無存,前檐金柱間加砌了機磚墻,安裝普通門窗,室內每間加設了隔墻。后樓的樓板欏及龍骨大部分彎曲下垂,葦多處破損,樓梯踏板缺失,扶手不全。
對于后樓的整修,原則上保留墻體及木結構。維修人員依據設計要求,將壓面石按現有石料進行了歸安,地面用方磚鋪墁,重新砌做踏步石。墻體作加固維修,鏟除內墻的抹灰及酥堿的土坯墻,用青磚補砌挖補的砌體。撥正梁架,以鐵件及木塊加固。用巴掌榫卯墩接、鐵板條打箍加固糟朽的柱子。將東、西山墻上第一層樓板的梁與墻體交接處做成抹角,使梁露出墻外,以避免糟朽。屋面按原樣更換了部分檐頭椽飛,正心檁外30厘米為界,以內施望磚,以外施望板。屋頂按傳統工藝重新瓦瓦。最后按設計方案復原裝修,修復了樓梯、欄桿,恢復了木樓梯(封二,2)。
修復兩側的耳樓時,先清理了一層的回填土,恢復方窗,增加樓板,做成二層樓閣式,內設簡易樓梯。用方磚鋪墁一層地面。
貢院內所有建筑的原油漆彩繪基本上無存,只有大堂建筑保存了一點彩繪。從其建筑級別和形式上看,彩畫不可能太復雜,因此對補配的木構件、裝修、椽望做油飾斷白,色調為栗黑色。
三、獨特的建筑風格
定州貢院建筑布局分區明確,實現了功能與形式的有機統一,作為我國北方唯一保存完好的州屬科考場所,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封建科舉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在設計風格和建筑手法上,我們在對貢院現存建筑進行實地勘測后,對照歷史文獻,發現其不僅具有官式建筑和民間建筑的雙重特征,同時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
首先,魁閣號舍外觀結構獨特,體現了設計上的靈活性和隨意性,這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號舍的大木梁架檁下不施隨枋墊板的做法,體現了典型的地方特點,突出了實用性。因梁架與屋頂結構的變化,瓦頂也隨之變化,并在最高一層和第二層屋檐下沿進深方向開出通長的直欞窗,這樣既節省了用料,結構又簡單。后加的魁閣為與號舍在結構、形式上相諧調,瓦頂也分為四個高度七個部分,各間所出翼角都不是45°方向,進深方向的步架也不盡相同,因此各間面闊、舉高各不相同,梁架自成一體。
其次,與官式建筑相比,其建筑屋頂處理的不同手法,體現了設計上的地方性和靈活性。如魁閣號舍是卷棚懸山頂,后樓主樓為硬山頂,耳樓為卷棚硬山頂,而大堂的硬山勾連搭式將瓦頂分為了兩部分,南部為卷棚硬山頂,北部為硬山頂,既不失莊嚴肅穆,又具有靈動性。
此外,貢院在整體院落的處理上也有獨到之處。各建筑之間距離遠近不同,院落大小差別很大,因而使貢院的布局顯得有張有弛,富于變化。如圖一所示影壁與大門相距較遠,形成的院落較大,大門外東、西側各豎立兩尊威武的石獅,空曠的院落配以威武的石獅形成威懾感,營造出貢院入口莊嚴肅穆的氣氛;大門與二門之間的院落狹長,是利用空間的封閉給人心理上造成緊張、壓迫感,營造出貢院所需的氣氛。號舍是考生考試的地方,大堂是考官辦公的地方,考生答完卷后在大堂交卷,考官在此受卷、謄卷、封卷,因此魁閣號舍與大堂相距很近,以滿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這種利用院落大小空間的變化營造出使用者所需氛圍的手法,是中國古建筑中所常用的,顯示出設計者充分考慮了建筑的實用性及設計上的靈活變通。
————————
主要參考文獻:
1、《定州志·藝文·重修貢院碑記》。
2、劉敦楨:《定州考棚》,《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5卷第4期。
3、《中國地方志叢書:定州卷》,據清道光二十九年版本影印,(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4、劉苗苗:《定州貢院初探》,《文物春秋》1999年3期。
5、張長占:《定州貢院竣工報告》(內部資料)。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