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承德;普樂寺;曼陀羅;密宗佛教;上樂王佛
【摘要】曼陀羅是密宗修法的道場。承德普樂寺的后半部分就是按照藏傳密宗佛教特有的曼陀羅形式建造的,其主體建筑旭光閣內保存有國內現存最大的木質曼陀羅模型,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依然保存完好,其中供奉著密宗修行的本尊之一——銅質上樂王佛。
承德普樂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筑形式為漢藏結合式,以宗印殿為界,分為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典型的漢式寺廟建筑手法,依次由山門、天王殿、左右配殿和宗印殿組成。后半部分為藏傳密宗佛教特有的“曼陀羅”建筑形式,由方形城及城上的圓形主體建筑旭光閣組成,旭光閣內是國內現存最大的木質曼陀羅模型。這種壇上置壇、城中建城的獨特建筑格局在承德清代古寺廟群中別具一格。

一、密宗與曼陀羅
密宗,也稱密教,是佛教中秘密教的簡稱,是佛教諸多派別之一,也是印度大乘佛教發展的最高階段。此派自稱其經典儀軌都是由釋迦牟尼親自秘密傳授,是真正的佛教正宗,因此又叫“真言宗”。密宗主張修秘密法,就是通過“方便之門”(瑜伽)進行修煉,以求即身成佛。
密宗修法有專門的場所,也就是“曼陀羅”。曼陀羅(Mandah)是古印度梵語的音譯,又稱曼達、壇城、法壇,是密宗法師修煉、觀摩、傳授密法的地方。密宗在修“密法”時,為防止“魔眾”侵入,在修法的場地上畫一圓圈或建一高壇,上面安置佛像、菩薩像或畫軸,認為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修法時才能得到佛和菩薩的保護,不受其他“魔眾”的侵擾。
按照密宗的觀點,世界上每一個事物都符合壇城的原始結構,它可以表示幾乎所有真實的或意念中之物:人的軀體,一個寺廟,一片大陸,一座城市,一座王宮等。比如西藏就是一個壇城的原始結構,以拉薩為中心,雪山環繞四周;拉薩也是一個壇城,以大昭寺為中心;而大昭寺本身又是一個壇城,以主祭壇為中心。人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壇城,人的大腦就是中心。壇城作為藏傳佛教修煉者的工具,蘊含了世界的所有原理。
二、普樂寺內曼陀羅的形制和內容
密宗曼陀羅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平面繪制,一種是立體雕塑。平面繪制的曼陀羅多以壁畫和唐卡兩種形式出現在寺院殿堂的墻壁或天花板上;立體曼陀羅因是密宗修法之處,一般建在佛教象征須彌山的“城”中心。承德普樂寺內的曼陀羅即屬后者。
1、曼陀羅的外部環境——城
普樂寺的城呈正方形,由外到內共分三層。
第一層即最外一層是沿周邊呈正方形分布的群房(現僅存基址),四面各設門,西面是正門,門殿內立有乾隆御碑,上面刻有用滿、漢、藏、蒙四種文字撰寫的《普樂寺碑記》,記述了建造普樂寺的緣起及目的。
第二層為高8米、邊長44.4米的正方形石臺,臺頂周砌雉堞,儼若城池。四面正中各辟拱門,南、北兩面的拱門是封閉式的,門內設有佛龕,用于懸掛佛像畫軸。東、西兩側的券形門楣上方嵌有乾隆御書石匾,用滿、漢、藏、蒙四種文字鐫刻,面西書“舍衛現祥”,面東書“須彌臻勝”。門內左右兩側各有石蹬道通往臺頂,蹬道出口都建有矩形遮亭。臺頂東、西、南、北和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角共建有八座形狀相同、色彩各異的琉璃喇嘛塔:正東為黑色,代表水;正西為紫色,代表火;正南為黃色,代表土;正北為青色,代表風;四角的四座均為白色,代表空。塔的布局符合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五種顏色反映了中國的五行學說。雖然普樂寺坐東面西,打破了寺廟建筑坐北朝南的傳統格局,但將代表最崇高色彩的黃色琉璃塔建在南面,則表示整個寺廟仍以南面為正,顯示皇權至上。
第三層是高近7米、邊長約為32.8米的正方形石臺。石臺四周正中亦有拱門,但與第二層相反的是,這層石臺東、西兩側的拱門是裝飾門,做懸掛佛像畫軸之用,而南、北兩側的拱門內則有蹬道通往臺頂。區別于第一層石臺的是,這層的門只在單側設有蹬道,分別在南門的右側和北門的左側,所以臺頂的矩形蹬道遮亭都朝向東方。第三層石臺頂部四周飾以黃色琉璃瓦檐,瓦檐上面沿臺的四周裝67個石欄桿,臺頂正中便是普樂寺內安放木質曼陀羅模型的主體建筑旭光閣。
曼陀羅作為神圣世界的顯現,最常采取的基本形式是圓形和四方形,因為圓形是圖形當中最完整的,而正方形具有平面空間不可缺的四方,而且也暗示著發展和展開。普樂寺的后半部分,在方形城的三重石臺上坐落圓形的旭光閣,這種布局既符合先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又具備曼陀羅的基本規制,因此說城本身就是一座立體曼陀羅(封三,1)。

2、曼陀羅的安放場所——旭光閣
旭光閣坐落在城正中一個直徑達24米的圓形基礎上,閣的外觀很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閣身直徑21米,高24米,為重檐黃琉璃攢尖頂的圓形建筑,面東檐下懸云龍陡匾,上書滿、漢、藏、蒙四種字體的“旭光閣”。閣的結構是以中國獨特的柱梁斗拱構成,有檐柱、金柱各12根,環布成兩個同心圓。檐柱支撐下檐,金柱支撐上檐。每層檐都鋪有黃色的琉璃瓦,頂部冠以巨大的銅鎏金寶頂。閣身下部周圈砌高一米左右的青磚石墻,石墻內側彩繪六菱形寶相花和夔龍圖案。石墻上安裝紅色描金可開關的菱花窗,四面設門,當門窗緊閉時,閣里密閉幽深,而一旦門窗洞開,閣內頓時光線通達。
進入閣內,頂部為龍鳳圖案的藻井,四面有御筆黑漆金字掛對聯:東曰“竺乾法示西來意,震旦光圓東向因”;西曰“化成層拱通乾坤,屬國環歸過月氏”;南曰“花凝寶盡皈真相,云擁祥輪現化身”;北曰“妙演梵乘超最上,廣臻法會樂無遮”。
前面說普樂寺的城即是一個大的曼陀羅,而城之上的旭光閣則代表須彌山,木質曼陀羅模型就安放在旭光閣的中心。
3、修法道場——曼陀羅
從具體的構造來看,西藏系的曼陀羅大都是以最外圍的圓輪將周圍分隔,原因是認為圓形最適宜表現佛的神圣世界。這種圓輪由三重構成,最外圍是燃燒著火焰的火輪,中間是三鈷杵、五鈷杵構成的金剛杵圓輪,最內部是連續的從內部呈放射狀的蓮瓣。
旭光閣中心是一個巨大的圓形石質須彌座,直徑9.68米,高1.75米。這個巨大的圓形須彌座是由數塊弧狀石雕磨邊對縫組成,座周身遍刻紋飾,上下精雕兩周刻有云紋和二龍戲珠的條帶,中間是兩周蓮瓣分別向上、向下的蓮花,條帶中央是吉祥卷草圖案,每個圖案中間又有三個圓圈狀轱轆草圖案。須彌座整體的雕飾銜接自然、完整,渾然一體,給人以豐富、立體、美觀之感。須彌座頂端圍以高1米左右的紅漆木制圍欄,欄板為灰地上浮雕纏枝蓮紋,欄柱頂上的24個柱頭鏤空雕金剛杵花飾。
石須彌座上安放著國內現存最大的木結構立體曼陀羅模型。這個曼陀羅造型非常獨特,從外觀上看是由很多形狀不一、大小各異的木塊堆積而成的正方體,但進入里面則會發現圓形的地坪,圓形的天花,圓形的須彌座,正中供奉著上樂王佛,所有這些構成了密宗修煉的神圣世界。組成曼陀羅的木塊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弧形、梭形、花瓣形等不同形狀,它們相互結合緊密,層層疊放,錯落有致,變化萬千。而在每塊木頭上,幾乎凡是能看得到的地方都精描細繪有人物、花卉、瑞獸等各種圖案,這些精美的圖案使本來嚴肅、莊重的修法道場的氣氛有所緩和,同時這些簡潔明快的線條仿佛沖淡了本來深奧、晦澀的密宗教義,使其更具人性化,更易被人接受。
整個木質曼陀羅共分三層,層層內收。第一層為高約2.15米的梯狀底座,底座縱向每隔45厘米向內折收約1.5厘米,增加了穩固性和堅實感。底座描金邊,遍繪描金卷蓮花。在東、西、南、北四面均飾以大型十字金剛杵,方位不同,顏色各異,杵身也遍繪描金四季花圖案,杵尖向四個方向突出,由龍頭形吻飾與主體咬合。
第二層為曼陀羅的主體,高3米,內外設有兩道門,四面分別立有木制門框。第一道門兩側下部為4根高1米的六棱梭形木柱,下有金漆圓形須彌座柱礎,上有圓形柱頭,在梭柱的兩頭均繪有6個描金圓環,象征構成世界的六種元素。門以深黑色為底,像積木一樣層層疊疊向上漸收,金、紅、黑三色木塊相間堆砌,呈“凸”字形。門框外側顏色與下層的金剛杵顏色相應,面西為紫色,面東為黑色,面南為黃色,面北為青色。特別要說明的是,這四座門與第二層主體是分開的,除了門的底部與第一層的底座相連接之外,幾乎呈獨立狀態,代表了密宗佛教中兩種世界的分隔,即在門的內部是意識的世界,而門的外部則是無意識的世界。
第二道門的門框皆為純黑色,簡潔凝重,內側繪有梵文十字金剛咒。進入門內,正中為直徑3.02米的花瓣狀木制圓形地面,與之相對應的頂部為圓形九宮格。九宮格內正中間的單元格為中空,上面壓一小方亭,周圍的八個單元格內均繪有代表如意吉祥的六字真言團花圖案,四根框柱和周圍框架上有描金的金剛杵和吉祥草圖案。支撐頂部圓形天花的是八根方柱,柱子外側略呈弧狀,柱身黑色,同樣遍繪描金纏枝花卉。整個木質曼陀羅模型內圓外方,層層遞進,錯落有致,設計嚴謹,布局合理,故雖經歷200余年仍不糟不朽,保存基本完整(封三,2)。
木質曼陀羅中心的銅須彌座上供奉的是一尊男女雙身結合的銅佛像,即上樂王佛。上樂王佛又稱勝樂王佛,俗稱“歡喜佛”,是喇嘛教密宗修行的本尊之一。乾隆皇帝在《普樂寺碑記》中說:“咨之章嘉國師云,大藏所載,有上樂王佛,乃持輪王化身,居常東向,……疏三涂,中翼廣殿,后規城,疊蹬懸折,而上置龕,正與峰(磬槌峰)對者,則人天咸遂皈依。”故此殿中的上樂王佛正面向東側,共有四面12只手臂,發髻上裝飾菩提葉和十字金剛杵形寶相花,四面上飾用人頭骨做成的五佛冠,佛面鎏金,呈現三眼;兩主臂分持鈴、杵,交叉環擁女像佛母(明妃),其余10只手臂中各持法器;右腿伸開,象征傳播教義,左腿彎曲,象征不住生死。佛母為紅臉,三目,發頂飾十字交叉的吉祥花;右手拿月形刀,左手托充滿魔血的人頭骨缽;紅色裸身,紅發披肩,頭飾五骷髏冠;全身佩有多種飾物:頭飾、耳飾、腰飾、雙股項鏈、手腳二鐲及人頭串成的項鏈(圖一)。
在密宗佛教中,上樂王佛代表智慧,佛母代表禪定,只有“定慧兼備”、“止觀雙修”才能成佛。密宗修法的雙身結合就好比是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即身成佛,這在喇嘛教密宗中是一種最高級別的修煉方式。
三、結語
從藝術角度來看,曼陀羅真正體現了密宗的精華,堪稱密教藝術的珍品。它的出現和發展,是密宗佛教通過繪畫和雕塑得到圓滿的聚集和表現。所謂“圣賢聚集,萬德交歸”,把佛的世界轉變成凡人眼睛看得見的形象,把密宗博大精深的義理和修法,通過獨特的、象征性的藝術手法和格局流傳后世。曼陀羅的出現,使密宗佛教的發展達到巔峰。
承德普樂寺中的木質大型立體曼陀羅模型雖因年代久遠,已是油彩斑駁,榫頭松動,但當人們面對如此巨大、如此精美的曼陀羅時,還是無不為之贊嘆。姑且不論其巨大的圓形平面和圓柱計算之精準,巨大的石質底座雕工之嚴絲合縫,單就形狀各異的木構件上的圖案、色彩之豐富,就足以令人嘆為觀止。但究其修建的真正目的,正如《普樂寺碑記》的碑文中所書“人天咸遂皈依”,乾隆皇帝為安邦定國、天下一統之良苦用心于此可見一斑。
————————
主要參考書目:
1、《欽定熱河志(校點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2、《清宮熱河檔案》,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年。
3、天津大學建筑系、承德市文物局:《承德古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年。
4、金申:《喇嘛廟——佛的世界》,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