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水土,風氣與人文

2008-01-01 00:00:00
美文 2008年1期

李浩:著名學者,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出版學術著作《悵望古今》、《唐詩的美學闡釋》、《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唐代園林別業考錄》等。

吊詭的變臉

據報道,《百家講壇》開播伊始,曾先后邀請楊振寧、丁肇中、李政道等諾貝爾獎得主及霍金介紹當代科學前沿的新進展,也請過葉嘉瑩、周汝昌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的一些專家演講哲學美學、書畫藝術、古典詩詞、中外文化、宗教倫理等專題,但都沒有火起來,據說曾有幾個在學界久負盛名的學者的演講,因過于專門化,節目未播出就被內部槍斃了。良好的愿望、純正的內容、專業的演講,最后導致欄目在中央電視臺的“末位淘汰制”中幾乎被叫停。

劉心武開講《紅樓夢》,可以說是《百家講壇》策劃理念的一大轉折,也可以說這是一次吊詭的大變臉。從此后該欄目思想銳減,聲色大開;專業淡化,娛樂猛增;學術告退,收視攀升。內容從古今中外科技自然社會人文的真正百科,收縮為中國傳統文史一科;風格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兼容并蓄,演變為文化評書的固定套路;主講人由學界泰斗、各科專家撤換為能領會節目策劃者意旨且有表演才能的知道分子;聽眾對象也由渴望進入大學課堂的學生下降到僅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各色人等。

對此變化,肯定者認為欄目走出了困境,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學人們也選準了與社會和大眾結合的方向;羨慕者以這些一夜走紅的文化明星為榜樣,紛紛效尤,還有人認為人文學者不應該再作冷僻專門無多少銷路的專業研究,而應該走出書齋,與媒體相結合,這是個人成名之路,也是學術發展之途。反對者則對近期走紅的幾個演講者大加批判,言詞激烈。十博士以衛道者的姿態征集簽名,抵制于丹,引起軒然大波,媒體與網絡一時議論蜂起。一檔本來極普通的電視文化節目,釀成了2007年中國一大新聞事件,也折射出輿情、傳媒、公眾與專業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的種種復雜心態。

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電視欄目,《百家講壇》的主持者有權利進行調整改革,為貫徹上面的意思,為提高收視而變臉,也未嘗不可。但CCTV是公共領域,利用的是公共資源,故大眾也有權利對此變臉進行評議。坦率地說,變臉后的近期策劃并無多少學術含量,它要引起受眾注意,所以正面的反面的,支持的反對的,都屬于策劃者所期待的影響。演講者本來就不是該領域的專業學者,故所講也并非學術內容,也無法以學術的游戲規則來要求。所以我們不必斤斤計較于某個講演者的知識錯誤與硬傷,如這樣討論,仍落入策劃者的期待視野。我認為有必要跳出來,對《百家講壇》的變臉策劃進行一番剖析,特別是對近期節目進行一番透視,下面容我將個人的看法稍作展開。

首先,變臉后的節目無學術。早些時候的講題比較適中,但近期的許多話題大而不當,如《論語心得》、《莊子心得》、《品三國》等。近期的幾乎所有話題都沒有現實針對性,比如污染問題、水危機問題、三農問題、農民工問題、戶籍與自由遷徙問題、教育公平問題、房價飛漲問題、行業壟斷問題、地區差別問題等等,這些觸目的真問題在該欄目中壓根沒有涉及。有些話題在學術上無法證偽,比如《揭秘秦可卿》與《揭秘寶黛愛情》等,充滿想象臆測,拋開文史考證的基本規則,以及紅學史已經取得的共識,天馬行空,無法對其內容作正誤判斷。嚴格地講,有關《紅樓夢》中的秦可卿問題、寶黛愛情問題,在無新史料新書證新方法的情況下,不會有任何新的突破。類似的猜謎與心得,在民間紅學愛好者的習作中連篇累牘,大量充斥。節目中的演講,不是在彰顯學術、探究真理,而是在逞口舌,顯辯才,只會在紅學史上堆砌更多的垃圾。假如不幸后代學者僅憑看《百家講壇》來評判本時期的學風,他們的斷語肯定是:明代無學,21世紀初無學。

其次,變臉后的節目無學理。近期演講的幾位,除劉心武之外,大都是大學教師,節目也很看重他們的教授頭銜,廣告中每次都不忘提及。但這幾位教授不按學術共同體的游戲規則出牌,所講內容沒有注釋,沒有引用,沒有參考書,沒有說哪些是學術界的共識,哪些是別人的成果,哪些是自己的新見。由演講內容匯集的出版物,壓根沒有引用與參考文獻這一說。好像鴻蒙初辟,石破天驚,兀自蹦出一個孫猴子,他們是這些領域的原創者。教師在學校教書,像教導自己的孩子不準拿別人家的東西一樣,訓導學生要遵守學術規范,引用別人的成果要誠實地說明。學生站起來說,老師,為什么《百家講壇》上的教授,并未聲明任何引用,照樣暴得大名?老師只能沉默。

再次,變臉后的節目無學者。據前所述,《百家講壇》開創伊始,擔綱者皆為一時之極選,霍金、葉嘉瑩、周汝昌、錢遜、童慶炳等,都是各科的頂尖學者,至少是一線專家。改革與變臉后,擔綱主講的并非這一領域的知名學者,甚至干脆不是做這方面研究的,沒有寫過相關論文,沒有先行研究,沒有參加過有關這一方面的國際會議及國內會議,所以對這一領域的現狀知之甚少,無知者無畏,心中沒有游戲規則,更沒有學術戒律。其實,真正的學者僅僅是專家,僅對自己有所研究的問題向大眾發表看法,僅敢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學術共同體匯報。而近期節目的演講者則不然,他們口若懸河,什么都敢說,什么都懂,上下五千年的經史子集,毫無障礙。誰說中國古籍艱深難懂,對他們都是小菜一碟。一部《紅樓夢》可以一言以蔽之,一部《論語》可以一句心得就概括了。經過他們的聚焦,歷代皓首窮經的學者是多么迂腐,百年來的紅學家又是多么無能。

吊詭的是,選擇現代高科技及藝術美學中外文化等有價值的專題演講,并沒有吸引大眾,而換成幾部古籍著作后,卻引起了大眾的亢奮與狂熱;真正專家主講時,并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與跟進,非專家的漫談演繹心得,卻引來各方面的反響與回應。該欄目本來是推銷大眾文化,卻又不忘以“百家”、“專家”、“教授”、“學術”、“大學講壇”等作招牌,來包裝節目,來忽悠大眾,來做新聞賣點。

那么,《百家講壇》吊詭的變臉策劃有何奧秘呢?其背后那只看不見的手又是如何操作的呢?我個人認為經過了以下幾道程序:

第一步是去政治化。CCTV不僅是一個收視率極高的全國性媒體,而且是意識形態性、政治性、新聞黨性、宣傳紀律性要求最嚴的一個媒體,收視率固然重要,但還有一個比收視率更重要的,就是政治的正確性。選擇專門科技為講題一般聽眾無基礎,干脆聽不懂;人文社科的一些內容如講授太呆板,味同嚼蠟,如講授過于活泛,聯系實際,又會觸犯新聞戒律。故逃到古代,找到一個思想的避風港,選擇一些在政治上有百分之百保險系數的話題進行戲說趣說閑說,并不在乎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只求娛樂性、趣味性,只問收視率和銷售率。《百家講壇》的制片人曾坦率地說,該節目“不承擔學術上的正確性”,但諒他也不敢說不承擔政治上的正確性。欄目主持者與演講者可以安全體面地共富共榮。既符合媒體經濟學的規則,又不會踩政治的高壓線。

第二步是去專門化。變臉以后的節目幾乎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打著專家專業的幌子,來反專業反專門,策劃者把所有的概念范疇原理砍掉,把復雜的過程簡單化,把專業問題通俗化,把神圣的命題世俗化,直接給受眾一些簡單通俗似是而非的結論。這種急功近利的傳播技巧,適合于政治宣傳,適合于宗教傳教,適合于商業推銷,但唯獨不適合于普及科學與學術。靠多快省與速食快餐是培養不出精神貴族與科學巨人的。科學與學術的進步猶如棋院的晉級一樣,需要曠日持久,需要循級而上,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省掉。一個高僧可以使一個屠夫放下屠刀后,立地成佛。但一個教師無法使一個牧童一夜之間成為大學者大專家。

第三步是去歷史化。歷史代表著一個時空的深度,代表著一個演化的過程,代表著學術的積淀和層累。近期演講者撇開復雜的歷史,直接對古代經典進行整形,各取所需。對自然界的野蠻開采,濫砍濫伐,已造成自然生態的嚴重破壞,對學術資源的隨意詮釋,也會導致學術生態的破壞。《論語》、《莊子》等著作產生的時代背景,所討論的問題,需要達到的目的,與今日社會有很大的時空距離,刪掉漫長的距離,復雜的過程,與現代社會進行簡單的對接,是一種極幼稚極懶惰的做法,這樣的削足適履,對歷史與現實會造成雙重傷害。

我們的時代需要歷史文化的營養,但更迫切地需要民主、憲政、權利、義務、平等、自由等公民社會基本構件的普及與啟蒙。我們需要娛樂休閑輕松搞笑滑稽幽默的肥皂劇,但更需要培養國民對抽象思辨、形上終極、程序正義、司法公正、平等人權等的良知叩問、靈魂冒險。既冠以《百家講壇》,就應該循名責實,要有百科和百家的學術爭鳴。媒體與學者不是退避而應直面,不是與大眾一起沉湎于文化的狂歡,而應肩負起提升大眾的使命。因為你CCTV不是商業電視,不是地方電視,不是私人企業公司,你是政府的機構,你是以納稅人的錢上交后的財政撥款作基本支撐來運轉的。你的所謂的收視率是相對的,你不能為提高收視去搞裸體新聞主播,你也不能為提高收視去播A片,你也不能去宣揚宗教迷信。既如此,變臉以前傳播科學、藝術、人文新知的內容,雖然收視率少些,又何罪之有?

有人謂,憑什么只能專業學者主持話語權,為什么大眾及大眾的代言人就不可以演講,此次《百家講壇》欄目變臉,就是對專業學者和知識精英的挑戰,是對他們話語權力的解構。講這些話的人只知道套用西方理論,并不知中國實際。中國的知識階層過去依附廟堂,建國后被劃歸需要改造的資產階級,現在又落實政策,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他們從來沒有形成一個獨立自足的階層,他們的發育并不成熟,對此脆弱階層的摧毀和解構,與對脆弱的公民社會摧毀一樣,最終將導致整個社會生物鏈的中斷。社會供養知識階層,特別是專業學者,不是希望他們扮小丑扮明星,作秀出風頭,而是希望他們沉潛下來,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在專業研究方面做到高精尖,成為行業的第一,國際的第一。學者傅斯年在全民抗戰時號召,中國軍人要勝過日本軍人,中國學生要勝過日本學生,中國教授要勝過日本教授。抗戰的勝利說明中國軍人勝過了日本軍人。但時至今日,中國學生勝過日本了嗎?中國教授勝過日本了嗎?中國大學勝過日本了嗎?

一個廉潔的社會制度是不允許政府官員在經營性機構兼職的,官商不分,腐敗當然會滋生。其實中國的大學也應與國際接軌,至少應向香港學習,不允許其雇員在外從事與其學術無關的有償活動。喜歡媒體的可以選擇在媒體全職打工,大眾可用媒體從業人員的標準來衡量他們,評價他們。選擇大學或研究院所的應能坐冷板凳,在自己的專業方面有所發現有所發明,超過自己國內的同行,日本的同行,歐美的同行。時至21世紀初,我們的學者在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方面落后于西方尚可理解,但如在人文科學領域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發面也長期落后于日本、歐美,無學術規范,無一流成果,無公認的名家,都是科普小冊子,都是拼湊剪貼的出版垃圾,都是游談無根的妄說,都鄙夷像學者陳寅恪那樣的教師,都敬仰像演藝明星那樣的的變臉文化人。試問,我們知識界還能拿什么和國外同行比拼,我們的大學與研究院所能拿什么競爭世界一流?

關于榆林

旅食長安已近三十年,卻很少為家鄉榆林動筆硯,這次算是個例外。

榆林古屬雍州之境,秦為上郡,兩漢因之,東晉時匈奴鐵弗部據之建大夏國,所都統萬城亦在轄區內。隋置朔方郡,唐改稱夏州。明成化年間始置榆林衛,為延綏鎮治,兵家推為九邊重鎮之一。清雍正年間設榆林府。49年后一直領12個縣,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地改市,現轄11縣1區。

因其地處陜甘寧蒙晉五省交界處,東為黃土高原,北為鄂爾多斯草原,毛烏素沙漠橫亙其間。山川險阻,風高土厚,為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過度帶。故歷史上曾有匈奴、鮮卑、突厥、黨項等民族活動于此,現仍為漢、蒙、回等多民族聚居區,五方雜錯,文化多元。百姓高尚氣力,質直崇義,歌謠慷慨,豪飲成風,耐苦寒,敢遷徙。與關中道等精耕農業區相比較,歷史積淀薄,因襲包袱少,故思想開放,勇于創新。

此地植物生長具有多樣性,水田植物、旱作之物都有。但因丘陵起伏不平,不適宜大面積精耕細作,加之降水量偏少,人民靠天吃飯,故農耕時代既無寧夏平原之富饒,又無八百里秦川之精致。百姓辛苦勞作,僅能免于饑饉,如遭逢天災人禍,則只能走西口、闖寧夏、赴新疆、下關中以打工就食。讀民謠《攬工調》、《走西口》等,不僅可知民生之多艱,亦可以觀風俗之厚薄。

由于歷代苛捐雜稅繁重,百姓生存不易,受草原民族風習熏染,人民極易揭竿而起,鋌而走險,反對暴政,追求平等。古之高迎祥、李自成,今之李子洲、高崗等,皆能為民請命,解民于倒懸,逸聞趣事至今仍散播于民間。

長期移民屯邊及過渡墾殖,使本來脆弱的自然環境更加惡劣,水土流失、揚塵活躍、沙漠南遷、植被荒蕪,生態破壞嚴重,生存條件惡劣,或有目之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需要指出的是,有人以為此狀況是近幾十年人口激增、政策偏差所致,其實據史料記載,唐宋以來,此地的自然環境就在不斷惡化,只不過二十世紀后半葉推到極端而已。

所幸地儲百寶,天佑蒼生。上世紀末地質工作者已初步探明榆林地下資源極為豐富,已開采出之石油、天然氣、精煤、巖鹽等,不僅改變了榆林貧困落后面貌,而且極大地緩解了國家能源之緊張匱乏。尤為值得稱道者,西氣東輸為首都申奧成功有大助力。則吾榆林不僅在戰爭年代有大貢獻于中國革命,而且又在和平時期再次施大功德于現代化建設。

短短十多年中,榆林不僅脫貧,而且在致富康莊大道上邁出大步。轄區內神木、府谷、靖邊、榆陽等縣區在國家西部百強縣中名列前茅。由于經濟不斷騰飛,交通更加便捷,文化特色顯著,榆林城市化亦躍居全省前列,有論者謂不久將會成為僅次于西安之陜西第二大城市,舊稱榆林城為塞上“小北京”,洵非虛譽。

造化鐘神秀,地靈蘊人杰。榆林風高土厚,磊落奇偉之才往往挺生其間。其中武勇者如大夏之赫連勃勃,三國之呂布,北宋之楊家將,南宋之韓世忠,民國之杜聿明,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子洲等,或以其事功,或以其忠勇,或以其英烈,影響當時,流徽史冊。榆林不僅出英雄,而且產美女,三國時貂蟬,近現代之米脂婆姨,民間傳說之蘭花花,路遙小說中的巧珍等。或謂當地普惠泉、桃花水滋養美女,故榆林所出女性不僅稟性賢惠,而且多美姿色。

榆林人文方面亦有可稱道得者。如與東羅馬并稱為世界名城之隋唐長安城,其設計師即為隋夏州(治所在今榆林靖邊)人宇文愷;另如民國時期的張季鸞,棄舊圖新,與時俱進,東渡留學,啟發民智,返國后辦報刊,寫時評,抨擊時弊,被譽為報人模范、論壇領袖。僻處西北之榆林走出現代新聞巨子,對二十世紀中國傳媒業亦有大貢獻。至于小說家柳青、路遙等人的扛鼎之作,家誦戶傳,風行天下,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亦是人所共知的。而李季于三邊創作《王貴與李香香》,佳縣農民李有源據民歌《白馬調》改寫出紅色頌歌,毛澤東于清澗袁家溝賦《沁園春·雪》,紅色經典淵源有自,一脈相傳,雖曰天縱英才,藝術獨創,莫非亦系方土風氣,賴江山之助乎?

《管子》中說:“倉廩實而知禮義,衣食足而知榮辱”,榆林經濟高速發展,人民豐衣足食,然地方黨政領導及有識之士并未滿足于此大好形勢,于物質脫貧后又大力倡導精神致富,富而后教,化民成俗。有關方面重視引進智力資源,修繕中小學校舍,組織策劃多種文化藝術活動,舉辦多種社科經貿論壇,連續承辦兩屆國際民歌節,編寫宣傳介紹當地旅游文化資源的圖冊,重文崇文,蔚成新風氣。

更有儒雅君子李濤、王亦群諸位,公務之余不廢藝文,詩詞酬唱,筆墨雅集,塞上常傳琴瑟之聲,文中多有雄豪之篇。諸君子長期從政,激揚道義,故不滿足于自娛自樂。自覺曷若覺民,為提升當地百姓素養,培育現代精神貴族,諸君子以弘傳詩詞雅道、普及經典文化為己任,倡議創辦《榆林詩詞》,積極籌建榆林詩詞學會,響應者云集,習作者爭先恐后,彬彬乎一時稱盛。

諸位發起人又風塵仆仆,多次往返于西安榆林之間,將創刊物辦學會之設想向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霍松林先生匯報,得到霍先生的贊揚肯定。松林師又謂我出生于榆林,在高校文學院執教鞭,于情于理皆應為鄉邦文化有所奉獻,囑我撰文宣傳介紹。我以資淺學陋,再三婉拒,仍不獲許,遂草成此短文,為家鄉精神文明建設的這一盛事表示衷心祝賀。

所當指出者,榆林人從物質貧困到氣大財粗,是一大歷史進步,但從氣大財粗再到文質彬彬,或者說從膏腴之地到人文淵藪,仍然任重道遠。

在臺灣島

從臺東返回花蓮的路上。老張坐在后排不停地哼著歌,敢情學界歌王也不是天生稟賦,竟是這樣勤學苦練成名的?老尚向小邱提起文革時期的一段掌故,小邱雖然僅比我小兩三歲,但已印象模糊,恍如隔世了。于是好為人師的老尚、老賈便向小邱講授起了文革學,提起那個時期的忠字舞、語錄歌、詩詞歌。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老尚示范性地唱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東風吹,戰鼓擂》。老賈不甘示弱,竟說不光《毛主席語錄》可以唱,他連林副統帥的《再版前言》也會唱。他另外的絕技是口哨,于是吹起當時紅極一時的北朝鮮電影插曲《小白鴿》,悠揚輕曼而又有節奏感,與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并不一致。老張也按捺不住了,不必再引逗鋪墊,自己主動跳出來表現,唱《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唱《不忘階級苦》,再次秀了他的歌喉。于是紅色歌曲便一首接一首從幾個激情再次燃燒的中年男人的胸腔中噴出來。由流行曲到毛主席語錄歌,再到毛主席詩詞歌,再到北朝鮮、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社會主義陣營的電影插曲。高亢的政治聲響從車窗縫隙中飄飛出來,在風光旖旎的西太平洋環島公路上拋灑了一路。

老賈感慨地說他原以為在后現代的語境中,一切都被解構了,包括崇高與革命熱情。但在一次參加三線學兵連聚會時,他發現當年的革命戰友無論現在是廳局長,還是下崗職工,一回想到壯懷激烈的崢嶸歲月,仍然異常亢奮,讓他感動莫名。我說你們這些革命發燒友,當年喝的都是狼奶,雖然被文明禮儀、學術規范打磨了許久,但仍殘留著幾絲野性,一旦機緣湊巧,還是能露出小崢嶸的。

幫我們開車的淡江大學博士生小蔡與他嬌小的大陸妻子,被動地聽著聊發少年狂的中年男人的革命吼聲,一路默然無語。他們怎么也不明白,幾天來一直斯斯文文的幾位大陸學者為什么突然發出激情的嗥叫?他們或許以為這可能是比街舞比說唱更前衛更時尚的表演。

我以為高潮已過,這檔事就這么結束了。孰料在臺北又掀起第二次激情的波瀾。淡江大學中文系的呂主任在臺北中心區一家有名的上海餐館請我們吃飯,邀了他臺大及東吳大學的幾位老同學作陪。據說呂教授是臺灣祖國統一聯盟的主席,故他的臺大同窗周教授請他給大陸客人唱一曲《國際歌》。呂主任真可愛,酒量不行但又喜歡挑戰,未過三巡已不勝酒力,差不多有四五分醉意了。他說他最喜歡的歌曲是《歌唱祖國》,周教授一慫恿,他便站起來唱,還不停地招手邀我們伴唱。于是周教授、老賈、小邱和我跟著旋律哼起來。讓我吃驚的是,臺灣知識界對革命歌曲比我們還熟悉,對紅色年代的慣用語、政治切口、小道消息、風俗禁忌以及當下最新段子都能熟稔得脫口而出。宴會結束時,呂主任又瘋起來了。他和周教授手挽著手唱起了《國際歌》,把宴會的氣氛陡然推向了高潮。在臺北地標所在的名店中聽悲情的紅色歌曲,讓我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感受。

夜闌興盡。我扶著酩酊的周教授、呂主任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臺北街市上,一任暖濕的春風撩眼拂面。臨分手時,依依惜別,互道珍重,氣氛有些凝重。研究方言的周教授用濃濃的江津腔意味深長地說,兩岸關系如小孩子的雞雞,來日方長。但借著月光,我看他表情有些黯然,話語有些哽咽,兩鬢的華發如染。

形勢永遠比人強。這些從神州舊地顛沛流離來到荒陬海隅的文化遺民,看慣了滿眼的落日余輝,預感到山雨欲來,一場物換星移的大變革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文化懷舊者的心情自然是異常復雜的。不知小孩子長大時,這批黯鄉魂追旅思的遷客騷人是否能看到?

大學教師的三重境界

教師從事的據說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可是近來教師的形象變得不太光輝了。媒體上不斷有關于高等教育、高校教師的負面報道。原因一方面是因我們的大學教育理念不夠清晰、大學精神未能彰顯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我們對教師職業的定位、對高校教師的功能作用認識糊模混亂所致。我所理解的大學教師應從三個方面努力,應追求三重境界。分別是:敬畏講壇,站好講壇,超越講壇。

第一是敬畏講壇。所謂的敬畏講壇是指講壇的神圣性莊嚴性。西方的大學來源于中世紀的修道院,中國古代的學校也是溝通天人、傳道授業、啟蒙發愚的場所。所以古代對學校的教職人員的要求與對神職人員的要求近似,極其苛刻。講學幾近布道、傳道,獻身教育類似殉道。前兩年,有人打趣地將教師走穴趕場子出席各種非專業場合,比作娛樂圈的坐臺、出臺,但我認為此臺非彼臺。僅僅為了謀生混飯為了發大財為了出大名為了當大官,那么就請盡快離開講壇,不要玷污了這塊圣潔的地方。

因為講壇具有神圣性,所以講授的內容都應該是科學、民主、憲政的基本內容,都應該是本乎圣經賢傳的,都應該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都應該是有所出處的。而不全是稗官野史的傳聞附會,低級趣味的黃段子,街頭市井的庸俗見解。

因為講壇具有神圣性,所以也應賦予傳道講學者以人格尊嚴、精神獨立,而不能動輒以洗腦、洗澡、割尾巴、清除精神污染之名,行思想改造之實,剝奪教師思想的自由、學術的自由,使教師成為卑賤的思想奴隸,或成為如“房奴”一樣的“書奴”。

因為講壇具有神圣性,所以關于教育改革的所有商業性議論都應受到質疑,教師的生活待遇及工作條件毫無疑問應得到改善,以便使他們能穿得起質地良好的長袍或西裝,在學生面前挺直腰桿,體面地從事有尊嚴的工作。但這種改善與提高主要應通過政府的撥款及學校的籌措,而不是鼓勵或放任教師的走穴搞創收。

因為講壇具有神圣性,所以從業人員主要應從思想的深刻、業務的精湛的角度要求自己。換句話說,從精神的富有、學識的淵博的角度來要求自己,而不應過分看重物質的待遇,與其他行業從業者進行無謂的攀比。如果是為了物質的奢華,請離開教師隊伍;如果是為了一夜成名,成為媒體追捧的所謂演藝明星或文化明星,請離開教師隊伍;如果是為了政治上的發達,請離開教師隊伍。

前段時間網上議論北京大學阿藝、孔慶東兩位副教授的工資收入問題,我個人認為他們的工資待遇及津貼確實不高,應呼吁有關部門提高和改善全體教師的待遇,但不能將工資低津貼少作為走穴趕場子從事經營性兼職的借口。經營性兼職趕場子走穴,說明教師對專業確乏自信。假如北大教授都耐不住寂寞,都缺乏學術自信,那么關于教師隊伍的危機就不全是危言聳聽了。難怪媒體及網民要諷刺挖苦甚至丑化高校教師,難怪海外學界對我們的學者有許多負面評論。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我們的教師首先要自律自持自重,然后才能呼吁媒體及大眾理解教師、同情教師、公正公平地對待評價教師。

近十年來,我沒有為經濟原因給自考班或培訓班上過課,賺過課時費,雖然我和大家一樣,同樣經濟拮據。西部地區大學教授的收入普遍要比阿藝這樣的副教授低得多,我們也面臨侍親行孝、養家糊口、購房買車的問題。但人生有涯,一個人的體力精力是一個常數,只能抓大節抓關鍵,不可能每一方面都盡如人意。樣樣都抓,樣樣稀松。甘于清貧,耐得住寂寞是當好教師的首要條件。俗話說坐得冷板凳,方能吃上冷豬肉。滄海橫流,紛紜熱鬧的東西可能如曇花如浮萍,而真英雄會砥柱其間的。

第二是站好講壇。我理解的站好講壇是指履行好一個教師應負的責任,具有獨立承擔各個環節各個層次教學工作的能力。這包括業務要過硬,教學要受同學歡迎,對學生要有耐心有愛心有責任心。這是教師職業準則的題中應有之義。

我所從事的是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這個專業猶如中醫,認老不認少,一個年青教師要做到縱橫古今,旁征博引,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練基本功,從剛走上教學崗位,我就要求自己將備課所涉及的所有作品原文背誦,所有講授內容都能脫稿,每次上課前都要將所講內容重新設計,既便是再熟悉的內容也要預先認真準備一遍,同學或一些同行聽我講課如脫口秀,誤以為我口才好,善于言辯。其實我是嘴笨腦子也笨,我的教學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看似容易實則很艱辛。

有些文科老師不給學生布置作業不提要求,我所在的學院在學生中實施“ 2-3511”工程,即要求同學在大學前兩年背誦三百篇古代名作,寫五十篇文章,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寫一手好的書法。其中背誦的任務就要在我的課程上落實,凡是要求同學背誦的,我自己先背會。每個年級都會有些同學不理解,多次和我發生沖突,我總是不急不燥,每次上課都認真考核,為提高同學的國學基本功做了些工作。

第三是超越講壇。所謂的超越講壇是指不滿足不局限于講好一門課,不僅能勝任教學工作,而且能在教學之外發揮自己的作用,施展自己的才華。

首先,大學教師的教學、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三項職能中,除教學工作外,科研與服務都是講壇之外的,但又都與教學息息相關。學術研究的新動態新成果可以回饋教學,充實教學,豐富教學,將教學內容引到學術前沿,對培養創新人才,對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的社會服務不僅是他應盡的責任,而且可以啟發學生不脫離社會,不脫離團隊,有社會歸屬感。

對教學與科研非常淺顯的辯證關系不僅我身邊許多老師不明白,就連媒體的一些報道也故意混淆是非,誤導受眾。比如前段時間主流媒體與網上都炒上海某高校一位長期在教學第一線深受同學歡迎的老講師因成果少臨病逝時都沒有評上高級職稱,消息傳出,又引得媒體及大眾對高校教師評價體系的質疑及非議。我很欽佩這位老師,也很同情他的遭遇,但媒體稱這位老師因時間忙而無暇寫論文,這種說法很值得商榷。我們知道自然科學特別是實驗科學是在實驗室做出來的,而不是憑空寫出來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也只有在長期文獻資料積累或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才能做出大成果,并非憑著小聰明拼湊幾條材料就能出成果。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位老師的癥結不是沒時間寫論文,而是沒時間搞研究。除非教基礎課,否則自己不搞研究就無法站在國際學術前沿,能將課講好很值得懷疑。何況沒時間搞科研,但將教學特色總結提煉為一項教學成果也是有價值的,與科研成果同等重要。如果這位老師連總結概括自己教學經驗的時間也沒有,那么話就不好說了。

其次,教師對專業之外的社會公益、院系的事務、學術團體的活動也應竭盡所能,做一些服務工作。

還有,作為一名教師,對社會的民主公正等也應表關心關懷。既要關心結果的公平公正,也要關心程序與過程的公平正義。一個大學教師只有對專業之外的公眾事業表示關心,表現出應有的態度,才能稱為真正的知識分子。中國古人講: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美國人講:一個核物理學家不能算知識分子,只有當他在反核聲明上簽了字,才算知識分子。

古人說“君子不器”,一個大學教師只有當他超越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對人類命運及人類共同面對的困境有了終極關懷,才有可能超越教壇,成為偉大的學術大師和社會公眾的良知。

這樣的大師與良知是青年學生的福祉。我們的大學需要這樣的大師與良知,我們中國高等教育更需要這樣的大師與良知。

對于新加入我們這個學術共同體的青年教師來說,我認為你們非常有希望成為這樣的大師與良知。

對我個人而言,這也是一個遠大的理想與目標。高山仰之,景行行之。雖不能至,而我心向往之。

我愿與我們的年輕朋友共勉,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實踐不斷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热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级毛片|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婷婷|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欧美97色| 亚洲精品va| 超碰色了色|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123欧美字幕|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色图另类| 亚洲aaa视频| 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精品污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亚洲啪啪网| 91麻豆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毛片基地视频|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九九香蕉视频|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亚洲成在线观看|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女人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久久男人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日韩在线视频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亚洲床戏一区| 综合色在线|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