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日本“松竹大歌舞伎·近松座”來滬獻演了《傾城返魂香》、《英執著獅子》。這兩部歌舞伎的主角——溫順饒舌的畫家妻子、雍容典雅的少女和英武雄強的獅子,均由日本“人間國寶”、上方歌舞伎第四代坂田藤十郎出演。
演出結束,坂田藤十郎走到臺口,面對觀眾的歡呼款款謝幕。筆者發現,在這位歌舞伎藝術大師眼中,閃耀著自信與驕傲的眼神。這種自信、驕傲,緣自400多年歌舞伎藝術的悠久歷史及璀璨成就,緣自坂田數十年長期修煉的精湛演藝和高深素養。
何謂藝術大師
中華民族和日本民族是文化關系最為密切的兩個民族。因此,無論何時何地,雙方用古老、傳統的藝術進行交流,都比用任何現代藝術品種來得更親切、更直接、更迅速地進入雙方共同語言范疇,了解彼此文化個性和文明脈絡,從而加深理解、增進友誼。600多年的昆曲、200多年的京劇和400多年的歌舞伎等成為首選的藝術品類,已成為雙方的共識,并化為雙方的行動了。

而且,隨著時光流逝、時代變化,這種雙方對各自古老藝術的默契欣賞、對東方文化血緣的理性認同,將變得越來越珍貴和有意義——對彼此文化藝術的欣賞與贊美,對雙方更好地珍視、保存自己的傳統文化精華、增強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都是極為重要的。常有的情形是,來自外部的尊重、認同與欣賞,往往更能催生自身對本土文化的尊重、認同與欣賞,從而增強保護本土文化的動力。當然,這種尊重、欣賞與認同的前提,是足以代表本民族文化藝術最高水準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的達成,必將由為數不多的藝術大師來承當。
藝術大師與藝術家的區別究竟何在?筆者以為,如果一個藝術家不但能自身做到德藝兼修,傳承藝術并有所發展(包括擁有屬于自己的代表作、獨特技藝和固定觀眾),而且能為劇種、為藝術的生存發展探尋到新的空間、新的動力,為此不惜個人的時間、名譽和利益的犧牲,是為藝術大師。在中國,最著名例子便是梅蘭芳代遠赴日本、歐美,使中國國粹走出國門,擁有了國際觀眾和世界影響。據知,坂田藤十郎也曾多次赴美、歐巡演,連同去年九月在中國四大城市的巡演,正是作為藝術大師的應有之義、應有之舉。
何謂一生青春
坂田藤十郎的座右銘“一生青春”,其實道出了東方傳統戲劇的本質,以及所有東方傳統戲劇演員所追求的境界。
作為東方傳統戲劇的共有特征,寫意性浸潤于中日戲劇的化裝、服裝、道具、唱白、程式化動作等各方面。昆曲、京劇和歌舞伎雖氣質內涵不同,表述方式有別,但寫意這個核心戲劇理念卻是相同的。因此,東方戲劇對演員年齡、性別、身材的要求極為寬松——男人可演女人,女人可演男人;老人可扮少年,少年可扮老人,只要演員能力范圍所及,其飾演角色幾乎不受自身條件的限制。梅蘭芳、程硯秋、俞振飛等大師,都能以臻于化境的技藝讓人在觀劇時不知不覺地忘卻他們的年齡大小、性別差異或身材胖瘦,而認同他們所塑造人物的年齡、性別或身材乃至于性格、秉性和心態。要做到這一點,取決于演員內在的精神氣質及其外化的技藝。換句話說,東方戲劇演員演繹的并非自身實際年齡、性別和外貌,而是其精神氣質和人格魅力。東方戲劇觀眾長期養成的欣賞思維,同樣也非演員的實際年齡、性別和外貌,而是其精神氣質和人格魅力。坂田藤十郎的表演之所以立即得到對歌舞伎較為陌生的中國觀眾的喜愛,原因即在于此。
所以,在東方藝術中,對戲劇演員而言,不論其年齡、性別、嗓音還是身材都需要且能夠做到“一生青春”。這里,“青春”已不是一個年齡概念,而是一個藝術理想,是演員精神、氣質作為技藝外化的理想。另外,由于寫意、虛擬的藝術理念在東方傳統文化中的滲透性,加上戲劇本身就是綜合性藝術,因此大師們往往能夠觸類旁通,在書畫、雕刻、音樂甚至建筑等領域同樣出類拔萃,呈現出博大龐雜的藝術修為,而這與他們所受的文化教育并沒有必然的聯系。
東方戲劇藝術極為繁難,要求演員身心經歷長期、刻苦、不間斷的訓練,以確保演出時充分發揮技藝、極度貫注精神。這顯然是一種高妙的修煉,能讓人健康長壽——這也是藝術的恩惠吧。而健康長壽反過來也能促進演員藝術青春的持久。從這個角度看,“一生青春”指的是人的現實壽命和藝術生命的融合——“人藝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