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展翅
盡管已曾宣布將吳群作為關門弟子,但在見到蔡燕之后,張桂鳳還是再次“開門”。這位身材瘦小、平時并不起眼的姑娘,在舞臺上卻能化為身負國仇的韓世忠、胸藏往事的劉彥昌、沖冠一怒的嚴父鄭北海,那種氣度,如雷霆萬鈞,卓爾不凡。

蔡燕嗓音條件出色,高音通透且富磁性,讓人聽得痛快酣暢。2002年,年僅17歲的蔡燕就以一段《金山戰鼓·抗命》摘得“小蝶杯——我最喜愛的越劇新秀”獎,讓人記住了這位年輕女老生,而那個英武的愛國將領韓世忠,就此成了蔡燕最喜歡的角色之一。
蔡燕生性俏皮,談吐幽默,有人于是向她開玩笑——建議她去唱滑稽。在上海越劇院的新生代明星中,蔡燕的年紀最小。有吳群珠玉在前,蔡燕多少面臨一些壓力。她覺得,與師姐吳群相比,自己的戲路、風格略有差別;與師姐多年摸爬滾打的舞臺歷練相比,自己還沒主演過大戲,接觸的角色類型較單一,舞臺經驗不足。鑒于此,蔡燕明智地將自己的個人專場濃縮為一場折子戲選集,集中力量塑造寇準、賈政等對她來說是全新的角色。
如果說《寇準罷宴》還有模式可借鑒的話,那么新編紅樓小戲《雪地追子》則是一次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賈政從落魄窮途到官復原職,再到聞悉愛子寶玉離家出走,經歷了跌宕復雜直至癲狂的內心體驗,其滿場飛奔的難度很大。對還不滿24歲的蔡燕而言,很難說這個作品已令人相當滿意;但對喜歡她的觀眾來說,蔡燕演藝的逐漸趨于成熟讓他們倍感欣喜。
“桑”稚柔
越劇的獨特魅力在很大程度上與女小生相關。在眾多的小生流派中,范派以其音色寬厚、行腔有力著稱,獨具陽剛之美。作為“越苑青春風”系列專場中唯一一位范派小生,“上越”青年演員王柔桑自出道以來便穩扎穩打,如范派的行腔般讓人感覺踏實。

王柔桑是上海人,父親喜歡各類戲曲,擅長吹拉彈唱,讓女兒從小耳濡目染地愛上了唱戲。現在站在舞臺上的王柔桑,是多位范派前輩、傳人共同栽培的結果。“越女爭鋒”比賽期間,范瑞娟身臥病榻,依然堅持為她講戲;范派明星章瑞虹長年對她言傳身教,亦師亦友;人稱“小范瑞娟”的陳琦,自“小蝶杯”比賽后主動提出為王柔桑摳唱腔、抓人物,關愛有加。2006年,陳琦不幸離世,王柔桑含痛寫下七律《哭恩師陳琦》,感動了眾多戲迷。
王柔桑的“本錢”很不錯——扮相清秀、嗓音清澈,在當年進戲校時就被老師“法眼”相中。不過,乍聽王柔桑唱戲,很多人會對她是否適合演唱范派提出疑問,因為她的聲線較為秀氣,唱腔兼具尹派特色,與人們想象中的范派形象有些距離。對此,王柔桑有著自己的見解。她認為,學習流派要把握精髓,如果一味把范老師中年后的音質作為標準, 不顧自己嗓音條件生硬模仿,那就失去了靈活性。“范瑞娟老師年輕時的嗓音也是非常亮的,由于演出疲勞而出現了快速損耗。現在時代不同了,演員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保護嗓音,盡可能地延長藝術生命。”王柔桑說。
王柔桑是個非常認真的人,說話之前總要經過深思熟慮,力求準確無誤。曾有一位老師說,王柔桑不是做演員的性格——瞻前顧后,考慮的東西太多。不過,這種個性也能成為王柔桑在藝術上力求完美的動力源泉。確實,許多人有時會覺得王柔桑不像是個越劇演員,而更像一位用功的學生,一有空就會坐下來靜靜讀書。她喜歡寫詩繪畫,熱愛哲學和辯論,她還曾在“越女爭鋒”中顯露了一手京鼓《夜深沉》。“年輕人嘛,應該多學點東西。我沒有想過自己將來能成為一個藝術家,但如果要在舞臺上塑造好人物,一定是需要文化功底的。如果文化跟不上,演員就只能是個戲匠。”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寬廣,人生就有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