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設計小城鎮發展綜合測度指標體系和新農村建設綜合測度指標體系,以江西省為例,通過調研得到相應數據后,對兩大指標體系進行典型相關分析,找出它們的相關性。旨在為促進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建設互動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小城鎮發展;新農村建設;互動發展;實證研究
江西新農村建設起步早,成效大,影響廣,創造了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建設新村鎮、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新風貌、創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的贛州模式。但是,江西處于中部欠發達地區,小城鎮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存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結構不合理,產業支撐能力弱,以及制度和體制障礙等問題。因此,江西經濟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為此,本研究分別對江西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綜合測度指標體系進行設計,并通過調研數據,對江西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旨在為政府部門提供理論決策依據。
一、江西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
小城鎮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從五個方面來加以研究,即從經濟指標、社會指標、教育素質指標、人民生活指標、基礎設施及環境指標等五個方面對小城鎮發展進行綜合評價,見下表1。
新農村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同樣從五個方面來研究,即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及管理民主等五個方面對新農村建設進行綜合評價,見下表2。
二、江西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建設關系的典范相關分析
(一)數據的獲取、處理
根據江西小城鎮發展、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通過對江西省的花橋鎮、泗洲鎮、張巷鎮等23個重點城鎮的實地調研獲取相關數據(2005年)。得到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數據指標各為22個,共44個;遠遠超過了樣本的個數。為了保證分析結果的有效性,對所有指標進行了第2次處理:借鑒王文博等學者的方法,將小城鎮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所有三級指標通過主成分分析將其綜合成相應的一個二級指標。如將小城鎮發展指標體系中的反映經濟方面的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二三產業比重、鄉鎮企業個數、城鎮居民人均儲蓄余額等5個指標通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特征值及其累計貢獻率如下表3。
從表3可知,前三個特征值累計貢獻率達到了90.13%,說明了前三個主成分包含了原來5個指標的90.13%的信息,因此我們可取前三個主成分來綜合反映原來5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根據SPSS軟件輸出的結果和原始數據,可計算這三個主成分在每個城鎮經濟方面的各自得分,經濟指數=a1F1+a2F2+a3Fa3(其中a1,a2,a3分別是三個主成分各自的特征值在三個特征值總和中的比重)。
即把反映小城鎮經濟方面的5個指標綜合為一個指標,我們稱為經濟指數。其它的指標按同樣的方法進行處理。經過處理后,反映小城鎮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綜合成為經濟指數(X1)、社會指數(X2)、教育素質指數(X3)、人民生活指數(X4)、基礎環境指數(X5)等5個指標,反映新農村建設的指標體系同樣綜合成為生產發展指數(Y1)、生活富裕指數(3(2)、鄉風文明指數(Y3)、村容整潔指數(Y4)及管理民主指數(Y5)等5個指標。
(二)典范分析原理及過程
典型相關分析是研究兩組多元隨機變量之間的關系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其具體做法是:從第一組變量中尋找出一個線性組合,再從第二組變量中尋找出一個線性組合,使兩個線性組合具有最大相關系數,然后又在各組中尋找另一個線性組合,使它與第一個線性組合線性無關的條件下達到最大的相關關系。如此一直可以分解下去,直到兩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全部提取完為止。
運用DPS軟件,把反映小城鎮發展的經濟指數、社會指數、教育素質指數、人民生活指數、基礎環境指數作為自變量組(x),把反映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指數、生活富裕指數、鄉風文明指數、村容整潔指數及管理民主指數作為因變量組(Y),進行典型相關分析,結果如下表4。
檢驗典型相關分析統計重要性的一般方法是典型相關系數,即典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上表顯示出5個江西農村新農村建設變量的典型相關系數。一般經驗認為典型相關系數大于0.3,則相關關系顯著。從上表可知相對應的典型變量之間關系密切,前2個典型變量對應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968和0.830,表明判別出的解釋變量能清晰充分地解釋相應標準變量。由各影響因素指數在各對典型變量中典型系數絕對值的大小,可以知道各影響因素指數在這個典型變量中的相對地位。在小城鎮發展的第一對典型變量中,經濟指數和人民生活指數較之其它變量有較大的載荷,說明工農業總產值、財政收入、二三產業比重、鄉鎮企業個數、城鎮居民人均儲蓄余額、城鎮居民年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等是小城鎮綜合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它們在小城鎮綜合發展指標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在新農村建設的第一對典型變量中,生產發展指數、生活富裕指數較其它變量有較大的載荷,說明農業總產值、農業機耕率、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比例、有效灌溉面積占耕地面積比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人均住房面積、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五保戶集中供養率等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指標,它們在新農村建設綜合發展指標體系中占主導地位。
另外,第一對典型變量將生活富裕指數從其它變量中分離出來,其典型載荷為0.918。自變量組X中與之相對應的解釋變量主要是經濟指數和人民生活指數,其典型載荷分別為0.780和0.566。由此可知,小城鎮發展的經濟指數、人民生活指數與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生活富裕指數呈正相關。這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小城鎮總體經濟實力的增強、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日益成為這個地區的經濟中心,市場活躍,農產品、勞動力需求旺盛,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可以吸納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到城鎮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另一方面小城鎮的發展與壯大有利于土地的集中使用和規模經營,從而提高土地的機械化水平,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農業的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對典型變量將生產發展指數和生活富裕指數從其它的變量中分離出來,其典型載荷分別為0.630和-0.595。自變量組X中與之相對應的解釋變量主要是社會指數和教育素質指數,其典型載荷分別為0.806和-0.674,從中可知自變量組X中的社會指數與因變量組中的生活富裕指數呈負相關;自變量組X中的教育素質指數與因變量組中的生產發展指數呈負相關。通過對全省23個重點城鎮的調查,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隨著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建設用地不斷擴張,必然擠占農村耕地面積,影響了農業生產,并且導致大量農民失地,加上許多地方政府對失地農民的補貼措施還沒有規范,補貼資金不到位或少到位的現象經常發生,影響了農民的生活質量;第二,在教育文化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由于當前基層的教育文化資源配置不平衡,城鎮集中了大量的資源,而農村的教育文化資源稀缺,導致城鄉教育文化發展不平衡,城鄉人口受教育的機會不平等,其教育文化素質差距不斷拉大,加上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使得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主要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江西省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互關系的定量研究,有力反駁了當前學界的兩種極端觀點,即一種觀點把我國“三農”問題出現的根源歸結于城鎮化,過分夸大城市對農村剩余的“剝奪”,認為農村落后都是因為農業的資金、資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農村的廉價土地、廉價勞動力和廉價產品發展起來了,而農村卻落后了,因此現在需要放慢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發展;另一種極端觀點認為現代化的發展趨勢是城鎮化,農村衰落是難以避免了,現在應主要發展城鎮化,而不應把精力放在發展農村上,搞新農村建設就違背了現代化的規律。其實,小城鎮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推動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利于小城鎮發展,兩者存在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內在的互動關系。但是,在處理兩者關系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積極完善各項相關配套制度,處理好小城鎮發展與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小城鎮發展過程中要處理好失地農民的問題,新農村建設中要解決好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問題,這些問題的順利解決有利于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協調互動發展。
責任編輯 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