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江西省貴溪市的林權改革實踐證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保持林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前提下,把林地的使用權交給農民,實現讓農民享有對林木的所有權、處置權、收益權,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使林業生產關系更加適應了林業生產力的發展。貴溪市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豐富和完善,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林地上的拓展和延伸,是遵循林業發展規律、順乎農民意愿、符合農村實際的改革與創新。
關鍵詞 產權制度;林業;改革創新;貴溪市
貴溪市位于江西省的東北部,全市林業用地面積209.5萬畝,占該市國土面積的61.8%,活立木蓄積量568萬立方米,毛竹4864萬株,森林覆蓋率62.2%。是全省的林業重點縣(市)之一。長期以來,由于體制上的障礙,產權不清,稅費過重,影響林農對林業的投入和經營的積極性,致使林業發展緩慢,舉步維艱。為了徹底改變貴溪市目前的林業狀況,加快林業由“相持階段”向“多種利用”階段的轉換,貴溪市委、市政府采取“三級書記”親自抓,舉全市之力,積極穩妥地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得到了廣大林農的稱道。
一、改革了集體統一經營體制,實現了林業經營模式的歷史性轉變
按照“屬村歸村、屬組歸組”的原則,明晰產權,還權于民,貴溪市將80%以上的山林面積由村委會統一經營全部還給農戶自主經營。目前,全市國有林地43.4萬畝,占20.7%;集體所有林地166.1萬畝,占79.3%(其中農戶自留山19.5萬畝,占11.8%;責任山84.9萬畝,占51.1%;國有單位經營0.8萬畝,占0.4%;村集體統一經營和流轉面積57.8萬畝,占34.8%;其它經營主體3.1萬畝,占1.9%)。真正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結束了貴溪市近二十年來村集體統一經營、“大一統”管理的局面,實現向社會辦林業的歷史性轉變。
二、兌現了各項讓利政策。實現了林業經營利益格局的大調整
林改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讓利于民,增加林農收入。通過減免稅費,放活經營,政策讓利等措施,貴溪市林農通過林改人均增收214.5元。具體包括:
1.減免稅費
貴溪市于2004年9月1日起,取消了木竹農業特產稅以及未經省批準的市、鄉、村自行制定的所有木竹收費項目,調低了育林基金平均計費價格,切實減輕了林農負擔。據統計,全市本級減少稅費572.4萬元(其中:取消農業物產稅、增值稅及附加、林業保護建設費、森管費等稅費收入343.9萬元,育林基金政策性減免210萬元,取消市本級收費28.57萬元);取消鄉管費155萬元;取消村管費204萬元。為充分體現讓利于民,貴溪市連省政府批準收費項目之一,林權證工本費都不收了,免費發放給林農,減輕林農負擔30萬元。累計直接讓利全市林農971.4萬元,按全市林農20萬人計算,減免費人均讓利48.5元。
2,放活經營
通過取消地方保護和打破壟斷經營等手段,讓木竹及林副產品產銷見面,直接進入市場,再加上市場價格升到現在的650元/m3,毛竹(標準尺竹)從5元上升到10元以上,2005年貴溪市集體林區木材采伐限額為2.1萬m3,毛竹150萬支,由此推算,全市木竹以及林副產品銷售增值1500萬元以上,林農業人均增收75元。
3.把政策性讓利的大頭給林農
貴溪市始終堅持把讓利于民放在林改工作的首位,對村組“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經營收益70%以上按股直接分配給林農,國集聯營造林、集體山林流轉及公益林補助的70%以上平均分配給本集體經營組織成員。通過林改,進一步規范了集體山林流轉合同,明確了分成比例和兌現方法。全市78萬畝流轉山林,(按流轉期限30年,每畝產木材5m3,每立方米利潤200元,70%分配給集體內部成員計算),全市政策性讓利款總額達4.9億元,超過我市2005年的林業產業總產值,林農人均每年可增收91元,并且林業發展后勁和增值空間巨大。
三、調動了林農業經營林業的積極性,實現了林地和林木價值的提升
林改明晰了山林產權,落實了林業經營權,確保了林農的收益權,讓林農吃了“定心丸”,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通過林改,林業生產要素得到優化組合,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廣大林民“把山當田作”,積極開展毛竹豐產林,培育經濟林,種植工業原料林,發展苗木花卉業,想方設法發展林業,千方百計增加收入,林地租賃價格也從2004年的每畝每年15-20元左右,上升到現在的每畝每年25-30元左右。更令人可喜的是,林改后貴溪市出現了“辭職造林、賣房造林、返鄉造林、賣車造林”的景象,涌現了一批象劉敏、李果玲、夏新民等林業經營大戶。
貴溪市宏友工貿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敏,原籍遼寧葫蘆島,1984年山東農大畢業后分配在老家建昌縣水利局工作,九十年代初下海經商,從事農副產品加工,生意紅紅火火,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2003年底一次偶然的考察,使他萌生了到貴溪營造楊樹速生豐產林基地的念頭,在林業部門和當地鄉政府的幫助下,2004年租賃2000畝山場栽種了楊樹,2005年林改啟動后,使他更加堅定了林業開發的信心,毅然關閉了老家的農副產品加工廠,全身心地投入到林業開發上來,截止到2006年5月,他共租用8000余畝林地,種植楊樹7000畝,油茶1000余畝,并發揮所學之長,推廣了林農間作,以短養長的新模式,既帶動了周邊林農致富,又樹立了科技興林的典范,成為我市最大的民營造林企業。
該市周坊鎮高門村農民李果玲,早在2000年便開始雷竹種植,在他的精心經營下,每畝成林雷竹利潤達6000元以上,但由于林地權屬不明確,缺少政策保障,一直不敢擴大種植規模,林改政策落實后,通過租賃、流轉等形式,李果玲將原來的120畝雷竹基地一下子擴大到500畝,周邊群眾紛紛效仿,許多運輸個體戶將汽車賣掉,專心在家種雷種,使周坊鎮的雷竹種面積達到4000余畝,成為江西省中植雷竹面積最大最集中的鄉鎮,李果玲也一舉成為致富能手。
四、轉換了林業部門職能,實現了社會林業社會辦
由于歷史原因,貴溪市林業基層執法人員的工資靠收費罰款為主,以罰代法現象較為嚴重,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集體林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05年19號文件)出臺后,貴溪市認真貫徹省委19號文件精神,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決定從2005年元月1日起,林業工作站、木材檢查站118名基層執法人員工資和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確保及時足額撥給,從此結束了“育林費變成育人費”的歷史。解決了嚴格執法和高效服務于林農的先決條件。其次是制定了貴溪市森林限額采伐管理、木材檢量等6項配套辦法,簡化了木竹采伐申報審批程序。按照職能和事權劃分的原則,將以政府投資造林為主,轉向為經營者自籌資金造林為主,林業部門減輕了負擔,強化行政服務職能,開始走出大包大攬的“怪圈”,實現由部門辦林業向社會辦林業的歷史性轉變。
五、保護了林業資源,化解了農村矛盾
“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已成為林農的自覺行動。在資源管理上,林農自發地組織“三防”協會,群防聯防,有組織地開展防亂砍濫伐,防森林火災,防病蟲害工作。據統計,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盜伐案件發生2起,濫伐案件發生25起,無證運輸發生401起,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32%、44%,森林火災受害面積2971畝,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67%。2005年是我市竹蝗大發生年,受害面積達4.5萬畝,按照慣例,竹蝗防治由林業部門籌資購買藥效果不好。林改明晰產權后,塘灣、文坊等毛竹主產區的林農自發籌資主動到林業局購買藥物,強烈要求技術人員到現場指導,通過協會有組織地統一時間,統一地點,集中除治,變“要我防”為“我要防”,除治效果非常顯著,達到了有蟲不成災的目的。
林權改革,被廣大林農通俗地稱為“分山”,理解為“第二次土改”,由于涉及到千家萬戶,是對林農利益分配的一次大調整,因此,林農對山林權屬分外看重,甚至視山如命。這就給林改工作帶來巨大壓力,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大規模亂砍濫伐,甚至宗族械斗。貴溪市高度重視山林糾紛調處工作,始終把山林糾紛調處作為林改的重點、難點來抓,抽調上百名機關干部,組織專門工作組進駐到每個鄉村集中調處。通過廣泛宣傳,充分發揮村組林改理事會的作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按照“尊重群眾意愿,積極調解”的原則,全市共調處各類山林糾紛708起,面積4.07萬畝,糾紛調處率達97.7%。
如該市耳口鄉耳口村毛家村小組是一個106戶400余人的自然村,70%的村民姓毛,長期以來宗族觀念較強,該村有集體林4500余畝,其中3800畝人工杉木林是80年代初國營林場造林,1993年因山林糾紛調處置換給毛家村,毛家村民以此為借口,認為山林是“毛姓”爭回來的,其他姓氏的“外姓”村民無權享受,仗著人多勢眾,將好山、近山占為已有,由“毛姓”村民經營管理,只許毛姓人砍樹,不準“外姓”人上山,使得鄰里關系緊張,爭吵斗毆時有發生,亂砍濫伐現象也較為嚴重。林改剛開始時,毛姓村民立即“分山到戶”,將“外姓”村民排除在外,長期的矛盾迅速升級惡化,事件發生后,林改工作及時進村入戶,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反復宣傳林改政策,幫助選舉產生林改理事會,通過群眾幫群眾工作,森林公安采取強有力手段制止了亂砍濫伐行為,開展法制宣傳,終于使村民們認識到了錯誤,經過反復醞釀討論,按山場遠、近和好、中、差合理搭配后,最終以戶為單位,聯戶經營,真正做到了產權明晰,分山到戶,多年積怨化解,鄰里關系明顯改善,村民們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我市西窯林場80年代初期營造了1.2萬畝的國集聯營山場,其中4500畝是因煉山越界造林的,雖然當時與23個村民小組簽定了聯營造林合同,但村民得到的利益很少,每立方米山價僅25元,而且林場的經營管理情況,從未向村民公開,利潤兌現也不及時,村民對此意見很大,強烈要求提高分成比例,個別村小組甚至聚眾阻止林場正常的生產活動,提出收回山場終止合同。通過林改,我們把政策交給群眾,在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基礎上,經過林改辦、鄉、場、村小組的反復磋商,重新完善聯營合同,對村民所關注的分成比例、分成方式、造林期限、生產監督管理等熱點問題在合同中都作了明確規定,責權利明確了,群眾滿意了,鄉場關系也進一步融洽。通過努力,全市不但沒有因為山林糾紛發生一起重大亂砍濫伐和群眾械斗事件,反而解決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促進了農村和諧穩定。
雖然貴溪市的林權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于糾紛山和插花山等歷史原因,界址不清,權屬不能落到實處,尤其是與鄰縣(市)及跨省之間易產生糾紛;同時由于森林資源評估機構不健全,林地和林木的流轉不規范,林農利益難于準確評價。為此各級政府,特別是林業部門應加強糾紛調處力度,因勢利導,積極處理與鄰縣(市)及跨省之間的山林糾紛。完善林業產權交易中心,使森林資源的流轉逐步步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
責任編輯 水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