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十年改革開放實踐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源于改革開放實踐又作用于改革開放實踐,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前進。把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加以總結、提煉和升華,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由于改革開放是以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為前提的,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改革開放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無限生命力。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張力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8)06-0005-05
改革開放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二者之間無疑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弄清這種聯系,無論對于繼續推進改革開放,還是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三十年實踐證明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互為條件的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總結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時,對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聯系有一個明確而深刻的判斷:一方面,改革開放的目的包括實現現代化、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三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位列其中;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判斷表明,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互為條件的。
第一,改革開放以實現現代化為出發點,以完善社會主義為目的。
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時,是以加快我國實現現代化步伐為出發點的。在鄧小平看來,社會主義必須是富裕的、發達的社會狀態,“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為此,必須把現代化建設作為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工作。這就必須改變過去那些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各種政策、體制,有些政策、體制涉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例如,改變工資分配政策是改變生產關系,改變行政管理體制是改變上層建筑。改革開放的本意就是:改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面。這就是說,改革開放的直接目的是發展生產力,它必然會觸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怎樣處理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的關系?鄧小平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鄧小平認為,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開展現代化建設,都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原則。在最初提出改革開放時,是與解放思想相伴隨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既講解放思想,也講改革開放,引起了思想理論界的強烈反應,其中不乏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反對共產黨領導的聲音。在這種形勢下,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認為“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其中首列一條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此后,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國的改革開放都是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進行的。他對堅持社會主義定下了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他反復強調,如果違背了這兩條,就不是堅持社會主義,當然也就不是我們所講的改革開放的本意了。改革開放雖然要觸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但不能改變上述關于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
改革開放不僅不能違背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而且應當通過發展生產力而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鄧小平一再強調,共產主義是物質極其豐富的社會,社會主義作為它的初級階段,一定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中心任務;為了加快發展生產力,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他關于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的一段論述講得既通俗又深刻:“中國要真正按計劃實現第二個翻番,這也就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成功。到下個世紀五十年,如果我們基本上實現現代化,那就可以進一步斷言社會主義成功。”改革開放不僅極大地充實了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而且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面貌。鄧小平肯定地說:“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因此,社會主義制度只有在改革開放中才能鞏固,社會主義道路因而只能在改革開放中才能堅持下去。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改革開放不斷提供思想指導和理論支撐。
改革開放源于解放思想,所有改革開放的舉措都是不斷解放思想的產物。解放思想有沒有一個邊界?這就需要上升到理論層面來加以思考。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非常重視理論指導的黨,但同時又是一個不斷創新理論的黨,正由于這一點,中國共產黨才能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奪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辟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在改革開放的初期以及全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要以堅持社會主義為前提,以完善社會主義為目的。具體分析起來,改革開放初期和改革開放過程中所講的社會主義是有所不同的。如前所述,改革開放初期講的堅持社會主義,是指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鄧小平把它歸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和共同富裕兩個方面,這兩條直到今天仍是我們實際工作的準繩。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社會主義理論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更多的理論指導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把改革開放實踐中的好經驗上升到理論之后的理論新形態,是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正是用這種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實踐,才使改革開放獲得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堅強的理論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三十年間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其間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論在不同時期對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使廣大人民認識到,在現階段必須實行各項改革才能促進生產力發展、鞏固社會主義。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應運而生,從而為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準備了理論條件。在改革開放實踐取得巨大進展而大大突破了過去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特征的理解時,社會主義本質論告訴我們,只要不違背社會主義本質,一切做法都是可行的、有效的。在經濟社會生活出現大的失衡之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適時提出。中國發展道路在世界上顯示出其獨特性質并對國際社會日益產生重大影響,引起了人們某些猜測之時,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也相應提了出來。毫無疑問,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及其指導作用的發揮,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會順利地走到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也不會成為現實。
改革開放的實踐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這種相互作用,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規律,對繼續堅持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定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得到不斷發展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曾經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改革幾乎是同時進行的,但三十年后的實踐結果卻大相徑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不可否認的事實面前,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正是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定位才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才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定位,主要表現在改革開放的前提、方法和底線三個方面。
鄧小平在指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始終強調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是以堅持社會主義為前提的,而且他所說的堅持社會主義,主要是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制度。這樣的論述在改革開放初期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時期顯得非常突出,因為這時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分歧很大、很多。鄧小平在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篇重要講話中集中地深刻地闡明了在改革開放中堅持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現在還不如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造成的”。“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就制度而言,社會主義當然要好于資本主義,但“各國人民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發展的科學和技術,所積累的各種有益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學習的。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實行改革開放、實現現代化,這是自鄧小平以來歷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所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正是由于堅持這一點,中國在實行改革開放三十年之后,仍然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不僅沒有像敵對勢力所期望的、懷疑論者所擔心的那樣而有絲毫的性質上的改變,反而由于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成就而更加鞏固和完善。
對改革開放前提的定位只能防范和抵御來自右的方面對改革開放的攻擊,它并不能直接導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的進步,得益于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倡導并此后一直堅持的解放思想為特征的思想路線和區分社會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做法的思維方法。鄧小平對解放思想有一個明確界定:“我們講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他反復強調堅持實踐檢驗真理這一標準,就是強調,凡實踐證明不正確的要果斷放棄,實踐需要做的要敢于試驗。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才有了億萬人民群眾的改革實踐。對此,鄧小平有一個注解:“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1992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這就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直接來源是改革開放實踐。值得注意的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做法的區分,也在思維方式上進一步明確了改革開放的思路。他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這句話本來是教育人民特別是青年不要把改變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某些不正確的做法上升為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懷疑,但這個區別從思維方式上極大地促進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在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社會主義建設的所有具體做法都是可以嘗試的。改革開放“膽子要大,要堅決……但在具體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時總結經驗。”正是這種敢于實踐、善于總結的思維方式,保證了改革開放實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基本方向。在區分制度和具體做法這一方面,鄧小平最大的貢獻是把計劃和市場都看作經濟手段而非社會制度,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和理論的發展,從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鄧小平在極力倡導人們解放思想、勇于實踐的同時,也為改革開放設定了一個底線,就是以不傷害社會主義本質為準則。對于社會主義本質問題,鄧小平有一個很長的思考過程。早在1980年他就提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這就涉及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曾反復說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并不是很清楚,從而犯了許多錯誤。經過改革開放的實踐,鄧小平逐步弄清了這個問題。他在1986年底與中央領導同志談及學生鬧事問題時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執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外國的技術,利用外資,是為了搞好社會主義建設,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這段話的內容基本上與后來他在南方談話中所說的社會主義本質是一樣的,因而可以視作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回答。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前提下,鄧小平提出,只要堅持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所有改革開放的措施都是可行的,都應當允許和提倡。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之后,鄧小平予以很高評價,認為“沒有前幾年的實踐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件”。由此他對涉及雇工經營的“傻子瓜子”持寬容態度,并設問:讓其經營,“怕什么?傷害了社會主義嗎?”到1985年他更加明確地講:“對內搞活經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至于吸收外國資金,這是作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一個補充,不用擔心它會沖擊社會主義制度。”正是有這樣一個底線,我國的改革開放才得以順利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越來越豐富。
三、改革開放賦予科學社會主義巨大的理論張力
由鄧小平設定、由中央歷代領導集體堅持的改革開放實踐不斷取得新進展,由此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不斷獲得新內容,表明我們黨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這種發展了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對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經過在中國的實踐而獲得了內容上的豐富,表明科學社會主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的具體表現,就是理論的張力得到了盡情的發揮。
所謂理論張力,是指理論對實踐的概括能力。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概括能力是很強的,但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們由于采取教條主義態度對待它,不僅實踐上遇到了很大挫折,而且也使理論研究陷入了困境。例如,我們把科學社會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教條化之后,就把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解為只有從形式到內容都實行全社會占有才算公有,而沒有想過社會主義公有制會有也應當具有多種實現形式。實行改革開放之后,人民群眾在實踐中推行了諸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一系列公有制實現形式,我們就在理論上把它們都歸入公有制范疇。這樣做從形式上看,是對改革開放實踐的理論上的總結,但實質上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回歸。這樣講不是否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而是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的表現形式。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實踐和相應的理論進步,充分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巨大理論張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開放賦予科學社會主義巨大的理論張力。對于這一點,可以把三十年來改革開放實踐及相關理論上的變化,歸納為三次大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用社會主義本質論代替社會主義基本特征論,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問題。這是鄧小平理論的重大貢獻,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社會主義本質論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回答。在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之前,理論上都是以社會主義基本特征來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諸如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等等。在改革開放形勢下出現了多種生產資料所有制之后,在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形成之后,在其他分配形式出現之后,社會主義基本特征論就難以回答現實了,必須改用更具包容力的新的科學提法,社會主義本質論就應運而生。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按照這一說法,凡是不違背、不傷害上述原則的,都不能算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違背,而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直接屬于生產關系范疇,“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必須經由上層建筑才能實現。這就比過去單純講社會主義基本特征更具包容力,也更有說服力。社會主義基本特征論在特定場合仍然可以講,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講社會主義本質論更準確、更實用。
第二階段,用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論斷代替黨只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提法,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重大理論問題。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貢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化加速進行,社會階級、階層的界限一度模糊起來,除原有的工人階級、農民、知識分子等階級、階層之外,出現了許多新的社會階層。由于社會分化過程才剛剛開始,我們對一些階層一時難以有一個科學的概括,這就產生了—個如何認定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問題,說到底也是—個如何繼續有效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共召開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所通過的黨章對黨的性質的基本概括有一個變化過程。黨的十二大到十五大,對黨的性質的基本概括一直沒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從黨的十六大起,這一句改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實,二者并無根本性區別,區別也僅僅在于進入新世紀后加了“三個代表”,其中最要緊的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句。“最廣大人民”是指除極少數敵人之外的所有社會成員,而無論這些社會成員處于生產關系的何種層次,從而極大地擴展了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與之相適應,除極少數敵對分子之外的所有那些不屬于傳統的工人階級、農民、知識分子等階級、階層的人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這樣,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最終落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上來,理論的張力達到了實踐所需要的效果。
第三階段,用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加精準地表達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法,回答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問題。這是科學發展觀等戰略思想的重要貢獻。比較而言,以人為本與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者在字面上雖然只是用個體的人取代整體的人民,但以人為本的科學含義十分豐富,實踐意義極為深遠。這當然首先是實踐提出來的問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失衡,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社會生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既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提出了一個理論問題: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終落腳點就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普遍富裕和幸福。這與鄧小平提出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是一致的,與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只是比前二者更加具體化,從而使黨的宗旨真正落到實處。從理論上講,以人為本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講的人的徹底解放、全面發展是完全一致的,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為邦本”有相通之處,同時也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的抽象的人權理論。從實踐上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落實,必將煥發出無窮的生機與活力,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獲得無窮的動力源泉,確保社會主義事業在中國不斷取得成功。
必須看到,上述關于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社會主義不斷擴大理論張力的階段劃分,并不表明后一階段的理論進步是對前一階段理論的否定,而是依次更加貼近實踐、反映實踐要求,在理論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我們黨在講社會主義本質論時,并不否定社會主義基本特征論;在講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時,并不否定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提法;講以人為本,同時也講“三個代表”。上述關于三個階段的理論變化只是說明:改革開放的實踐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豐富和發展,這些理論上的進步又促進了改革開放的健康發展;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一定能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在這個前進過程中,回到傳統的高度集權的社會主義模式、引進民主社會主義的模式,都是不足取而應堅決反對的。這是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經驗的一個基本結論。
責任編輯:翟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