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經濟發展乃至綜合實力最深厚的基礎。隨著經濟和社會進步過程的加快,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當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在相當程度上不再是龐大的物質資源,而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式和善于創新技術的人。在這種形勢下,以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優化民族思維過程,改造民族傳統思維方式,提高民族創新能力,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西方創新思維方式論》一書集哲學史、科學史、社會發展史于一身,綜合交叉分析而又歸結到思維方式高度的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近水樓臺先得月”,我有幸先睹了《西方創新思維方式論》一書(劉彥生著,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方式論”)。以下幾個方面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這個研究成果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它不僅以大量翔實、可靠的資料為依據,具有立論和評述的說服力,而且脈絡清楚,并歷史地分析了各種思維方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和淵源關系。作者在研究中,以廣闊的歷史背景做基礎,從被人們習慣視為正確無誤的思維方式中發現它的局限性,而又從不被人們“看好”的思維方式中尋求它的歷史必然性和積極因素,從而挖掘出不少獨到見解并給人一種歷史感和新鮮感。這種學術性研究,是《方式論》的成功之處。
《方式論》一書研究的新穎性首先表現在發掘深,新意濃。例如,作者在剖析和批判了神學思維的封閉性、保守性之后,又歷史地、唯物地闡述了這種思維方式中包含的開放因素,分析了神學發展的道德化趨勢,神學道德與社會道德的某種協調性,以及神學思維所具有的執著追求意識對近代科學思維方式的催生意義。再如,對懷疑思維方式本質和創新作用的分析也很有見地,指出,“人類的實踐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物質過程,只要實踐在發展,在它的每一個階段上產生懷疑的客觀依據就始終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認識發展中的思維反思是絕對的。但是任何認識的發展又都是具體的,因為任何一種懷疑都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原有認識和現實之間出現的裂痕和矛盾,以及由此使人的思維出現的游移和困惑。這個條件是現實的、變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思維反思的存在又是相對的。懷疑的絕對性反映了真理性認識的相對意義,而懷疑的相對性則肯定了真理性認識某種程度某個方面的絕對意義。”這種對懷疑思維方式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反映出作者哲學辯證思維的運用。創新思維方式研究對人的引導價值并不單單是一種思維方式本身,其發展和形成的漸進過程往往會給人帶來更多的啟發。據此該書對唯物辯證思維方式的論述就很有匠心。它首先論及了德國民族的思辨傳統,并用較多筆墨研究了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到黑格爾辯證思維的發展。這種歷史性思考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思維方式的形成及其科學性質做了理論準備,從而實現了思維方式研究歷史思考和邏輯結論的辯證統一。
《方式論》一書研究的新穎性還突出表現在擺脫“約定俗成”的框架,實現了“返本歸真”。在分析被人們一致認為錯誤的力學機械思維方式時,作者一方面指出其錯誤所在,同時分析了這種思維方式產生的原因及其歷史必然性和創新性,從而使我們對這種思維方式的存在價值從傳統理解中“解脫”出來,產生出“真”的認識。這種歷史地觀察和研究問題的思路是可取的。費爾巴哈一直是與黑格爾辯證思維相對應的形而上學論者,但《方式論》注意到了費爾巴哈自然觀中包含的深刻辯證因素。應該說,作者在研究中糾正了諸多往日的誤解,發掘出許多前所未有或不被人們重視的新思想,這是該項研究的學術水平所在。眾所周知,以經驗歸納和演繹推理思維方式為主導的邏輯推理方式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思維活動過程的基本模式,而且已經習以為常。作者在充分肯定這種模式的創新性和對認識以及科學發展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又從更廣闊的層面分析了這種思維方式的直線性和推導過程的機械性,從而為后來思維活動空間的拓展預示到新的方向。作者分析說:“這種以漸進層次關系和線性推進關系為特征的思維方式忽視了思維活動的能動性、隨機性和網絡特性,它的運行規則有很大程度的模式性質和對思維活動的束縛作用。但是,由于這種思維模式的歷史性正面價值突出,故而長期被人們積極認同、接受并形成思維習慣,所以其局限性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如此辯證地指出問題癥結,很有意義。
第二,《方式論》以西方創新思維方式為參照,從更深層面上啟迪我們如何以積極進取的思維活動方式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在多數章節,作者都注意對創新思維方式產生的社會背景做出分析。這種分析的必要性一則說明創新思維方式產生、發展與特定社會條件分不開,同時啟迪今人:我們應當怎樣從創新思維方式的發展中吸取有益經驗,避免人為因素對思維探索本能的壓抑。該書對古希臘探索發散思維方式的背景分析,對神學思維方式的背景分析,對邏輯推理思維方式的背景分析,對近代直覺頓悟思維方式的背景分析等都提供了不少啟示。這些啟示歸結到一點,就是認識思維方式對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努力為破除消極、保守思維方式,為形成開放、創新思維方式創造條件。
第三,《方式論》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時代意義。就該書整體結構和思想挖掘來看,作者疏理和研究西方創新思維方式的目的在于:努力為人們擺脫傳統、保守的線性思維方式,形成非線性或網絡式思考的新形式提供可借鑒的思維參照系,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為此,作者精心安排了《附錄》。它一方面辯證地分析了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利弊,并力圖為民族文化自覺和思維方式創新方向勾畫出基本輪廓。一方面又有針對性地研究了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育的相關因素,從而為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創新環境、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如何圍繞人才創新意識培育提出了好的建議,很有時代感、現實感。《附錄》的兩個部分進一步深化了研究的立意主題,使研究的落腳點更加明確,結論更有針對性,也更加突出該書的思想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多年來,彥生同志在教學和科研中對中西方哲學思想努力鉆研,如果在《西方創新思維方式論》基礎上再有一部有關中西方思維方式比較研究的論著,則是我們所期待的。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