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一些城市出現了“農民工荒”,大量進城打工的農民離開城市返回了農村,很多農民表示雖然很希望能遷居到城市,但卻無力在城市生活下去。面對這樣的情況,本課題組對農民工遷居城市的一些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現影響農民工遷居城市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經濟收入、年齡、性別、配偶、居住和伙食條件、工資保障和法定休息保障、工作企業對農民工關心的程度等因素均對農民工遷居城市的意愿存在明顯的影響。
關鍵詞:農民工;遷居城市意愿;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8)06-0108-04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離開第一產業,到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由于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的格局并未完全改變,出現了農民雖進入到城市但并沒有完全成為城市居民的現象。這些農民是以移居城市為自己的最終目標還是僅僅到城市來打工掙錢?他們的人口結構是怎樣的?有哪些特點?近年我國很多地方大量的農民工離開他們曾生活、工作的城市又回到了農村,妨礙他們遷居城市的影響因素是什么?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農民工的遷居意愿的若干影響因素進行了專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調查過程
1、調查目的和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的基本目的是全面了解不同的農民工群體的人口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狀況等因素對他們在未來遷居城市的意愿的影響。
在問卷設計上采用典型調查(針對企業或組織)和個案調查(針對農民工個體)相結合、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2、調查的抽樣形式
本次調查我們將農民工總體按從事行業大類劃分成一般服務業(餐飲業、家政服務、物業管理、娛樂業)、加工業、建筑業,對上述行業按3:4:3的比例分配樣本。在確定地域和行業類別后,選擇采用“配額抽樣”的方式,調查人員采用隨機原則與方便原則相結合的方式確定人樣單位。
3、實施調查
實際調查共分7個小組進行,全體調查人員共發放調查問卷140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216份(其余為流失卷和廢卷),回收率為86.86%。
實際調查結果基本上達到了盡可能使樣本覆蓋不同地域、不同職業類型農民工的初衷,具有較高的代表性。
二、影響農民工遷居城市愿望的因素分析
隨著城鄉建設的力度增強,農業勞動力大量的向城市轉移,在城市他們得到比農村更多一些的收入,但同時他們又面對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及生疏的人文環境,使很多農民工選擇在城市定居還是在將來返回家鄉生活之間猶豫不決。在我們的訪談中幾乎所有的農民工都向往著城市的生活,但他們也表示:在城市定居的愿望(希望、向往)是一回事,能否在城市定居下去作為生活努力的具體目標又是另一回事。調查顯示:只有32.4%的被訪者準備在城市定居下去,而67.6%的被調查者并不準備在城市定居。
1、影響農民工遷居意愿的收入差異因素
調查中,幾乎所有的進城農民工都表示進城打工的收入雖不高,但比在家鄉的收入要高得多,然而只有近1/3的農民工打算在城市定居下去,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城市的生活成本高與農民工收入低的差異對遷居城市意愿的影響(表1)。

從上表可見,每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兩個低收入檔中,希望定居在城市的農民工比例遠小于全體農民工的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在兩個低收入檔中只有很少的農民工決心堅持在城市定居,而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三個高收入檔中,希望定居的比例大大超過了同檔次的全體農民工的比例。
2、農民工遷居意向的年齡差異和性別差異
調查顯示:農民工整體平均年齡為28.6歲,而有遷居意向的農民工平均年齡為26.3歲,年輕了2.3歲,符合人口遷移理論中年輕人易于遷徙的規律。在性別方面,男性農民工占整體比例的61.4%,有遷居意愿的占56.8%,低于整體比例4.6個百分點;而女性農民工占整體的比例的38.3%,有遷居意愿的占43.2%,比整體比例高出4.9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向城市遷移。在城市,很多重體力勞動都可以用機器代替,其勞動的強度也并不比農村更繁重,但收入卻比農村更高;盡管城市生活的費用較高,城市中有序的工作秩序、相對平等的社會環境、較少的重男輕女的歧視、較豐富的文化生活、便利的社會化服務都更能吸引女性。一些年輕的未婚婦女更可能通過婚姻改變生活現狀,這一切都使女性遷居城市的愿望更強烈。
對于希望遷居城市的農民工,筆者將其分為不同收入檔,并按照性別進行分析,發現在低收入檔中希望在城市定居的女性占較大比例,而在較高收入檔中男性占較大比例(見表2)。

由于在當前社會生活中,傳統的男人養家的觀念使男性對置家、養家的負擔更重一些,所以只有收入較高的男性農民工才有決心在城市中定居;而對于女農民工來說,由于養家的責任負擔相對較低,所以在低收入檔希望在城市定居的比例顯得較高。
3、農民工遷居意向的配偶因素
在調查中我們更注意配偶是否在同一居住地這一因素對農民工遷居意向的影響,因為這更直接關系到有遷居意向的農民工家庭的穩定。調查顯示,在農民工整體中,配偶(或戀人)雙方都在同一個城市中打工的只占32%;而在有定居意向的農民工中,配偶(或戀人)雙方都在同一個城市打工的比例高達48%。也就是說,如果與配偶(或戀人)不在同一城市,很多農民工是不打算在城市中定居下去的。
4、農民工遷居意向的生活因素差異
進城農民工的居住、伙食狀況影響到他們對所在城市的印象,也影響到他們定居的愿望,調查顯示,有定居愿望的農民工對自己目前的打工地的居住和伙食的評價都高于全體農民工的整體比例(見表3)。

從上表可見,希望在城市定居的農民工中對居住和伙食條件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占到了近70%。
筆者在訪談中看到很多農民工的居住環境和伙食條件確實很差,所以農民工對居住和伙食條件“不太滿意”與“非常不滿意”的占到了50%。在黨和政府的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的引導下,一些單位對農民工居住環境和伙食條件做出了較大的改善。正因如此,在這些企業工作的農民工才更希望定居下來。
5、工資保障和法定休息保障的影響
近年我國各地政府在保障農民工的勞動收入和法定休息等權利方面做出了很多規定,但仍有一些單位不能按時支付農民的工資或不能使農民工享受到法定休假。而希望定居城市的農民工中能按時領到工資的和享有法定休假的比例大大超過農民工整體的比例(見表4)。

從上表可見,在有定居意愿的農民工中能按時領到工資的和享有法定休假的比例都大大高于農民工的整體比例。或者說只有那些能及時領到工資的和法定休息得到保障的農民工才更希望遷居到自己打工的地區。
6、工作企業對農民工關心的程度對定居意愿的影響
大多數的農民工都是遠離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中來打工,他們更渴望得到關懷和理解。調查顯示,愿意定居在打工城市的農民工中很多人感覺到企業對他們的關心,在這些企業中工作的農民工愿意定居人數的比例大大超過農民工整體的比例(見表5)。

從上表可見,如果企業關心農民工,則這些農民工就會比較愿意定居下來;如果所在的企業不關心農民工,則在這里工作的農民工就不希望在這個城市定居下來。
三、結論
農民工雖進入了城市,但并沒有完全成為城市居民,這種現象突出地表現了農民工仍不能完全從農村和農業中退出,也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由于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他們只能依靠土地的產業及后代的撫養,作為將來退出勞動力市場后的生活來源。這使得農民無法離開農業土地,而當他們想融入城市取得與市民同等社會權利時,卻又受到各種政策的限制,從而形成他們遷居城市的意愿與現實之間的深刻的矛盾。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農民離開土地轉向第二、第三產業是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如何采取適當對策適應這一歷史進程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筆者僅就以下幾方面提出建議:
1、切實落實國家有關最低工資的規定,逐步提高農民工的收入待遇
調查顯示,農民工的收入與城市市民的收入相比還是有相當的差距的,即使從事同樣的簡單體力勞動,農民工的收入也比城市工人低,有相當一部分打工農民的收入低于最低工資標準,這樣的收入在大城市中只能維持基本生活。當地政府要監督、保障最低工資和相應勞動保障的規定的落實,逐步提高農民工的收入水平。
2、保障進城農村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從本次調查顯示,全體農民工中有55%的農民工不享有法定休假,他們的休息的權利受到普遍的侵占,不享有法定休息的和收入在799元以下的農民工中有近80%的人員不愿遷居城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他們合法權利得不到保障時,他們只能是選擇離開城市。
3、為進城農民工提供相應的社會服務以利于他們在城市的生存
為進城農民工提供與城里人相同的社會服務是推動我國城市化的必不可少的措施。近年來,很多城市不斷出現的農民工荒已經影響了我國農村向城市提供充分勞動力,然而從本次調查中也可看出,要解決以上問題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主要有以下以點:
(1)向農民工及其子女提供充分的教育服務
首先,要完善農村社會服務,建立農村的幼教、學前教育體系。
本次調查發現,大量的女農民工在進入育齡后就逐步退出打工隊伍,其主要原因就是她們的子女的撫養問題。其一是很多農村沒有相應的幼兒園、保育院,婦女生育后只能自己帶孩子,這就導致大量婦女在30歲后退出進城打工隊伍。其二是由于農村中較重的家務勞動和老年人贍養問題,都使得一些年輕力壯的女農民工不得不從城市再次返回農村。只有通過建立農村的學前教育體系,減輕進城女農民工的后顧之憂,使她們能進得了城,安心工作。
其次,要為進城農民工子女提供相應的免費義務教育,使進城農民工子女受到良好的城市教育。
在我國,當前中、小學入學都必須由學生的戶籍所在地學校錄取。也就是說,由于農民工子女戶籍在農村,他們也只能在戶籍所在地入學,由于小學生及初中生大多生活能力較差,需要父母照顧,所以這些以照顧子女為目的返回農村的女農民工在相當時期內不能再回到城市打工了。而當她們的子女能夠自立時,她們大多年齡偏高,而沒有能力再回到城市打工了。
(2)為農村青年提供充分的職業教育,提高農民工的勞動素質
進城農民工的文化水平都較低,即使受過義務教育甚至高中教育,其教學內容也僅對學生畢業后的職業學習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基礎,不包括職業教育的內容。所以,農民進城打工往往只能從事簡單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這導致我國的進城的農民工長期處于低素質的狀態。由于農民工的收入較低,大多數農民都不舍得花較多的錢進行教育投入,而農民工的高流動性也使得用人單位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不愿大量投入。因此,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應為農村勞動力職業教育提供更多的資金,以利于他們掌握更多技術性較強的勞動技能。這樣,一方面可以滿足城市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利于農民通過掌握的勞動技能提高自己的收入。
4、為農民工提供廉租住房以滿足城市對農村勞動力需求
近年來,城市中的房價不斷攀升,加之物價上漲,加大了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使得進城農民工無力移居城市。雖然近年來我國很多城市建設了一些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但這些住房屬于政策性的優惠住房,只能提供給城市居民,而不供給進城農民,因此進城農民只能在房屋市場以高價租房住。城市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打工掙錢的場所,而難以建立起真正的家,農村仍是他們生活的最終歸宿,這一切都不利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因此,在目前情況下,由地方政府向進城農民提供一些廉租住房,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