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為中國倫理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促使其獲得快速發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中,中國倫理學的發展大體經歷了恢復與初步發展、活躍與深入發展、趨向成熟三個時期。黨和政府對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發展倫理學事業的高度重視,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倫理學研究,培養和形成一批具有歷史使命感的倫理學研究隊伍,是中國倫理學事業獲得快速發展的基本經驗。
關鍵詞:中國倫理學;倫理學發展階段;倫理學學科發展;發展的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8)06-0016-06
30年來伴隨著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中國倫理學學科獲得了空前發展。縱觀從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倫理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它大體上經歷了三個時期,即恢復與初步發展期(1978~1985年)、活躍與深入發展期(1986~2000年)、趨向成熟期(2001~2008年)。回顧30年來中國倫理學的發展歷程,總結其獲得快速發展的基本經驗,對于更加自覺地發展中國倫理學事業具有積極意義。
一、30年來中國倫理學發展的三個時期
1、倫理學的恢復與初步發展期
從新中國成立至實行改革開放前夕,是中國倫理學在曲折中發展并歷經重大坎坷的時期。1957年出版張岱年的《中國倫理思想發展規律的初步研究》、1962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倫理學教研室并編寫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教學大綱》、1964年出版周輔成主編的《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李奇在報刊上發表的系列文章,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始招收倫理學碩士研究生,都是上世紀50至60年代倫理學在曲折發展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但是之后開始的“文革”時期則嚴重地摧殘了剛剛萌發和起步的中國現代倫理學研究,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才迎來了倫理學研究的春天,進入倫理學的恢復與初步發展期。
首先是1979年教育部決定正式將倫理學列為大學哲學系課程,這對我國倫理學的恢復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使倫理學的發展盡快適應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經過充分醞釀和準備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和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等單位于1980年6月在江蘇省無錫市成功地聯合舉辦了第一次全國倫理學研討會暨中國倫理學學會成立大會,此后一些省、市、自治區也先后成立了倫理學學會或倫理學研究會。中國倫理學會繼而于1982年創辦了《道德與文明》這一在當時全國唯一的倫理學專業刊物,以宣傳、普及和研究倫理學為宗旨,在該刊和其他相關報刊上發表了大量的宣傳、普及和研討倫理學的文章,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倫理學事業的恢復和發展。
在這一歷史時期之前,我國系統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著作是個空白,1982年出版羅國杰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基本理論,同時注重結合中外傳統倫理思想來闡發問題,比較全面地介紹了倫理學學說史方面的知識,填補了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空白,為進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教育與教學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這一時期中國倫理學史的通史性著作出版了“一部半”,即陳瑛等人合著的《中國倫理思想史》和沈善洪、王鳳賢合著的《中國倫理學說史》上卷,這是繼20世紀初蔡元培先生寫出第一本,《中國倫理學史》之后,新中國出版的中國倫理學的通史性著作,在當時起到填補中國倫理學史通史性研究空白的作用,也形成中國倫理學史通史l生研究初步發展的狀況。在西方倫理思想研究方面,1985年出版了羅國杰、宋希仁編著的《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卷,則填補了西方倫理學史通史性著作的空白。倫理學辭書是普及宣傳和研究倫理學的基礎文獻,在1983年出版了《倫理學辭典》(譯本)、1984年出版了羅國杰主編的《倫理學名詞解釋》和李耀宗等編寫的《倫理學知識手冊》。上述辭書的出版反映了該時期倫理學處于恢復與初步發展期的狀況。
我國老一代倫理學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以新中國成立以來倫理學事業的一定發展為基礎,做了大量的恢復與發展倫理學的基礎性工作。所以在1978年至1985年比較短的時間內中國倫理學得以恢復與初步發展。這期間教育部決定正式將倫理學列為大學哲學系的課程、第一次全國倫理學研討會暨中國倫理學學會成立大會的召開與一些省市級的倫理學學會或研究會的成立、羅國杰主編的我國第一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教科書《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出版、創辦《道德與文明》刊物,以及幾部中外倫理思想史著作的出版等,都是我國倫理學發展歷程中處于恢復與初步發展期取得的重要成果和顯著標志。
2、倫理學研究的活躍與深入發展期
從1986年到2000年的15年內大體上是中國倫理學研究的活躍與深入發展期,也是倫理學的研究和學科建設獲得長足發展的時期。
這一時期的開端,就在老一代著名倫理學家張岱年、李奇、周原冰、羅國杰、周輔成等人的帶領下,發表了許多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產生重要影響的力作,如周原冰的《共產主義道德通論》,周輔成主編的《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下卷),張岱年的《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和李奇主編的《道德學說》等。同時在倫理學基本理論,倫理學研究方法論,社會道德現狀與對策,道德教育與道德建設,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史,中外倫理思想史,中國少數民族倫理思想,比較倫理學研究,以及屬于應用倫理學科范疇的研究方面,都充分展現著倫理學研究的活躍與深入發展的狀態,取得一大批豐碩成果。
從出版著作的情況來看,在倫理學基本理論和道德建設理論方面,不僅出版了一批倫理學通論性質的著作和教材,而且出版了一批倫理學基本理論方面的專論性著作,譬如羅國杰主編的《道德建設論》,唐凱麟的《倫理大思路:當代中國道德建設和倫理學的發展》,唐能賦的《道德范疇論》,姚新中的《道德活動論》,夏偉東的《道德本質論》,高兆明的《道德生活論》,張瓊和馬盡舉的《道德接受論》,何懷宏的《良心論》,竹立家的《道德價值論》,雷希和雷昀的《道德的起源》,何建華的《道德選擇論》,余涌的《道德權利研究》等。在中國倫理思想史研究方面出版了沈善洪、王鳳賢的《中國倫理思想史》下卷,朱貽庭主編的《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張錫勤等人主編的《中國倫理思想通史》,焦國成的《中國倫理思想通論》,陳少峰的《中國倫理學史》等多部著作,以及若干部關于中國倫理學史的斷代史研究的專著和史論專著。出版了多部關于中國優秀傳統倫理思想資料性的著作,如羅國杰主編的《中國傳統道德》5卷本,分類梳理了中國優秀的傳統倫理思想資料,計232萬余字;徐少錦、溫克勤主編的《中國倫理文化寶庫》,收錄優秀的傳統倫理思想資料,計363萬字。在西方倫理思想史研究方面出版了石毓彬、揚遠的《二十世紀西方倫理學》,羅國杰、宋希仁編著的《西方倫理思想史》(下卷),萬俊人的《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上、下卷),宋希仁主編的《當代外國倫理思想》,以及金可溪的《蘇俄倫理道德觀演變》,唐凱麟主編的《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等。還翻譯和出版了約20多部外國倫理學名著,僅《外國倫理學名著譯叢》這套叢書就已經出版了十幾部。對中外倫理思想展開比較深入的研究,又有力地推動了倫理學基本理論研究的發展。應用倫理學作為一組分支學科群和倫理學中的“顯學”,更是取得了眾多的成果。
在這一時期編撰和出版的倫理學辭書,比較重要的有1989年出版的宋希仁等主編的91萬字的《倫理學大辭典》;1989年出版的陳瑛、許啟賢主編的182萬字的《中國倫理大辭典》;1993年出版的羅國杰主編的《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10卷本,分為倫理學原理卷、中國倫理思想史卷、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卷、東方倫理思想卷、西方倫理思想卷、宗教倫理學卷、現代西方倫理學卷、職業倫理學卷、應用倫理學卷、婚姻家庭倫理學卷、德育倫理學卷,凡450萬字;1999年出版的徐少錦、溫克勤主編的200萬字的《倫理百科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朱貽庭主編的261萬字的《倫理學大辭典》等。倫理學辭書作為倫理學研究的歷史記錄,反映了中國倫理學處于活躍與深入發展期不同階段倫理學研究和發展的狀況及成果。
這一時期不僅國內的學術交流活動更加頻繁,在此基礎上還積極地開展了對外學術交流活動。中國倫理學界首先同日本社團法人研究所成功地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倫理學學術交流和實踐活動;與韓國倫理學會簽訂了交流協議,并舉辦“中韓倫理學討論會”;還同臺灣的中華倫理教育學會建立起相互學術訪問和交流制度,“海峽兩岸倫理學討論會”召開了數次。在這些交流活動中就經濟社會發展與道德建設、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道德傳承和青少年道德教育、家庭倫理、職業倫理、社會公德、宗教倫理,以及企業倫理、環境倫理、經濟倫理等展開了廣泛的研討,促進了學術發展。在應用倫理學方面,就醫學倫理、工程倫理等當代科技發展前沿的倫理問題,與國外有了更多的交流。
3、倫理學的趨向成熟期
從2001至2008年,中國倫理學的發展邁入了趨向成熟期并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理論上趨于成熟。這一時期,很多問題都曾經成為熱點問題進行過比較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進入新世紀以來,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基本理論、中國傳統倫理研究、西方倫理研究、中西倫理比較研究、價值觀研究、現實道德問題研究、家庭倫理、社會公德,以及經濟倫理、制度倫理、普適倫理、環境倫理、行政倫理學、法倫理學、人口倫理學、網絡倫理、倫理美學等方面都有比較深入的理論探討,在取得深入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并在理論形態上趨于成熟。譬如,在倫理學基本理論方面,隨著對于道德本質的性質、道德規范的結構和功能、道德的社會功能和社會運行機制、道德教育的規律和途徑、道德評價的標準和層次、道德與法、道德與社會制度、道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等問題研究的深入,認識逐漸深化,理論上逐漸地趨于豐滿和成熟。又譬如,通過對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資料進行比較詳盡的梳理和深入研究,以及比較各種關于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對于中國傳統道德思想包括現代新儒家的倫理思想形成了趨于成熟的認識。
第二,研究方法日臻完善。研究方法日臻完善是中國倫理學的發展邁入趨向成熟期所表現出來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方面,逐漸克服了那種形而上學的理解和簡單化、片面化應用的缺陷,在對其理解和運用上更加自覺和成熟。在堅持運用包括歷史方法、階級分析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方法、調查研究方法、價值分析方法、邏輯學方法、比較研究方法、客觀描述方法等倫理學研究一般方法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以及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充實到倫理學研究方法中來。譬如,從分析方法來看,就充實了系統分析、結構分析、功能分析、心理分析、語義分析、統計分析等內容;從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中引進觀察和實驗等方法,并認識到倫理學引進和運用其他科學研究中的方法特別是自然科學研究中的方法,并不是簡單地套用,而是需要了解這些方法“在不同的科學有不同的表現和特點”。倫理學研究方法的日益擴展,也表明中國倫理學進入綜合性和成熟性的時期。
第三,基本形成方向明確、學科特色日益鮮明的研究隊伍。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在大學和社會科學院開始招收倫理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生,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所培養的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生總數大約有200人,而“真正在倫理學領域從事研究和教學的不足二分之一”。到2008年全國在大學和社會科學院中設立的倫理學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已經有79個。結合倫理學學位授予點建設,基本形成了一批方向明確、學科特色日益鮮明的研究隊伍。譬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倫理學研究中心,以中國倫理思想史和應用倫理學研究為其方向和特色;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中心,以倫理學基本理論、中西道德比較研究和現實道德問題研究為其方向和特色;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形成倫理學基礎理論、中國倫理思想史、西方倫理思想史、應用倫理學等四個穩定、頗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東南大學倫理學研究所,形成以道德哲學、科技倫理學為其方向和特色;清華大學倫理學學科則形成倫理學原理、西方倫理學、比較倫理學、宗教倫理學、中國倫理學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中南大學倫理學學科,則以道德心理學、倫理社會學、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生命倫理學為其方向和特色;南京師范大學形成經濟倫理學、倫理學基礎理論、西方倫理學和科技倫理學、教育倫理學等為特色的研究方向。目前倫理學研究隊伍的理論素質、知識結構已經明顯得到改善,其資料的積累程度和研究手段的水平也顯著提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開放方針,為中國倫理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并促使其獲得快速發展。
二、30年來中國倫理學發展的基本經驗
30年來中國倫理學在獲得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經驗。
(一)黨和政府對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發展倫理學事業的高度重視
早在1986年,《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作為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根本任務、重大方針等問題作出規定,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并強調大力加強職業道德建設。1996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面臨的形勢,主要就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若干重要問題作出規定。決議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還提出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體系的基本框架,并強調要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就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指導思想和原則、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公民道德建設的領導、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公民道德建設的法律支持、公民道德建設的制度保障等問題作了詳細說明,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繼承優良傳統道德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等公民道德建設的方針和原則。
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都高度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對于道德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建設的方針原則和主要內容、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以及黨對于道德建設的領導等問題有明確的論述和要求。1992年江澤民同志提出“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應當成為我們社會的主旋律。”1993年又提出“在我國,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是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的。”2001年初,江澤民代表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以德治國”的重要治國思想和治國方略,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要求,其對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所作的重要論述,涵蓋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要求,反映了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了當代中國最基本的道德價值取向和道德行為準則。這些思想的提出以及黨的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與道德建設的一系列科學論斷的提出,表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倫理學研究也提出新的內容并為其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也成為倫理學研究的主題。
黨和政府對發展中國倫理學事業也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把它作為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79年,教育部即決定正式將倫理學列為大學哲學系的課程,于是,全國許多高校積極地創造條件開設了倫理學方面的課程,并且有近20個高校專門設立了倫理學教研室。之后,教育部批準建立了倫理學本科專業,國家學位辦公室批準設立了倫理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點,建設了倫理學的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及各個省市的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教育部的人文社會科學課題中,每年都要設立一些倫理學方面的課題,給予倫理學研究以具體的資助。國家還批準創辦了《倫理學研究》刊物,使得國內擁有兩種倫理學專業刊物,特別是江澤民同志還親自號召“要學一點倫理學”。正是有了黨和政府對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和發展倫理學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指導作為思想和政治上的保障,才使得中國倫理學能夠獲得迅速的發展。
(二)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指導倫理學研究
30年來中國倫理學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的發展成果,還在于自覺地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指導倫理學研究。30年來,中國倫理學界始終堅持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種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作為指導倫理學研究的正確的原則和方法,包括具體運用歷史分析、階級分析和理論聯系實際等方法來指導倫理學研究,分析批判錯誤的倫理學觀點和倫理思潮,把握倫理學研究的正確方向。注意積極吸收世界上有益的倫理文化思想,又立足本國實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倫理學;注意立足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開展倫理學和道德建設的研究。中國倫理學學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全國性的倫理學理論研討會,期間還要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專題研討會。“這些討論會,都能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所提出的重要問題展開討論”,如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及道德建設的途徑,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職業道德建設,德與法、制度與倫理的關系,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和方法,中國優秀傳統道德的繼承和現代轉換,政治與行政倫理建設等問題的研討,深化了對于道德建設和倫理學的認識。
在中國倫理學的活躍與深入發展期,既表現出了倫理學研究的活躍和積極探索,也表現出了思想混亂的歷史發展特點。有人提出“為個人主義正名”的命題,強調個人主義的合理性,否定集體主義道德原則,試圖以個人主義的價值導向取代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有人持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定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具有優秀文化遺產;有人否定倫理學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等,就是在倫理學研究中思想混亂的表現。這種狀況導致在倫理學研究的活躍與深入發展期,也是堅持倫理學研究的正確方法、正確方向和觀點,與倫理學研究中錯誤的思想方法和觀點爭論最多、最為激烈的一個時期。究其原因,這既與當時國際、國內的環境與背景分不開,也與倫理學研究處于活躍與深入發展期的特點有關。在這種復雜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倫理學界始終自覺地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指導倫理學研究,保證了中國倫理學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三)形成一批具有歷史使命感的倫理學研究隊伍
黨和國家培養的一批具有歷史使命感的“老中青”相結合的倫理學研究隊伍,在發展中國倫理學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黨和國家培養的“老一代”倫理學工作者。他們以上個世紀50至60年代初高校畢業的知識分子為代表。這一代人雖歷經“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大多有著較為坎坷的經歷,但發展中國倫理學事業的使命感,使得他們熱愛并獻身于發展倫理學事業。這些人在政治上一般比較成熟、立場上比較堅定,具有政治經驗和較深的社會科學研究功底,能夠把握倫理學研究的正確方向。為了倫理學事業的發展,他們非常關注對青年倫理學工作者的培養,注重提高青年倫理學工作者的思想政治素質,正是由于他們的教學和研究使得一些青年學生對倫理學產生了興趣并走上倫理學研究的道路。目前,這一代人由于年齡的關系,許多人逐漸退出了倫理學研究第一線,但是他們的政治立場、治學精神、治學經驗和獻身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成為發展中國倫理學事業的寶貴財富。其次,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重新恢復高考制度之后黨和國家培養的“中間”一代倫理學研究工作者。這一代主要是我國恢復高考制度后上個世紀80年代前期和中期的高校畢業生。這一代人因為“文化大革命”的耽誤,在恢復高考時就年齡較大,一般來說已經超過了上大學的年齡,是國家采取特殊的政策,使他們有了上大學的機會。這些人深切感受到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有著非常強烈的求知欲和刻苦學習精神。其中一些人后來經過進一步深造,成為發展中國倫理學事業的中堅力量,且在承接老一代倫理學工作者的獻身事業精神、治學經驗與培養年輕倫理學工作者的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再次,是黨和國家培養的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畢業的“年輕”一代。他們現在在35歲至45歲之間,朝氣蓬勃,是發展中國倫理學事業的生力軍,也是中國倫理學事業的發展大有希望和后繼有人的標志。
責任編輯:啟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