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由職業者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階層分化中的復新階層,其復雜的成員構成、多樣化的執業方式和較快的發展速度使其成為一個相對獨特的社會階層。自由職業者階層特殊的屬性使其在社會轉型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但是,自由職業者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就有必要對其采取團結、規范、培育、管理等策略,促使他們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引導其對社會發揮積極作用,避免其消極作用。
關鍵詞:自由職業者;社會階層;社會結構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8)06-0036-06
一、問題的提出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自由職業者”再次出現并于世紀之交迅速壯大起來。作為改革開放后的復新階層,自由職業者的活動空間已經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文藝界、教育界等領域,而是拓展到整個第三產業領域和高科技知識領域;成員也由傳統的律師、作家、演員、藝術家、顧問等擴展到網頁設計員、IT軟件程序員、數控編程技術員等自主就業的高科技信息工作者。據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2003年中國4700萬(不包括城鎮個體和私營從業人員)的城鎮靈活就業人員中,以自我雇傭(自謀職業)和以個人身份從事職業活動的自由職業者等數量已經有3400萬人。
自由職業者的快速發展引起黨和政府的重視。2001年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提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在一起,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又指出:“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事實證明,中國的階層分化是一個“以時間換空間”的過程,今后仍將需要一段時間的分化來贏取社會結構多方面實質性變化的空間。在此期間,自由職業者隨著規模的不斷壯大,社會地位和作用也將日益顯現;他們的特殊屬性及對轉型期中國社會的特殊影響,使其成為新形勢下階層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課題。
二、自由職業者成員構成的特殊性
(一)自由職業者的概念界定
關于自由職業者的概念,目前國內尚沒有明確的界定。提到自由職業者,人們想到的更多的是“SOHO”(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一族。學術界也多從自由職業者的“職業自由”這一特征來定義,如“自由職業者是這樣一種人,他們不屬于任何單位或企業,而是以其個人特有的知識與技能作為謀生的基本手段,以獨立勞動的方式獲得合法收入,他們自行計劃和管理自己的活動”;“自由職業者是不與用人單位建立正式勞動關系,不固定供職于任何經濟組織、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依靠自己的知識、技能或專長為社會提供合法的服務性勞動,從而獲得勞動報酬的勞動者”;“自由職業者是既不雇用他人,也不受雇于人,而是自己給自己打工,自我支配時間、自我安排工作,自我尋求發展的人”;等等。
筆者認為,以上界定都比較準確地指出了作為一種就業形式,自由職業者與單位供職人員和企業員工等正規就業人員的顯著區別,但從階層分析的角度來看,自由職業者階層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講,那些不是主要依靠“生產資料”進行生產或從事營利性活動并以此獲得“營利性收入”的靈活就業人員,都可以涵蓋在“自由職業者”的范圍之內,包括計時工、家庭小時工、季節工等;狹義的自由職業者則主要指依靠特定知識和專業技能為社會提供合法的服務性勞動的靈活性就業人員,如自由撰稿人、律師、自主就業的IT軟件程序員等,他們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和高端技能勞動,在行為特點方面與知識分子階層比較接近;與其他階層相比,自由職業者的擇業領域更為廣泛,活動空間更為擴展,職業類型更為復雜,成員構成更為多樣。
(二)自由職業者的構成:多樣化的社會群體
從自由職業者從事勞動的類型來看,其成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自由撰稿人。改革開放后最早出現的自由職業者類型之一,這是以文化媒體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撰寫、發表文章為事業追求和經濟來源的那部分人。主要包括:專職寫作的自由作家,部分大學教師,部分新聞工作者,一些文學愛好者等;網絡媒體發展起來以后,又出現了一批依托網絡發稿的“網絡寫手”,他們主要匯聚在各大網站,與“網絡簽約”,在知名度較高的網站上發表文章并擁有一定數量的網絡讀者。
在西方國家,作家、記者、學者中有相當比例是自由撰稿人。中國的自由撰稿人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自由撰稿職業越來越成為時尚。目前,一種全新的、以某個自由撰稿人為發起人,由幾個或多個自由撰稿人組成的以撰稿為主要業務的小型“白領辦公室”——自由撰稿工作室已經出現。據保守估計,目前中國的自由撰稿人有3萬左右。
2、法律、經濟咨詢執業者。這類自由職業者的來源主要有三部分:從原有單位辭職后自己單干、辦事務所的人員;在課外時間從事此類咨詢事務的大學教師;專業的法律、經濟咨詢執業者等;典型的有律師、注冊會計師、公證人、審計師、拍賣師等。這是自由職業者隊伍中發展速度較快、收入較高、也相對較被看好的一部分。以律師為例,1993年起律師從業人員人數開始猛增,2000年初已經達到10.9萬人。2002年律師被媒體評為中國“最賺錢的十大職業”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法制的日臻完善,律師也逐漸走向職業化,2008年中國律師人數已經超過14萬。
3、個體文藝工作者。主要包括藝術家、音樂創作者、演員、模特、攝影師、化妝師、形象設計師和自由經紀人等。藝術家、演員、模特等是比較傳統的自由文藝工作者,而市場經濟又為他們提供了廣泛的發展空間和創造收入的機會,如今演員、模特、歌星等已經是高收入群體的代名詞。
4、自主就業的高科技信息工作者。這是在現代高科技尤其是信息科學發展中成長起來的“自由白領”一族,是知識經濟的產物。這部分人的主體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擁有一定專業知識水平的高學歷、高科技人員,包括印刷設計員、網頁設計員、IT軟件程序員、自動化數控編程技術員、測量與傳感技術員等。他們與最先進的生產力、最活躍的經濟技術相關聯,以互聯網絡為平臺,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由選擇工作種類、工作時間和地點,按任務、工作量或者時間計算報酬。與其他類型的自由職業者相比,他們更容易創造巨額財富,又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是比較標準的“SOHO”一族。
除此之外,自由職業者還包括自由醫療執業者、自由承包者、“包工頭”和職業股民等。自由醫療執業者主要包括執業藥師、家庭護理員、理療師、醫療助理和部分私人醫生;自由承包者主要包括建筑承包商和其他行業中的承包者;從2005年7月建設部開始整頓建筑業市場起,“包工頭”承攬分包業務基本被禁止,這在某種意義上標志著在中國存在了幾十年的“包工頭”將退出歷史舞臺;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職業股民越來越多,據有關人員估計,2007年職業股民已經超過3000萬。
三、轉型期自由職業者所發揮的特殊作用
(一)自由職業者階層的發展和壯大,一定程度上對緩解當前就業壓力、平衡階層矛盾和推動社會結構穩健轉型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轉型過程中,傳統的就業觀念逐漸被淡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由體制內走向體制外,在社會上尋找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在這方面,自由職業者走在了前列。他們直接面向市場,開辟了多種非正規就業模式,促進了就業渠道的多樣化,及時彌補了轉型期職業結構的空缺,減少了因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而導致的部分知識生產者和勞動者閑置的現象,為那些有著特定知識結構和技能的勞動者在“體制外”實現自我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空間。目前自由職業者的規模正在迅速壯大,上海、北京等較發達城市自由職業者分別在50萬、20萬以上;就全國而言,沿海地區的發展比內地更快一些。自由職業者這種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非正規就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目前社會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
自由職業者又多是現代社會“新型知識”的生產者。一般來說他們都有著較好的教育背景、特定的專業技能和知識結構,這些新型知識的“含金量”使他們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換取各種稀缺資源的不可多得的“軟資本”,這種“軟資本”不僅使自由職業者能夠獲得相對較高的收入,也使他們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與廣大藍領工人階層相比處于優勢地位,比部分既得利益者顯得開放和有進取心,比一般的工薪階層更富有。因此,自由職業者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階層之間的落差和斷裂,為協調貧富差距和階層矛盾提供了新的途徑。
自由職業者階層的壯大對社會結構轉型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社會分化過程中,作為復新階層,自由職業者和其他一些新生階層以及交叉、過渡階層一起,豐富了轉型時期的社會結構,使社會階層呈多樣性發展;自由職業者職業結構的復雜性和社會成員構成的多樣性又促使其成為社會轉型中的彈性因素,有利于加快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打破階層壁壘并與其他一些階層一起成為社會結構的中堅力量,較好地緩解了社會結構轉型的壓力,減緩轉型給社會成員帶來的陣痛。自由職業者階層的健康發展,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中國社會結構向更合理的方向轉型。
(二)自由職業者價值傾向和社會心態的矛盾性,決定了其在“接近”政治的過程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受市場經濟與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的價值觀念逐漸發生變化,各個階層都在沖擊中進行著痛苦的掙扎和自我調整,選擇適合自己的價值坐標。與其他階層相比,自由職業者更加凸顯著價值傾向的多元化和社會人格的多重性。他們選擇自由擇業和自主創業的目的,除了獲得較高收入外,更多的是為了在就業中達到自我實現,因此,與傳統單位和組織部門工作人員的就業觀念相比,自由職業者們更傾向于在體制外尋找更多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空間。在他們身上已經沒有了傳統就業中的“等、靠、要”等心理,他們是社會的積極參與者和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努力實現自我的創業者。
自由職業者價值傾向的多元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社會心態的雙重性。這表現在一方面他們對社會有著較高的期望值,希望得到更多的社會認同和較多的政策傾斜,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另一方面,自由職業者在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時,往往先從個人利益出發,外在表現為自我約束感不強,商業行為明顯,甚至把獲得個人利益視為唯一價值觀,鉆國家政策和法律空子,把市場經濟的邏輯發展到極限。
自由職業者價值傾向的多元性和社會心態的矛盾性使他們在“接近”政治的過程中呈現出特殊性。一方面,他們有著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良好的專業技能,在物質條件改善后,會提出更高的實現自我價值的要求:如更加向往民主和法治,希望通過漸進的政治改革與制度建設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因此他們也有著較為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有些影響力較大的自由職業者在獲得一定的社會聲望之后開始積極參與國家事務,參政議政,積極參選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但另一方面,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也成為其“接近”政治的制約因素。與其他階層相比,自由職業者更多地受市場經濟和各種思潮的影響,他們有可能過于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在涉及政治和其他方面的問題時,他們主要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作為出發點和參照點;此外,自由職業者長期在體制外生存,遠離政治,造成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他們的社會心態以及對當前社會的看法和評價可能較多地帶有消極性特征,這種心態指導下的行為方式可能會給社會、他人帶來一些危害,如果不能對之進行很好的引導、管理和規范,有可能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不確定因素。
四、自由職業者階層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
雖然自由職業者產生和發展的時間并不是很長,但是其成員構成的多樣化和世紀之交形成的相當規模及不斷壯大的趨勢充分證明了他們的頑強生命力和廣泛的發展空間。只是在轉型期中國現存的某些制度弊端和政策中的一些漏洞以及自身的某些缺陷,使得自由職業者階層在今后的發展中還將面臨著以下問題:
(一)現行某些制度和政策對自由職業者階層發展的消極影響
首先,現行戶籍制度等給自由職業者的流動和管理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戶籍制度、勞動人事管理制度和單位制度等已經有了很大的松動,社會流動在全國范圍內已逐步形成,但是,這三大制度仍然存在,某些僵化的規定使社會流動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畸形。如國家允許人才流動,但戶籍、人事檔案關系的管理基本還延續過去的政策,這就迫使一部分自由職業者在“漂泊”的過程中將檔案等放在一些“人才交流中心”,而中國的現實是,沒有“身份”的證明,在異地將“寸步難行”,因此,這些僵化的制度既不利于自由職業者的流動,也不利于一部分人快速轉變為自由職業者。此外,自由職業者的流動性很強,他們沒有固定的收入、固定的職業,甚至有些自由職業者沒有固定的住所,這也加大了當地政府對現有自由職業者的管理難度,對現有自由職業者的人數統計也帶來了困難。
其次,現有的社會保障等制度給自由職業者群體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從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來看,很多城市中的醫療制度、住房政策、教育制度、養老制度以及其他一些福利制度均沒有把自由職業者考慮在內,自由職業者作為“體制外”人員,成為其所在城市的無歸屬群體和事實上的“二等公民”。這會給自由職業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使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倍感“后顧之憂”,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在某種情況下還可能使自由職業者對現有政策產生不滿,若管理不善可能成為不穩定的矛盾源,給市場管理和社會管理帶來阻力和壓力。隨著自由職業者隊伍的不斷擴大和作用的日益增強,黨和政府已經注意到自由職業人員這一特殊群體的利益,一些城市正逐步將自由職業者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中;但是不少城市的社會保障只向本轄區的自由職業者開放,而把其他戶籍的自由職業者排斥在外。如上海從1998年起,已經開始逐步把自由職業者納入其社會保障體系之中,但必須是“具備本市戶籍的自由職業者”才可以到所在街道辦理養老、醫療保險繳費手續,外籍的自由職業者則不能享受這項公共政策。這種“不平等”的保障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會引起自由職業者階層與政府的矛盾以及自由職業者階層間的矛盾。社會保障不僅是自由職業者今后要面臨的問題,也是轉型期政府需要著重解決的社會問題。
最后,現行社會中的某些職稱評定政策等無形中影響了自由職業者與相關行業人員的公平競爭。自由職業者有著較高的學歷、較強的專業技能和較高的知識水平,但與那些專業研究機構、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的知識分子相比,他們沒有“頭銜”,沒有參加各種晉升、職務職稱評定等機會,享受不了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待遇。這無形中使自由職業者與有單位、有組織的同行業人員在競爭中相對處于劣勢,進而會影響到他們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聲望。
(二)某些潛在問題還將逐步顯性化
作為體制外人員,自由職業者游離在社會的邊緣,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隨著這一階層的不斷發展壯大,某些潛在的社會問題將逐漸顯性化。
1、自由職業者的階層意識問題。雖然在事實上自由職業者已經成為一個階層,但是,由于自由職業者成員構成的多樣性、價值傾向的多元性和職業結構的復雜性等原因,使他們過度重視個人的自由,更多地強調自我實現,階層意識較差。與私營企業主、個體戶等階層相比,自由職業者缺乏強烈的階層意識和共同的階層利益,缺少普遍認同的階層文化,與國外的自由職業者相比,中國的自由職業者階層還缺乏比較完善的階層組織,用一位學者的話說,自由職業者階層是同質性很低、異質性較強的社會群體,是一個尚不成熟的、正處于“青春成長期”的階層。然而,隨著自由職業者規模的不斷壯大,階層意識問題將日益顯現。
2、對自由職業者的引導、規范問題。自由職業者廣泛分布在多個領域,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時代氣息和職業特點疊加在一起,使自由職業者既有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面,但由于自由職業者中的主體多是在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青年,他們遠離政治,因此也存在某些價值觀念消極、政治冷漠、社會責任淡薄以及行為缺少規范的一面。如何規范、引導自由職業者,把自由職業者更好、更合理地納入黨和政府的視野范圍內,使自由職業者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服務,這不僅是今后黨和政府面臨的問題,也是自由職業者階層自身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3、有關自由職業者的稅收規制問題。由于現行稅制的不完善,在對自由職業者的稅收機制中存在著某些方面雙重收稅和某些方面漏稅的問題。在部分自由職業者如律師和注冊會計師等看來,政府既對事務所征收公司稅,同時又對他們征收個人所得稅,這種雙重收稅很不合理。而在政府看來,國家對自由職業者征收個人所得稅也存在某些困難:自由職業者與各種單位之間都是一種松散的契約關系,他們的收入通常很不穩定;同時,自由職業者的流動范圍比較大,收入來源和收入渠道都比較多;而且不同的地區、部門對自由職業者的概念、人數、規模等概況界定的都不是很清楚,對自由職業者的管理也比較模糊,稅務機關對此也較難控制,種種原因造成國家對自由職業者的收入狀況進行界定及對他們征收個人所得稅變得十分復雜和困難。因此,部分自由職業者偷稅、漏稅的現象還比較嚴重。
五、引導自由職業者發展的對策思路
自由職業者階層和其他社會階層一起,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的不斷壯大將是發展趨勢。對自由職業者,黨和政府應采取團結、規范、培育、管理等方針,為他們的發展創造相對寬松穩定的環境,促使他們不斷壯大的同時,適當加強規制,引導其對社會發揮積極的作用,盡量避免其消極作用。
首先,在政治上、法律上保護自由職業者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相對公平的發展環境。應減少階層間的流動壁壘,促使自由職業者階層成員的增加;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和覆蓋面,將自由職業者列入政府社會保障范圍,為他們辦理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等社會保障,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促進自由職業者的發展壯大。
其次,對自由職業者進行適當的規范,引導其朝著秩序化的方向發展。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法律、規章,對自由職業者進行有效地規制,使其依法從事社會勞動獲得合法收入的同時也依法納稅。另外,幫助自由職業者成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自由職業者協會,促使他們增強階層意識,朝著獨立的方向發展。目前,部分地區的律師、注冊會計師和自由經紀人等已經有了自己的協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還有演藝人協會。
最后,在對自由職業者的組織和管理方面,適當借鑒國外經驗。到目前,自由職業者發展的時間不是很長,政府對他們的管理還缺乏相關理論和經驗,如:如何組建自由職業者協會或某些行業組織;如何讓自由職業者在健康發展的同時,受到更好的監督和制約;如何根據自由職業者階層的屬性為其創造適當的環境,使之達到“真正的自由”;如何協調自由職業者階層與其他階層之間的關系;等等,均需要政府在摸索的同時,參考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以更好地為自由職業者服務。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