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實生活中,矛盾著的各方當事人的法律主張以及這些主張所涉及到的法律與道德的對立,表明了婚姻生活中“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兩個道德原則與法律原則之間是有沖突的,體現了現實生活中道德與法律關系的復雜性。通過探討夫妻間相互忠實的法律底線,可以說明個人的法律權利如果超越了婚姻所應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界限,這一婚姻將面臨解體,在這一背景下,為了維護婚姻生活中的共同道德原則和規范,個人的法律權利只能作出必要的犧牲。
關鍵詞:道德;法律;隱私權;互相忠實
中圖分類號:B8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8)06-0067-04
在婚姻中,夫妻雙方是相對獨立的個體,都有相對獨立的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空間,因之產生相應的道德與法律上的權利和自由。夫妻互相忠實,這既是夫妻間的一種道德義務,也是一種法律義務。在現實生活中,夫妻之間并不是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夢的每一個細節都告訴對方,就等于履行了互相忠實的義務;恰恰相反,這反而有可能引發婚姻糾紛。因此,在夫妻雙方互相忠實的義務和各自的隱私權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情況下,存在著哪些可以忠實、哪些可以不忠實的實際劃界問題。由此引出一個法律與道德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夫妻互相忠實這一道德規定的法律底線是什么?
一、夫妻雙方互相忠實與隱私權的關聯
在現實婚姻生活中,夫妻雙方的隱私權常常會和互相忠實的義務發生矛盾和沖突,這類案件的性質是法律的,更是道德的。我們可以通過下例個案說明這一問題。
吳某與趙某結婚后,一次妻子申請了一個新的電話號碼,吳某發現妻子趙某的電話、短信突然多了起來,而且集中在午夜至凌晨。更讓他疑慮的是,每次接電話或收發短信時,妻子總是刻意回避自己。吳某認定妻子肯定有什么事瞞著,有可能是感情出軌。他查詢了妻子的通話記錄。經比對,發現一個手機號多次出現。他試著打了過去,果真是一個男子。于是他到妻子的公司責問她與這個頻繁聯系的男子是什么關系?妻子趙某感到自己受到了嚴重傷害,于是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判令丈夫停止侵害、賠禮道歉。
人民法院受理這起丈夫偷查話費單引發的婚內隱私權糾紛訴訟案后,開庭進行了審理。經審理認為:趙某使用的手機號碼的用戶賬單并非《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第66條所指的“電信內容”,因而不屬于公民通信秘密。對于第三人代為查詢的問題,國家沒有相關明確的法律規定,故對趙某要求承擔侵犯隱私權責任的主張不予支持,駁回了趙某要求吳某賠禮道歉等訴訟請求。
本案涉及的法律問題,實際上是夫妻雙方互相忠實與隱私權的關聯問題。
1、妻子的隱私權主張是否具有合法性?
所謂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是否向他人公開隱私以及公開的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對于這種權利,我國的憲法、民事法律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對它的保護問題。
隱私權具有兩種最典型的特征。一是“隱”的特征,隱私權是一種不愿意讓他人知道或者干涉的權利,如健康狀況、財產狀況、歷史污點、身體的隱秘部位、日記內容、通信電話等;二是“私”的特征,隱私權是一種與公共利益、社會利益等無關的私人權利,如朋友往來、夫妻生活、兩性關系等。其中,通信自由和秘密屬于隱私權的內容之一。我國憲法第40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對于侵犯通信自由和秘密而承擔的法律責任,我國刑法第252條規定:“隱匿、毀棄或者非法開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權利,情節嚴重的,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惜的是,從嚴格的法律意義上說,通信自由和秘密并不等同于通訊自由和秘密。對于后者,我國的憲法并沒有同時進行規定,因此,妻子趙某的隱私權主張是一種合理的主張,但不具有憲法合法性,是一種在憲法上找不到根據的主張。退一步講,如果丈夫吳某偷看的是信件,就為趙某提出的侵犯隱私權的主張提供了最充分的法律根據,可是吳某偷看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通信”或“信件”。
2、丈夫偷查妻子電話費清單的行為是否合法?
夫妻在法律上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我國的婚姻法都有明確的規定。“相互忠實”的法律義務,并不意味著我國的相關法律就賦予了婚姻中的一方可以偷查另一方的電話費清單。這種偷查行為本身也無法得到任何法律支持,這也是妻子趙某在起訴書中言之有理的地方:“吳某未能提供有效的代理關系證明的情況下,不能作為本人的代理人。”
婚姻關系在法律上不同于代理關系。對于代理關系,我國《民法通則》第64條規定了代理的三種形式,即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權,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代理權,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單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權。”丈夫的偷查行為顯然不屬于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的范圍,更是在委托代理關系上無法成立的。因為委托代理是一種需要被代理人通過書面或口頭形式,明確授權的法律關系,丈夫的偷查行為恰好是背著妻子偷偷進行的,沒有也不可能取得妻子的授權。婚姻關系的本身,并不意味著丈夫和妻子就可以直接代替另一方去參加有關的生產、工作、學習活動,或者出賣房屋、家中的共同財產以及不履行撫養和教育子女的義務,等等。從法律上而言,吳某偷查妻子電話費清單的行為是一種明顯的違法行為。
3、法院的判決是否合理合法?
法院的判決結果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讓人感到困惑:
第一,對于“電信內容”的認定上。凡是由電信部門提供并由用戶通過付費方式接受的服務內容,其實都屬于電信內容的范圍。丈夫將妻子的通話記錄和短信打印出來,應該屬于電信內容的書面形式。如果沒有這些通話記錄和短信的先行存在,就不會有打印出來的書面形式,二者之間具有非常明顯的因果關系;而且,通話記錄和短信服務都不算是電信內容的話,還有電信部門提供的哪些服務能夠被稱為電信內容?因此,法院認為趙某“使用的手機號碼的用戶賬單(含語音詳單及短信詳單)并非《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第66條所指的電信內容,因而不屬于公民通信秘密”的審判結果,很難讓人信服。
第二,關于吳某和趙某相互之間代理關系的確認上。對于沒有接受過專門法律教育的個人和單位,對代理關系及其表現形式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誤解和偏差,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為國家的審判機關,也認為根據結婚證和身份證原件,足以使電信部門相信吳某具備代理人資格,則明顯缺乏法律根據,特別是其關于“法律對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權的規定”的評述,更是容易引發歧義。因為夫妻在日常的家庭事務中,確實存在著相當普遍的相互代理現象,這些代理現象有可能合法,也有可能違法,可是它們本身并不是緣自于法律規定,而且我國法律對所謂的“家事代理權”也沒有任何規定。
這是從法律的角度來看,作為原告的妻子趙某、作為被告的丈夫吳某以及作為審判者的法院,分別涉及的法律問題。
二、夫妻互相忠實中法律與道德的沖突
從道德的角度來看,作為原告的妻子趙某、作為被告的丈夫吳某以及作為審判者的法院,其活動也分別涉及到道德的問題。
1、妻子趙某的隱私權。隱私權既是一種法律權利,也是一種道德權利。每個人從一出生開始,就具有自己相對確定的隱私范圍。就妻子趙某而言,隱私權是她的一項無可厚非的法律權利,否則,她不可能因此而提起訴訟,并被法院受理。問題在于,她在行使這項權利的時候,應該受到婚姻關系的限制,特別是婚姻關系中道德規范的限制。“相互忠實”只是通過婚姻法要求的一種道德義務,而不是婚姻道德的全部內容。她不能夠向其他未婚青年一樣,以隱私權作為對抗所有婚姻道德義務的理由。因為兩個人既然選擇了婚姻這樣一種共同的生活方式,那么有些是可以作為彼此的隱私繼續保留,有些隱私則需要放棄,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家庭生活的穩定。這也是黑格爾表達過的一種深刻見解:“婚姻的客觀出發點則是當事人雙方同意組成為一個人,同意為那統一體而拋棄自己自然的和單一的人格。”
婚姻關系的建立本身就意味著,夫妻二人必然要放棄原來分屬于個人的部分隱私,服從于某些婚姻生活的共同規則,包括道德規則。如果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都愿意保留更多的隱私權,并在二者發生矛盾的時候訴之于法律來解決,那么這樣的婚姻生活很難維持長久。因此,在這里,夫妻一方的隱私權和諸如“相互忠實”之類的婚姻道德發生沖突時,其隱私權能否得到實現,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得到實現,只能夠從婚姻道德上來解決。婚姻關系是需要法律來保護,但是,那應該是在道德規范調整無力的情況下進行的選擇。在本案中,妻子趙某直接訴諸法律保護自己隱私權的方式是絕對合法的,但是這種方式卻不一定是可取的,因為她忽略了在法律之外的婚姻道德發生作用的積極意義。相對于法律而言,婚姻中諸如“互相忠實”等道德規范可能更有利于化解夫妻之間的矛盾。
2、丈夫吳某的知情權。丈夫吳某聲稱的知情權,從表面上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實不然,特別是通過偷查妻子電話清單的方式獲取,本身既是違法的,也是違反婚姻道德的。因為妻子背著他和其他異性通話或者發短信,具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業務上的往來,他的妻子是經商的,同各種同性或異性之間存在著業務往來是正常的,可以告訴他也可以不告訴他正在從事的經商活動。當然,如果告訴以后,可能更容易消除夫妻間的誤會與隔閡。另一種是婚外情。丈夫吳某是在沒有排除第一種可能性的情況下,就通過私下調查的方式,斷然肯定他的妻子與其他異性通話或者發短信的活動就是婚外情,這很難令人信服。即使是婚外情,也應該分析具體的發展程度。我國婚姻關系的建立,強調男女雙方自愿,離婚時以感情破裂或者無感情作為必要條件。這些法律規定本身就說明,有無感情是婚姻關系建立或消失的一個重要因素。達到法定婚齡的男女雙方,多是因為感情和好而結婚,因為感情破裂而離婚。即使在婚姻存續期間,也會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影響,發生感情的變化。假如婚姻中的雙方確實出現了婚外情的征兆,也應該想方設法彌補二人之間的感情距離,而不是擴大感情裂縫。
在本案中,丈夫吳某的所作所為,就是如此,除非夫妻之間已經達到了彼此不能容忍的地步,否則,以偷偷摸摸方式取證自己妻子的一言一行,就不是一種可取的方式。不能因為手中掌握了妻子所謂“偷情”的證據,就能夠逼迫妻子就范,在感情上幡然悔悟,這種做法只會適得其反。因為丈夫吳某收集到的證據,只能夠證明自己的妻子在通話上或者短信聯系上和其他異性有著比較親密的接觸,這種接觸本身卻不構成任何婚外情。這也是為什么在后來“質證”的過程中,夫妻雙方爆發激烈沖突的原因。在沖突的過程中,丈夫吳某打了妻子兩個耳光的行為,同樣也是不道德的。絕對不像他在法庭中辯解的那樣簡單,即“夫妻之間發生摩擦、爭吵純屬正常,并且事后本人已向趙某賠禮道歉,也未對趙某的人身造成實質性傷害”。這種打罵妻子的行為,表面上反映出的是一種家庭暴力傾向,實質上則是自身道德修養不高的表現,它也許沒有“對趙某的人身造成實質性傷害”,但是絕對同時造成了精神上的創傷。
從道德意義上來看,丈夫吳某只想到要以“互相忠實”的義務約束妻子,卻沒有想到應該用“互相尊重”的義務來約束自己,而這些都是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的道德原則:“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互相忠實”的道德原則,并不意味著夫妻雙方都必須暴露自己的全部隱私,它需要在忠實的基礎上,給對方的隱私保留基本的“尊重”,即康德所強調的“要你按照你同時也能稱為普通法則的準則去行動”。丈夫吳某顯然沒有處理好這兩個婚姻道德原則之間的關系。因此,他所聲稱的知情權,不如“不知情”更好;或者在“知情”以后,多和妻子進行感情上的溝通與交流。因為夫妻二人既然選擇了共同生活,必然會有共同的感情基礎,這種共同的感情基礎如果能夠抵御外來的感情侵襲,他們的婚姻自然就能夠延續下去;如果不能抵御,他們的婚姻也就會逐漸地名存實亡。這樣處理知情,總比捕風捉影地尋求所謂“知情權”好。通過什么樣的方式知情,是一個道德方法問題,知情到什么程度和想知情到什么程度,也同樣是一個道德問題;知情以后采取什么樣的處理方式,更是一個道德問題,這些也就是中國古人強調的“德者,得也,得適宜也”。無論如何,像調查陌生人一樣調查自己妻子的交往活動,而且在背后進行,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忠實”。
3、有關法院審判權對夫妻互相忠實的支持。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就本案的審判結果來看,它幾乎沒有做到“以事實為根據”。這個案件的起因是,丈夫吳某感覺到,每次接電話或收發短信時,妻子趙某總是在刻意回避自己。于是,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妻子趙某通過電話或者收發短信的方式聯系,究竟是不是“感情出軌”?如果是,妻子的所作所為肯定有過錯;如果不是,丈夫的所作所為肯定有過錯,即使不是無中生有,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在此基本事實上,法院沒有作出任何認定,也就是說,沒有顧及到夫妻間互相忠實的道德義務。和其他異性聯系和接觸,不一定是感情出軌,感情出軌也不一定會發展為婚外性行為,在此基本事實上的模糊,必然會形成一種不利于女方的判決結果。
加之,這個案件的發展是,妻子趙某認為,“電信公司與吳某的行為已經侵犯了本人的隱私權、人身權,給本人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和身體傷害”,因此要求他們進行相應的賠償。這一事實是否是客觀存在的。法院采取了一種回避態度。它沒有明確肯定電信公司與吳某的行為是否構成了侵權,也沒有明確肯定他們的行為是否造成了嚴重的或一般“心理和身體傷害”。相反,它的關于“趙某使用的手機號碼的用戶賬單(含語音詳單及短信詳單)并非《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第66條所指的電信內容,因而不屬于公民通信秘密”的表述,更有為有關電信公司開脫法律責任的嫌疑,即電信公司在沒有征得本人同意的情況下,泄露了趙某的手機號碼是否屬于事實,雖然它可能履行了“謹慎的注意義務”,但這種行為是否構成了侵權?還有吳某的行為,法院更是沒有任何“是非”的認定,結果一審駁回了趙某的訴訟請求。既然法院沒有做到“以事實為根據”,它就很難做到“以法律為準繩”。因此,從內容上看,法院的判決結果的道德性就要被質疑,一種不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判決結果,還能夠稱之為是一種道德的判決結果嗎?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這樣的判決,即它為夫妻二人提供了感情和好的空間,從而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合理性。因為婚姻中的許多是非恩怨是很難用法律說清楚的,等到必須要用法律說清楚并最終解決的時候,也就是這一婚姻關系分崩離析的時候,這也就是中國傳統說法“清官難斷家務事”的真義。等到法院法官非要通過法律將夫妻間的家務事了斷清楚的時候,二者的緣分也必然走到了盡頭,往往也是除了法律以外,包括道德在內的其他方式都已經無能為力的時候。
綜上所述,這一個案揭示出法律和道德之間的具體關系的狀況。“夫妻應當互相忠實”這個婚姻法規定的基本原則之一,是道德內容的法律表現形式。在這場法律與道德的沖突中,道德占據了上風,占據上風的原因不在于通信秘密不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而在于對這種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勢必不利于婚姻關系的穩定。因此,這種對立的實質,是個人的和婚姻共同生活的沖突。為了維護婚姻生活中的共同道德原則和規范,個人的法律權利只能作出必要的犧牲。因為個人的法律權利如果超越了婚姻所應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界限,這種婚姻本身就面臨著解體。這也就是夫妻間相互忠實的法律底線。
責任編輯:啟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