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鎮企業職工是一個在中國特殊的經濟與政治條件下形成的“亦工亦農”的過渡性階層。考慮到他們還在承包土地和大多處于“兼業”狀態的實際情況,目前依然還是屬于工人階級的后備軍。但是正在迅速向工人階級轉化。在本世紀初,鄉鎮企業職工的人數會持續增長,但增速趨緩;職工的素質會逐步提高;作為國家現代化、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他們將進一步融合到工人階級之中。但是,作為一個過渡性階層,當他們真正發展到位的時候,也就是其自身完全融合到工人階級之中的時候了。
關鍵詞:鄉鎮企業職工;階層;工人階級;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D0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08)06-0032-04
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持續三十年的產業革命和農村社會變革,造就了鄉鎮企業職工這支規模達1.5億人之眾的產業大軍。特殊的城鄉二元社會管理模式,使這個龐大的階層生存于廣袤的土地之上和廣闊的鄉村之中,“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是他們生產、生活狀況的形象寫照。
一、鄉鎮企業職工階層的基本情況
鄉鎮企業職工,是指在鄉鎮企業中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資的各種人員,多數統計資料把他們歸入“農民”類。20世紀80年代,是鄉鎮企業職工階層快速發展的時期。1980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約為300萬人,但到80年代末,便邁上1億人的臺階。此后,這個階層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2005年,鄉鎮企業職工人數為14180萬人,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25.90%;到2007年底,全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突破了1.5億大關。
鄉鎮企業職工主要分布在工業、建筑、交通、商業、餐飲等行業。在農村勞動力現有配置格局中,他們屬于精壯勞力,是專業技能、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佼佼者;就全國勞動力現有配置格局而言,他們與國有企業工人、外企工人、私企工人、農民工等一起,共同構成了藍領工人這一中國現階段最大的社會群體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基本載體。
鄉鎮企業的分配形式較靈活,一般由企業根據其生產經營特點決定。它們有的借鑒國有企業的工資制度,實行基本工資加獎金的分配方式;大部分是實行計件工資制。與國有企業相比,鄉鎮企業工資分配的激勵職能大于保障職能,在調動職工積極性方面的效果普遍好于國營企業,收入分配差別也明顯大于國有企業。鄉鎮企業職工年均收入高于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幅度在一倍左右,但低于全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他們的福利待遇水平總體不高,除了機制差異這一根本原因外,也與企業創辦時間短,財力有限和職工年齡結構偏低,退休金、醫藥費等方面的需求不明顯,很多問題尚未提上日程有關。
從政治發展和公共政策的角度看,鄉鎮企業職工作為一個整體、一個階層,在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作為單個個體和企業中從事操作活動,處于被支配地位的群體,對他們政治權利和勞動權益的保護,仍然是目前相當突出的一個社會問題。這主要是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持續增加與鄉鎮企業的相對有限需求之間相差太大,因此不論是作為個體,還是作為群體,鄉鎮企業職工都在企業中和社會上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很難使其權益得到有效與合理的保障;同時中國政治發展的階段性限制,則使得這個人數并不算少的階層難以實現有效的意見表達和整體“維權”。
二、鄉鎮企業職工的社會屬性
盡管鄉鎮企業職工在“維權”等方面還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從發展上看他們畢竟在現代化進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實現對這一地位的準確認知和普遍認同的基礎,是對其社會屬性的正確認識。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分析認為,鄉鎮企業職工(或同時包括農民工)已經轉化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有的學者也從自己所理解的角度上闡釋了大體相同的觀點,但是也有同行認為,在依然承包有土地的條件下,不宜把其理解為工人階級。本文傾向于,綜合目前的實際情況,比如考慮到確實還在承包土地和大多處于“兼業”狀態的實際情況,暫時還是把他們表述為“工人階級的后備軍”可能更為合理一些。圍繞著這一點,我們還需要注意到他們的這樣幾個重要特征:
1、他們是職工隊伍中的新生力量。鄉鎮企業職工隊伍的壯大不僅使中國職工隊伍的數量增加一倍,而且他們以自己特有的刻苦耐勞的品質、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對風險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為職工隊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僅就這一點而言,鄉鎮企業職工提高而不是降低了職工隊伍的素質。隨著體制的進一步轉軌,他們與職工母體之間的差別將會進一步縮小。
2、他們是促進二元社會結構變化的重要力量。鄉鎮企業職工產生于中國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夾縫之中。從他們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實際上構成了對這種二元社會結構的有力沖擊。鄉鎮企業職工用自己的勞動,增強著中國農村的經濟和社會能量,提高著中國農民的素質,為彌合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空隙貢獻著力量,有助于城鄉協調、工農協調的一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形成。不可否認,一部分鄉鎮企業家在爭取原材料,開拓市場,搜尋人才的過程中采取了一些非規范的手段,有些甚至是違法的;同樣不可否認,他們以其勤奮和機敏,打破了城市對工業的壟斷,推進了鄉村工業化的歷史進程,扭轉了中國城鄉二元化發展的傳統道路。
3、他們是改革開放事業的堅定擁護者。他們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度中獲得了基本利益,又從企業發展中得到了實惠。與“城里人”相比,他們有一塊責任田,作為自己的可靠保障。因此,他們在作選擇時要比城市人口的后顧之憂小一些。面對改革,他們之所以有一定承受能力,其原因也在于此。比如,對于國有企業職工來說,實行勞動合同制,畢竟多少失去了一些東西,而對于鄉鎮企業職工來說,假如他們所在的企業真的能夠實現這一制度的話,那么他們由此得到的是以前所沒有的保護。二十多年的發展、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使他們不僅能夠從自身利益的角度,而且能夠在整個農村發展的層次上,來體會全面改革的意義。對于這樣使整個農村和他們自身都能獲益的改革,鄉鎮企業職工是支持的。
三、鄉鎮企業職工階層在世紀初所可能發生的變化
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在21世紀初,鄉鎮企業職工階層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將主要表現在:
(一)職工人數持續增長,但增速將趨緩
由于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未來若干年鄉鎮企業職工人數將會繼續增加:①農村中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所造成的就業壓力,從客觀上將起到推動職工人數增長的作用;②鄉鎮企業相對較高的收入水平,成為促使農民謀求進入鄉鎮企業就業的動力;③現行的財政體制,使鄉鎮企業成為基層政權重要的收入來源。所以,鄉鎮政府會把發展鄉鎮企業,從而增加政府可支配財力、增加就業,作為自己重要的社區目標。
1997年,根據國務院的有關預測,2000年全國鄉鎮企業應當發展到1.6億人。該本課題組在1994年時也曾估計到2000年鄉鎮企業職工有可能會達到1.8億人,這種估計顯然是過于樂觀了。事實上,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從3000萬發展到1億,用了大約10年,但從1億發展到1.5億則用了17年。現在看來,鄉鎮企業職工增速趨緩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1.5億的基數已經相當高了,進一步增加的難度很大;二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企業的資金和技術密集程度普遍有所提高,從而在產值、銷售額等迅速增加的情況下,吸收勞動力的能力反而下降。希望鄉鎮企業多吸收一些富余勞動力的愿望是好的,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也是可能和必然的,但各方面都要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生活和企業發展的規律,不宜對鄉鎮企業職工人數的增長作過高的預期。綜合考慮上述兩個方面的因素,可以初步作出這樣三點預計:
1、從全國的情況看,到2010年甚至2015年之前,是農村勞動力供應的高峰期。全國大多數地方的鄉鎮企業還是要在可能的條件下,以積極的態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更多地吸納剩余勞動力。應當說,鄉鎮企業有能力實現每年安排200萬人的目標。
2、從局部看,在今后一段時間,中西部鄉鎮企業吸收較多職工的潛力會更大一些。以云南省為例,鄉鎮企業起步較晚,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發展勢頭迅猛,1996年職工數比1990年翻了一番多,已占到全省農村總勞動力的17.4%。但是,與發達地區當時的水平相比,如浙江省36.8%,山東省41%,中西部地區還有不小潛力。這也恰恰同時表明,在經濟結構調整自東向西“梯度推進”和實施勞動合同法導致勞動力成本一定程度上升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區鄉鎮企業職工增加的前景是可觀的。
3、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為標志,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調整正在步入新階段,從而會帶動員工數量的增加。2007年,全國鄉鎮企業中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000億元,同比增長14.09%,比鄉鎮工業增幅高出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鄉鎮企業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97%上升到22.19%,提高0.22個百分點,十分可觀。又比如,現在利用節假日去“吃農家飯、住農家院、享田園樂”,已成為城市居民非常喜歡的度假方式,2006年北京市郊已有民俗旅游接待戶2.4萬個,5萬多從業人員,年收入突破10億元。類似情況在魯川滇等地也已出現。這將帶動相關企業的發展,吸納更多人口就業。
為了保證鄉鎮企業職工的增長能夠保持一定速度,政府要采取適當的優惠措施,比如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導它們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增加對勞動的投入。鄉鎮企業地處鄉村,資金、技術、信息等條件都處于相對劣勢,但其勞動力成本較低,而精挑細選出來的職工的素質并不遜色,也即鄉鎮企業的主要優勢在于鄉鎮企業職工,存在的意義之一在于作為剩余勞動力進城的緩沖地帶和培訓基地。
(二)職工素質會逐步提高
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也是其職工素質逐步提高的過程。在初期,農村居民和企業的短期行為會導致農村青少年棄學從工的現象,職工文化素質可能提高不快,但隨著企業發展和新興產業的出現,必將會對職工文化水平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從而推動農村居民提高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使得技術工人越來越多,技術人員不斷增加。浙江省鄉鎮企業主管部門很早就明確提出,“要與小生產意識作徹底的決裂”,“大量補充年輕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實現企業的二次飛躍。這些設想,應當說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地方,比如天津市,很早就采取措施對鄉鎮企業職工,重點是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各類崗位培訓,建立了市、區縣、鄉鎮和企業四級培訓網絡。近年來,中央政府也加大了有關培訓的力度。科技部明確把“星火培訓”作為“星火計劃”的重要內容,其主旨是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200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提出,每年用于此項培訓的經費不低于1000萬元,要求以農業技術培訓為基礎,以非農就業能力培訓為重點,培養一大批星火技術帶頭人、鄉鎮企業技術能手、“農村技術二傳手”和企業家。農業部的“鄉鎮企業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體系建設項目”于2005~2006年安排了3600萬元資金用于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機構的基本建設。寧夏、天津、北京、新疆等地都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并給予資金支持,鼓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
鄉鎮企業的人才工作的關鍵不在于引進高端人才,而在于實用。鄉鎮企業最需要的一是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水平的管理人才;二是具有大專水平的各類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三是適應國際國內市場需要的經營人才和外向型人才;四是以中級工為主的大量技術工人。這就對農村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鄉鎮企業職工將進一步融合到工人階級之中
鄉鎮企業的發展,將逐步促使其職工與工人階級的不斷融合。第一,他們的工作經歷將逐步引起其文化觀念、生活方式的變化,逐步與城市文明接近,逐步向階層含義上的工人靠攏。第二,由于各類企業的員工流動性都趨于增強,鄉鎮企業中也將有城市戶籍的職工,城市企業中也會有農村戶籍的職工。這就為他們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創造了條件,必將導致他們之間的融合。實際上,目前鄉鎮企業中不少技術骨干來自城市。比如,俄羅斯一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江蘇的一些鄉鎮企業中,三分之一是城里來的年輕人。為了解決鄉鎮企業人才不足的問題,農業部鄉鎮企業服務中心和國家科委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自1994年以來已經舉辦了多次不同規模的“全國鄉鎮企業暨中外合資企業人才技術交流大會”,推動了城鄉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促進了鄉鎮企業職工和城市企業職工之間的交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企業轉制的背景下,他們之間的同質性在持續增加。
(四)鄉鎮企業職工將成為國家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
鄉鎮企業職工是農村居民中的精華,是農村社會財富的重要創造者,目前還是農村社區的人力支柱,在各自的家庭中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鄉鎮企業的工作經歷所帶來的廣泛接觸,將同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政治素質。這就為鄉鎮企業職工積極參與農村社區的經濟、社會生活奠定了基礎。在這個過程中,鄉鎮企業職工也將逐步意識到自身的利益、農民的利益、整個農村社區利益以及自己的具體利益與一般農業勞動者的利益的某些差別,并將這些利益和要求以政治的方式表達出來。他們將成為農村居民利益和要求的主要代言人之一。由于農村在整個中國舉足輕重的地位,鄉鎮企業職工的這一變化必將極大推動農村民主和法制建設乃至整個中國的民主化進程。
當然,鄉鎮企業職工在今后的發展中,同樣面臨著挑戰,這突出地表現為鄉鎮企業職工的文化素質偏低、受農村傳統文化的制約比較多,而且居住分散,人員的集中度不夠。他們作為農村人口,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待遇低。這些都將對這一階層今后的發展構成制約。
鄉鎮企業在基本沒有使用直接投資的情況下獲得的巨大發展,證明了在農村和農民中蘊含著巨大的生產力。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他們與其他形式的企業的融合將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如果說,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考慮到他們與農民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對其性質、地位的評價仍有必要持慎重態度的話,那么在21世紀初,也即在這支隊伍誕生大約30年的時候,人們完全有理由說,鄉鎮企業勞動者作為工人階級的新興組成部分,將進一步融合到工人階級的整體之中。換句話說,當鄉鎮企業職工階層真正發展到位的時候,也就是他自身終結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