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天葵因其葉背呈紫紅色而得名,為菊科三七草屬多年生宿根常綠草本植物,原產我國南部。它營養豐富,品質柔嫩。嫩莖葉食用風味獨特,并具有防癌保健、抗腫瘤,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同時由于其適應性強,栽培簡單容易,病蟲害少,生長旺盛,可免受農藥污染,屬無公害蔬菜;還因其葉色特異而常被用作景觀植物。總之,它集菜用、藥用及觀賞為一體,是經濟效益好的綠色、藥膳同用、高檔保健無公害蔬菜。很多超市都可以見到它,不少賓館、酒樓也將其列為上等佳肴,它深受北方消費者的歡迎,市價4~8元/kg仍供不應求,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為了研究紫背天葵的特性和在東北的栽培技術,2003年黑龍江省大慶市紅崗區太平山農業示范基地開始引進試驗,先后在露地、大棚、日光溫室進行栽培,總結出一套紫背天葵夏秋露地春冬溫室周年高產栽培技術。
1 生產季節安排和效益
紫背天葵在無霜期露地、冬季節能日光溫室栽培,生長良好。4月中旬在溫室播種育苗或扦插育苗。5月下旬露地定植,6月中下旬露地開始采收,可一直收獲到霜凍,即接上溫室菜。9月上旬利用此苗上的枝條在溫室扦插繁殖,11月上旬溫室又開始采收,可一直收獲到接上露地菜。以秋冬季、春季植株生長較旺盛。667m2定植4000~6000株,一般年產嫩莖葉3500~4000 kg,市場價格5元/kg左右,667m2純效益在1~1.2萬元。
2 繁殖方法
紫背天葵有3種繁殖方式: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通常只開花不結籽,一般采用分株或扦插進行無性繁殖。分株繁殖易成活,但繁殖系數低,方法是在叢生的植株基部把條分開帶根移植;因其繁殖系數低,緩苗時間長,很少采用。生產無病毒苗或首次引種時用種子繁殖。大面積生產時宜用扦插繁殖。
2.1 生產無病毒苗,利用種子繁殖
多在春季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播種,一般選用地力較肥沃、土質疏松、無病菌地塊作為苗床。播種前深翻土層并施入少量腐熟有機肥為底肥,充分與土拌勻后整地,開溝1~1.5cm深,行距15~20cm,開溝條播,播后覆細土1cm左右,最后澆透水。出苗前土壤保持濕潤即可,一般不需再澆水。播種后8~10d(天)出苗,苗齊后間苗,整個苗期間苗1~2次,定苗苗距10cm左右。苗長至15cm以上時可直接定植,或繼續利用此苗進行扦插擴大繁殖。紫背天葵利用種子繁殖的優點是繁育出的幼苗幾乎不帶病毒。
2.2 節部易生根,適宜扦插繁殖
利用紫背天葵節部易生不定根的特點,插條極易成活且生長迅速,繁殖快且利于提早收獲,適宜扦插繁殖。這也是生產上常采用的繁殖方式。周年均可扦插,但春秋兩季插條生根快,生長迅速。所以扦插一般在4-6月和9-11月進行。扦插要注意控制環境溫度和濕度,要有充足的光照。扦插前可用一次性筷子插孔(材料直接插入沙子,會使剪口反卷受傷,易引起傷口感染),再將材料輕輕插入。用手按緊沙子即可。扦插繁殖應選擇具有一定成熟度生長健壯的枝條,不能選用過嫩或過老的枝條作插穗,選充實節段,每段取2個節剪斷(剪取莖段時,上方切口水平,可減小傷口水分過多蒸發,下方切口斜向,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帶葉扦插于事先整好的苗床上,或用砂床扦插(苗床要在扦插前消毒,可用0.5%的高錳酸鉀液噴淋)。當苗高10cm以上,扦插后18~20d即可帶土移植或定植。也可用多節段枝條直接插在地里。插條長10cm左右,帶3~5片葉。摘去基部1~2片葉,按行距20~30cm、株距6~10cm,斜插于苗床,入土深度以5~6cm為宜(插條長度的1/2~2/3)。然后澆透底水,保持床土濕潤。春季扦插繁殖應加蓋小拱棚,保溫保濕;早秋高溫干旱、多暴雨季節,可覆蓋遮陽網、膜,保濕降溫,并防暴雨沖刷。撤去遮陽網后,施薄肥1次。紫背天葵苗期管理的關鍵是掌握適宜的溫、濕度。溫度以20~25℃為宜。濕度過大,易腐爛;過小,影響生根。經過15~20d,扦插的嫩枝即可長出新葉,并發出許多新根。
3 精細整地,施基肥,土壤酸性改良,定植
紫背天葵生長期長,生長量大,對肥水的要求較多。必須施足基肥。宜選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力強的微酸性壤土或沙壤土種植。如土壤不是酸性,必須進行酸性改良。定植前深翻炕土,露地栽培最好選冬季深耕曬垡的地塊。溫室栽植土壤最好也要深耕曬垡,施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kg,磷、鉀肥各10kg,與土壤充分混勻。耙細整平,做成寬120cm、高20~25cm的床。露地栽培定植應在春季晚霜過后,大慶紅崗區一般在5月下旬露地定植。溫室最好在9月定植,入冬收獲,以接上露地栽培下霜之后的供應。定植密度應根據生長期長短決定,生長期長的要稀一些。生長期短的或想提高前期產量的就要密一些,因紫背天葵葉片狹長,分枝直立生長,適宜密植,667m2植4000~6000株。定植選晴天下午進行,行距30~35cm,株距25~30cm,栽入插條(利用扦插繁殖的)或幼苗(利用種子繁殖的),雙株定植,多帶土,然后澆定根清糞水。促進成活。定植后日溫保持15℃以上。夜溫應不低于10℃;注意澆水。30d即可采摘供食。
4 加強田間管理。保證豐產穩產
盡管紫背天葵較耐旱、耐瘠薄,但充足的水分供應有利于莖葉生長,保證產品脆嫩、產量高。因此要保持土壤濕潤。紫背天葵為多年生植物,在適宜條件下。保持20~25℃的生長環境。其生長迅速,產量高,所需肥料也較多。紫背天葵在整個生長期中,對肥水的要求比較均勻。定植后10d左右,應追施提苗肥,667m2施用腐熟人畜糞肥1000kg,適當加尿素5~10kg,以促進其多分枝。進入采收期后,要求每采收1次追肥1次,以氮肥為主,每次667m2施用腐熟人畜糞肥1000~1500kg,適當加尿素10~15kg。總之,整個生長期667m2需有機肥3000~5000kg,磷肥25~30kg,尿素30~40kg,鉀肥20~30kg。整個生長期澆水要均勻,澆水的原則是保持土壤濕潤,見干即澆,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澇。干旱季節,每周澆薄肥水1次,保持土壤濕潤。管理時還需注意:(1)紫背天葵性喜溫暖,要盡量創造溫暖的環境,以利其生長。(2)定植緩苗后,為使其盡快分枝。株高15cm時可打頂,應在澆水施肥后進行。中耕,稍加蹲苗,使主莖變粗,葉片變厚,盡快分出側枝,待分枝長出后,注意施肥澆水。(3)小苗時,收獲不可過狠,收獲過量會嚴重影響生長速度:當植株分枝已經長成,營養葉多時,盡可隨意采收。(4)夏季高溫下植株生長減緩,為防高溫,可采用遮陽網遮陰,避免陽光過強,使葉片提早老化,以采收到鮮嫩莖葉。(5)因為紫背天葵定植后采收期較長,中耕除草是不可忽視的環節,植株封壟前要及時松土除草,整個生長期應中耕除草3~4次,這對于減少土壤養分消耗和保墑有很大作用。(6)多次采收后,植株生長旺期、封壟后每次中耕的同時,應適當打掉植株基部的老葉,以利于通風透光和新枝萌發,延長采收期,提高產量。
5 病蟲害實行預防為主、科學防治的原則,實現產品無公害
紫背天葵對病蟲害抗性較強,只要保持通風透光,一般較少發生病蟲害。但栽培面積擴大后,會輕微遭受病蟲害的侵襲。為使產品符合綠色食品要求,一般極少噴藥,采取綜合防治措施。(1)農業防治:扦插繁殖時要選用無病植株或采用種子繁殖更新母株;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力;采用高畦栽培,地膜覆蓋: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力:大棚栽培要特別注意通風降濕。(2)藥劑防治:對根腐病可選用50%多菌靈800倍液灌根或噴霧,6~8d1次,噴霧時要兼顧地面。對葉斑病、炭疽病、菌核病可選用70%代森錳鋅500倍液于發病初期噴施。共噴2~3次。對斜紋夜蛾,用44%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防效良好。干旱季節易發生蚜蟲及潛葉蠅危害。要及時防治。以免傳播病毒病。可采用10%吡蟲啉2000倍液噴霧。若發生白粉虱,可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
6 適時科學采收
紫背天葵定植后30d開始采收,可一直采到霜凍,7~15d采收1次,主梢長25cm左右時可采收頂梢。采收標準:嫩梢長10~15cm,有5~6片葉。第1次采摘,宜留基部2~3節,使新生側枝略呈匍匐狀。以后每個葉腋又長出1個新梢,下次采收宜留莖基部1~2節,這樣可控制株形。采收次數越多,植株分枝也越多。采收時應嚴格控制采收標準,采收的嫩莖不宜過長,否則,不僅影響品質,也相對減少了可萌發嫩梢葉腋的數量:而采收過短則會降低產量。667m2每采收1次產量在400~500kg。經常澆水,間施稀薄水肥,可連續不斷采摘供食。采收盛期為4-6月和9-11月。收獲后如不立即食用,可用薄膜包好,在恒溫下存放6d,6~8℃條件下可儲藏1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