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蔬菜在河北省種植已相當普遍,但在衡水市栽培的歷史不長。很多生產者對設施蔬菜栽培技術掌握得不夠好,在生產中存在著諸多誤區,習慣重復一些看似正確其實很不妥甚至有害的農事操作。這些主觀意識和習慣操作成了制約蔬菜發展和優質高產的瓶頸。因此解決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錯誤的做法。采取有效對策,提倡科學種植,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增加效益,促進設施蔬菜發展的關鍵所在。
習慣一:片面認為苗子越多產量越高
有許多種植者把“有骨頭不愁肉”的俗語“活學活用”到蔬菜生產中,認為“有苗不愁產量”,多1棵苗就多1棵蔬菜的產量,采取多留苗大密度栽培方式,結果適得其反,產量不但不高反而降低。原因是冬季氣溫和地溫較低,并且光照較弱,光合作用差,碳水化合物合成減少,有效積累少;栽植過密,造成植株互相擠壓摞疊,為了爭取光照,占有更多的空間,植株營養生長占據優勢,因而造成徒長,最終導致產量明顯降低。
科技指導:根據所種植的蔬菜品種特性,結合田園土壤肥力,并視栽培技術水平的高低等,合理密植。
習慣二:片面認為施肥越多產量越高
很多生產者認為設施蔬菜多多施肥就能獲得高產,因此生產中化肥施用量超過正常施用量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僅造成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費,而且更為設施蔬菜生產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效應。因為:(1)絕大多數化肥屬于鹽類,大量施用化肥會大大提高土壤中鹽離子的濃度,使土壤發生次生鹽漬化。引起土壤板結,影響蔬菜從土壤中吸收養分和水分,甚至產生水分倒流,造成蔬菜生長發育不良,抗逆性降低,品質和產量下降。(2)施肥過多造成肥料堆積,在設施生產條件下,溫度又較高,氮素以氨氣的形式揮發出來,極易引起肥害(氨中毒)。(3)由于某種元素的大量存在,使一些元素間產生拮抗作用。造成部分營養元素的不足或匱乏,從而影響蔬菜的生長和發育。
科技指導:(1)采取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對土壤進行養分分析化驗,摸清大量元素和主要微量元素的含量,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最后根據栽培蔬菜的產量水平、需肥規律和土壤養分含量確定施肥種類和用量,避免盲目性。(2)采取CO2緩釋富氧秸稈發酵技術(俗稱秸稈反應堆技術),增施腐熟有機肥,并適時使用葉面噴肥技術,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3)對于使用多年的溫室或大棚,可適當增加生物肥料用量和比例,減少化肥用量,使固定積累的多余養分釋放出來,被蔬菜吸收和利用。
習慣三:片面認為水澆得越多越勤蔬菜長得越快
現代設施蔬菜栽培多為封閉或半封閉式,土壤水分蒸發和滲透較露地少得多,澆水過多或過勤,一是造成設施栽培小環境內空氣濕度過大,容易引起某些病害的發生或加重病情,不僅增加了用藥成本和勞動力,而且影響蔬菜的生長和發育,病害嚴重時甚至會造成絕收;二是土壤通氣性降低。氧氣含量減少,影響根系生長和形成;三是澆水后若連遇低溫天氣,極易出現漚根現象,使根系“生銹”,不生新根,嚴重的造成死苗。
科技指導:(1)蔬菜定植前先給地塊造墑,待土壤滋潤后翻耕。最好采取暗水定植,在定植溝或穴內澆足底水,水滲后栽苗。給蔬菜創造一個疏松透氣的土壤環境,促進根系下扎以形成較大的根冠,為蔬菜的生長發育和高產穩產奠定良好基礎。(2)按“看天、看地、看秧苗”的原則確定是否澆水。看天,即“陰天尾,晴天頭”澆水;看地,耕作層土壤干燥松散,用手攥不成團即澆水;看秧苗,“龍頭”萎蔫不舒展,葉片夾角大于45。即澆水。(3)根據蔬菜各生育期的需水規律確定是否澆水和澆水量,堅決杜絕盲目澆水。(4)有條件的可采用滴灌、微灌技術,改善灌溉條件,為蔬菜創造一個較適宜的生長環境。
習慣四:片面認為溫度高蔬菜長得好
仍有不少的菜農認為之所以搞設施栽培就是為了保溫,溫度高,菜才會長得好。殊不知各種蔬菜對溫度都有自己的要求,而且還要求一定的晝夜溫差。如果溫度過高,超出了上限要求,苗期就會出現高腳苗;定植后則形成徒長苗,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機體運行和生理活動紊亂,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不協調,產量反而會降低。
科技指導:一是嚴格按照各種蔬菜不同生長期所需溫度和各個器官形成對溫度的要求進行溫度管理。二是浸種催芽時進行變溫處理,幼苗期進行煉苗鍛煉,提高植株對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三是中午前后堅持通風降溫,依天氣、棚內溫度和風口總面積調節通風時間的長短。
習慣五:片面認為用藥越多病害越輕
很多菜農在蔬菜生產過程中每隔1周打1次藥,甚至2~3d(天)就用1次藥,錯誤認為藥打得勤就可防治病害的發生與蔓延,而且隨意加大農藥使用濃度:或者是1種藥從育苗用到收獲;或者是多種農藥隨意混配使用:或者是使用高殘留禁用農藥。這些錯誤亂用藥的方法不僅會使病蟲產生抗藥性,而且極易使蔬菜發生藥害,輕者造成葉片皺縮,葉緣失綠變干,重者植株畸形、矮化、停止生長,更為嚴重者全株死亡。用藥不當均會造成蔬菜品質下降,產量降低。
科技指導:(1)提高生產者管理技術水平,掌控好設施栽培的溫、濕度,改善生態環境,預防病害發生。(2)注意觀察植株生長狀態,一旦發現蔬菜染病,及時在初發期用藥防治。(3)正確診斷病害,做到對癥下藥。(4)屬同一類病原菌的病害,最好選用2種或2種以上農藥交替使用,防止單一農藥積累產生藥害。(5)使用農藥前認真看使用說明,嚴禁隨意混配使用農藥,嚴禁隨意加大用藥濃度,嚴格按說明用藥。(6)注意農藥使用間隔期,一般掌握7~10d噴施1次。(7)土傳病害應在苗期用藥預防,一般用藥土育苗。定植后發病常采用藥液灌根方法防治。
習慣六:片面認為棵越旺產量越高
很多菜農認為植株越旺產量越高,其實不盡然。對于以果實為產品的茄果類、莢果類和瓜類蔬菜來說,就不一定適用,有時會恰恰相反。這涉及到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問題,兩者有著密切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果植株過旺就形成了徒長,植株制造的大部分營養全部用來長棵,形成產品的器官沒有營養供給而得不到發育,出現化花和化果現象,經濟產量降低。
科技指導:在生產中可以通過土壤、水分和肥料的管理,溫度、光照的控制。以及植株調整等技術來調節生長與發育的關系。營養生長不良時,通過澆水、施肥、提高溫度、增強光照、耕鋤土壤、整枝打杈等手段來促進生長:營養生長過旺時,通過蹲苗、降溫、捏龍頭等措施控制生長。既要有一定的葉面積,又要保證花芽分化。
習慣七:片面認為霧、陰天應悶棚保溫
一些生產者認為陰霧天外界氣溫低,又沒太陽,不需要揭草苫,如若遇到連續陰霧天氣就一連數日不揭苫,植株多日不見光,光合作用降低而機體營養消耗較多,植株變弱,棚內溫度也會降得較低,天氣一旦放晴,突然揭苫,陽光照射到棚膜上,棚內氣溫迅速升高而地溫上升較慢,極易出現閃苗現象,造成植株枯萎甚至死亡。
科技指導:(1)只要外界溫度不是降得過低,棚內溫度不因揭草苫而下降就要揭苫。可以適當晚揭早蓋或花揭,讓植株接受散射光也大有益處。(2)陰霧天中午通風,可由放腰風改為放頂風,放風時間可適當縮短。通過防風可起到換氣除濕的效果。(3)天氣驟晴,不可將草苫全部揭開,可揭花苫,或中午回苫,防止閃苗。
習慣八:片面認為茬次越多收入越高
適當增加設施栽培茬次,充分利用有限空間是增加收益的好辦法,但一定要合理安排茬次才好。很多人認為花錢建大棚(溫室)不能讓地閑著,就主茬套副茬。副茬跟主茬,間作套種一大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栽植的雖然多了,但結果往往效果差、收益低。
科技指導:一是越冬茬以1年一大茬為好,秋冬茬以1年兩作為宜。二是根據當地蔬菜淡旺季和市場上蔬菜的上市量設計茬口安排,決定主栽茬口。三是每年在夏季留一段時間,或深翻土地暴曬殺菌;或高溫悶棚滅菌殺蟲;或灌水壓鹽。保養土壤,恢復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