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茶之間,總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
茶臨人世,需要春雷的呼喚。春雨的滋潤,春陽的沐浴。“清明前,摘不得,清明后,忙不歇”。茶正出落得清清秀秀、香氣襲人時。一雙雙帶著愛撫、欲望、欣賞的手來了。只那么輕輕一掐,茶的長勢頓時戛然而止。蓬蓬勃勃的茶,就這樣遭遇了生命的第一道挫折。
采下的茶不管是制作紅茶還是綠茶,都需要經過殺青。“高溫殺青、先高后低;老葉嫩殺、嫩葉老殺;拋悶結合、多拋少悶”。這些工序對于年輕的生命來說,真可以用殘酷來形容。有一種茶叫“瓜片”,摘下的嫩葉放進燒得通紅的鍋里,噼啪作響,茶葉經過這般“炮烙”,立即呈奄奄一息狀。然而,在炒茶人心里,這只是“瓜片”成長的第一步。“瓜片”接下來要經歷的刑罰是“作型”和“拉老火”,萎蔫的茶葉放進另一口溫度稍低的鍋里,用沒有竹葉的竹枝刷不停地翻動,翻至最后,片片茶葉都呈“瓜子”狀,接著。將這些瓜子般的茶葉放在一個竹籃上,而竹籃下是燒得熊熊的炭火。茶葉在炭火上烘一兩分鐘后,就有人移開竹籃。放于另一盆炭火之上,如此反復不歇。在移放的過程中,可憐的瓜片們總算得到點喘息之機。
炒好的茶葉也不必立即就喝。而是放在各種容器里儲藏一些時日,科學上說,剛炒好的茶葉中的“堿”很厲害,喝了對人沒好處,于是。茶在受到“火刑”之后被短暫地冷落了。一些時日過去,取茶來泡,不同的茶需要不同的水溫,有的需要70℃,有的需要90℃甚至100℃,不管怎么說,都是將面目全非的茶葉投入到熱水中,看茶葉在水中的翻滾狀,你難道不知道它們是在做痛苦的掙扎?
然而,經歷了這般水深火熱的磨難之后。茶的優秀品質終于被揭發出來,清新的、濃烈的、釅釅的、幽幽的茶香跟著人類的歷史一起。一走就是幾千年。
只要稍稍接近茶的人都知道。茶最好生長在自然狀態下。且越是云遮霧罩、不見天日的地方,所產的茶質越優。中國文化與神話中的茶,都生長在高山的石崖上,而現實生活中,這種茶也確實最好。那種靠人工施肥、澆水、治蟲等精心培育出來的茶,放在嘴里喝。不僅一點香氣也沒有,還會沖淡人喝茶的興致。
在中國5000年的文化中,茶始終有自己獨特的位置。茶之源、茶之器、茶之煮、茶之事,一部部《茶經》、《茶典》,總也說不完、說不透。我想。人們敬茶愛茶。不僅僅是愛茶的顏色與味道,更可能是愛它的精神。精神層面的東西,內涵總是那般的深厚,越說越意猶未盡。就像好茶,越品。越能品味出它非凡的一面。
認真地想一想,人生與茶何其相似,也許,如茶的人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