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本社書《杭州茶館》,是《城市問題探索叢書》中的一種,該書的副標題為“城市休閑方式的社會學分析”。我也關注過茶館。卻從未想到過可以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茶館。作者徐明宏是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他用一個社會學家獨到的視角,以茶館為切入點,揭示了茶館在全球化大文化背景下的宏觀形態、社會功能、存在問題,以及未來之路。的確,讀后讓人耳目一新。
不久前,看過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沈松勤的《唐宋詞社會文化研究》。沈先生在講述唐宋詞的社會文化功能時,專列“茶詞”一節,舉大量的詞作,細數茶詞具有的社交、娛樂與抒情三大功能。
還有。著名宋詞專家吳熊和先生的博士研究生黃杰所撰博士論文《宋詞與民俗》,對61首茶詞和許多雖非茶詞卻又涉及茶的詞句,進行深入的研究,梳理成摘茶、制茶、茶功、茶禮、銀叉法、烹茶法和分茶斗茶等六個方面作了闡述。作者述: “通觀這些茶詞與茶句,我們驚訝地發現,宋人飲茶的習俗,竟被反映得如此具體而形象。”
行文至此,忽又想到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朱葉青先生的那本《十三不搭》。他那詼諧幽默、調侃人生的文字中,不乏解讀歷史時的眼熟認真。其中《茶經天題》一篇,對《中國茶經·飲茶篇》中“茶具”一章的“文字欠妥”處,逐一作了補正,共有20條。原來朱先生本科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工藝系陶瓷班,又曾在國家建材研究院陶瓷硅酸鹽所供職過。學術研究的底氣很足。
分別讀過這些書后,慢慢清晰地形成這樣一個印象:茶文化是一個邊緣文化。茶文化研究是多元化的,大量的研究成果散落在茶外的不同專業學科問,而且似乎并非著意于“茶文化研究”而為之,卻是真正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
細想一下也是, “茶文化”這個詞的出現也才20多年,1999年版《辭海》中尚無“茶文化”這個詞。“茶文化”還是一個說得多,其基本概念還不具有學理地位的一個領域。中國歷史上沒有職業茶文化研究者,今天有志或有興趣于茶文化研究者不少,但以此為職業者也稀缺。如今我們譽陸羽為“茶學家”、“茶文化專家”,其實他在戲劇、地理、詩詞、文賦等方面都很出色,只是因《茶經》著述的聲名遠播,反而掩蓋了他其他方面的成就。此后,寫茶書、詠茶詩、作茶畫者。都為喝茶愛茶的文人士大夫,偶有短期出任過茶相關官職的如蔡襄、丁謂、陸游等。
再談大一點,中國的許多流傳文化門類如繪畫、書法、詩詞等,與茶文化有著同樣的特征:一是開始都是業余“玩”的,非職業的;二是即使出現了職業的畫家、書法家、詩人后。仍然以業余“玩”的為基礎,而且業余“玩”的未必比職業操手遜色。
如今“茶博會”多,“茶文化研討會”多,但許多“國際”、“高峰論壇”等名頭、實際情況又如何呢?毋庸贅言,可想而知。一方面是不少研討會名頭很大而內容平平。另一方面是如前述徐明宏、沈松勤、黃杰、朱葉青等等有真知灼見者,未能登上茶文化的論壇。試想,如果能辦一次有上述諸位(當然還有本文未提及的更多學者)蒞臨的研討會,該有多么出彩!寫上此文,只為呼吁當其事者要開拓視野,著眼于更多的茶文化研究者和研究效果。這是一宗可轉化為生產力的寶貴文化資源。茶文化媒體不妨可以開辟一個專欄,請各路讀者、作者推薦茶文化研究的好書、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