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山谷中傳來布谷鳥悠揚的啼叫,籠罩在淡藍色的霧中的青城群山,睜開了惺忪的睡眼。云封霧繞的金鞭巖只露出巖頂一角,壁立萬仞的雄姿欲展又掩。云霧深處,隱約傳來幾聲犬吠,巖下叢林中散落著一院青瓦房,院中石桌旁坐著一位捧茶看山的老人。他清癯,安詳,目光炯炯有神,頗具仙風道骨。他,便是隱居青城的八旬老人謝臨風。
謝臨風是大風堂第三代掌門,是當今畫壇屈指可數(shù)的全能型傳統(tǒng)派中國畫家。他的筆墨之間可謂風起云涌,世間好些人為能得到他的字畫絞盡腦汁。然而,他卻拋開了紛繁世事,獨居青城,專攻畫藝。他把院子筑在半山腰上,迎面是連綿群山,屋后是懸崖峭壁,放眼四方,滿目風景。
每天清晨,謝臨風起床后的頭等大事便是沏茶。他喜歡捧一碗清茶閑坐庭院,耳畔鳥語婉轉(zhuǎn),膝前清風徐來,觀林木深秀,看風云變幻。
[童年]小鎮(zhèn)茶館
故鄉(xiāng)黃許鎮(zhèn)鐫刻在謝臨風的記憶里。起伏的青瓦屋脊,青石鋪就的老街,斑駁的木板門,繁茂的泡桐樹。還有,老虎灶熱氣蒸騰,老茶館人聲鼎沸……這些。均讓他倍感溫馨。
黃許鎮(zhèn)古稱綿竹城,是有2000年歷史的古鎮(zhèn)。1924年,謝臨風出生于場鎮(zhèn)上一個中產(chǎn)家庭,父母均是數(shù)代居此的川西人。每天清晨天微微亮,川西壩子小鎮(zhèn)上的男人便打著哈欠叼著旱煙聚至茶館,他們端著熱氣騰騰的蓋碗茶閑扯天下事,直至日上三竿婆娘催過了幾遍,才遲遲起身回家開店鋪門侍弄生意。男人年至六旬便倚老賣老,把家庭和生意交由下輩料理,自個兒整天只管喝茶遛鳥打牌釣魚。童年的謝臨風常隨爺爺鉆進茶館喝茶看戲。那時,茶館里能看川戲折子、金錢板和木偶戲,還能聽到精彩的評書相聲。謝臨風口渴時。爺爺便把茶水傾入茶碗蓋,輕輕一吹,散了熱氣的茶水便不再燙嘴……謝臨風從孩童時便養(yǎng)成喝茶的習慣,而且一生酷好泡得黃亮的釅茶。
黃許鎮(zhèn)是謝臨風的啟蒙之地,他在此念私塾,讀中學。后因癡迷繪畫,輟學跟隨鄉(xiāng)間畫師蔡東泉習畫。蔡先生循循善誘,傳授謝臨風山水畫的基本技法。后來,謝臨風經(jīng)推薦到肖建初門下。肖建初是張大千的早期門人,大千令愛張心瑞的丈夫。肖建初對謝臨風關懷備至,山水、人物、花鳥全面?zhèn)魇冢€領著臨風一起拜訪張大千,觀摩大干作畫吟詩。
那段經(jīng)歷,決定了謝臨風的藝術取向,讓他一生癡情中國畫藝。他至今懷念跟隨肖建初的時光。有些年月,臨風寄宿孔廟,一邊習畫,一邊畫扇。畫一把扇有一毛錢潤筆費。那時只需三毛錢就能下館子大吃一頓。文廟里有個很大的露天茶社,臨風常陪老師在此喝茶。茶是本地產(chǎn)的花茶,味香濃而不浮。其實,到文廟喝茶是為享受古色古香的氛圍。文廟里有千年古木,其上棲居著白鷺,臨風常常耳朵聽著老師說話,目光卻落到白鷺身上。看它們翩躚起舞,看它們引項高歌,他的思緒隨白鷺飛向遙遠的地方。
[中年]茶葉末子
臨風喜好品茶,猶喜味正形美的好茶。然而,人生坎坷,他有數(shù)十年只能喝到下腳料的茶葉末子。
1949年,臨風和當時大多數(shù)青年一樣,帶著似火的熱情投身于革命事業(yè)。他參加解放軍,隨部隊南下解放西昌。因有繪畫特長,他后被分至文工團,負責繪制幕布和宣傳畫。然而,從1951年起,謝臨風就開始了“挨整”的厄運。他因為家庭成分,因為喜好中國畫,他被批為“黑畫家”,先是到鄉(xiāng)下勞動,后又在各種“運動”中接連被“批斗”。身體和精神的凌辱讓人難以忍受,終于,他趁夜翻墻出城,躲進深山。幾年后,他又逃出深山,流落成都,為扇廠畫扇,為笛廠畫笛,憑一技之長勉強糊口。
嘴饞時,他便去茶葉店買幾毛錢一斤的茶葉末子,將老茶殘花連同茶葉梗子傾入茶壺。泡上濃濃的一壺,慰藉顛沛流離的心。
1960年初。謝臨風畫技日進,開始嶄露頭角,先后參加省、市和全國畫展。然而,“文革”又至。謝臨風因與張大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被錯打成“牛鬼蛇神”。又是一場接一場的“批斗”,謝臨風備受磨難,他跪瓦渣,站板凳,還在臺上爬圈子。他的藏書和畫作,在接二連三的“抄家”中幾乎損失殆盡……
那幾年,有些時候謝臨風連茶葉末子也沒得喝,他叮囑自己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因為還有好些畫要作,還有好些茶要喝。1977年撥亂反正,他終于洗凈一身“罪名”。
閱盡世事風云,謝臨風品出茶水苦澀的滋味。
[晚年]在茶香中隱居
1990年初,謝臨風筑屋青城,獨自隱居,潛心畫藝。他自號白石道人。拋卻了一切紛擾世事,與家人也鮮有聯(lián)系。
他清心品茗,靜心觀山,感悟一日四時、一年四季山水林木之不同,看煙云之變幻,天地之浩蕩。養(yǎng)胸中之逸氣。他的畫藝由此漸入妙境,達到“幽情遠思,如睹異境”的境界。
愛茶如命,嗜茗成癖似乎是大風堂人的習慣。張大千每天要逛茶園、品茗、擺龍門陣,肖建初每日要喝早茶和下午茶。謝臨風,在發(fā)展大風堂畫藝的同時,將大風堂對茶的眷愛發(fā)展到極至。一日三碗茶,是他鐵定的規(guī)矩。清晨泡碗青城道茶,觀山養(yǎng)氣;午間揮毫作畫,案頭置碗茉莉花茶益氣解乏;晚上讀書看畫。泡碗竹葉青醒腦提神。他猶喜青城道茶,道茶生于幽境。承甘露之芳澤。蘊天地乾坤之氣,其形青秀如劍,湯色淡碧,清秀耐泡,被道家譽為仙草。謝臨風偏愛此飲,因為道茶是真正的隱士。
道茶生于靈山妙峰,承清靈玄幽之秉性,品之猶若品心。人生千般酸苦,均可以茶化之,世間萬般無奈,均可以茶凈之。沉浸于清幽暗香茶風中。心香一瓣,與茶味共鳴,不由境隨茶至,情由境生。
品茶與品畫(中國畫),皆追尋清雅閑逸。“平生茶爐為故人,一日不見心生塵”,“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后摘春芽”,“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謝臨風隱居青城。獨扛大風堂大旗,他苦心造詣,從工筆至寫意,從花鳥至人物至山水,從繪畫至書法,從書畫至詩詞……他于博大之中見精微。于傳承之上求發(fā)展,追尋“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之大成。
青城山常年云繞霧鎖,深邃幽靜猶如仙境。金鞭巖下,偶有雞鳴犬吠,才知此為人間。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此為品茗之境,是隱居之境,更似人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