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為我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據成書于晉代的《華陽國志》記載,當武王伐紂之時,巴國(今之四川)已以茶作為珍品納貢于周武。其時還有人工培植的茶園:“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其地東至魚復,西至棘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紂,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犀,山雞、白矢島,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園有芳弱香茗。”(《華陽國志巴志》)
有關記載表明,青銅時代,茶的用途更加廣泛,除作藥飲,還作為食料(蔬菜),或摻雜其他物料煮食。在《詩經》及《禮記·月令》等書中都有先民大量采集茶、堇、葑、蕨、卷耳等野生植物為佐食和度荒食品的記載,所謂“百蔬”是也。茶,就是古之茶。據莊晚芳先生研究,此時茶已作為酒的替代,成了祭祀天地、祖先和鬼神的祭品。常被人掛在嘴邊的“以茶代酒”的典故估計是由此而來的。
青銅時代,茶具尚未從名目繁多的青銅酒器和食具中區分出來,其原因是此時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除了藥用也僅是“百蔬”之一,尚未成為獨立的飲料。大量的青銅或陶制飲食具完全可充作代茶具滿足日常煮食茶葉的需要。因此,這一時期的代茶具可從青銅飲食器、陶器和原始瓷器(釉陶)中去尋找。
印紋硬陶
印紋硬陶,是青銅時代我國東南地區最富有地域特色的陶器種類。這類陶器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胎質比一般的泥陶或砂陶細膩、堅硬,燒成溫度也較一般陶器高。二是陶器表面大多拍印有幾何圖案為主的紋飾,“幾何印紋硬陶”的名稱就是這么來的。
考古資料反映,商周時代,在江南尤其是閩浙贛諸省都有印紋陶遺存發現。福建地區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數以千計的幾何印紋陶遺存中,閩侯黃土侖類型的印紋陶器最為典型。其中可兼作貯茶具的有罐、壺,而釜應是作為煮茶器的。其中,杯是印紋陶器中數量最多也最常見的飲器,在黃土侖印紋陶墓葬中,杯是幾乎每墓必備的隨葬品。這說明杯也是墓主生前須臾不可或離的用具。黃土侖出土的印紋陶杯大小不一,造型精巧,紋飾繁縟。這些杯有直口深腹單把杯、扁腹單把杯、單耳杯、雙耳杯、圈足杯。其中,單耳杯有著圓筒狀的器身,腹微鼓,平底圓座,配以寬帶狀豎耳,腹部拍印菱形雷紋;雙耳杯則是直口、淺腹,平底微凹,口沿下附有兩個對稱的夔形耳。仿銅器的觚形杯有41件,最多的一個墓里竟隨葬有8件。這種觚形杯一般呈灰褐色、侈口、薄壁,長筒狀喇叭身,多數杯身近底出棱,有些在棱部邊緣附加了卷云狀突鈕,一般口徑有5.8cm-9.8cm,通高8cm-10.2cm。上述杯具的造型不少竟與后世茶具如比相似,令人嘆為觀止。
釉陶
商周時代,南方各地除盛行大量印紋硬陶器,還出現了一類稱為釉陶或原始瓷的器皿。原始瓷又稱釉陶,它的原料、燒制工藝和陶器不同:原始瓷的瓷土經過粉碎、淘洗,用陶車拉坯成形,所以,燒成的器物胎質較一般陶器更為細膩致密,器形更為規整。原始瓷的器壁厚薄均勻,釉是一種玻璃質,用在陶器上能起到保潔和美化作用,外施青釉的陶器更便于洗滌和口唇接觸,制成飲食器皿,尤其是酒器和茶具便更覺美觀實用。原始瓷器的造型多以圈足器為主,常見的工藝手法有折肩、折腹及斂口;裝飾方法則有刻畫、拍印和堆貼??勺鳛椴杈叩钠餍斡型?、杯(飲具)、尊、罐(貯茶器)及鼎(煮茶器)等。
釉陶器最早發現于安陽殷墟,以后又在鄭州二里崗商代早期遺址中再次發現。以后此類原始瓷器更大量發現于江南西周遺址和墓葬。如安徽屯溪、江蘇鎮江的西周大墓中都出土精美的原始瓷器,其中不乏早期的代茶具。學術界有人研究認為,這一時期北方的釉陶器是由南方流入的。
總之,筆者以為,從商至西周,由于商人嗜酒和周人禁酒,人們對茶的需求更為迫切。茶在國人生話中的地位存在一個不斷被提升的過程。周以后,隨著青銅酒具數量的急劇減少和印紋硬陶、釉陶(原始瓷)食具的普遍使用,茶具最終從食具中分家已是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