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狹義上,可以理解為品飲之藝。注重茶品、水品、備器、沖泡技術、茶侶、環境的布置、服裝音樂的設計等,以美好的形式呈現一種主題或民族風情,是一種動態的生活藝術表現過程。
佛茶茶藝要表現的是佛教文化。由于佛教文化廣博無涯,因此要有選擇地去突出呈現一個主題。普陀山被列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一直被奉為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千百年來,凝聚了極其豐富的觀音文化。傳說觀音慈悲為懷,隨種種緣,現種種身,說種種法。佛經記載有六觀音,三十三身之說。最為人熟識的有白衣觀音、楊柳觀音、千手觀音等。觀音形象已深入民眾心底。鑒于此,我們希望通過佛茶茶藝的展示形式,讓更多的普通民眾感受佛教文化。
茶品選用的是普陀山佛茶。自古名山名寺出名茶。普陀山佛茶始于唐代,一直到明代,寺僧種植茶樹,供佛敬客之用,傳承不絕。明·李日華《紫桃軒雜著》記載:“普陀老僧貽余小白巖茶一兩,葉有白芽,潤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肺。僧云,本巖茶只五六斤,專供觀音大士,僧侶啜者寡矣。”因此,普陀山佛茶是佛茶茶藝中最恰當不過的茶品。
在確立了主題表現和茶品的基礎上,我們結合佛家禮拜獻供的禮儀程序,選擇合適的茶具、水品和沖泡技法,并設計茶席、服裝、音樂、場景等元素,相對完整地創作了佛茶茶藝。
佛茶茶藝可選擇在茶道館等小型場所,也可公開表演。基本程序包括迎賓、凈手、焚香、添水、請佛、凈盞、點茶、獻供、調茶、供佛、敬客、回念、禮畢。其中凈瓶、柳枝、手印構成了茶藝的主要元素。
手印,又稱印契、印相、意印等,或單稱“印”,指諸佛菩薩和修行者雙手和手指所結的各種姿勢。佛菩薩與本尊的手印,象征特殊的愿力與因緣,因此修行者與其結相同的手印時,會產生特殊的感應。茶藝中呈現的手印主要有說法印、無畏印、與愿印、禪定印。此四種印是一般佛菩薩常見的手印。另外,又有表現觀音文化特有的圣觀音手印、觀自在菩薩手印、白衣觀音印、千手觀音八葉印、如意輪觀音印等。主泡者在結手印前,必須恭敬真誠,然后方可結印。印能使結者安住身心,寧靜忘我,過濾塵心,化為慈悲之心。以此“心”點茶,不但茶味如同甘露,而且能感染周邊喝茶人,可謂功德無量。因此,手印是茶藝、茶禮和茶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須以十分恭敬真誠之心認真對待,千萬不可僅僅當成一種普通的動作或形式。
相對于佛教茶禮和茶禪,普陀佛茶茶藝中的手印表現要更加藝術形象化一些,而宗教色彩則相對較為淡薄。主泡者最好為一氣質純凈、相貌秀麗的少女,著白色衣裳,令人有恍若仙子之感。音樂要求配合茶藝過程,或凝重肅穆,或輕靈優美。布景可選大幅紫竹幽深、山泉潺潺的圖景。整個場景要求營造出圣潔幽靜的氣氛。令觀者把身心也完全安住在佛茶茶藝的每個過程中,和茶師一起洗滌塵心,回歸當下,體驗生命的真實意義和單純的快樂,享受此刻這一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