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本刊
《海峽茶道》辦得很好,我在臺灣也有閱讀。茶道的核心是道。種茶、做茶、賣茶都要有道,這個道應該理解為道德。融入了道德的茶,才是好茶。茶不能無道。現在有些功利思想太重應該摒棄。種茶如果只顧賺錢。搞得生態破壞,那就不對了。我們提倡“留住青山留住茶”,這也是為什么我在臺灣發展有機茶的原因,我想《海峽茶道》應該廣泛宣傳這種思想,增加這個教育平臺的作用。
茶,是一味神圣的東西,可以清心寡欲,有益健康。它是很好的養心妙品。養身兼益身,休閑兼修行,做茶好處太多了。你們做雜志。可以借茶這個載體來提升民眾的“道”,很有意義。
——臺灣茶協會理事長 圣輪法師
上期點評
我是一位成都的讀者,看過上期《海峽茶道》的獨家閱讀文章“無茶不成都”,感覺“品城”這一系列的構思和策劃大膽而有創意,因為相對于其他雜志的“品城”系列。比起他們的品人文、品時尚,品城市中的茶味在操作程度上明顯要困難許多。但是從連續兩期的品泉州和品成都來看,《海峽茶道》用細膩又不乏現代元素的文字把這兩座與茶有關的城市成功勾畫出來。文章中還出現一些新鮮獨特的觀點,連我這個在成都生活了幾十年的人都還未體味出來。跟著“無茶不成都”中的描述,我在茶館喝茶,也會試著尋找“老茶館記憶”,體驗“現代茶館生活”。
——成都讀者 劉先生
編輯部回復:2008年,《海峽茶道》的一個重大調整就是在獨家閱讀中增加“品城”這個欄目。我們將持之以恒地把它做下去。品城,實際就是把一個與茶結緣的城市,她的核心、她的內質通過茶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希望將這種感覺體現給讀者,在您讀茶、品茶的過程中拓展思維、拓展知識空間,以更豐富多彩的報道回饋給您。
讀者來信
《海峽茶道》很有特色。我很喜歡,但美中不足的是。貴雜志缺乏互動欄目,建議開辦一個《雅逸園》專欄,開展以詩、詞、聯為主的有獎征集活動。詩、詞、聯是我們的國粹,是弘揚茶文化的優秀載體,充分發揮其作用,《海峽茶道》將更加引人入勝,何樂而不為7再建議開展每期有獎評刊活動。進一步激活廣大讀者的熱情,相信《海峽茶道》將更受歡迎。言不盡意,祝《海峽茶道》越辦越好!另作詩一首。以表拋磚引玉之情。
《樂在其中》:清甘致癮耐心嘗,品出溫馨雅自揚。靈性修成謀事遠,奇神養得健康長。識香人海逢源巧,辨味紅塵取道強。莫看杯中方寸小,功夫到處美無量。
——熱心讀者 羅先生
編輯部回復:您的點子很好,我們也一直在計劃這個欄目。并打算在時機成熟時推出。與茶友們互動交流,一直是我們的愿望。建立茶道博客也就是為了將更多茶人凝聚到一起。將品茗的感悟、人生的點滴與天下茶人分享。
國畫大師張大千愛茶,每天早午吃點心。都要有茶,點心質量還是次要,重要的是要有好茶,否則就會吃得不開心。據張大千的秘書介紹。“擺龍門陣”(聊天)、品茗、逛花園、作畫是他每天生活的基調。
張大千喝過多種茶葉,在祖國大陸喝西湖龍井、廬山云霧茶。在日本喝玉露茶,晚年在臺北最愛喝鐵觀音,平時也喝清茶。他喝茶時頗為講究,為去掉灰塵,沖茶的第一道水一般不喝,沖第二道時,才依次倒入杯中,第一杯較少,第二杯稍多,第三杯再多……然后再從最后一杯由少漸多倒回來。這樣使每杯茶的濃淡保持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