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壺發人幽思,也常常惹人遐想。二十多年前,陪臺灣“壺癡”朋友,去宜興買紫砂壺。其間,我去拜訪壺藝名家、老朋友章靜,因久別,晤談甚洽,依依惜別時,他送我“紅色”紫砂小壺一把。臺灣朋友買過紫砂壺。就地和我分手。
老朋友章靜送我的“紅色”小壺,很讓臺灣朋友“眼饞”,回臺的最初幾年。一直在來信、來電中提及,讓我加惠轉讓與他。因是朋友送我的物品,怎能易人?被我婉拒。后來。已是著名宜興壺藝名家的章靜,冬遭煤氣的不幸,英年早逝。臺灣朋友也就不再提及此事。
近日思念舊友。將庋藏了二十多年的壺取出把玩。發現原來這是一把珍貴的朱泥仿古小壺。壺面朱紅絢麗-細密的波紋褶皺,似油畫布上的朱紅筆觸,畫在壺上,有著似畫非畫的美感。壺在手中,手感溫潤、滑順。純熟高超的制壺技藝,流暢的制壺思維定勢。使壺在成型過程中,幾乎未作修正,一氣呵成。這從壺體燒成壺面上可以看到。沒有一般朱泥壺上多少都要留下的修正痕跡,這是老友在有意無意地向我顯示他的壺藝!見此,心中驀然涌現出難以想象的酸楚!當初怎么沒能及時把自己的贊許的信息及時地反饋給他?
這是一把傳統的仿古光素器“匏瓜壺”。是壺藝愛好者較喜歡的那種傳統的實用壺。以這把有著古韻今輝的“匏瓜壺”來看,他選料考究,紅亮的色澤,沉著幽雅,泥、色、形、工俱佳,可說是紫砂壺中的“名門閨秀”。純優質的朱泥制壺,也可稱得上是紫砂壺中的“貴族”了。其造型典雅、飽滿、和諧。蓋子、截蓋、壺腹連成一體。線條轉折自然流暢,壺腹充盈自然擴張,樸實而不夸張。絢麗并不張揚,造型更加藝術化了的壺身,酷似大自然中的“匏瓜”。或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鮮紅的壺體就是秋收的果實·人們·享受收獲吧!這壺只要看上一眼,足可讓人遙想春華秋實的過程,惟妙惟肖的、美麗的“匏瓜”形體,其寓意之深刻,早已超然物外了。
章靜之所以在當時已是小有名氣的壺藝家。是因為他的制壺一直是用傳統全手工的成型技法。沿用的是木轉盤拍打、鑲接成型技法。這把朱泥壺的制作,就是用上述方法制成。他不屑于一般多采用的轆轤拉坯,用模具檔坯的省力的方法制壺。
朱泥的礦石呈橙黃色。埋于泥礦底層,質堅如石,亦稱“石黃泥”。朱泥收縮率高,壺面上的褶皺是燒造時的收縮率高所造成的自然美。是一般紫砂壺很難有的,這也成了鑒別朱泥壺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有“無皺不成朱”之說。一把打好身筒的壺體直徑如為10厘米。待過幾天把壺坯完成后,壺體的直徑就變為9.4厘米,燒成時僅為8.1厘米。因此,它適于制成小容量的壺,因成型較難,成品率只有60%左右。
朱泥壺適于沖泡輕發酵、重香氣的好茶。我的“匏瓜壺”的第一泡,是以臺灣高山烏龍茶作為首選,只見沖出來的茶湯清潤。香氣高揚。滿室生香,入口茶味彰明較著,茶之真味盡顯。但使用朱泥壺須知。溫壺時應由外而內,由上而下,不要用沸水直沖壺底,壺受驟熱容易驚裂,尤其是在北方冬季早晨的第一壺茶,溫壺時要特別小心。這是和一般紫砂壺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