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您注意到沒有,繁榮中的閩南金三角。不但銀行與金店如雨后春筍隨處可見,小型的書屋與茶莊近來也悄然涌現于大街小巷。“喝好茶,讀好書”已日漸成為一種時尚,它默默地與奢靡的燈紅酒綠分庭抗禮,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并蒂蓮一花獨秀的文化景觀。
如今文化界“救救”之聲此伏彼起,卻似乎尚無“救救茶文化”之呼吁。有千年歷史的中華茶文化老樹新芽。較為自如地適應了當前經濟運行機制變幻的風風雨雨:茶葉借文化生財,文化人借茶性之溫良而蕩滌浮躁。二者相得益彰。
“茶文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我以為“茶文化”還是廣義理解為好。那種將“飲茶”與“茶文化”做涇渭分明的區分未必科學。茶文化應像一位慈愛的老人,將所有對茶葉的品評、感受、議論及聯翩的浮想都擁入他寬容的懷里;更是一部浩瀚茶大典壯美的囊括,人類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涉及茶的物資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茶文化林林總總的葉茂枝繁。
人們,包括名人和凡人,往往都喜歡說茶文化特別是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似乎唯有這樣一說,才能凸現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才能讓國人在清茶一杯面前充滿了自戀的底氣與民族的豪情。茶文化也由此多少萌發出令人望而卻步的敬畏。那么茶文化究竟精在哪里深在何處?在歷史的云里。在山河的霧里,有誰能說得清楚?!陸羽的《茶經》精深了嗎?歷代的茶詩茶話精深了嗎?蘇東坡還“佳茗似佳人”呢。從唐代盧仝的連飲七杯,到紅樓夢妙玉的“一杯為品”。歷代文人墨客盡管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生花妙筆,但親和、解渴、夏動、素凈、淡雅,一壺一盞總相宜,這才是我們的茶文化。于本人而言,一本閑書一壺好茶一束午后的陽光,如此“三合一”方乃醉煞老夫的茶文化經典情境!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老百姓“開門七件事”中平和的一件。是綿延千年的養生文化,人最大的本能就是愛惜生命。就養生功能而言,茶可謂“萬飲之王”。如此“不抽煙。少喝酒,多飲茶”的“活命哲學”勢必將在新世紀中成為主宰。若是煙鬼、酒徒、茶客。三者必居其一,相信理智之人必有明智的選擇。盡管茶與人,人與茶,尚有一些未知的密碼,但科學研究遲早會破解它。這不應該成為所謂“精深”的理由!
溪流涓涓,茶文化是親和實在的民俗文化,是淡薄順暢的飲食文化,它絕對博大但絕非精深,某些所謂的學者與教授喜歡用艱澀難懂的所謂學術語匯去解構茶文化,三章九節,云遮霧障,結果是讓人越讀越糊涂,精深你的頭。可謂誤人子弟忽悠大眾,為我所不齒!
茶文化是形影難離的民生文化,點多面廣,包羅萬象。時尚或傳統的茶藝表演僅僅是茶文化大樹上的一葉而非大部,把茶藝表演稱為茶文化表演嚴重不妥,實乃故作多情的一葉障目,或曰別有用心的商業演義。
老茶館的一聲吆喝回聲悠悠,驅散那精深的云霧,撩開那玄虛的面紗。中華茶文化實實在在,唐宋元明清。一壺熱茶湯,幾朝老百姓它深深地根植在神州大地的蕓蕓眾生之間,成為寬厚善良勤勉的中國人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