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暑當空,知了長鳴。心煩。難得周末得一閑,想起約上三五好友,躲避著俗界雜事,找個地方泡茶發呆去。一通電話過去。老板們昨夜忙于應酬現在還在夢鄉;上班一族們想必也忙于補休,大清早一切通信手段皆不通。信手再撥通死黨茶友的電話,說明來意,居然不謀而合。于是趕緊收拾茶葉茶具,一溜煙地小跑下樓,和兩位齋友直奔目的地。
紫竹林寺,坐落在鷺島市區內金傍山附近,也算鬧中取靜。沿著水泥小道,繞過金傍山后面,五六分鐘的路程就到了。感覺寺廟有點小,靜靜的,鳥語花香。可應了那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一打聽,紫竹林寺乃是佛教界中著名的閩南佛學院之女眾部。也算得上佛教中的高等學府。適逢佛學院入學大考,眾多慧根靈巧的比丘尼在走動溫習功課。我等不敢喧嘩。早打聽到寺中有位對茶道頗有造詣的比丘尼。在寺廟尋人時,得來全不費功夫,對面迎來一位面善的小尼。好像有過一面茶緣,自告奮勇地過去說明來意。稍等,小尼回來告知,法師稍候就到。
小尼引著我等,沿著綠陰如畫的清幽小徑。踏著青翠的石板路,走往具有閩南建筑風格的用石頭建造的客堂等候。進門,幾張簡潔的實木會議桌和一套氣度不凡的紅木茶幾映入眼簾。愛好實木的我。稍坐,自然是不動聲色地觀察體驗著實木的自然之美。法師來了,簡單的寒暄,早得知法師珍藏有很多老茶。我當然不敢班門弄斧。僅從包里掏出幾泡新茶和一泡老茶,希望拋磚引玉般一睹法師的上等好茶。
席間,潔白的蓋碗整齊樸素安靜地排放在茶盤上,用開水燙過一遍之后,茶碗里正冒著裊娜的熱氣。掰一小塊茶餅入碗,細看茶餅,條索挺拔、纖細、緊實、油潤有光澤,色澤墨綠。沿碗壁繞圈注水而入,茶葉在水中微微地翻舞,淡然地伴隨著太陽味道的自然香隨熱氣幽幽散發開來,猶如受委屈的小孩負氣而出,水色也隨著茶香彌漫慢慢泛開淡出黃綠……
茶湯清澈淡黃,隱約其間的黃綠更是帶來了一份清幽無比的心境。邊聞邊嘬,聆聽著法師談起佛教的源流。談語間,從南普陀的弘一法師閉關處遠至虛云大師當年的修行出雞足山。神望千山萬水。感嘆的是,近代高僧的脫俗和博藝。突然間。感覺到這新茶苦澀余香中缺少點什么,醇厚感!對了。缺少的是經過歷史和滄桑歲月的陳年老味。其實是心經摸象,微動。提議換一泡老茶品茗。
從那破脆的棉紙中。掰出一小塊褐紅油亮的條索分明的老茶餅,輕輕地放入碗中,沿碗壁微微注入溫水,慢慢地打開老茶的歷史之門;水加溫,蟹眼已沸。再提壺注水。老茶獨有的經過滄桑歲月的酒紅色歷史痕跡盡在水色中慢慢地呈現出來,有著琥珀般的晶瑩……歲月如歌,聽著法師講起了喝普洱茶的歷史,說起武夷巖茶的魅力,談起鐵觀音的泡法,從中得知所謂的“茶膽”。茶膽,指的是一泡好茶的中間部分,也許不是最精華,可是它是每泡茶的核心。說的是——泡茶時,要沿著茶的四周慢慢地泡開,不要輕易地驚動它,為的是讓“茶膽”的內質隨著每一遍泡茶慢慢地滲透出。內斂不張揚。低調灑脫。茗興正起,法師破天荒地邀請我等俗人到其修行處共茗。那當然是好,我等喜出望外。
沿著福地而行,突然間,一小尼告知法師,有重要寺廟事務。我等乃知趣告辭。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不免有些遺憾,未睹法師好茶。折回原路,沿石階而下,自思頓悟:我等上山其實不僅是尋找好茶,重要的是聆聽茶葉的訴說。體會“茶膽”的內涵。嘆有時遺憾也是一種美,喜歡的不一定要擁有,擁有的一定要喜歡。更嘆有時人生猶如“茶膽”,一段感情,一段經歷,也許是一輩子的財富,等著你用心地體會呵護著……學會惜福!真是“半日浮生一盞茶,紫竹禪香幾忘塵”,也許,未來的日子,用平靜的心態,慢慢地泡出自己的人生“茶膽”,若干年再回首不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