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損傷愈合后,瘢痕仍繼續增生,突出皮面,形狀不規則,高低不平,潮紅充血,質地實韌,有灼痛和搔癢感,遇環境溫度增高,情緒激動,或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時癥狀加劇,嚴重地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其生活質量。為了探討對瘢痕增生治療的新方法,我科近年來采用瘢痕切除、可吸收合成線皮內連續美容縫合技術[1]和加壓、藥物、放射、功能康復綜合療法相結合,效果明顯,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04年3月~2007年9月皮膚科住院手術的瘢痕增生患者34例(男14例,女54例),年齡10~55歲,平均35.5歲,病程8個月~6 年;病變部位:前胸9例,下腹14例,腰背部13例,上肢15例,下肢14例,肩頸部3例,面積最大者15cm×2.5cm ,最小者 2cm×1cm ,療效明顯。
1.2方法:手術切除瘢痕組織后,采用絲線行切口肌筋膜及皮下組織分層間斷縫合,再用4-0雙針可吸收縫合線先在切口一端行帽狀縫合使縫合線固定,剪去皮外線頭,向切口另一端沿真皮層行連續平行縫合,針距0.5cm,至切口另一端將針穿出皮膚外再行帽狀縫合使縫合線固定,皮膚切口呈線狀對合平整良好,采用彈力繃帶、彈力網套等加壓包扎。從術后第2天開始,在2周內給予1500rads放射治療,創面愈合后,及早應用夾板保持關節于功能位,配合藥物(透明質酸刺激因子、瘢痕貼)、熱敷、離子導入、紫外線照射、電磁療法。
1.3效果:可吸收縫線光滑耐磨,易于在皮內穿行,縫合時不穿透皮膚,對切口血液循環干擾少,傷口表面平整,對合整齊,外表美觀。皮內縫合可解除瘢痕癥狀,預防瘢痕增生,對抗瘢痕攣縮,預防肢體功能障礙,促進患者心身健康的恢復。
2討論
傳統的經皮絲線間斷縫合法,術后因縫合線張力大,切口疼痛明顯限制了患者的活動, 增加了患者術后恐懼和焦慮不適, 延遲了康復時間,住院時間長[2]。此法亦增加了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的機會,皮膚上難免有細菌,縫線穿透皮膚時,細菌可經針眼進入皮膚及皮下組織,且出針離切口緣有一定距離,針穿透皮膚及皮下組織時易產生血腫而導致傷口感染。絲線縫合在針孔周圍,常因壓迫或切割皮下組織,加之線結引起異物反應,導致傷口愈合后產生針眼結節和線結瘢痕, 因此絕大多數患者尤其是有瘢痕體質者,以后遺留蚯蚓狀或蜈蚣樣手術瘢痕, 影響美觀或導致肢體功能受限。對瘢痕切除后的傷口采用可吸收縫合線進行皮內連續美容縫合,切口按組織的原解剖層次整齊對合,傷口愈合好,術后3個月復查, 切口瘢痕小呈線形,無線結瘢痕及針眼瘢痕, 較好地保留了肌膚的完整性,由于縫合線不穿透皮膚對切口血液循環干擾少, 所以切口愈合快、愈合好, 減少了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的機會, 明顯優于普通絲線縫合,對暴露部位改善手術傷口美觀具有美容意義。吸收合成線分子量低,它以乙醇酸和乳酸為原料, 經聚合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無抗原性,無致熱原,該線水解后的無毒物質可被人體吸收和代謝,異物反應輕微,有抑菌作用,能使傷口愈合平滑柔軟, 并能向纖維結締組織向內生長, 其抗張力強度大,柔韌性好,能順利通過組織,損傷小,組織反應小,且無需拆線,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住院費用,深受廣大患者的歡迎。
[參考文獻]
[1]謝玉娥,袁好軍,李秀蘭,等.面部軟組織損傷的急診美容修復[J].中國全科醫學,2003,6(2):153.
[2]李含志,楊光煜,錢如林,等.Prolene線連續黏膜下縫合氣管、支氣管成形59例[J].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4,18(4):278.
[收稿日期]2008-03-26[修回日期]2008-05-04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