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小瞼裂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又稱瞼裂狹小-上瞼下垂-倒向型內眥贅皮綜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MIM:110100),臨床發病罕見,多呈家族性發病。2008年2月我院收治一例,并進行了家系調查和文獻回顧,現報道如下。
1病例介紹
某男,18歲。于2008年2月25日來我院就診,該患者出生后瞼裂狹小,雙上瞼上舉困難,無重瞼,視物時需抬眉,仰頭,自幼智力正常,父母非近親結婚,體格檢查:全身檢查未見異常,雙眼裸視力均為1.0,倒向型內眥贅皮、雙眼瞼裂長度右24mm,左22mm,瞼裂高度4mm,內眥間距40mm,雙眼上瞼下垂,上瞼提肌肌力為0,雙眼向各方向運動自如,瞳孔直徑正常,對光反射靈敏,Bell征陰性,新斯的明試驗陰性,張口-瞬目綜合征陰性,實驗室檢查:3大常規、凝血系列、輸血5項等均正常,心電圖、胸片正常,在局麻下施行雙側上瞼下垂矯正(額肌瓣懸吊法)及內眥贅皮矯正術,取得了滿意效果(如圖1)。家系調查4代人中有7人發病(如圖2)。
2討論
先天性小瞼裂綜合征,又稱小瞼裂畸形、瞼裂狹小綜合征、先天性瞼四聯征、Komoto綜合征,該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僅為萬分之一[1]。 BPES于1841年由Aon Ammon首先報道,1921年Komoto進行了詳細地描述。作者回顧近10年國內相關文獻,共報告先證病例近30例,家系調查發現病例200余例。
目前,本病臨床診斷標準為:瞼裂狹小、上瞼下垂和倒向型內眥贅皮三聯征為主要特征,并伴有鼻梁低平、眥距過寬、眉毛粗黑等眼部及顏面部的畸形。部分病例除眼部表現外還有其他系統表現如智力低下、生長障礙、房或室間隔缺損、肌張力低下、小頭及突出耳等。BPES可分為兩個臨床亞型:Ⅰ型為普通型,由父親傳代,女性患者伴有不孕癥,其外顯率100%。Ⅱ型外顯率96%,父母親傳代機會均等[2-3]。我國所報道的病例中,由父親傳代占絕大多數[4]。本家系由父親傳代,女性患者生育能力均正常,所以屬于BPESⅡ型。遺傳方式為祖父和姑奶奶→父親和兩個姑姑→先證者和先證者弟弟。本家系3代人中有7人同患此病,無近親婚配史,呈家族性發病,符合家庭性遺傳規律。該家系發病無性別差異,自幼發病,男女發病機會均等,世代相傳沒有隔代現象,符合常染色顯性遺傳規律。BPES病因目前尚不明了,但與該病有關的基因已基本探明,普遍認為位于3q23染色體上的FOXL 2基因的變異、缺失與該病的發生有直接關系[3-7] 。通過典型體征和家系調查可對本病進行臨床診斷,但該病的早期診斷及預防有賴于基因技術的發展。
目前對BPES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整形手術矯正眼部及顏面部畸形。整形手術治療基本原則是瞼裂開大及矯正上瞼下垂。對眼部多種畸形同時存在的病例,以往多采用分期手術進行矯治,但因為分期手術不僅讓患者遭受多次手術痛苦、經濟負擔加重,且手術效果也無明顯優勢,故近年來多主張同期完成[8-13]。對于本例患者作者亦在同期內完成瞼裂開大及上瞼下垂矯正手術,取得滿意效果。手術方法的選擇及畸形矯治順序略有差異,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應先進行內外眥松解,再根據上瞼提肌力量情況選擇相應的方法進行上瞼下垂矯正。部分患者結合隆鼻術進一步改善療效。針對手術時機的選擇,一般認為小瞼裂、上瞼下垂同時合并有弱視者,應早期手術,但年齡過小,眼輪匝肌收縮過強,額肌未發育完全,手術不易成功。有作者認為,內眥贅皮矯正可在2歲左右進行,瞼裂開大在3歲為宜,上瞼下垂在4歲為宜[14]。
本病發病率雖低,但呈家族性,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影響極大,而且對女性患者還可能影響到生育,因此治療上應該積極主動。但目前的治療僅限于對已患病者進行外觀改善,對未來發生者不能預防,對不能生育的患者也無有效治療方法。有理由相信,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未來從基因水平對本病進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從根本上杜絕本病的發生將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焦永紅.小瞼裂綜合征[J].國外醫學眼科分冊,1998,22:118-121.
[2]Diame B,Jo V,Ludwine M,et al The human FOXL2 mutation database[J].Human Mutation,2004,24(3):189-193.
[3]Siv,F,Stylianos,E A,Jean L.FOXL2 mutation in blepharoph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Challenges for genetic counseling in female patients[J].Am J Med GnetA,2003,117(2):143-146.
[4]胡誕寧.眼科遺傳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17.
[5]張為民,逢 惠,施惠平,等.瞼裂狹小、倒轉型內眥贅皮和上瞼下垂綜合征Ⅰ型相關基因的定位[J].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2001,18(1):8-10.
[6]徐路生.瞼裂狹小、倒轉型內眥贅皮和上瞼下垂綜合征基因的定位與克隆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遺傳學分冊,2002,25(4):248-250.
[7]林立新,劉 霞,唐勝建.小瞼裂綜合征致病基因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遺傳學分冊,2004,27(6):375-377.
[8]黃渭清,喬 群,趙 茹.先天性瞼裂狹小綜合征的手術治療策略[J].整形再造外科雜志,2005,2(3):167-169.
[9]任 敏,滕 利,馮國平,等. 一期手術矯治先天性瞼裂狹小綜合征[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7,21(11):1219-1221.
[10]楊小武,高廣勝.手術矯治小瞼裂綜合征[J].中華眼科雜志,2002,38(6):359.
[11]張 陽,尹樹國,聶慶珠,等.小瞼裂綜合征的一期手術矯正[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2,18(4):252-253.
[12]王太玲,張海明,王佳琦,等.先天性小眼綜合征的矯治[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3,9(6):328-330.
[13]蔣未臺,蔣伯熙,蔣錚錚.先天性小眼綜合征的矯治[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6,12(3):183-184.
[14]吳 敏.瞼裂狹小-上瞼下垂-倒向性內眥贅皮綜合征一家系手術治療一例[J].眼外科職業病雜志,2007,29(6):479-480.
[收稿日期]2008-03-12[修回日期]2008-04-08
編輯/何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