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世紀文學”研究述評

2008-01-01 00:00:00畢文君
南方文壇 2008年1期

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文學,這是文學發生的時代背景。而每個時代都在成為歷史的宿命中不斷前行。時間的挽留唯有靠同時代人的記憶和書寫。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如何為自己時代的文學立此存照?如何保持文學研究與文學現狀的同步進行?如何使我們的文字為后人留下一些爬梳的可能?在以文學收藏時代的名義之下,“新世紀文學”研究已經開始了它的理論旅行。早在1993年就有將“新世紀”與“文學”一并談論的文章,如荒煤的《新世紀的文學要真正站起來》①、馮牧的《新世紀對文學的呼喚——〈世紀印象〉引發的一些感想》②、吳野的《呼之欲出的新世紀文學》③。但這些文章都把新世紀作為文學的一個時間性定語看待,并未將“新世紀文學”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概念提出。真正將“新世紀文學”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提出并加以研究始于《文藝爭鳴》,自2005年第2期開辟“關于新世紀文學”專欄,持續到今,可謂領時代之先。至此,在文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都展開了以“新世紀文學”為中心內容的學術會議和小范圍的學術討論。而代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較高水準的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在2007年第1期連續轉載了三篇關于“新世紀文學”研究的論文④。人民文學出版社亦于2007年1月出版了由張未民等主編的《新世紀文學研究》論文集,該書被列入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對象。可以說,學術界、官方機構與主流傳媒的認同更加凸顯了該研究領域的重要性和學術價值,也從更大范圍反映了當下文學研究的熱點現象。隨著對于“新世紀文學”研究的深入,一些重要的學術問題和研究方法也逐漸顯露,當然這些問題的出現亦從內部證明了“新世紀文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被提出的有效性、廣延性。因此,有必要就近年來關于這個命題的研究加以整合,進而引起更為深入的探討。在筆者看來,“新世紀文學”研究中有四個方面需要學界進一步關注。

一、“大文學”與“大歷史”的關系:

彌合還是悖論

文學與歷史的關系歷來是一個難以說清、互相駁詰的問題。新歷史主義的出現更是將二者關系闡釋得充滿玄機。所以在此框架中談論文學與歷史就難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文學處于歷史之中,被歷史所規定;另一方面,歷史對于文學的選擇往往遠離文學本身。它們的距離究竟有多大?是文學修補、想象、照亮歷史?還是文學拼接、解構、篡改歷史?是歷史選擇文學?還是歷史遮蔽文學?這樣的疑問可以無休止的爭論下去。

恰如程光煒在《“新世紀文學”與當代文學史》⑤ 中追問的:“‘新世紀文學’究竟是一個‘文學’命題還是一個‘歷史’命題。”⑥ 正是在這個問題背景下,“新世紀文學”研究中有兩個關鍵詞值得關注。一個是“大文學”,見于雷達、任東華《“新世紀文學”:概念生成、關聯性及審美特征》⑦,論者認為:“‘新世紀文學’也正是應對文學形勢在新時代的巨大變化,試圖整合各種資源,超越純文學的概念局限,從而重構21世紀的‘大文學觀’。”⑧ 也是在這個“大文學觀”的涵蓋下,該文及稍早的《新世紀文學初論——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走向》⑨ 同最近的《論“新世紀文學”——我為什么主張“新世紀文學”的提法》⑩ 共同構成了雷達對“新世紀文學”命題中“大文學”觀念的拓展。在筆者看來,這種“大文學”觀念的提出是為“新世紀文學”確認自身存在的合法性,重新找到文學應有的功能和自信,為文學重新確認當下及未來的位置所在。但“大文學”的提出并非空穴來風,它涉及“新世紀文學”命題中另一個關鍵詞,即“大歷史”,見于張頤武《大歷史下的文學想像——新世紀文化與新世紀的文學》(11),論者認為:“我們發現中國當下的發展卻是在兩個方向上獲得的:一是在對于世界秩序的參與中,二是在普通人爭取財富,改變人生的努力中,中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也獲得了百年現代史中最為清晰的‘和平崛起’的歷史機遇。在這里,現代中國所并沒有歷史境遇卻由于空間的轉變已經來臨,歷史超出了我們預設的途徑,似乎進入了一個完全的意外,但其實這也是‘大歷史’本身的轉變的結果。中國歷史超越了原有的‘弱者’意識和‘反抗’意識,獲得了意外的發展。”(12)其后的《新世紀文學:跨出新文學之后的思考》(13)繼續了他在“大歷史”觀念下對“新世紀文學”的思考。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張未民對“新世紀文學”的“時間”問題的探討,見于《中國文學的“時間”——關于“新世紀文學”論述的一個邏輯起點》(14),文中談道:“新世紀文學仍在求新之中,卻與古今中外的文學資源在走出二十世紀的進程中構成了一種新的對話性關系,與歷史同時與現實生活也沒有多少緊張的情境,反而顯得從容、寬大,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對以前的文學,或者二十世紀的文學有很多繼承性的傾向在里邊,也有很多改變在里邊,而其最大的改變,就是有一種超越現代性內部的緊張和‘斷裂’的傾向,并因此而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形成很大的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的確是二十世紀的‘后世紀’,是現代性同時又是這種現代性的‘后現代性’,這本身就可以構成了一種新的超越,一種歷史的新的總體化。‘新世紀文學’的概念也因此使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更加具有整體性和存在的理據,從而開啟自己的‘新’的‘世紀’。這正是新世紀文學的歷史邏輯的起點。”(15)顯然,該文對“時間”的論述將張頤武提出的“大歷史”具體化,也更為學理化了。而對歷史中時間問題的想象和談論恰恰暴露了在構建“新世紀”這個命題背后所隱含的現代性焦慮。即使“大歷史”下的“大文學”依然無法逃脫這一被外在框架所規定的宿命。

“新世紀”的指向是一種時間概念,而“大歷史”、“大文學”都是一種空間概念。盡管論者極力主張:“在時間的理性尋求基礎上尋求空間的發展,這是新世紀中國文學合乎規律的豐富性和盛大性的前提。中國文學自古以來往往既有時間的循環與進化,又往往以思想文化的、地理的、個性風格的空間展開取勝。新世紀文學自當以此道視之。”(16)但也需要給予思考的是:宏觀研究視野之下是否又是“大歷史”對文學的遮蔽?在涉及到具體的文學現象時往往是“大歷史”無法解決的。這在張頤武另一篇文章《日常生活平庸性的回應——“新世紀文學”的一個側面》(17) 中凸現出來。事實上,論者在文中更應注意的是這個“新世紀文學”側面研究中隱含的矛盾之處。一方面,他認為:“當前的‘新世紀文學’從兩個方面對中國‘新文學’實現了超越,一是對文學直接投射‘現實’的可能性的反思,并導致了對于文學復雜性的再認識;一是關注現實生活的具體性,致使一種日常生活的特色開始呈現出來。這兩種文學走向都是對當下歷史境遇的投射和反映。”(18)另一方面,認識到:“這種反映也凸現了一種持續的困擾和焦慮,即如何面對日常生活本身的平庸性問題。這種對日常生活平庸性的感受,正是當前境遇下文學的典型表征。……而對這種平庸性的焦慮與不安仍然是新語境下文學寫作的基本主題之一。”(19)筆者以為張頤武對日常生活平庸性問題的反思,更為突出地反映了這樣的問題:“新世紀文學”的這種“大文學”觀念如何與“新新中國”的“大歷史”觀念保持內在的一致?正如論者自己所言:“文學悖論式的現狀是新世紀文學重要的特征。它源于對社會文化的轉型和一種理解的復雜性。”(20)畢竟,無論怎樣的“大歷史”都不是無端生成的,都需要在時間和空間的范疇中做一番考證。況且中國文學自古就有以文寫史、以文證史的史家傳統,更如章學誠《文史通義》言:“三代以上之為史,三代以下之為史,其同異之故可知也。三代以上,記注有成法而撰述無定名;三代以下,撰述有定名而記注無成法。夫記注無成法,則取材也難;撰述有定名,則成書也易。成書易,則文勝質矣;取材難,則偽亂真矣。偽亂真而文勝質,史學不亡而亡矣。”(21)相對于歷史想象的宏大敘事,那些無關天下大事的文學雖只能是入于稗類之流,但因為文學與歷史的關系往往是不一致的,是表面彌合之下的內在分裂,甚至是作為一個悖論式的存在,因而文學的魅力才得以在歷史的潛流之下綿延不絕,正所謂“偽亂真而文勝質”。實際上,從張頤武的《日常生活平庸性的回應——“新世紀文學”的一個側面》對“底層文學”和“打工文學”的分析來看,論者已經很好地觸及到這一文學的悖論式存在問題。而文學之所以會使其自身在歷史中呈現為一個悖論性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內在的文學精神,是在于這種精神失落還是堅守。所以,“新世紀文學”中的“大歷史”盡管規定了文學存在的時代背景,但它仍不可能對文學存在的本質屬性作出改變。所謂的“大文學”如果還僅僅是一種理想化的文學生態,那么就更表明了文學嵌入歷史縫隙的巨大能量。

二、文學史研究與文學批評的界限:

成規與僭越的空間

一個新的文學研究命題的提出,都有在文學史研究與文學批評方面的交叉性。這樣的交叉性首先基于文學史研究與文學批評之間的界限存在。在文學史研究中有著一套自己的規則,也就是學術成規。在當代文學這門學科中,由于距離時間的接近,很多命名和說法并未進入最后的文學史敘述當中,而僅僅作為一個時下的文學批評術語使用,同樣,之后由追認而形成的當代文學史敘述成規往往又來自先前的文學批評話語中。也正是由于當代文學史研究中敘述成規與當代文學批評話語之間存在著的“交叉性的界限”,“新世紀文學”才有可能在這個“交叉性的界限”里尋找其僭越的可能與理論伸展的空間,并以此進入當代文學史的敘述成規。當然,這樣的僭越往往是以不同意見的方式出現的。但是,在“新世紀文學”這個研究命題提出的同時,盡管也有不同意見的出現,但整體看來,質疑的學術品質和反思的學術精神的相對缺乏仍舊限制了我們進一步的思考。

就筆者所見,對“新世紀文學”命名提出徹底否定的唯一一篇具有論戰色彩的爭鳴性文章是《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上《強悍的宿命與無力的反抗——對“新世紀文學”命名的反思》。論者惠雁冰措辭激烈,對“新世紀文學”的提出表示出強烈的否定,認為:“‘新世紀文學’的命名又是當代文學界與批評界在精神資源清空的前提下,為保證自己話語權的不被散失而精心合約過的一次集體逃亡行動,其中隱匿的‘私人意識’與‘作秀意識’可能比‘文學史意識’更為鮮亮。”(22)盡管筆者對其觀點不完全贊同,但必須從學術的立場上注意該文的說法,而且這種對“新世紀文學”命名的置疑是極為必要的。這種置疑背后所凸現的其實并非“新世紀文學”本身的問題,而是涉及到當代文學這門學科一些整體性問題。自當代文學這門學科建立之時起,很多非學術以外的因素的侵入成為當代文學研究者不斷突圍也不斷被困囿的屏障,但是敢于說出這些常識的人卻常常被有意忽視,因此,最根本的問題即是: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方法和立場表達對這個學科的認識。它的挑戰性一方面來自研究對象的切近,另一方面,也更為重要的是來自我們這些研究者們在多大程度上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以及在這命定的限制背后是否依然能夠提供有穿透力的思想。尤其是在文學批評方面,怎樣能在相對靜態的文學史研究之外訴諸動態的文學批評,同時將活躍的批評理念和審美思想不斷添加到文學史研究當中。而對“新世紀文學”命名的爭議少而闡釋多,這就有將這個命題的復雜之處降低到扁平化狀態的危險。

如果說自我否定是一個學科得以發展的前提,那么更為學理化的、從“新世紀文學”內部及文學批評方面來探討的思路則更能體現當代文學研究的素質和水準。如程光煒的《“新世紀文學”與當代文學史》(23),《新世紀文學“建構”所隱含的諸多問題》(24),賀紹俊的《批評制度與批評觀念——關于新世紀文學批評的思考》(25),劉川鄂的《新世紀文學批評的新策略——批評名家的理由》(26),黃發有的《影子批評——新世紀文學批評的獨立性危機》(27),白浩、唐小林、譚光輝的《文學的新世紀命名與底層關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綜述》(28)。這些文章都涉及了“新世紀文學”研究中最為根本的問題,即“新世紀文學”能否被寫入文學史?“新世紀文學”的文學批評應如何面對批評制度與批評觀念的獨立性危機?可以說,這樣的追問是迫切的。“‘新世紀文學’能否真正地‘超越’支持或默認這一‘成規’存在的根本的歷史‘環境’?不能因為根本話語的過時、失效而肯定文學話語對文學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也不能鑒于根本話語的巨大能量就放棄了對文學話語的堅持,將任何一方推向極端的作法實際上都不足取。如果可以把‘超越’理解為一種純粹的‘批評話語’,而非比較嚴格的‘文學史敘述’,把它理解成為了表述方便而將文學現象從歷史環境中人為地‘抽出’、‘剝離’,那么,對‘新世紀文學’與‘當代文學史’復雜關系的文學史討論實際上并未做充分地展開。”(29)做出這樣的判斷并非妄言,與下文將要談到的文類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的繁榮局面相比,更顯出這方面的不足。

在筆者看來,“新世紀文學”研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在文學史研究成規中尋找到它的資源取向,這個資源取向一方面是新世紀文學自身發展的結果,是文學在當下變動不拘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不斷遠離自身又回到自身的過程,比如文學的審美研究、文學的地域色彩、作家的創作風格等。另一方面是文學批評如何對正在進行的文學發問?并以發問來實現對某種成規的僭越,以達到對文學史研究成規的增加或削減。擴大來看,文學史的研究需要史的眼光和論的深度,但是更要有一種否定的能力,但是我們也必須警惕:文學批評不僅僅是一種不滿和失望,它還要有重建的超拔性,挑剔是必要的,但通過審丑而達到審美才是真正的有力量的文學批評。“批評的運動:它必須既保護也修正正典,同時還要準確地預言出與我們經歷或將經歷的時代相稱的識別種類。……在現時代,批評的功能不是使我們擺脫那無情的真實性,即我們對文化的依賴關系……但是,惟有批評能教會我們去停止按字面意義解釋我們的文化兩難。”(30)就“新世紀文學”這個命題的文學研究和批評而言,對文學研究成規進行“學理化的僭越”、對文學批評保持“品格性的守成”,也許才是二者之間的理想追求。

三、“新世紀文學”的資源:向前

看還是向后看的偏向

如上文所言,“新世紀文學”首先意味著在時間鏈條上的一個維度,那么站在當下,研究者的視野所及則是在為它尋覓可利用和借鑒的文學資源。這種尋覓無論從哪個方向來看都是當代文學經典化問題的延續,于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經典是那些曾經幫助建立和形成一種特定文化的文本。站在更為明確的詮釋學立場上看,經典是那些負荷著過剩和持久的意義,然而卻總是拒絕定論性解釋的文本。在其生產過程中,也同樣存在著如下的悖論:盡管在起源和表現方式上十分個別和獨有,經典在其影響效果上卻具有普遍性的可能,更進一步,在它們持續不斷的被接受的過程中,另一個悖論也顯而易見:它們能否作為經典,乃是文化性地取決于這一特定文化的不穩定性,即是該文化正典的不斷變動過程”(31)。 因而,為“新世紀文學”確立經典的努力是在新的文學資源確立中把握文學傳統的變與不變,這個經典化的過程是文學資源向前還是向后的偏向。

與之相應的是研究的兩個陣地或者兩種傾向:一種是當下式的,向前看的偏向。如對“80后”文學創作現象的研究、對網絡寫作的研究、對“新世紀文學”生產方式的研究,這些文章所談論的各個層面的問題都是尋找研究對象共時存在的“合法性”。而最能代表這方面努力的文章是“新世紀文學”各體文類研究、作家作品評論。對大量作品的關注,這是作為“新世紀文學”得以存在的根基。若無這些作家、作品的支撐,那么“新世紀文學”只能是無源之水。因而,文類研究和作家作品評論也是“新世紀文學”研究領域中涉及文章最多的一個方向。但是,在大量的文類研究和作家作品評論中,卻很少見到高質量的文章,大多為傾向性、總體描述性、期待性的研究,少見批評性的文章。很多人似乎還未完全讀過作品就急于判斷,這樣的不經沉潛的文字多半流于表面,大多是一種浮光掠影式的“思想內容+藝術特征”的拼湊,而未提供文體流變和理論建構的闡發。而值得注意和辨析的是《文藝爭鳴》2007年第1期“雞鳴論壇:新世紀文學與啟蒙問題”的幾篇文章。包括:張光芒的《“偽民間”與反啟蒙》、黃發有的《油腔滑調的“藝術”》、傅元峰的《想象力、個性化與審美蒙蔽》、翟業軍的《迷失的主體》、羅慧林的《塞壬將如何歌唱——近幾年中國女作家的長篇小說創作反思》。這些文章通過對具體作家作品的評價上升到對“新世紀文學”與啟蒙問題的反思,大多從文學批評的角度對新世紀以來的作家、作品、文學現象提出了否定性的意見,并以此表達了對時下文學的失望態度和批判立場。但是這樣的研究思路也不是沒有問題,在這些文章中關注的研究對象依然是那些與研究者同時代的所謂重量級作家,對這些產生一定影響的作家輕易做出否定并非是一種可取的學術態度。這種現象也說明了批評慣性使然和研究視角老化問題。盡管一些中國當代文學方向的碩士生已有將新世紀以來的文學作為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但這些論文并未產生影響,而且就整個當代文學學科的碩士生、博士生來說,這些大量的學位論文除少數之外基本上是一個數量巨大的零存在。在注重學術含量的借口下堂而皇之地對還未有影響力的同齡人的文字保持沉默,這是可怕的惰性。畢竟,時代同齡人的參與或許更能豐富這個活生生的文學現場。

第二種傾向是回溯式的,向后看的偏向,如賀紹俊所言“新世紀文學的真實含義就是確立中國本土經驗并向西方文化‘還貸’的文學”(32)。 那么所謂“還貸”即是追溯歷時性的文學傳統對“新世紀文學”的影響。其中孟繁華對長篇小說及中篇小說的認識、判斷較有個人鋒芒,集中表現在他的幾篇長文中,即《生存世界與心靈世界——新世紀長篇小說中的“苦難”主題》、《“文化亂世”中的“守成”文學——新世紀中篇小說觀察》(33)、《新世紀:文學經典的終結》(34)、《中國的“文學第三世界”——新世紀文學讀記》(35)、《歷史主義與“史傳傳統”終結之后——新世紀文學現象研究之一》(36)、《邊緣經驗與“超穩定文化結構”——當下長篇小說創作的兩種趨向》(37)。較有代表性的是《歷史主義與“史傳傳統”終結之后——新世紀文學現象研究之一》與《作為文學資源的偉大傳統——新世紀小說創作的“向后看”現象》。這兩篇文章以中國古典文學、歐洲十八九世紀文學作為參照系,尤其是《作為文學資源的偉大傳統——新世紀小說創作的“向后看”現象》一文以“‘文人’氣息、重新尋找小說的‘意味’、在潮流之外在布景之內、亂世與太平中的人性、重新走向內心的幻路”為論題結構談論“文學傳統是如何被接受、借鑒和繼承的”(38)。論者選取的具體作家,大多是沒有很多評論性文章關注的,如溫亞軍。但論者卻能發現他們小說創作的新質并給予積極、嚴肅、中肯的評價。而對安妮寶貝這樣已經在文學市場得到認可的作家則從中看到了其文學創作的精神深度和時代意義。這樣經由個體作家的論述開始,進而尋覓新世紀小說創作的整體性傾向,不僅有理論建構上的說服力,更內蘊著當下文學的鮮活氣息。

在這兩種傾向中還應注意一個研究點:就是對當代重要作家在新世紀之后文學創作的研究。研究者通過解讀這些重要作家發表于2000年之后的作品,發現他們文學創作的變化。在這個研究點上較有代表性的是張清華對莫言和余華這兩位重要作家持續關注的評論文章。曾以《文學的減法——論余華》(39)獲得《南方文壇》2002年度優秀論文獎的論者在《窄門以里和深淵以下——關于〈兄弟〉(上)的閱讀筆記》(40)繼續對余華創作的研究。從“文學的減法”到“窄門以里”、“深淵以下”,在評價角度上顯示了與其他論者的不同,這也正是該文的獨到和精彩之處。同樣《天馬的韁繩——論新世紀以來的莫言》(41)是對《敘述的極限——論莫言》(42)的接續。對一個當代文壇重要作家的持續關注顯示了當代文學研究的厚重和積淀,更重要的是論者能從這種延續性的余論中發現這些作家創作所存在的問題,這就使得對問題的分析變得理論化。這樣的研究更具操作上的難度,論者往往會在如何把握評價尺度上游移不定。而這兩篇文章正因其持續闡釋的有效性,以及在此基礎上理論式切入顯得格外突出,基本避免了評價尺度前后差異的弊病。

四、研究者的心態與立場:問題研究

還是總體描述的分野

以上其實已涉及到研究方法和路徑的問題,但除了方法之外,似乎更應談論的是研究者面對“新世紀文學”的心態與立場。也就是說,我們作為親身經歷了這場已經發生和正在進行著的文學的眾人,作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個體之一,作為一個依然對文學懷有理想和敬意的讀者,要如何表達自己在文學面前的態度?無論是充滿敬畏后的困惑,還是一聲嘆息前的期待,文學閱讀、文學批評、文學研究所給予我們的遠不只這些。“隨著文學在文明社會中所扮演角色的日益泛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喪失了作為時代文明縮影的重要意義。文學所承擔的社會文化功能越復雜,它的隨意性就表現得越充分,文學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43)但愈是如此,愈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那么我們會選擇什么樣的立場?是一派樂觀的放眼未來、總體描述,還是不無偏激的正視當下、揪住問題不放?筆者以為,問題研究還是總體描述這樣的分野很能反映出研究者和批評者的心態與立場。“強調主義的整體性而忽略問題的具體性,是當代學術在社會改革過程中陷入尷尬困境的主要原因。”(44)而對學院派的研究者來說,就更要有對己、對外的批判聲音和敢于正視當下、揪住問題不放的價值取向。當然這并非簡單的棒喝、淺薄的罵戰,而是以一顆真正的赤子之心和悲憫情懷靠近那曾經給予自己興奮、安慰、焦灼、痛苦甚至傷害的文學,而是以扎實的研究和充滿激情的批評不斷投入那無法轉身離開、抽身而去的執著和守望。

在“新世紀文學”研究中對當下文學界中產階級寫作的充分警惕和尖銳批評讓人眼前一亮。文章集中在《南方文壇》2006年第2期,包括:張清華的《我們時代的中產階級趣味》、孟繁華的《中產階級的身體修辭》、趙勇的《學者的中產階級化與中產階級美學的興起》。相關文章還有《當代文壇》2006年第2期向榮等的《新世紀的文學神話:中產化寫作與“優雅”的崛起》。需要闡明的是,雖然文化研究轉向已經變得沉潛,但是文化研究的批判立場仍然是我們十分需要的。同時,文化研究中對中產階級的研究成為論者們可以借鑒的理論資源。盡管阿諾德和霍加特在對待工人階級的文化屬性上有所分歧,但都認為中產階級與文化無緣,它處于文化對立面上的缺失秩序和規范的“無政府”狀態。在物質發達、資訊爆炸的當下,對中產生活的物質渴望和文學精神的赤貧已經構成了一個驚人的現實。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并非僅是表面的否定和質疑,而是從當下社會的文化表征中深入到我們這個時代文化內核所存在的孱弱和病癥。其二是對“新世紀的文學生態”問題的關注。如《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施戰軍的《新世紀中國文學生態與文學教育》、第6期宋炳輝的《開放的經典教育與新世紀文學生態》、徐肖楠的《迷失的市場自由敘事》,這些論者都對當下的文學生態尤其是當代文學的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如當下文學生態的混亂化、灰色化、娛樂化,如當代文學課程中對當前文學評論部分的忽視。盡管如論者所言:“本應最活躍,可以在文學現場發揮學理影響力的當代文學教研活動在相當程度上也處在可怕的消極狀態。一種表現為消極坐享。還有一種表現叫做消極參與。”(45)但他們依然申明:“文學教育的指歸,應該是以史識穿透文學現象,并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逐漸也養成從懷疑到確定的法眼,并最終具備在新的生態環境下得到發揮的史識。”(46)而白燁在《文藝爭鳴》2006年第4期《新世紀文學的新格局與新課題》、第6期《新的裂變與新的挑戰——我看“新世紀文學”》、2007年第2期《遭遇“媒體時代”——三談“新世紀文學”》的三篇文章同樣表達了對“媒體時代”下“新世紀文學生態”所遭遇的“新的裂變與挑戰”的隱憂,以及學者作為個人面對媒體、網絡的孤獨感、緊迫感。其三是底層寫作的問題,它集中顯露了研究者對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介入生活和現實的能力和態度。對這個問題的爭論亦很激烈,如張麗軍的《新世紀文學人民性的溯源與重申——兼與王曉華先生商榷》(47)同王曉華的《當代文學如何表述底層——從底層寫作的立場之爭說起》(48),郜元寶的《中國的“文學第三世界”之歧見》(49)同曹征路的《純文學“向上”了嗎?》(50)、《文學與社會主義——一個討論:新的批評建構已經開始了?》(51)。在這個問題上的意見分歧,依然是對文學的功能認知的不同,或者說是如何捍衛論者心中理想文學的不同。但是,筆者認為即使真有“純文學”存在著,那么它也不是無關現實的,只不過是有多大關聯的問題。因此,文學關注底層恰恰是今天在心靈和生存上都遭受了巨大震動的我們需要的最大現實。

可以說,以上三個問題的討論都是發生在學院派的研究者群體中,這個群體在當下所處的優勢亦成其詬病。因而能經由中產階級寫作、新世紀的文學生態、底層寫作這些直面現實的具體問題出發,是這個群體試圖擺脫學術生產日益瑣碎化的某種傾向。但“學院派作風始終是虛構的普遍意義”(52),這似乎又是新世紀文學的研究者們在面對自己的研究、面對文學、面對時代最終很難繞開的陷阱。

“新世紀文學”研究給予了我們觸及當代文學研究根部的契機,也更深深關切著我們如何完成對發生著的文學的敘述。研究依然在繼續,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論怎樣的繼續都是另一個開始,對已經參與到這個命題的論者來說,可能還有很多想法是沒有說出的,或者在說出之后頓覺問題并非如思考時那樣明晰,而問題的自我纏繞性或許是它背后這個時代所呈現給我們最深切的感受。 ■

【注釋】

① 《文藝爭鳴》1993年第1期。

② 《文藝爭鳴》1993年第2期。

③ 《當代文壇》1993年第1期。

④ 這三篇論文分別是:孟繁華的《作為文學資源的偉大傳統——新世紀小說創作的“向后看”現象》原載《文藝爭鳴》2006年第5期,白燁的《新的裂變與新的挑戰——我看“新世紀文學”》原載《文藝爭鳴》2006年第6期,張未民的《新世紀文學的發展特征》原載《作家》2006年第7期。

⑤⑥ 《文藝爭鳴》2005年第6期。

⑦⑧(48)《文藝爭鳴》2006年第4期。

⑨(25)《文藝爭鳴》2005年第3期。

(10)(24)《文藝爭鳴》2007年第2期。

(11)(22)(33)《文藝爭鳴》2005年第2期。

(13)《文藝爭鳴》2005年第4期。

(14)(15)《南方文壇》2006年第5期。

(16)張未民:《開展“新世紀文學”研究》,《文藝爭鳴》2006年第1期。

(17)(18)(19)《河北學刊》2006年第4期。

(20)張頤武等:《關于“新世紀文學”》《文藝爭鳴》2006年第1期。

(21)[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一·內篇一·書教上》,7頁,李春伶校點,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22)《文學評論》2006年第5期。

(23)《文藝爭鳴》2005年第6期。

(26)《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27)(34)(35)(47)(49)《文藝爭鳴》2005年第5期。

(28)《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1期。

(29)程光煒:《“新世紀文學”與當代文學史》,《文藝爭鳴》2005年第6期。

(30)[美]哈羅德·布魯姆:《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100—119頁,吳瓊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1)[美]特雷西:《詮釋學·宗教·希望——多元性與含混性》,19—20頁,馮川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5月版。

(32)賀紹俊:《“還貸”的新世紀:海峽兩岸漢語寫作的積極挑戰》,《文藝爭鳴》2005年第4期。

(36)《南方文壇》2006年第4期,該文同時獲得《南方文壇》2006年度優秀論文獎。

(37)《南方文壇》2007年第2期。

(38)《文藝爭鳴》2006年第5期。

(39)《南方文壇》2002年第4期。

(40)《當代作家評論》2006第4期。

(41)《當代作家評論》2006第6期。

(42)《當代作家評論》2003第2期。

(43)[德]沃爾夫岡·伊瑟爾:《虛構與想像——文學人類學疆界》,2頁,陳定家、汪正龍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版。

(44)陳思和:《陳思和自選集》,167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版。

(45)(46)施戰軍:《新世紀中國文學生態與文學教育》,《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50)《文藝爭鳴》2006第1期。

(51)《文藝爭鳴》2007第1期。

(52)[法]米歇爾·德·塞爾托:《多元文化素養:大眾文化研究與文化制度話語》,李樹芬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畢文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級博士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91在线电影|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三级成人| 午夜啪啪网|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欧美一级夜夜爽|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欧美在线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亚洲无线视频|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网站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久久综合成人|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av无码DVD|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夜夜拍夜夜爽| 欧美成人一级| 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自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91网在线|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在线网| swag国产精品|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香蕉伊思人视频|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国产欧美日韩18|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男女精品视频|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a级毛片免费看| 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久久精品电影|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999国产精品|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国产视频欧美|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国产视频欧美| 欧美一区福利|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