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批判者繼承現象”,是指在中國當代學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它一般包括三個內容:一是在中國已發生過的學術批判運動中(如胡適思想批判、1958年雙反運動等),批判學術權威的學生,后來多數成為同一學術領域的學科繼承者(如李希凡、藍翎與俞平伯,李澤厚與朱光潛,章培恒與劉大杰,袁行霈與林庚,袁世碩與馮沅君等);二是批判者與被批判者之間的學術關系,并沒有因為批判的原因發生完全決裂(洪子誠回憶,受到批判后的王瑤后來沒有揶揄諷刺他的學生)① ;三是繼承者在學術領域的創造性貢獻沒有超越被批判者。
此類現象在當代中國各學科學術發展中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本文從195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古典文學教研室古典文學組對林庚文藝思想的批判說起。
1958年中國各高等院校發生的雙反運動(反保守、反浪費),是反右運動以后對沒有成為右派,但在學術思想上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學者的又一次批判運動,這次運動持續時間大約一年時間,運動后期成為“拔白旗”運動。
具體到中國高等院校,一個主要標志是對各學科領域學術權威的批判,參與批判者以學生為主,少量的教師也有參與,批判的主要方式是“大字報”。當時北京大學曾出版過一套《北京大學雙反運動大字報匯編》,后來一些國內出版社曾以此為基礎公開出版過相當數量批判文章的論文集②。
當時北京大學中文系主要批判對象是游國恩、林庚、王瑤、王力、高名凱、朱德熙、朱光潛等,對外校的學者如劉大杰、鄭振鐸、陸侃如、鐘敬文等也有涉及。
雙反運動發生在“大躍進”的時代背景下,大躍進中的所有特點在學術上均有表現,以厚今薄古和鼓勵新生力量打倒學術權威為基本追求目標。當時的學術追求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貫徹了為無產階級服務、厚今薄古、古為今用的原則。貫穿著革命的、批判的、戰斗的精神:這是北大中文系文化革命的標志。中文系科學研究工作將不再為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服務,則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服務,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③。
1958年,林庚還不到五十歲,在當時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恰好屬于壯年一代。林庚在1949年前,已是有名的詩人,并在廈門大學執教期間,完成了他一生的重要著作《中國文學史》。1950年到北京大學后,先后完成了《中國文學簡史》(上卷)《詩人李白》以及《盛唐氣象》等重要論文。與他上一輩的學者比較起來,在學術界是比較活躍的。
現在我們將要分析的是在當時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中,并不是所有的教授和學術權威都成為了批判對象,比如吳組緗、季鎮淮、川島等人,在雙反運動中也曾寫文章批判林庚或者其他教授。那么何以會選擇把林庚作為一個批判對象呢?我想與他當時在學術界比較活躍有關。另外林庚在他的文學史中很推崇中國古代“士”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這個思想實際是對中國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肯定,這顯然與當時對知識分子的認識有極大差異。
林庚認為“寒士與權貴之間的矛盾,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里難道寒士不是站在進步一面嗎?④ ”林庚在自我批判中還承認,反禮教、反權貴、反庸俗等,這些封建時代中正面的形象,必然會產生個性解放、平等自由一類概念。林庚認為這是他自己文學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雖然林庚自己和他的批判者都否定中國文化傳統中“士”的價值,但現在看來,林庚早年推崇“士”在中國政治中的作用,確實是一個富于學術意義的重要命題。后來余英時研究中國文化中“士”的價值時,就曾特別提出:“士階層中產生了一批以道自負之人,不甘自貶身價去入仕。溫和者尚自許為王侯的師友,激烈者則拒斥一切政治權威。”⑤ 林庚中國文學史研究中體現出的這種價值,與當時改造知識分子的時代主流完全相悖,它成為批判對象也是必然的事情。
在中國發生的政治運動中,學者成為批判對象,政治因素是關鍵,但也常有學術環境中人際關系惡化后的矛盾激化,或者二者結合,借政治強力改變學術關系,也是基本模式。但我們從后來對林庚的回憶及評價中,沒有看到這方面的史料,所以大體可以認為,林庚成為批判對象,主要是他中國文學史研究中對“士”傳統的過分推崇,這一點,從學術角度觀察,那些批判他的學生倒是沒有走眼。袁行霈認為林庚中國文學史研究受到當時人們的重視,主要原因是“1956年以來,資產階級思想逐漸抬頭,‘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反動口號一時叫得很響。林先生的著作遇到了適宜的氣候,頓時身價百倍”⑥。
1958年的雙反運動,在中國各類政治運動中,算是比較溫和的,學生對老師的批判,現在看來雖然多數沒有道理,但在當時表現出的態度還不算激烈,雖然個別文章對老師的人格和學術有傷害,比如許多學生對王瑤的批判就有涉及人格的地方,但主體還是以批判學術思想為基本目標,所以在批判文章中,通常學生對老師還是以先生相稱,雖然在學術上已輕視老師,但在行文中還較為客氣。
我傾向于把雙反運動中學生對老師的批判,理解成是一種學生青春期反叛行為在學術上的表現。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具有反抗權威的氣質,這種氣質與學術準備間的關系是氣質決定學術,而氣質主要受流行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在青春氣質、道德人格和學術準備這三者之間,主要起作用的可能還是青春氣質,所以后來在運動中受到批判的學者,較少計較學生當時的行為,可能也是意識到了在流行政治文化中學生青春氣質的煥發,所以被批判的學者也較少從道德人格和學術準備上責備學生。
一個簡單事實是,在當時批判林庚的學生中,后來普遍在學術上有貢獻,比如袁行霈、程毅中、卓如、康式昭等。在這些人后來的學術成就中,他們反而傾向于認同自己早年批判過的對象,這說明在政治運動和學術訓練中保持了一些復雜的關系,也就是說,批判的一個附作用是批判者在熟悉批判對象時,受到了被批判者學術的影響,當流行的政治觀念過時后,批判中熟悉的學術專業會保持下來。單從學術訓練角度說,批判者的政治立場隨著政治運動的過去不再彰顯,但在批判中養成學術興趣并得到學術訓練也是事實,不然后來人難以解釋為什么當年的批判者較容易回到學術中來,這當中并不排除有投機行為,但當青春氣質為學術興趣代替后,學術常常成為他們基本的追求。
早年批判過自己老師的學生,再回到老師身邊時,老師多以原諒待之,這個習慣為中國學術保留了一些命脈。我們不敢說那時的政治運動沒有對老師造成傷害,但在批判中熟悉了老師的學術路徑和學術風格,是特殊時代學生延續老師學術的變異方式,雖是無意的結果,但對學術人才的訓練不能說完全沒有作用。
批判林庚的時候,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古典文學教研室古典文學組,用九天的時間完成一本《林庚文藝思想批判》,交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本由集體署名的專書,顯然比林庚自己學生的批判更為激烈,但也更空洞無物。這本書系統批判了林庚的古代文學研究,使用的方法是當時普遍流行的蘇式文藝理論,本書認為:“林庚數十年來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面的‘工作成績’,主要的還是在于散播反動思想的毒素。他寫過兩本貫穿著唯心主義史觀的中國文學史,和幾篇形式主義的‘研究’文章,教了二十多年書。但所有這些,都起了引誘青年讀者脫離現實的作用。他的‘滴水微功’,不能彌補他糟蹋現實主義古典文學的錯誤。他過去也寫過不少的詩,但都是地主資產階級的‘娛樂’品!旨在幫閑,實在不值得一提。⑦ ”
林庚在北京大學和學生的關系應該說還比較好,1957年北大學生主辦《紅樓》雜志創刊時,林庚寫了賀詩,可見學生是信任他的。這首名為《紅樓》的短詩,雖然是應景之作,但也顯示出了林庚追求新詩語言、節奏及意象統一的藝術目標,這首短詩只有四句,每句十字,特別具有形式感:
紅樓你響過五四的鐘聲
你呵是新詩搖籃旁的心
為什么今天不放聲歌唱
讓青年越過越覺得年青
1956.12.13
《紅樓》雜志1958年第2期,還發表過林庚在勞動工地寫的短詩《墻頭詩二首》,就在這樣完全沒有詩意的生活中,林庚的藝術天才還是得到了展現,從無趣的生活中找出了趣味并顯示了詩意,林庚寫到:
一
要摘西瓜
先得快刀斬亂麻
拖拉、拖拉
反被瓜藤絆住
那就太驕氣了
二
教室里東風有多少
大家來找找
沒有東風
怎能夠火燒赤壁
(抄自大字報)
一個有藝術天才的詩人,在他早年的古典文學研究中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對于中國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追求,同時他又用自己對藝術的敏感去觀察并解釋中國古典文學的發生和發展,這使他一生的學術貢獻成為后人寶貴的財富,他的文學史著作近年多次再版,并擁有廣泛讀者,足以說明他的學術努力不會隨時代而褪色。
現在很少有人愿意再提起當年對林庚的批判,人們愿意忘記過去,忘記那一段不愉快的經歷。那些批判者當時顯示出的對林庚的輕蔑,那種自以為真理在自己手中的風氣,最終沒有撼動林庚文學史研究的地位,他們沒有超越林庚,他們還得回到林庚的學術道路上來,但難以望其項背了。
林庚在北京大學受到學生批判的歷史已成為過去,但歷史有時候會出現另外的相似現象,當年批判林庚的學生,后來在學術上基本退回到了林庚早年的道路上,批判者成了繼承者。袁行霈后來成了林庚的助教,清華出版林庚文集的時候,袁行霈寫了總序。
2006年,林庚去世后,袁行霈回憶說:
北大中文系要我代系里擬一副挽聯。林先生是一位新詩人,他勸我用寫舊詩的精力去寫新詩,師母的墓碑上他的題辭便是兩句新詩。所以,我擬挽聯應當用白話,用新詩體,這雖然不合乎挽聯的體例,但一定合乎林先生的心意。挽聯是這樣的:
金色的網織成太陽,那太陽照亮了人的心智
銀色的網織成月亮,那月亮撫慰著人的靈魂
上下聯的開頭用了林先生自己的詩句,后面表達我們對他的謝意。謹以此聯寄托我本人以及北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對林先生的悼念。2006年10月5日午后
林庚可以安息了! ■
【注釋】
① 么書儀、洪子誠著:《兩意集》,282頁,學苑出版社1999年版。
② 參閱北京大學中國國語文學系編輯:《文學研究與批判專刊》1—4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作家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古典文學厚古薄今批判集》1—4集,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人民出版社編輯部編:《歷史科學中兩條道路的斗爭》兩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編輯委員會編:《北京大學批判資產階級學術思想論文集(科學研究大躍進專刊)》,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文學教研室古典文學組編著:《林庚文藝思想批判》,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③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編輯:《文學研究與批判專刊》第1輯,3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④ 林庚:《批判我在文學史研究中的資產階級學術思想》,見《文學研究與批判專刊》,第2輯,159頁,人民文學出版1958年版。
⑤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5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 袁行霈:《林庚先生學術思想體系的實質是什么?》,同上書,4頁。
⑦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古典文學教研室古典文學組編著:《林庚文藝思想批判》,10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謝泳,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