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訊賄賂門事件。只是跨國企業和本土企業市場白熱化競爭的前奏。
2004年,朗訊在中國爆出了賄賂門事件,因涉嫌向中國官員賄賂而違反美國《反海外腐敗法》,其網名中國區高管也因此集體下課。2007年12月21日,美國司法部宣布,阿爾卡特一朗訊巴與美國司法部與證監會達成調解協議,并愿意就此總共支付250萬美元的罰款。作為全球知名的電信設備制造商,在全球通信業的頂峰階段,朗訊曾扮演風向標式的角色,這里產生山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擁有28,000多項專利。這一歷時三年多廣受關注事件雖塵埃落定,也不可避免的成為朗訊頭上一片揮之不去的陰影。
朗汛的賄賂門只是“洋腐敗”在中國的冰山一角。據有關數據顯示,近10年時間里,跨國企業在華商業賄賂的事件一直在不停地上升,中國僅在10年內就查出了50多萬件跨國腐敗的案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縱觀中國經濟領域,有關賄賂門事件屢見不鮮,從張恩照受賄事件中眾多著名外企的卷入,再到德普行賄案,直至今天的朗訊賄賂門,陽光下的科技企業的商業競爭,已出現大樹下的陰影。
目前中國成為許多科技公司業務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聯想(www.lenovo.cn)、華為(www.huawel.com.cn)、海爾(www.haler.com.cn)等—批企業已經成為信息經濟領域最活躍的生力軍,并且在勞動力成本、制造能力、對本土市場的了解和相關領域技術的掌握上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
全球化競爭加劇之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關政策、法規、政治、經濟等手段來謀取最大的壟斷利益,對市場進行掠奪性資源開發,利用法律邊緣、甚至是超出法律的底線從事經營。這是很多跨國企業的常態做法,也是很多大企業光環品牌下陰暗的一面。這種潛規則下的陰影,必然會成為他們競爭的另一個手段,這一點會極大的傷害公平的競爭環境,使我國的本土企業受到擠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