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年前,當時還叫做LSILogic(NYSE:LSI)的老牌ASIC(專用集成電路)公司宣布了一項大膽而又果斷的決定:與杰爾系統(Agere Systems)簽下一份價值近40億美元的并購協議,并購將完全以股票交易方式進行。杰爾系統是一家脫胎于朗訊(www.lucent.com.cn)科技微電子部的通信半導體芯片供應商,與聲名赫赫的貝爾實驗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擁有近6000項美國專利。
2007年3月底,兩家公司在各自舉行的股東大會上分別批準了這項合并。同年4月2日,并購順利完成,新公司正式更名為LSI,并推出了以橙色、綠色和天藍色為主題的星形logp。當時,LSI(www.lsi.cn)公司主管策略與市場營銷的高級副總裁Phil Brace為此事專程赴京進行宣講,原來的LSI Loglc和杰爾系統都有存儲和消費電子業務,而后者還有很強大的網絡業務,于是,三色圖標分別代表著新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
那時,許多業內人士都對這家重組之后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9100名員工、并擁有近1萬項美國專利的技術巨頭報以很樂觀的期待。畢竟,LSI在最近兩年多的時間里確實面貌一新,對自己的未來做出了許多意義非凡的規劃。然而事實證明,對杰爾系統的并購還僅僅只是LSI邁向宏偉目標的第一步。
進退之間
僅僅三個月之后的2007年6月27日,LSI與Magnum Semi conductor公司達成了另一項收購協議,將自己的消費電子產品業務出售給Magnum。“在充分分析了各種策略選擇之后,我們已經決定將消費電子產品業務分離出來,這是使該業務獲得長遠成功的最佳選擇。”在2005年5月從英特爾(www.Intel.com.cn)跳槽到LSI公司出任CEO和總裁的AbhiTalwal kar對此評價說。Magnum是一家總部設在美國加州的音視頻內容芯片、軟件和參考平臺的技術供應商。
據說,這一決定是LSI和杰爾系統合并之后對業務進行持續策略評估的其中一個結果。按照當時LSI的官方說法,“消費電子產品業務的出售將使LSI更加專注于存儲、網絡和移動市場的業務”,但很快,LSI又把其移動業務也賣掉了。
2007年8月20日,LSI以4.5億美元的現金將其移動產品業務部(MPG)出售給了英飛凌(FSE/NYSE:IFX),如果業績達到預期,英飛凌還將在2009年第一季度再給LSI多支付5千萬美元。LSI賣掉的這個部門主要負責設計手機用的半導體和軟件,并為衛星數字音頻無線電應用提供全套芯片級解決方案。
由此,LSI著意為自己構建的兩大核心業務線已經成型,存儲和網絡成為重中之重,被LSI寄于厚望。其實早在2006年初,在新任CEO和總裁Abhi Talwalkar的推動下,當時的LSI Logic就已經開始了戰略調整,將核心業務集中在存儲和消費電子兩大領域,增加在這兩大領域的研發投入,并逐步淡出結構化ASIC和DSP業務。而杰爾系統在存儲和網絡業務方面強大的技術能力無疑又為LSI提供了新的想象力。
“從整個行業來看,半導體行業正在走向成熟階段,想有更強的競爭力,必須要走整合這條路,因此并購必然會越來越多。開發新的工藝技術,它的投資勢必非常非常大,所以很多半導體公司,比如LSI決定退出晶圓IV的制造環節,在工藝這個層面和其他IC行業的發展會非常明顯的分開。”當年與Abhi Talwal kar一起從英特爾轉投LSI的Phil Brace向本刊記者這樣解釋LSI的選擇,“賣掉消費電子和移動業務是因為,從長遠來看,我們認為這兩個業務必須要有一定的規模來支撐,沒有規模就無法保持競爭力。目前從LSI的市場區隔來看,近70%的營業額是來自存儲市場的。我們現在也在投入一些新的技術,能應用到我們在存儲和網絡兩個方面的技術,并不斷開發新的技術和產品。”
Abhi Talwal kar的說法則更加直接“自從與杰爾合并后,我們大力加強股東價值,諸如加速降低成本,出售我們的消費業務部,向全球外包制造模式轉變,并已回購5億美元的股票。出售我們的移動業務部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集中精力做好存儲和網絡關鍵市場的工作,充分把握商機。”
2007年9月5日,LSI在一年內第四次進行了有關并購的交易,這次的收購對象是一家名為Tarari的芯片與軟件制造商,總部設在美國加州,LSI為這筆交易拿出了8500萬美元的現金。“通過收購Tarari,LSI為其豐富的網絡和存儲解決方案系列產品增添了業界最佳的內容處理功能。”LSI主管網絡與存儲產品部(NSPG)的執行副總裁Jeff R1 chardson毫不掩飾其興奮之情,“這些新功能使服務供應商和企業能在新一代網絡上提供包括安全性、統一存取以及視頻等在內的高質量服務。”
風向標
如此頻繁的業務結構調整,真能如LSI所愿,為其未來埋下致勝的伏筆嗎?不同的人從各自角度出發,當然會有不同的觀點。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由于LSI在半導體行業生態系統中的特殊地位,比如,今年恰逢晶體管誕生60周年,而已經并入LSI的杰爾系統的前身西屋電氣廠(Western Electric Plant)恰巧就是晶體管最早的生產廠商,所以說,LSI的一舉一動在客觀上也折射出全球半導體行業內的種種動向。
“半導體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只有較大的公司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早年曾在英特爾工作了14年的Phil Brace非常推崇規模效應,但同時他也認為,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處,“比如從策略上的一些改變,我可以真正影響到公司的策略,這對我而言是很令人興奮的事”。
以LSI為例,從存儲芯片來講,LSI是一家能提供從芯片到系統、再到增值軟件的公司,這在整個業界非常難得,也由此成為LSI與眾不同的優勢。同時,其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又能夠幫助其不斷研發一些新型的芯片業務。
張衛在LSI并購杰爾系統之前是杰爾系統中國區總經理,之后,張衛被任命為LSI中國區總經理,在他看來,存儲領域未來有大量的增長驅動因素。“新存檔文件以及安全標準的管理規則;寬帶的可用性;從模擬到數字信號的轉變,例如影片、電視信號以及語音呼叫的應用;如RFID、傳感器、醫用成像等行業應用;消費者提供內容傳播支持和保護的基礎設備等等。”而在LSI另一項網絡領域,增長的驅動因素包括有線和無線寬帶接入的采用、在高清格式中擴。大的多媒體應用和IPTV等。
LSI的選擇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一些發展趨勢。據張衛介紹,這些趨勢包括,專注和加強核心業務,出售非核心業務;重點關注高附加值市場;從單一的芯片廠商向多元化的技術供應商轉型;在全球范圍實施外包制造,逐漸放棄整合器件制造商(IDM)的身份。
根據Suppll一項有關全球無晶圓芯片廠商的排名,并購杰爾系統之后的LSI目前已經位列第三,僅僅排在高通和博科之后。“在這一領域內,未來還將發生更多的整合。”Phil Brace告訴本刊記者,“LSI在目前還沒有進一步更明確的收購計劃,但在適當的時候會采取一些手段強化我們的產品線,或者依據整個市場策略再做一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