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下的野佛
我曾見邋遢的野佛,在岳西縣
廟前鎮一帶的叢林里
他剃光頭,收攏抓子
躥到樹上吃榧子,松脂,板栗
吃又干又硬的鳥糞。
樹下,蟲豸奔突
他跟它們交談,噴唾沫
形骸之間的自在、喜悅,像
藍色的溪水在山谷卷曲。
一整天,我圍著他嗚嗚地跳著
直至冥色四合,孤月出來
蟲豸們一齊亮出
兇猛又荒涼——
我吹簫,他聽簫,抱成一團的
影子搖曳,抵住欲傾的懸崖
中秋,憶無常
黃昏,低垂的草木傳來咒語,相對于
殘存的廊柱,草木從不被人銘記。
這些年,我能聽懂的咒語越來越少
我把它歸結為回憶的衰竭。相對于
死掉的人,我更需要抬起頭來,看
殺無赦的月亮,照在高高的檳榔樹頂
非線性閱讀
今年夏天,我過得毫無秩序
住在上海老弄堂的紅格子姑娘,成了我新一
輪癔癥的源頭
進入廚房之后,我殺小鱒魚給她看,說
“汝既身懷乳汁,就不必埋頭去做厭世者”
當然,也不要迷戀逛街和發牢騷,白廢了把
碎片
涂抹成神跡的絕技
更多的時刻,衡山路一帶是安靜的
我抱她入棺,看她大啖松鶴,又把自己的長
喙描黑
這幾乎不再是個隱喻了:她在《阿鼻道》中
小腹和夜色一道急于求歡,富于彈性
謁三祖寺
讓一座塔垂直來到紙上
有掘墓的既往,可以附在齒輪上
也可制作一段斜坡
“春草尚綠”被視為對他的譏諷
這些總忘不掉的,也是只走了半步的、即興的。
這些再也不能滿足我的
漫無邊際的主義和枯藤。
讓一座塔磕磕絆絆的發言——
是的,我是一行竹子,一個少數派
一個膽大包天的虛無主義者。當風格再次等于譏諷
像冷不丁的一聲笑
頂著泥的羊頭和明覺跳出湖面
從達摩到慧能的
邏輯學研究
面壁者坐在一把尺子
和一堵墻
之間
他向哪邊移動一點,哪邊的木頭
就會裂開
(假設這尺子是相對的
又掉下來,很難開口)
為了破壁他生得丑
為了破壁他種下了
兩畦青菜
秋贊
秋天,流水很響,白云幾乎成真。
我屈膝倒掛在樹上,看院中野蜂飛舞。
我知道你快來了,你輕輕地
從墳頭摘下白花插于鬢角
我等著你來,結束我端居恥圣明的鐵板人生。
從松冠拂過的低頌,帶著不可撤銷的
神諭,我知道,你快來了
在我崩潰的這一剎你幾乎成真。
注入陳瑤湖的小河
我已經學會了
擲硬幣決定取舍。
我已經感受到了,春風是暖融融的
前生了猶未了
街邊的訓誡
不可登高
一個人看得遠了,無非是自取其辱
不可踐踏寺院的門檻
看見滿街的人都
活著,而萬物依舊蔥蘢
不可驚訝
(選自《詩潮》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