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生活,危機四伏。撥云見日時,再看明日黃花,空余唏噓長嘆。
雖然還在軟件行業里,但郭海已經不再做開發了;準確地說,他已經涉足管理工作。這對于一個只有兩年多工作經驗的畢業生來說,也算一個足以讓人側目的進步了。可每當問及他畢業這些年工作方面的成功經驗時,郭海的反應一般是先若有所思,然后一臉嚴肅地說,“江湖險惡,如果沒有剛工作的那段經歷,也許我現在已完全不是這個樣子了。”
就像電影畫面戛然而止,中間夾了一個閃白,只是我立刻就明白郭海說的是什么。
郭海是我的高中同學,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我對他的了解都是在不定期的聚會中發現的,主要原因是住的距離比較遠。每次小聚的時候,他身上總會有一些細節引起大家的注意。就像是一部懸疑小說,最先是身上異常的細節,最后是猜測,然后是郭海不經意的述說。模式相同,只是每次我們都能在他身上發現新的變化,只是他說話的時間越來越少,沉默的時間卻越來越長。
畢業前夕,正當郭海為找不到理想工作感到絕望的時候,導師卻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也許正是這個消息改變了他未來的命運。老師先是問郭海,“要畢業了,最近工作找得怎樣?”郭海支支吾吾地說,有幾個有意向的單位,要去面試一下,可老師似乎并不怎么愿意聽他說了什么,緊接著說“你對現在這個項目的單位感興趣嗎?”郭海愣了一下,幾乎無法掩飾內心的慌亂和驚喜。定了定就對老師說,“謝謝老師,我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我想嘗試一下這個工作。”
融入大家庭
每天早上到公司,郭海總是能夠看到前臺秘書燦爛的笑容,同事似乎也總能被郭海的熱情感染,在郭海主動打招呼后會回應善意的微笑,只是這種微笑有時候會讓他感覺有點表面化,比學校里同學與老師間善意的微笑似乎少了點兒什么。但僅有的疑慮也很快被打消了,因為同事之間的交流方式完全向他敞開。比如中午吃飯的時候,總是會有不同的人約他一起去。這一般是上班族之間交流的最好時機,也是在這個時候,大家會天南地北地從石油聊到股市,從大學生就業聊到國際政治,當然,偶爾也會涉及到公司內部的問題,但那也都是一些很公眾的話題,雖然偶爾也涉及到具體的業務和人員,但可以看出大家對此的反應都很敏感,因為每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眾人都會埋頭吃飯。
郭海逐漸發現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多還是選擇和同部門的同事一起吃飯。因為每個部門有共同的工作內容,有相似的專業背景和性格,也有許多共同的理由。比如中午吃飯的時候可以把未完成的工作內容討論一下,由此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團隊關系”。畢竟,技術出身的人還比較直率,在大家逐漸接受了團隊成員之后,討論話題的深度和范圍也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能從大家的對話中了解到多數人對現有的工資體系和收入比較不滿。另一方面,這種不滿往往也會發展成為對領導方式的不滿和對個別上司的攻擊。在這點上,郭海還算有大智慧,每當談到針對個人話題的時候,他總能保持沉默,在平常也還是一如既往地熱心待人。正是這種態度,為郭海贏得了好人緣,取得了不少人的“信任”。同時在業務上的虛心請教,不計回報地去幫助其他同事也讓郭海換回了同事的幫助。半年多來,郭海在業務上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這使得郭海成為了領導眼中的“紅人”,很多培訓的機會給了他,他也參與了項目中的核心工作,在一些關鍵性的會議上也有了郭海的身影,盡管沒有什么發言,但旁人能夠明顯地看出來,領導是在對他進行培養。
如果事情都能這樣按部就班地一帆風順,那也還是不錯,只是在一個大型的國有企業里,雖然有明確的分工協作,可人與人相互配合打交道也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他已經深入到了這個核心的群體里,又是一個能踏實做事的人。自然而然,郭海的部門經理希望能把他給籠絡住,尤其是在高層發生變動的時候。
考驗還是誘惑?
有一次,在郭海和經理一起在外地出差的時候,經理在晚飯后到了他房間,意味深長地說,“從你到了公司以后,我就開始觀察你了。這段時間你很勤奮,也很虛心,你的進步很大,沒有讓大家失望,這樣下去會有很好的前途……但是,你將來有什么打算呢?”說完這些,眼睛就直接看著郭海,似乎立刻就要一個態度明確的答案。“我……我還沒想到這些,我只想著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吧。我覺得付出總會有收獲的。”說這些話的時候郭海聲音逐漸變大,似乎表現出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嗯。”經理適時打斷郭海的談話,對他說,“我當初剛來的時候,也和你一樣有這種想法。做事很努力、很用功,可那時也是領導認為我犯錯最多的時候。因為做事多了,犯錯的概率自然就大,而做出的很多成績上級卻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認為是正常的。但是當你犯錯時,就會昭然若揭,顯得很扎眼。這也是我后來多次犯錯后才總結出來的。但是,你知道自己為什么那么幸運,每次工作中的錯誤大家都忽略掉,而成績卻都能被領導表揚?”
郭海想了想,卻又不知道該怎么說,只好說了一句違心的套話:“這些都是同事的幫助和領導的照顧。”
說完這話,郭海有點不甘心,卻又隱約感覺經理的話還沒有結束,于是郭海抬起頭,眼睛直視著經理,目光中流露出真誠。而對方此時也正直視著郭海,目光停留有幾秒鐘,然后突然長嘆了一口氣說,“我也不隱瞞你,這次公司高層有變化,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我可能會到另一家公司。”上司頓了頓,看到郭海迷茫的眼神,說:“你不用擔心,畢竟你也跟了我一段時間,我們配合得也不錯,我會帶你一起去的。這次我去那里也給你申請了一個職位,待遇我已替你向對方爭取過了,是你現在收入的2.5倍。按照目前的情況,即使你在公司再順利地做上三年,可能也達不到這個收入水平,更不要說三年中還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你可以先考慮一段時間,這次回北京前你先給我個答復吧。晚上好好休息。”說完這些,經理就走了,顯得胸有成竹。
郭海聽到這話,突然感到心思很亂,因為這一切都來得太快了,讓自己一時半會兒還摸不著頭腦。他說的這些是不是真的,會不會是經理對自己的考驗?可看樣子還不像是考驗。自己剛從學校出來,工作剛穩定了一下,對目前的工資待遇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更進一步說,也就是還沒有感覺到不滿。盡管有些時候自己也覺得工資相對于其他同學來說是低了一點,但也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可這次是機會還是陷阱?自己應該如何選擇呢?如果這次放棄,未來會不會后悔?想到自己的前途和未來可能與這次選擇密切相關,郭海又開始了久違的失眠……
第三天是出差的最后一天,郭海最終還是把心一橫,嘴上咕噥著,“老子這次搏一把”,要和經理在晚飯后聊聊“工作上的事情”。
這次,郭海是這樣說開的,自己剛進入社會,對前途和未來沒有明確的認識,但是對經理確實是非常信任,相信經理能以過來人的眼光和建議,把自己帶到更成功的道路上的。
自然,經理對郭海的回答還算滿意,拍著郭海的肩膀說,“你很明智,我也知道自己沒有看錯人,這次的事情我們回去以后逐步實施,要低調,不要對任何人說,我們這個團隊里還有幾個人,要分批離職。我們一起辭職的話可能不太好走,也怕影響太大。我先走,到那里打好基礎,等時機成熟,你再辦辭職手續過去。”說完這些,郭海和經理儼然已經成了一個戰壕里的戰友,郭海感覺他說話時候的目光都溫柔了許多。
人算不如天算
果然,在他們回北京后,伴隨著高層的變動,很多中基層人員相繼離職。整個公司的人員都出現在了競爭對手公司里。
這讓新任的上司大為光火,多次在會議上重申,要加強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和建設,保護公司的機密和人員的穩定性。由此,整個公司充滿著緊張和神秘的氣氛,中午吃飯時同事間的閑聊也少了,每個人似乎都在審視周圍的人,猜測下一個離開的會是誰。
由于一下子走了太多的人,同時又沒有足夠的人補充上來,郭海的工作內容似乎更多了。高強度的工作讓郭海無暇顧及自己辭職的打算,“先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先頂住。”這是那段時間郭海對自己重復最多的一句話。同時,在某些閑暇時候,郭海又在做許多假設,看經理什么時候會召喚郭海,甚至設想過很多種離開時候的畫面,同事驚訝、冷漠、羨慕的眼神……
可兩個月過去了,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因為經理剛到那里,還處于適應階段,也和對方公司高層產生了一些矛盾。雖然是仗著自己有客戶資源,并不示弱,但繼續招人的計劃卻被公司禁止了。在原來的公司,郭海卻因為頂住了強大的任務壓力,同時在緊要關頭沒有讓公司雪上加霜,而使公司新任領導對他贊揚不已,由此而有了更多的機會來“要求進步”。這時的郭海沒有主動向公司提過要求,人力資源部卻頻繁地找他談話。詢問郭海對工作的看法,對公司和個人待遇方面有什么要求,有什么需要協調和配合的。這一切都讓郭海受寵若驚。當然,他倒是并不在乎這些言語上的說辭,而是一直等著原上司的召喚。郭海一直鎮定自若,把手頭的工作完成得更好,只是心里還想著“就當是辭職前為公司做的最后一次貢獻吧。”
這邊高層變動有三個月時間了,跳槽的經理在對方公司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又一次辭職,其間也沒有和郭海聯系過。而郭海卻受到表揚,升職到了集團公司。雖然職位沒有名義上的提高,薪水和待遇也不如當初經理許諾的那么多,但工作的內容卻有了較大改變。由于上層人員的相繼離職,郭海看到了相當大的上升空間,盡管郭海的提升沒有在待遇和職位方面立刻體現出來,但郭海知道那并不遙遠,因為郭海現在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已經和當初經理離職前所負責的一樣了。與他不同的是,郭海還年輕,同時還有著新任領導對自己的信任。郭海相信,現在只要堅持下來,升職加薪的日子就不會遙遠了。而他的MSN簽名也變成了“又要干活了,這個我擅長”。
終究沒有不透風的墻,除非你壓根就沒有做過。
就在郭海正以為風平浪靜,為將來不斷憧憬的時候。領導對他卻多了一些體貼,不僅給他派來了一些助手,還不斷地安排他回總部學習,說是為了儲備干部。正當這一切都看似順利的時候,郭海也逐漸驕橫起來。以前的那些同事,也都逐漸與他疏遠。以前他負責的項目,很少會找到他,偶爾有一兩次,也往往都是因為確實有一些無法解決的歷史問題。他把這種現象歸結為別人的思想不進步,是嫉妒。但他沒有看到,新任領導對他的重視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終于有一天,郭海再也坐不住了,找到了以前一個比較要好的同事一起吃飯。三杯酒下肚,兩個人的話匣子打開了,“你怎么還這么執迷不悟啊?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你還自我感覺良好呢?”
郭海問道,“怎么了?是不是我這段時間做錯了什么啊?”那人沒有抬頭,盯著酒杯淡淡地說,“所有的人都在等你跳槽到別的公司呢,包括你現在的領導。你沒看到他們已經逐步把你手上的活都交接了嗎?”
郭海這才知道,他準備跳槽或者說是“叛逃”的消息,領導早就知道了,只是采用了懷柔的政策,避免了更大的影響。看來,“沒有不透風的墻”果然是真理,只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多少有一點讓人傷感。
那天晚上吃飯他喝得大醉,據后來好友描述,他喝了沒幾杯就醉了,但還堅持要喝,口中念念有詞,什么“善有善報,不要以為自己很特別”。
之后幾天,他請了假。同事們說,最后一次見到他,是他在公司辦辭職手續。